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_第1页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_第2页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_第3页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_第4页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及论大学生写作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主要特点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起小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3.情绪的强烈性。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例如,在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集团利用青年人单纯和情绪的强烈性,挑动不少“红卫兵”加入造反派,甚至参与打砸抢,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不少损失,自己也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4.情绪仍不稳定。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女同学的月经、痛经、闭经,男生的梦遗、手淫等使他们情绪紧张、不安。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在教师具有良好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学生情绪情感的活动特点,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预防学习中的高度焦虑状态等策略,使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并根据时间、地点和环中学生在情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不够稳定,消极体验过多,自制能力较差。调查表明,有20.7%的人在听到别人的指责时心里会别扭很长时间;有24.8%的人做错事后时常会感到惊恐不安;有49.77%的学生曾经感到心里烦躁又无处诉说。情绪的易激动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情绪两极性明显。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例如,取得成绩时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甚至目空一切,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又灰心丧气、极端苦恼、悲观和自卑。中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例子已不鲜见。情感的开放性与文饰性相交织。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文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如,浙江金华某中学杀死生母的中学生徐某,平时的表现就非常好,还曾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仇恨甚至蕴含杀机了。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维持和促进个体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它具有多成分——表情、体验和生理;多纬度—激活度、紧张度和享乐度;多品种——喜、怒、悲、惧等基本情绪和同情、内疚、焦虑等复合情绪,以及多水平整合——感觉与认识、意思与无意思水平等极为复杂的结构和特征。因此情绪情感会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专注与学习,就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境等选择最佳的方式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消极情绪加以疏导第二节进行有效沟通需注意的几个要素为了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的发挥谈话这一思想教育载体的作用,谈话行为的主体之一—辅导员必须要注意一下几个前提:1、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打铁先需自身硬”。对于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来说,第一,要有渊博的知识。追求美是人的本性,知识渊博本身就是美。渊博的学识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只有如此,才能给予学生不曾有的东西,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思想与情感更易于交流。第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这是辅导员人格魅力之所在,只有爱学生才能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目的。第三,要培养广泛的兴趣。俗话说“志同道合方可共事”。共同的兴趣使师生更能谈得来,更易于交流。但要把握和引导兴趣的方向。学生的兴趣往往更多取决于愉悦性而缺乏有益于气质修养的兴趣。辅导员要爱学生之所爱,同时又要爱学生所不爱且又让人受益终身的爱好,通过师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2、要做到有准备的有的放矢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谈话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对学生要做充分的了解和调查,结合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话内容与方式。例如对于以下几类特点的学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内向型”学生,不善于言辞。与他们交谈时,应该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使他们感觉到辅导员是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要善于抓住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时豁然开朗。“巧言型”学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与他们交谈时,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去伪存真,使其心服口服。“谦虚型”学生,遇事谨慎,缺乏自信心,特别是对自己的成绩和优点,往往做出低于客观实际的判断。与他们谈话,应推心置腹,毫无隐瞒的阐明谈话目的,明确提出要求,使他们从辅导员的真诚中切身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多疑型”学生,往往对辅导员的谈话半信半疑,存在诸多顾虑。与他们谈话不仅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要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谈话无懈可击,用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信。而对于具体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学生的某一不正确的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进行谈话行为。3、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提高自己的口才与演讲能力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环境决定心境。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感觉,会对谈话时的心情、态度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在进行谈话行为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但是,有些谈话行为是发生在谈话双方事先都未曾认真准备、双方都未选择一个专门的谈话环境的情况下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及早酝酿谈话的内容。第二,要选择好谈话的时机和突破口。进行谈话行为时,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得好,则可事半功倍,而错过了时机,则往往事倍功半。选择时机是指选择与特定对象进行谈话的最佳时间,也就是谈话要及时和适时。“风起于清萍之末”,当学生个体的某个问题或倾向刚露出苗头时,就应敏锐地抓住这种苗头,及时与之谈心进行教育,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所谓适时,是指谈心不能过早或过晚,要恰到好处。