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2023/4/141第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掌握理论的意义1、对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2、对后继研究或行为起定向或参照作用;3、推动理论的更新和发展。2023/4/142第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行为学派(刺激-反应理论;模仿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二、认知学派(格式塔学派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理论)三、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社会学派;人际行为三维理论)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2023/4/143第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144第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代表人物: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华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的S-R理论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多拉德和米德的模仿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霍夫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行为主义学派2023/4/145第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核心概念:联结(association)强化(reinforcement)模仿(imitation)2023/4/146第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行为主义学派1、刺激-反应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等理论观点:

1.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强调刺激和反应质检的联结,故称联结理论。)

2.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为强化作用而得到加强。(故称强化理论)2023/4/147第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桑代克:饿猫逃出迷笼寻找食物实验结果:试误说;动物学习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2023/4/148第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斯金纳:饿白鼠在迷笼中寻找食物

实验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强化的不同方式。2023/4/149第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模仿论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代表人物:米勒和多拉德(N.E.Miller&J.Dollard,1941),他们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中提出。

理论观点: 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应用: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侵犯,助人等亲社会行为。2023/4/1410第1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1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Bandura&R.H.Walters,1963)等提出。理论观点:

1.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2.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之间是交互决定的,B=f(P,E)。应用:讨论与解决电视等媒体的消极影响。/v_show/id_XNzI0ODcxMDg=.html(将爱心传递下去)2023/4/1412第1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2023/4/1413第1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班杜拉(1965)实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第一阶段: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奖励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惩罚攻击组: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控制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结果发现,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2023/4/1414第1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观察学习的后果2023/4/1415第1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G.C.Homans,1985)等提出,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理论观点:

1.人的交往的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在交往时,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收益、报酬(reward)—代价(cost)=后果(outcome)

2.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公平和互惠方能是相互作用长期保存。2023/4/1416第1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R/C=R’/C’,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比较平衡,交往继续;R/C>R’/C’,内疚感,想方设法采取补偿行为;R/C<R’/C’,抱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采取行动(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2023/4/1417第1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你看到了什么?2023/4/1418第1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社会认知学派1、核心观点:

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社会认知过程: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2023/4/1419第1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

社会知觉解释归因解释图式解释2023/4/1420第2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认知学派1、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1912年于德国问世,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理论观点: 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他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最初侧重与研究知觉现象(对象与背景,知觉的整体性等)。2023/4/1421第2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苛勒猩猩实验:“接竿问题”和“叠箱问题”2023/4/1422第2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苛勒:顿悟说2023/4/1423第2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代表人物:勒温(K.Lewin,1980-1947)理论观点:1.心理生活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field)。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lifespace,简称LSP),包括三个部分:心理环境(E,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内部个人区域(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组成,I-P)和知觉运动区域(P-M)。(p44)公式:B=f(P,E)=(LSP)外部环境生活空间模式图I-PP-ME2023/4/1424第2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群体动力学,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不仅取决与个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到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整体比部分重要,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案例:饿了,有生理需求,寻找食物,从而达到相对的平衡;孤独,有交往需求,寻找朋友,从而达到相对平衡。2023/4/1425第2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理论

认知行为认知认知认知情感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将地球挪动。——阿基米德2023/4/1426第2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理论①认知相符理论代表人物:麦克盖尔(W.J.McGuire,1960),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等,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理论观点:

1.人是理智人,当人的信念、观点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并且自己意识到时,他就会自发地去调整,而使之相符、一致。

2.它是一系列理论的统称,“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归因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感情相符理论”。案例:费斯廷格的从众的力量的实验。2023/4/1427第2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一致性理论(和谐理论)代表人物: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C.E.Osgood&P.H.Tennenbaum,1955)提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的态度的一种理论。案例: 我敬佩我的老师和我喜欢打扮。——信息源 老师表示赞成或反对打扮。——信息对象

