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强化训练13 散文阅读_第1页
课后强化训练13 散文阅读_第2页
课后强化训练13 散文阅读_第3页
课后强化训练13 散文阅读_第4页
课后强化训练13 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强化训练13散文阅读

一、(2012.杭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

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

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

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

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

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

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

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

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

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

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

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

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

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

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

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

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

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

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

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

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

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

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

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

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

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

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

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

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

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

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

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

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写蒲

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的伸曲的

生存智慧;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的对比,表现出蒲公英朴实

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解析】文章三、四、五、六段写了不同环境中蒲公英的特点,第三

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栽培驯化的蒲公英,作者觉得它们俗气、

肤浅,缺乏内在的质感。作者赞美的是四、五段中提到的蒲公英。第四段,

生长在单位小院的蒲公英,生命力顽强,愈挫愈茁壮;第五段,生长在路道

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

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

的伸曲来保护自己”。第六段作者通过对比,体现蒲公英默默无闻、朴实而不

张扬的特点。在作者的心目中,蒲公英平凡而伟大,卑微而可敬。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

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

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①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儿”等比喻,从颜色、形态、

形状等方面描写出了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其富有诗意般的可爱。②将蒲

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作对比,引发读者

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解析】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赏析这两个句子。句①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花比作“小伞儿”,生动形象;句②运用了对比

手法,将蒲公英和人进行对比,体现了蒲公英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

3.第三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

英”,其作用是什么?

①与后面写的卑微的蒲公英形成对比,衬托出生长在墙角、缝隙中的蒲

公英的生命内涵;②用以说明同一种类型的生命,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

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解析】作者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

的蒲公英”,目的是与后面写的“单位小院里的蒲公英”和“路道和台阶之

间的蒲公英”形成对比,反衬后者坚强不屈的品质和深厚的精神内涵。同时

告诉我们环境对人和事物的影响是很大的。

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又积极地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解析】回答本题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注意抓住“面对充满

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

灵变得洁净一点”等关键语句来理解。

二、(2012.义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妈妈的树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

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

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

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

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

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

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

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

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

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他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

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

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

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

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

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

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

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

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

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

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

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

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

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

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

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

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

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

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

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

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

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

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

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

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

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义,分别用一句话概

括。

白杨树陪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给我们家带来欢乐

的柿子树被砍了。

【解析】这三种树的故事集中在文章第④⑤⑥段,抓住要点,分别用

一句话简要概括即可。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

句,请说说“美”的含义。

“美”指满树柿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

子咽口水”时的得意。

【解析】这里的“美”,一指柿子树美,一指“我”心里美一一为别

家孩子眼馋“我”家的柿子树而得意。

3.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示例:(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

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解析】扣住语境,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即可。由后面的柿子树倒

下了可知母亲是因为偷摘柿子的孩子被摔而生气砍树。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解析】这里的“春雨”不仅仅指自然界中的“春雨”,还暗指母亲

对“我”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示例: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睿智、无私奉献的妈妈。妈妈年年

栽树,用白杨树教育子女,栽柿子树给院子带来芳香,年老了依然栽树为村

里的孩子营造乐园等,无不体现了妈妈在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着孩子,真

是一位既“栽树木”又“育人”的伟大妈妈。

【解析】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砍树”的细节表明她善良,

用白杨树教育子女表明她睿智。回答时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三、(2012.衢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远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

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

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

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

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离开

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

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芳、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

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

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

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

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

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

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

弟弟妹妹们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

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

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

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

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

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

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

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

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

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

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

着头,头发湿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

不老。

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

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一一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

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

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

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

新衣,椅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

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

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

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而感到歉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

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

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

【解析】概括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前,先要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去,

因为在情节中人物的性格才会生动地展现出来,其次要观察母亲的言谈举止

等。概括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尽量全面。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

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请用第一

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

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

【解析】“满脸皱纹”说明娘老了,它带着岁月的痕迹,更是母亲日

夜操劳的结果。看到母亲苍老的面容,“我”心里肯定会震惊、伤心进而产生

感激之情,我们应结合上下文,用细腻的语言把这种心理刻画出来。答案只

要合乎情理即可。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

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

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

的爱与不舍。

【解析】我们可从结构、内容两方面来分析。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

了“门”,这样在结构上就构成了首尾照应。“门”是家的一部分,更是家

的象征,在对“门”的描写中,传达出“我”对家眷恋、不舍、怀念的深情。

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义说说你的看法。

“远”的感觉来自于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离家参军,岂能不远?但从

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厚爱,对父母的眷念,将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