从客观上讲,要善于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适时开展谈话,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主观上讲,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上解决问题的愿望,适时地给予帮助,使他们轻装上阵,不断进步。选择突破口是与选择时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教育艺术。选择时机重在教育最佳时点的把握,而选择突破口则重在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上的特点、矛盾以及认识上的焦点,从而找到谈话的入手之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谈话教育的突破口多种多样,如学生关心的热点、认识上的疑惑之点、某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个体身上的长处、优点即所谓闪光点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突破口。每一次谈话究竟怎样入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突破口选择得好不好,对谈话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选择恰当,就能使谈话教育向纵深顺利展开,取得较好成效;反之,谈话就很难深入,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重视谈话突破口的选择。另外,对于谈话时机的选择,首先要学会把握成熟的介入时机。在谈话工作中,如果事先未曾了解问题的原委,可以先观望,后介入。观望是介入的准备阶段,作用也相当的重要。其次,谈话者要学会把握最佳的收效时机。在谈话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各种情况,是否有时间,是否有顾虑等等,排除不利影响后的谈话收效才大。谈话的时间要充分,不能敷衍了事,但是话题要集中,不能东拉西扯,过多的占用对方的时间,要适时而收。第三,要学会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创设良好的与谈话相适应的谈话气氛,首先要有一个缩小彼此心理距离的过程,当一个人对你还不熟悉的时候,初次谈话免不了有些紧张和不适应,如果在谈话前先拉拉家常或者谈谈其他话题,就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气氛和谐起来,谈话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其次,创设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在谈话的过程中谦逊礼貌,亲切待人。谈话时不能动不动就训斥或者态度傲慢、居高临下,否则气氛会恶化。再次,营造良好的谈话气氛,应该注意求同存异,避免冲突,在谈话的时候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留有余地,可以缓和紧张气氛,人与人之间容易沟通,还可以为思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打好基础。第四,在谈话中,有些谈话对象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意坦诚的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有很多东西他们更愿意和自己信得过的人说。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强求,而应该采取迂回过渡的方法来做好工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或者不同的切入点,有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五,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换一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时代,就要说什么话。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仅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语言形式的采用也要同社会环境相适应。由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在谈话和说理教育中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就不能脱离时代。例如,如果我们现在仍然采取过去“左”的那一套,把思想问题视为政治问题,用空洞的口号去说教,动辄“阶级斗争”、“灵魂革命”,结果只能贻笑大方,于事无补。第六,在谈话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要尊重谈话对象的人格,不要贬损挖苦嘲讽他们;要对谈话对象的喜怒哀乐给予科学、具体、多方面的分析,理解并恰当地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要与学生诚恳地交谈,不要居高临下、摆架子;要坚持平等对话、双向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其一起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不要搞“一言堂”,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意为学生保密,切忌将其在谈话过程中说出的心里话到处乱讲。4、谈话要注意情理交融谈话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因而谈话要有真情实感,要情理交融。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实际上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情感因素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谈话教育也离不开一个“情”字。教育者只有同谈话对象建立起融洽的感情氛围,才能使谈话深入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大感情投入,从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出发,注意研究谈话对象的情感,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要对谈话对象真情相待,以诚动人。当然,“情”只是谈话教育的一个因素,另一个要素“理”也是不可忽视的。谈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当然应该在谈话中讲道理。某一教育内容的传播,教育对象思想认识的提高,思想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理”。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掌握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技能。要讲真理、讲真话,用正确的道理打动学生;要学会分析说理,使说理客观、准确、恰到好处;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阐明道理,以增加说理的感染力、说服力。实际上,在谈话中,“情”与“理”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两者的辨证关系表现在:第一,互为条件,互相依赖。在谈话教育中,有时情是理的条件,有时理是情的条件。一般来讲,对于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较保守、性格内向、逆反心理较大的教育对象,应把情作为理的条件,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而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思想较活跃、性格较开朗、较为理智的教育对象如大学生,则应把理作为情的条件,先理喻后情感。第二,互相补充,互相渗透。谈话教育既应讲理,又应有情,理须融情,情需寓理。如果片面强调理的作用,不以情加以调节,就会导致一种“惟理化”的倾向;倘若片面强调情的作用,不以理加以补充,就可能感情用事,导致一种“惟情化”的倾向。第三,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一般来讲,理的接受程度同情的强度成正比,同逆反心理成反比。情的强度越大,逆反心理越小,则理的接受度就越高,因为只有那些深刻的情感才能打通闭塞的心路,使理顺利输入,即由情向理转化;理说得越透,教育对象掌握得越深,情的强度就越大,因为只有那些被理性认识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们深刻的情感,使情感升华,即由理向情转化。