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_第1页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_第2页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_第3页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_第4页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文化旅游建筑文化第1页/共92页小组成员:分工介绍:组长:高洁主讲人:高洁、张馨月搜集资料:孙文佳PPT制作:吕晓斐教案整理:丁海婷、邓净净第2页/共92页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现代特点3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5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一PPT模板网:第3页/共92页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在广阔的国土上,在及其悬殊的自然条件下,使用木构件与砖、石等材料相结合的结构方法,建造了大量的房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建筑体系。一方面,自然环境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地区差异巨大。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述第4页/共92页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明显。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对建筑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在重礼的倡导下对于一切建筑都要遵循礼法。城市规划、宫殿庙宇或百姓住宅都要受礼制制约,形式上要讲究对称、均齐、庄严。在崇孝主张下,敬祭祖先,对陵墓建筑极为重视。宅居则形成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同时还提倡崇尚自然,与大自然协调并存。纵观历史,各个不同时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第一PPT模板网:第5页/共92页(一)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先祖开始利用木架和草泥建造了简单的房子。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到秦汉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当时人们掌握了夯土技术,烧制了砖瓦,建造了石建筑。木构架技术日渐完善,叠梁式、穿斗式等主要木结构方式已经发展成熟,作为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部件的斗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第6页/共92页夏商建筑汉代建筑第7页/共92页(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木构架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运用到地面建筑;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化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嵩岳寺塔等为此时期建筑。第8页/共92页魏晋南北朝建筑第9页/共92页(三)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瓦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建筑和雕刻装饰的进一步融会,创造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建筑特征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此时遗存的宫殿、陵墓。石窟等遗址,无论布局或是造型都具有较高的技艺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没那个,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城市。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第10页/共92页隋唐建筑第11页/共92页(四)宋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大转变时期宋代建筑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宋代流行仿木结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建筑特征是屋顶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斗拱的建筑结构功能已经开始减弱,装饰功能增强,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格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出现了总结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第12页/共92页宋代建筑第13页/共92页(五)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建有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以及伊斯兰教清真寺、梁架结构不断创新,减柱法也开始普遍使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现存元代建筑有山西芮城水月宫、洪洞广胜寺等。第14页/共92页元代秦安县兴国寺第15页/共92页(六)明清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明朝建筑大量使用砖瓦,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使用砖包砌,琉璃瓦的数量和质量超过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前期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民间建筑的类型和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显著。明清建筑总的特征是建筑形象较为严谨稳重,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减柱法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斗拱比例缩小。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能较科学地利用地形和环境来衬托建筑群,建筑物的装饰、彩画日渐定型。皇家和私人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第16页/共92页沈阳故宫第17页/共92页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第一PPT模板网: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渗透着“天人合一”的观念,敬天祭祖的礼制观念,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和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等建筑的指导思想,其建筑的特点大致有:第18页/共92页(一)以木架框为主要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安排灵活(二)注重群体组合和庭院布局,平面布局均衡对称(三)装饰色彩丰富,建筑造型优美(四)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第19页/共92页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价值、它反映该建筑产生时的时代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的观念,同时还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情况、艺术性古建筑都是历史上的大师、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有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许多古建筑与其所在环境融为一体,有它永不磨灭的魅力,永远为人们所欣赏。同时,中国古建筑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20页/共92页

首先,古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在世界人类的大家庭里,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辛勤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又都是组成世界文化总体的一部分。

