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练习题40_第1页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40_第2页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40_第3页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40_第4页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4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精选

一、辣椒

①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

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

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②辣椒的功能多样。辣椒能刺激口腔粘膜,引起胃的蠕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

食欲,促进消化。辣椒也具有杀菌作用。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这样

就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有害细菌。辣椒还能暖胃驱寒。《食物本草》

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

同时,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辣椒含有一种成分一一辣椒碱,它可以通过扩张

血管,刺激体内生热系统,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

耗速度加快。据测算:进食一餐辣味之后,可以消耗大于25%的卡路里热量。

③辣椒为什么会辣呢?最近,科学家解开了这个秘密。这种让吃不惯辣椒的人眼泪直流

的灼痛感觉,可能是辣椒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哺乳动物吃掉的一种策略。辣椒中含有一种被

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一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

感觉。科学家研究发现,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之后,几乎不能再

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

护自己的作用。辣椒不想让动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子吃掉,所以才在辣椒果子里产生了

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辣椒素能给它们清

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起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完

整地经过鸟类的肠道排泄出来,完成•次又一次的播种。

④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为“红色牛排”;墨西

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就无法

下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辣椒的辣味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机体的神经系

统会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增快而加倍“工作”;同时兴

奋性的刺激会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再吃下去,大脑又会以为有痛苦袭来,于是释放出更多

的内啡肽。内腓肽会促进大脑内另一种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它

相当于每个人体内的“奖励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可以影响一个

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于是享乐主义的大脑让我们吃辣吃上瘾了,以致于闻

到浓郁的辣味就有进食的冲动。

18.本文②-④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再说明

,最后说明«(3分)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借助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下面材料中所写的现象各印证

了辣椒所具有的什么功能,并作简要解释。(5分)

材料一:

吃完辣椒后,让人汗水直流,身体里象包裹着一团燃烧的烈火,欲罢不能,越吃越爱

吃。近些年来,有人尝试食用辣椒或辣椒制品来减肥。在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多种适

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材料二: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食物不易保存。科学家发现,生

活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居民懂得用吃辣椒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报道,一般来说,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居民(如泰国、印度)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更喜欢吃辛辣

食物。

答:

【参考答案】:

18.答案:辣椒的功能辣椒辣的原因(辣椒为什么会辣)人们喜爱辣椒的原因

评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

19.答案示例:

材料一:辣椒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吃辣椒能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

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耗速度加快,因而吃辣椒后让人汗水直流,身体里象包裹着一

团燃烧的烈火。因而辣椒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

材料二:辣椒具有杀菌作用。热带地区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食物不易

保存。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匕升,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

有害细菌。

评分:本题共5分。每个材料解说2分(功能选择1分,解说1分),语言表达1分。

二、会哭的人更健康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

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

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美国的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

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

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

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

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

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二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

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

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

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

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

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般也会降低40圾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

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

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卜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

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

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

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

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

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

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18.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哭有其生物学意义”的?(4分)

答:

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了一群中老年人,将137人分为健康组和患病组两组。患病组是溃疡

病、结肠炎和高血压等疾病患者。心理学家问他们平忖在生活中是否爱哭,大多数患病组的

中老年人否认流过泪,而健康组恰好相反,并且哭的次数也远远高于患病组哭的次数。据此,

心理学家认为,哭与疾病、健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

(1)请写出链接材料中心理学家的“结论

(2)结合原文第⑥段内容,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

【参考答案工

18.答案示例: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能分泌对修复全身各部位伤口起到积极

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共4分,每个要点2分)

19.答案示例:⑴哭可以使人们患病的机率降低;⑵哭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

方式之一,哭能降低情绪强度,发泄紧张情绪。(围绕哭、疾病、健康三者之间关系来说)

(共4分,每个要点2分)

三、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

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己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

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

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

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酣连接成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

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

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

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

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

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

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

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

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

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

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

多地造福于人类。(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5、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的形式?(3分)

答:

16、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3分)

答:

17、选文第③段加点字“约”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9、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2分)

参考答案

15、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16、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

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17、“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具体答更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19、示例: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四、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其中的

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故宫是对称的,

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因而具有庄

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内,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

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做主笔,则体势开张,

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

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

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

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

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

出,“通、透、空”的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

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华民族强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

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

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

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

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16.结合第④段相关内容,说出“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这句话不能删去的理由。(3

分)

答:[

17.阅读文章,运用文中知识,解释下面两则材料中的建筑群分别运用了哪种法则,达到了

怎样的效果,又共同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5分)

【材料一】

乔家大院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

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气势雄伟。•条东西走向的笔直甬道,将

6个大院分成南北两排,且院中有院。整个建筑群中的313间房屋,从空中俯视,恰好构成

一个“精”字,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材料二】

首都机场T3航站楼建筑群的主体部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其外形如同一条

在彩色云霞之中腾飞巨龙。更巧妙的是,设计师在“龙口”前方设计了形似碧珠的建筑“GTC”