由此可见,富有成效的谈话教育应该把情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一、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例如,我班内有个学生叫赵圆圆,如果要找他的问题可是一大堆,大错不少小错不断,如果只是挑他的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他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他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他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他,考虑他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从他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进而在去谈他的问题,并深信他通过努力、改正是可以进步可以有变好的,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而且也要让他自己知道老师对于他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他不乏优点,而且,通过教育放大他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进步了。那么,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少责备、少批评。再例如,我班的刘悦同学。她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关系非常好的同学要转学,情绪受影响,学习也跟着大幅下降。这样的情绪中也不乏少女朦胧的爱恋。为此,我专门找她聊天。作为老师,很理解她们之间存在的这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进而劝慰她不要顾此失彼。为了避免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每次聊天都集中在对同学之间相处的美好回忆中。不仅如此,我还让她每周来找我聊天两次,以来观测她的感情动向,再而也是为了提高她对学习的动力。理解使我们只练得沟通更为顺畅,也使我的教育有一定的效果。这与赵圆圆的例子又有所不同,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表露的感受,并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这样他就会摆脱一份困扰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女生,更应斟酌沟通的艺术,以情动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刻。还是赵圆圆同学,在最初了解他的家庭以及他的经历后,出于女性天生的同情与怜悯,我就没能控制好与他接触的距离,一来是出于本能他对自己的家庭的敏感不愿意随便向别人提起,再后来则变成虽然可以什么都说,但是,作为老师他也会像家人一样打折扣,这对于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尽管关系近了,教育反而不好进行了。所以,控制好距离是十分重要的。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这在赵圆圆身上就有明显的写照,初一学期初他因与体育老师有冲突而拿起板砖要打体育老师。这件事发生后震动全校。尽管如此,在我与他的交流中我依然表现出我对他的理解与信任。这之后他在给我写的信中写到:“在体育老师这件事上,其实都是我的错误。但是老师还那么相信我……我知道我错了,请老师原谅我……”而且,此后在与他的接触中他确实有控制自己的表现。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二、至于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才更有效,在什么样的时机与学生沟通更合适等等问题,就要根据每个受教育个体和特殊的实践而论了。像谈话、写信、打、发短信、qq聊天、游戏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所在。三、判断师生的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老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呢?事实上老师只要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栓住几十颗心,教师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到的育人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理的壁垒,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分忧,为们清除“病灶”,把学生心灵世界的沃土垦植成“真、善、美”的苗圃,真正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只有用爱心换起学生的信任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喜欢老师,再喜欢他所提供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论大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所积累的信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并将之形成为书面文字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从目前高校整体情况上看,大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欠缺。一、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定义那么,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究竟是指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对于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包含什么,可能有多种理解,但从叶圣陶先生的谈话中,我认为:大学生写作能力应包括应用写作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而前者是必须的,后者是“不一定”要具备,能具备则更好。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要写毕业论文的,我认为写作论文的能力可以包含在应用写作能力之中。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往往是在撰写毕业论文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于院系和学校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很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问题必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提出对策去实施解决。二、造成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困境的原因:(一)大学写作课开设结构不合理。就目前中国多数高校的学科设置来看,除了中文专业会系统开设写作的系列课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都只开设了普及性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而我们的课程设置仅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大学语文教师,可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在有限课时时间内普及相关经典名著知识,又要适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且要教会学生写作规律并提高写作能力,任务之重实难完成。(二)对实用写作的普遍性不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目前对中国语文的态度淡漠,而是呈现出全民学英语的大好势头。中小学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对我们的母语中国语文,在大学反而被漠视,没有相关的课程的设置,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训练。这其实是国人的一种偏见。应用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一个人学问很大,会写小说、诗歌、戏剧等,但如果不晓得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方法,他就写不好应用文。(三)部分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和训练都只是集中在《大学语文》这一门课上,大部分学生只愿意被动地接受大学语文老师所讲授的文学经典故事,而对于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去写的作文,却是尽可能应付差事,这样势必不能让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四)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不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多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却往往被忽视。理论讲了一大堆,但是实践却几乎没有,训练也少得可怜。阅读与写作都需要很强的实践操作,学习理论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着实令人堪忧,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