第21页/共92页

其次,古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本身的发展反映了历史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打下阶级的烙印。古建筑对于研究社会发展史是很好的实物凭证。建筑科学是一门范围较广、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它与其他科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水平。古建筑对于研究建筑史来说,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第22页/共92页再次,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几千年来,无数建筑工匠在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建筑传统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大量发明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就仍然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最后,古建筑是人民文化休憩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众多古建筑、园林今天更加具有供人休憩的使用价值。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宫殿、园囿、寺观、古城墙、古街道等,为中外旅游者所关注和向往。第23页/共92页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按照等级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有官式建筑和民式建筑两类。官式建筑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朝廷颁发的营造法则来修建,绝不超越一步。官式建筑又分为殿式和大式两类,殿式是宫殿的式样为帝王后妃所居,宏伟而华丽,屋顶可用琉璃瓦,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彩画用龙凤图案等;大式则是各级官员和富商大贾的宅第,不许用琉璃瓦,斗拱彩饰也有严格的规定。民式建筑也叫小式,建筑结构受到种种限制,但建筑方法和工艺不受朝廷营造法则约束。第24页/共92页五、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由台基、木头圆柱、开间、大梁、斗拱。彩画、屋顶、山墙和藻井等基本构建组成每件构件又具有各自的类型和特点。第25页/共92页台基第26页/共92页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较多,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风格不同的建筑文化,有宫殿、坛庙、陵寝、城墙、园林、寺观、民居、水工、亭台楼阁等。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新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第27页/共92页一、防御建筑防御建筑包括城防建筑和长城等。(一)万里长城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多里”。被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第28页/共92页(二)城防建筑城,旧时是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为城,外面的称为郭,城郭外的护城河称池,有城郭。城池之称。中国古代天子王侯都城和州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为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坚固。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城楼。敌台。敌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构成一整套防御体系。第29页/共92页二、宫殿建筑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几千年来,历代皇帝都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宫殿。这不仅能突出皇权的威严,也能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由于宫殿建筑往往汇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因而它们最能反映当时的建筑水准和建筑艺术。所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和最有艺术价值的一种类型。第30页/共92页(一)宫殿的类型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3、前朝后寝4、三朝五门5、等级森严第31页/共92页(二)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铜龟、铜鹤7、鼎式香炉第32页/共92页(三)现存著名宫殿现存完好的宫殿主要有北京明清故宫、沈阳清故宫和西藏的布达拉宫。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第33页/共92页第34页/共92页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第35页/共92页第36页/共92页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当时称“红山宫”,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而逐渐毁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宏伟的宫殿,称“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布达拉宫规模庞大,气势宏伟,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千米,主建筑共13层,高117米。第37页/共92页第38页/共92页三、坛庙建筑中国古代宗法礼制思想中,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自然各界也有其神灵,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歉和人间的祸福。崇尚祖先也是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崇敬,对土地、粮食、天地、日月和各种文武神的尊敬,人们修建了许多坛庙等祭祀性的建筑,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山川河岳、祖先圣贤等,也称为礼制建筑。第39页/共92页(一)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后逐渐发展成用土筑坛。早期,坛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师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形态随不同祭祀对象而有圆有方,由土台变为砖石砌;并且发展成宏大建筑群。祭祀天地山川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政治活动。因为祭天、地、日、月等活动都在郊外进行,所以统称郊祭。按照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著名的祭祀坛有北京天坛、地坛、月坛、社稷坛等。第40页/共92页天坛第41页/共92页社稷坛第42页/共92页地坛第43页/共92页(二)庙庙是中国古代又一类祭祀性的礼制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宗庙(例如北京太庙、安徽绩溪县的、龙川胡氏祠堂、广州的陈家祠堂)2、奉祀圣贤的庙(例如曲阜孔庙、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北京武庙)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例如岱庙、山西万荣“金后土庙碑”)第44页/共92页北京太庙第45页/共92页曲阜孔庙第46页/共92页岱庙第47页/共92页四、陵寝建筑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古墓葬主要有三类:帝王陵墓、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和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墓葬。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帝王对自己的陵寝建造都十分重视,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宫殿。希望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同时祈求祖先的保佑,社稷能得以永存。中国帝王陵寝的演变形式多样,陵园建造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历史文物,已经成为著名旅游目的地。第48页/共92页(一)帝陵的选址1、重视“山水风脉”陵墓作为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址必须相天法地,天人合一,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地势。以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格局可以保佑帝王万世兴旺。2、重视地理位置首先,陵区位置一般不远离京城;其次,陵区应是山河险固、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证安全;建在山区的陵墓,要有足够的山间小明堂(小平原),以供子孙后发展。3、讲究地讳帝王陵址大多选择在水深土厚,没有流沙、硬岩的地方第49页/共92页(二)封土沿革中国的陵寝一般认为开始于战国中期而成熟于秦汉时期。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封土的坟丘式墓葬,到战国时期,统治者开始把坟丘的大小高低身份等级的标志。君主是等级制中最高一级,其陵墓封土是最大的,和山陵一样,君主的坟墓就被称为“山”或“陵”。第50页/共92页(三)陵园建筑布局与地宫古帝陵除了陵冢外,还有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的祭殿,合称陵寝。帝王寝宫包括地宫、陵冢和陵园三部分。