——交通中心,旅客们在此汇集,实现了交通集散的功能。

答:

【参考答案】:

16.答案示例:如果删去,其一,利用各个建筑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的说明

对象就不清楚了;其二,无法明确地建立建筑与汉字书法的联系,也就不能强调二者都注重

了疏密之法的理念。

(共3分。明确说明对象1分,建立联系1分,语言表达1分)

17.答案示例:

材料中乔家大院体现了对称法则,南北对称的城堡式造型使其呈现出庄严肃穆之感,

“髓”字的构建寄托了主人希望生活中充满幸福欢乐、喜庆盈门的理想。

材料二中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筑群体现了宾主法则。交通中心凸显了主航站楼的

主体地位,与主航站楼相配合,呈现出活泼灵动之态,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

这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强调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

(共5分。法则2分;效果2分,共同文化理念1分)

五、低碳生活

①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全

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如果碳排放量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将

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这绝非危言耸听。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

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遏制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

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

②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

③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

极推进节能环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被评为最环保国家的瑞士,不仅

大量应用了水利发电,而且公共交通设施发达,铁路得到广泛应用。挪威法律规定,砍伐树

木后,限期之内必须补种幼苗。芬兰的能源利用结构卜分合理,可再生能源已经占整体能源

利用的25%,是欧盟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其实“低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一样可以做到“低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

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

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一个人或一家一户的节能行动“减碳”的效果虽然有限,但

全国每个人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效果就会非常惊人。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

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

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

二氧化碳78万吨。

④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福子孙万代,是人类共同的夙愿。

为了实现这个夙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让低碳生活从每一天做起。

16.请说出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科学研究表明”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2分)

答:

17.第③段文字,先总说①,然后说明②,③。(3分)

18.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材料给出解释。(3分)

【材料链接】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

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

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

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

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

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

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答:

【参考答案]

18.承接前句,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绝非危言耸听”,

有据可查;同时交代下句“气候变暖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速度快于预期”是

经过科学推测的。(评分:共2分,每点1分)

19.先总说人类“碳”意识不断增强,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然后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参

与到低碳行动中来,普通人一样可以做到“低碳”。(评分:共3分,每点1分)

20.略(评分:共3分,每点1分)

六、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具有致使危险

①新浪环球地理讯北京时间10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的地

中海研究称,随着近几十年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海洋内越来越频繁地形成大团大团的像黏液

状的物质,而且出现这种物质的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②这个季节的温暖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导致有机物更易结合在一起,形成泡

状物.在长达124英里(200公里)的海域,这种黏液物质在夏季自然形成,经常出现在地中

海沿岸。如果气温更高,黏液物质甚至在冬季也会形成,而且会持续好几个月。

③据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海洋学系主任罗伯托•达诺瓦罗

(RobertoDanovaro)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浅棕色''黏液”一般被视为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

它形成的粘性胶状膜可堵塞渔网,粘在游泳的人的身上,发出一股怪味

④达诺瓦罗表示,这项最新研究在地中海黏液物质里发现了大量细菌和病毒,其中包括

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

胁。有研究报告指出,那些别无选择,只能游过黏液团的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最易遭受这种

物质携带的病菌侵袭,甚至可能夺出大型鱼类的性命。达诺瓦罗表示,这种有毒黏液团还能

困住海洋生物,封住它们的腮,使它们窒息而亡。最大的黏液团能沉入海底,它就如同条

巨大的地毯,使海底生物窒息。同时,黏液团释放病原体会对公众健康构成致使威胁。在这

种黏液团里游泳的人,可能会染上皮炎等皮肤病。

⑤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其中

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例如小虾和楼脚类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雪(是许多海

洋生物的食物来源)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慢慢增大形成黏液物质。

⑥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而且在这一地区很常见。海洋的

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导致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这种情况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

境。

⑦最近的研究发现,黏液团不只是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从北海到澳大利亚,这

种物质可能遍及所有海洋,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气温升高造成的。达诺瓦罗说:“这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对气候变暖采取一些措施,地球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

我们继续否认科学证据,这就是我们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

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例如,谁也不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亡的海洋物质为什么不会腐烂。

科学家们说:“我们找到答案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15.请根据文章①至⑤段文章,简述“海洋内大团黏液状物质”的形成的过程。(4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①这些病原体对游泳的人和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具有致命威胁。

②其中包括一些裸眼可见的甲壳动物。

17.文章列举1729年人们首次在地中海确认这种泡沫状物质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下列判断都是错误的,请选择其中一个,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简述理由。(3分)