信息源和信息对象之间存在一致

信息源和信息对象之间存在不一致2023/4/1428第2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认知-感情相符理论代表人物:罗森伯格(M.J.Rosenberg,1960),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想相符。“知之深,爱之切”案例:酸葡萄心理(追不到漂亮女孩,就说女孩的不足,),甜柠檬心理(情人眼里出西施).认知上改变了,感情的变化也与之相适应。罗森伯格的实验,人对态度对象在感情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认知上的改变。P492023/4/1429第2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精神分析学派1、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阿德勒(A.Adler,1870-1937),荣格(C.G.Jung,1875-1961)等。①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1.早期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后期理论(1920年后)认为,人有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即生存本能,同时也有表现为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泛性论)2023/4/1430第3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人格结构: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小鬼快乐原则本能生物性欲望自我:行政主管现实原则(心理防御机制)超我:判官理想原则理想、道德、价值观社会性约束3.意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称为无意识)。2023/4/1431第3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阿德勒(个别心理学)理论观点: 支配人的行为的并非都是性驱力,更主要是一种生而有的“追求优越”的内驱力。 追求优越是一种求全求美的心态,无法实现时(遇到困难),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自卑感的产生后,个体就会寻求平衡,从而克服自卑感的痛苦,即“补偿作用”。 补偿不当,难免形成“自卑情结”(退缩反应和过度补偿);补偿适当,就会克服困难,形成健康心理。2023/4/1432第3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全国自强模范——田子君2023/4/1433第3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自卑感补偿作用适度补偿补偿不当退缩反应过度补偿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自卑感补偿作用自卑感补偿作用自卑感补偿作用自卑感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退缩反应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过度补偿退缩反应克服,心理健康自卑情结补偿不当适度补偿补偿作用自卑感分析:迈克·杰克逊的整容。(鼻子等)2023/4/1434第34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观点:

1.自我的功能。自我不是从原始性的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也不是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发生中介作用的,它有其独立性、连续性和统合性,自我之内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

2.自我潜意识。包括两个本源,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意识(原始心像与观念,即原型);

3.人格由很多两极相对的内动力所形成(如内向和外向)。2023/4/1435第35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代表人物: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洛姆(E.Fromm,1900-1980),埃里克森(E.Erikson,1902-)等。 他们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2023/4/1436第36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①卡伦·霍妮的“文化因素”说理论观点:

1.人的行为与人格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而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个人行为仅仅是对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

2.家庭环境与教育对社会行为方式与人格发展有着决定作用。

3.男女差异由文化因素决定。

4.核心的观念是“焦虑”,重视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失常行为治疗充满乐观的态度,但仅仅看到社会敌对性,忽视了人类互助合作等。2023/4/1437第37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家庭和谐、友爱正常发展缺乏爱焦虑神经性焦虑防御趋向他人(讨好)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重复、固定下来人格的一部分(精神病式的防御需要)持续家庭家庭家庭家庭缺乏爱家庭缺乏爱家庭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趋向他人(讨好)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趋向他人(讨好)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重复、固定下来趋向他人(讨好)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人格的一部分(精神病式的防御需要)重复、固定下来趋向他人(讨好)避开他人(退缩)反对他人(猜忌)防御神经性焦虑持续焦虑正常发展和谐、友爱缺乏爱家庭2023/4/1438第38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理论观点:

人的本性最初无所谓好坏,但有向任一方面发展的可能。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社会文化制约的任务。这一任务包括一对矛盾,发展顺利就会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品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 人生八个发展阶段2023/4/1439第39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1440第40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代表人物: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的理论。理论设想:

1.每个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支配需要(表现为在权利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感情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2023/4/1441第41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人依据三种需要的相对强度和表达的主动表现和被动期待,可以分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被动包容型,主动/被动支配型,主动/被动情感型)

A型(主动型)B型(被动型)包容需要主动与他人来往期待别人接纳自己支配需要主动支配他人期待别人领导情感需要主动对他人表示亲密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密行为表现需要性质2023/4/1442第42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1443第43页,共47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符号相互作用学派1、符号相互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