墓室结构主要有三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

帝王墓穴被称为地宫、玄宫、幽宫,因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为地下宫殿,并将地表宫殿形制带到地下,豪华壮观,仍然使用“前朝后殿”的形制设置。第51页/共92页(四)中国现存著名古墓葬1、古帝陵我国的秦、西汉和唐代的帝王陵墓主要分布在陕西,除了骊山秦始皇墓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北宋帝王陵墓分布在河南巩义,共有七帝八陵(包括赵匡胤父亲赵宏殷墓),附葬皇后20多位,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墓3000多座。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是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十三陵。清帝陵共分三处:辽宁的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易县的清西陵。第52页/共92页2、古代纪念性陵墓中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伏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三皇陵已无存,而五帝陵却基本保存完好。第53页/共92页五、水工建筑与古桥(一)古桥桥梁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具有高潮的艺术成就。最早的桥应该是对“天生桥”的利用,并启发了人工桥的修造。我国造桥历史悠久,随着工程技术的进展,古代工匠们创造了各种结构、材料和造型的桥梁。从结构和形式看,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廊桥、铁桥、竹藤桥、网桥等。第54页/共92页1、赵州桥第55页/共92页2、卢沟桥第56页/共92页3、泉州洛阳桥第57页/共92页4、程阳永济桥第58页/共92页5、广济桥第59页/共92页(二)古代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包括运河、堰和堤防等。我国先民自古以来特别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现存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还因为工程本身所赋存的各种价值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优美组合,而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著名有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第60页/共92页1、都江堰第61页/共92页2、灵渠第62页/共92页3、京杭大运河第63页/共92页4、坎儿井第64页/共92页六、民居建筑民居是指除宫殿、官署和寺观以外的居住建筑。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南北差异大,民族众多,所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第65页/共92页(一)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第66页/共92页第67页/共92页(二)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龙岩永定等地。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分布广、数量多、品类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30000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福建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福建土楼故又称“客家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2011年8月30日,福建土楼(永定·南靖)景区荣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68页/共92页第69页/共92页(三)开平碉楼江门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第70页/共92页第71页/共92页(四)黄土窑洞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第72页/共92页第73页/共92页(五)傣家竹楼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第74页/共92页第75页/共92页(六)徽派民居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南朝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6页/共92页第77页/共92页七、其他建筑(一)名亭名楼在中国建筑史上,比较引人入胜,赋予观赏性的建筑要算亭台楼阁了。许多著名的风景区,都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使入画的景色更加生辉。亭台楼阁凝结着中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精湛的艺术才能。第78页/共92页1、名亭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我国的名亭很多。亭子的美,远观在其美丽多姿的轮廓,入内则在其周围景物:或翠木相拥,或绿水环抱。而亭子的顶部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晶莹剔透,与周围景物构成和谐画面。第79页/共92页2、名楼楼阁是两层以上的屋宇建筑。由于体量、高度远远超过周围一般低平建筑,压住周围环境,成为主景。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宋以后楼与阁已无严格区别,其中以建筑艺术高超和观景的楼阁旅游价值高。中国古代文人名士把登楼阁、揽胜景、吟诗作赋、抒情遣怀视为一项高雅的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合称江南三大名楼。第80页/共92页(二)书院1、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地理坐标(28°11′02″N,112°56′07″E)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第81页/共92页第82页/共92页2、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