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院中国地理课件09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与布局_第1页
咸阳师院中国地理课件09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与布局_第2页
咸阳师院中国地理课件09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与布局_第3页
咸阳师院中国地理课件09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与布局_第4页
咸阳师院中国地理课件09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及中国第三产业经济与布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中国第二产业与布局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变化(一)中国工业发展特征

相继建立了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等传统部门,航天、航空、核工业、计算机等新兴产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覆盖工业生产各个行业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一些工业品如能源、原材料和一般加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旧中国的工业极端落后,到1949年建国时,工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仅为12.6%,人均工业产值25.8元,以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轻工业为主。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34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

448.98亿元,增长了274倍。工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总额的比例由1949年的12.6%,上升到1993年51.7%。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44.4%,高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产品单位1949年1957年1978年1985年1996年2001年钢

104t15.8(26)535(9)3178(5)4679(4)10124.06(1)15163.44(1)原煤

108t0.32(9)1.31(5)6.18(3)8.72(2)13.97(1)11.61(1)原油

104t12①(27)146(23)10405(8)12490(6)15733.39(5)16395.87发电量108kW·h43(25)193(13)2566(7)4107(5)10813.10(2)14808.02(2)水泥

104t66686(8)6524(4)14595(1)49l18.90(1)66103.99(1)化肥

104t0.615.1(33)869.3(3)1322.2(3)2809.04(2)3383.01(1)化学纤维104t0.02②(26)28.5(7)94.8(4)375.45(2)841.38(2)布

108m18.950.5(3)110.3(1)146.7(1)209.10(1)290.00(2)糖

104t2086227(8)45l(6)640.20(4)653.10(3)电视机

104台

0.02③

51.7(8)1667.7(3)3541.81(1)4093.70(1)表4-6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居世界位次变化注:①1950年;②1960年;③1958年。括号内数字为世界排名。(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大体分为两个变化阶段:一是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在结构上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工业化。二是1979年以来,在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和工业化战略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先补消费不足的课;轻工业在工业增长中居主导地位;目前传统消费开始出现生产剩余,新型多样化消费得以发展。

年份194919521957197819841988199519962001

工业总产值

100.0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轻工业

73.664.555.043.147.447.242.843.039.4

以农产品为原料56.445.829.532.332.328.928.724.7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8.19.213.615.114.913.914.314.7

重工业26.435.545.056.952.652.857.257.060.6

采掘工业5.46.66.86.76.06.46.65.6

原料工业15.217.920.219.120.423.322.124.5

加工工业14.920.529.926.826.427.628.330.5表4-7中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单位:%)(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

形成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7大工业区域: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哈尔滨—长春地区、太原—包头地区、兰州地区、山东半岛、长沙—湘潭—株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等工业区也具有相当的基础。全国工业布局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

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二、原材料工业布局(一)冶金工业布局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钢产量由1949年的不足16万吨、1952年的135万吨,发展到1978年3

178万吨,2001年上升到1.52万吨,位居世界首位。主要集中于上海、辽宁、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省市,并形成了上海、鞍本、京津唐、武汉、攀枝花、太原、包头、重庆、马鞍山及台湾等钢铁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图4-26中国钢铁工业布局有色金属工业

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图4-27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分布图(二)化学工业布局

建国以来,化学工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目前,乡及乡以上化工企业已有近4万个。电石、合成氨、染料、化肥、硫酸、农药、纯碱、硫铁矿、磷矿和磷肥、烧碱、醋酸的产量居世界前茅。图4-28化学工业布局图(三)建材工业布局

传统建材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一般在资源和消费地布局。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房屋建筑材料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为主,水泥以省内平衡为主,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以区域平衡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辽宁中南部地区、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川、山东等全国建材综合生产能力较集中的地区。

从中国建材工业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看,建材工业布局趋势:一是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在沿海地区新建和扩建一批骨干企业,解决沿海地区建材产品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二是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三是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三、机电工业布局

(一)机械工业布局

中国机械工业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据2001年的统计,在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机械工业企业为43499个,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的25.4%;机械工业总产值为21603.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2.63%。图4-29机械工业布局图

机械工业的布局特征

普遍展开,各省区均有生产点;大体形成由东部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的梯级格局;内地“三线”地区具有相当规模。

以沪、苏、鲁、浙为主的华东地区是全国机械工业实力最强的基地;辽宁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工业省;成渝地区机械工业也具相当规模。(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布局显示出独特性:(1)新兴技术产业具有智力资源指向性。(2)工业基础指向性。(3)投资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指向性。(4)集聚性。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

(1)东部沿海偏向性。受经济基础及国家政策倾斜影响,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北京、上海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带。(2)由点状分布向点、块、带格局转化。内陆已由点向着块状格局发展,在沿海,珠江三角洲、京津石和沪宁杭高新技术产业带已经形成。(3)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沿海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三线”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沿边则藉国家开放政策及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1978年以前,我国电子工业的产品主要以军用电子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电子工业的重点开始转向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2001年中国电子工业现有企业4

824个,固定资产为3

084.24亿元,工业总产值为8

990.25亿元。中国电子工业的分布与地区技术水平大体一致,在沿海发达地区由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辽宁组成了一条电子工业带,及四川、贵州、陕西等三线地区组成多个电子工业基地。从产品看,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四川等南方省市。大中小型计算机分布在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布点分散、重复太多;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三是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四是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电子工业四、轻纺工业布局(一)纺织工业布局

中国既有丰富的天然纤维资源,也有多种多样的化纤资源。如棉花2001年产量532.4×104t

,羊毛产量34.3万t,桑蚕产量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