①黏液物体是由“海雪”组成,“海雪”是由微小的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

②为了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我们只有搞清楚这些黏液团里死匚的海洋物质为什么

不会腐烂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15.随着海洋温度不断上升,温暖的天气使海水更加平静(1分),由微小的死亡有机

物和活有机体结合而成的“海雪”(1分),不断聚拢其他微小物质(1分),慢慢增大形成黏

液物质(1分)。(4分,每个要点1分)

16.①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大肠杆菌等细菌和病毒。②结合成“海雪”的微小的死亡有

机物和活有机体。(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像地中海这样相对平静和海水较浅的海洋,

其近海水体相对来说更加平静,为黏液形成提供了理想环境。(3分,意思符合即可)

18.①原文是,黏液物体始于‘海雪“,”海雪“主要由微小死亡有机物和活有机体结

合而成,不是只有这两种物质构成。②应该是搞清楚导致这种黏液团形成的其他原因后,才

能挽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洋。

七、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

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

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

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

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

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

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

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

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

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牛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K笠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

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

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男工。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

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

“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

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

“天网”到底是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

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

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

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

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

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一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

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

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1.读①②段,概括什么是人体“天网”?人体“天网”的作用如何?(4分)

12.人体“天网”是怎样形成的?(3分)

13.第⑤段中,“比较”“大约”“勇士”各自的作用如何?(3分)

14.人体“天网”有哪些“神奇”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1.在人体内细菌周围,由一丝丝状物质互相缠绕而构成的“网”,叫人体“天网”,它

能擒拿细菌并将细菌毒杀或吞吃掉,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架护作用。

12.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忖,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的

丝状物质——DNA缠绕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菌难逃的人体“天网”。

13.“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了解的程度。

“大约”,准确地说明了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白血球大致的个数。

“勇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抵御病菌过程中,发挥的追踪病菌,

吞噬,杜莎病菌的作用。

14.人体“天网”总在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出现在细菌周围;它能擒拿、毒杀、吞吃细

菌;它对人体内健康细胞起保护作用;它杀敌护体后神秘消失;它的丝状物质是中性

粒细胞内部的DNA。

八、放射性同位素一一核辐射的主角

①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几种原子。由于质子数

相同,所以它们的核电荷和核外电子数都是相同的,并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由于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核的某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例如放射性,并不是所

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没有放射性的则

成为“稳定同位素”。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H前已知的稳定同

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种以上。

②一般来说,原子质量很大金属,像金不、铀、镭等,都具有较强的放射性,在化

学元素周期表中,钢系元素和锢系元素以及铀元素全部带有放射性。另外某些原子质

量小的同位素也带有放射性,如碳14、钻60。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很不稳定,全不间断地,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直至变成

另一种稳定同位素,这就是所谓“衰变”,放射性同位素在进行衰变的时候,可放射

a射线、B射线、丫射线对人体危害不大,而Y射线对人体有较大的伤害,会诱发人

体基因突变。

④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换言之,半

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

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达几千年、

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

的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铜137为30年,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

亿年。半衰期越短,其原子越不稳定。

⑤经过连接的几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

1/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同

位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的减少。

⑥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性能够破坏活的细胞,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但在

医疗上,可以用来杀菌消灭微生物,并且可以用来杀灭癌细胞等。放射线也具有很强

的贯穿能力,它可以用来观察固体内部的目标,就像x射线那样用于病灶的检查。在

工业上,放射性也很多应用,例如用B射线来测量纸的厚度,用丫射线照片来检查机

器内部结构等。

⑦』然,如果应用不当,核辐射也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选自《中学科技》20n年第5期,有删改)

16.选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7.选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4分)

18.第一段画线句中的“大多数”“目前”两个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19.

下面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人体基因突变是受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衰变时放射出的Y射线影响造成的。

B.原子质量大和原子质量小的金属都可能带有放射性,一般来说原子量大的金属放

射性更强。

C.医学上,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放射线来杀灭癌细胞,但不会对人体造成其

他方面的伤害。

D.某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虽然很长,但由于它的活度越来越小,所以它对人类与

自然的影响不大。

答:【】

20.2011年3月22H,EI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丘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

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

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6.⑴放射同位素⑵放射同位素的半衰期⑶放射线的应用

17.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示例1.列数字。如:大多数的天然元素都是

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目前已知的稳定同位素约300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竟达1500

种以上。作用:通过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放射性同位素品种比稳定同位素品种多

的特点。2.举例子。如:日本“3.11”地震及海啸引发的核辐射中的碘131的半衰期

约为8天,艳137为30年,斜;239为24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作用:列举

典型示例,用事实说话,更具体真切地说明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这一

特点,易于读者理解。3.作诠释。如:同位素就是一种元素存在着质子数相同而中子

数不同的几种原子。作用:通过诠释对同位素具有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特点进

行了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18.不可删去。“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目前”从时间上限制,说

明只是现在的发现,去掉这两个词,说明就不够准确、严密了。

19.B.

20.提示:核能的开发利用有许多优点:它不像煤炭、石油等

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

都伴随着种种弊端,如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辐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和缺点共

存,只要我们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核能源

九、氨一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氧-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氮-3将

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氢-3是氢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着许多特殊的特性。根据稀释

制冷理论,当氢-3和氢-4以•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

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氮-3还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

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氢-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

潜力。氮-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气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氯-3在

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

上氢-3

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儿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氢-3的

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氮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

万吨氢-3。这些氢-3所能产牛.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

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塞-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

和铀235牛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比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

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氮-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

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需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

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大量氢-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

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

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氢-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氢

-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的费用将在25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

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M-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

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于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

探测卫星工作的重要内容。M-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

要课题。

15.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原创)

16.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改编)

①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氧-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

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②从月壤中提取氨-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充满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7.本文作者在《神奇的氢-3》一文中曾说:“科学家通过分析从月球上带回来的月壤

样品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大约5亿吨氢-3。”这与本文第③段开头

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原创)

18.为什么说“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氧-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

之一”?请根据文章,分点简要回答(4分)(原创)

【参考答案】:

15.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氢-3的能源偿还比高,开发利用效益大。(3分)

16.①原文第二段说“氢-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不是“不易

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2分)

②原文第三段只说从月壤中提取氢-3所得到的“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

也是必要的”,并未提到“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2分)

17.不矛盾。前者说明的是上亿前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的氨-3的总量,而第三段开

头所介绍的是月壤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氢-3的总量。二者说明的具体内容是不矛盾的。(3分)

18.①储量可观(或储量相对较大);②环保、安全;③能源偿还比高;④副产品可供月

球永久基地使用。(4分,每点1分。)

卜、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

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的人不借助专门

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

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

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

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

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

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

仪的“仪器”,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

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

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

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

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

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

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

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

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

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

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

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

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

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

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

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

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

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

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

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

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

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

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

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而动物是‘无意识的'J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

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

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

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

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15.“磁场理论”引起研究者反对的原因有哪些?(3分)

16.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鸟类体内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如果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

②“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所以人不能辨别方

向。

17.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以确定方位的?(3分)

18.本文以“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为题,但却从对人“方位辨别能力”问题的调查

写起,又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尾,这是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①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②其后的实验以失败告终。③

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不会晕头转向,而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很难确定方位方向。(3

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6.①鸟类依靠“生物罗盘”定位,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所以不会晕头转向。

②“人不能辨别方向”说法错误,因为人虽没有“生物罗盘”,但能借助外在的一些标

记来判定方向,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4分,答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

17.动物移动时形成力场,定向系统开启——数字信息进入前庭器官“生物罗盘”一

一通过神经进入动物大脑,由大脑中的“地图”(定位图)来确定方位。(3分,答对一点得

1分。意思对即可。)

18.①易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联想,并引出对动物辨别方向问题的解说。②既

首尾呼应,又突出说明了动物辨别方向方面独特的机能和独有的天赋。(4分,答对一个要

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十一、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陈祺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

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②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相对于

普通洪水,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最高体积含量可达80%,因而具有更大的

破坏力。它徒徒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

③舟曲县城所在的白龙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谷地势高差达1000-2000米,而且舟曲

正好处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这给泥石流汇集和流动形成了天然的地理条件。舟曲位于龙

门山地震活动带北缘,又临近天水地震活动带。由于历史上的儿次大地震,舟曲附近的地质

构造岩性松软、破碎,风化程度严重,堆积物很多。此外,灾害发生之前持续的干旱造成附

近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互相之间更加

没有黏性。

④这些地质条件给舟曲埋下了安全隐患,但如果没有力量去推动这些松散物质的话,泥

石流依然不会发生。暴雨就是推动泥石流的“手工

⑤处于黄土高坡上的舟曲县原本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多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

米。有历史记载的暴雨近百年来只发生过2次,分别是1973年7月12日的57.2毫米暴雨

和1994年8月8日的63.3毫米暴雨。舟曲泥石流暴发当晚,该地区在短短40分钟内突降

97毫米的大暴雨。大量的水浸透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

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形成了泥石流。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成了这场灾难的导

火索和帮凶。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

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等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

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96。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

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

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

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

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一

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

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

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

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选自《中学科技》2010年10期,有改动)

13.请简要概括舟曲泥石流形成的原因。(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4.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5.第②段“它桂芽发生在山区等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句中,加点的“往往”••

词不能删掉的理由是什么?(2分)

16.第⑥段文字,在结构上起着的作用,在语言上体现了说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