都将伴随着“我”,所以说,这份感情更真切、更贴近了。

【解析】文中的“远”“近”,我们应透过表面联系文章主旨来思考。

离家当兵远行,从时空上来说“我”与家的距离是远了;离家远行,“我”对

家、对家人的爱藏于心中,这种爱时时伴着“我”,从情感上来说“我”与

家的感情更近了。

四、(2012.安徽)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红橘甜了

骆驼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

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

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

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

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

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

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

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

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

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

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

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

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

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

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子买的,也

是儿子跟自己一同栽下的,儿子不吃第一个,谁吃?在那个飘着大雪的冬日

的早晨,父亲从百里之外的故乡,带上十九个首先成熟的红橘,来到我的面

前。看着我们一家三口甜甜地吃着甜甜的红橘,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

们劝他,你老也快尝尝呀。父亲说,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我的泪便

涌上来,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

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

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

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

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

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

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

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

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

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

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

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

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

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

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

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

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精心侍弄。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兴奋和渴盼。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

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中的“种”“等待”“成熟后”三个

词或短语,找到有关的答题区域,披沙拣金,可从文中直接找出符合题意的

词语,也可以进行语言的重组。如种的过程中“精心侍弄”;等待橘子成熟

时,父亲如孩子般“兴奋和渴盼”;橘子成熟后父亲冒雪送橘、分橘、卖橘。

2.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

分别是什么。

(1)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2)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

角钱呢!

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解析】善意的谎言,浓浓的亲情。第⑴句是父亲冒雪百里送橘,看

见儿子一家三口吃着甜甜的红橘,他也被儿子劝吃时说的一句话。联系前句

“父亲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可以看出此时父亲似乎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心里很轻松。他是想让儿子一家三口多吃几个橘子,宁愿自己不吃。第(2)句

是儿子自己掏钱“卖”橘后的谎言,一方面是想宽慰父亲,另一方面是想让

父亲看见自己的劳动有了收获而高兴。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1)“(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

叫着母亲的名字。”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

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2)“这屋里,烟太大了……”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

时,他们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

的话以后深受感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⑴题思考父亲为什么“一愣”?为什么“孩子般”?解题

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一愣”是父亲不敢相信远在百里外的儿子一家

突然“空降”到自己面前时刹那间的激动;“孩子般”写出了父亲内心的喜

悦,同时想迅速把儿子一家回来的消息告诉妻子,同时也稍微隐含着久别的

儿子一家看见自己正“发呆”时些许的腼腆。第(2)题“这屋里,烟太大

了……”父子两人话语相同,内涵迥异。父亲的这句话是掩饰内心由于激动、

惊喜而流下的泪。儿子的这句话是想回避满脸欣喜的父亲,以免让其洞察自

己的谎言,此时儿子为自己的“欺骗”换得父亲的欣喜而愧疚、自责、感动。

4.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

面的“甜”。

①红橘树在父亲的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

而感到欣慰、满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

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

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答案不限于此,意思对即可)

【解析】从字面上看,经过父亲的精细照料,红橘成长了起来,并使

得“红橘的味道甜”。深层含义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父子情深,是一种亲情

的甜蜜,生活的甜蜜。

五、(2012.北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

东旅行。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

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

比一奶同胞还亲。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

右臂。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

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这会

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

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

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

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

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许老失

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

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

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

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

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

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

朵朵梅花都是泪!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

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

横。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

画出第二张。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

甚至不能临摹。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

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宣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我大气也不敢出。

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沉吟半晌,许老说:“带上,到我家盖

上章子,给你了。"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

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

褶,怕裱坏了。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在中国画界,松

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

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

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开

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那些神来之笔,

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是许

姓好子孙,当宝之。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因

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

景用5个字回答)

场景一:灵堂哭苦老场景二: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挥笔画梅花场景四:白梅赠爱徒

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抓住相关段落的内容来概括,注意“5个字”

的要求。文章第①段写李苦禅去世,许麟庐到灵堂恸哭;第②段写许老在

“我”家痛哭苦禅兄;第③段写悲痛中的许老挥笔画了一幅白梅画;第④段

写许老画的白梅画为世间珍品;第⑤段写许老赠“我”白梅画;第⑥段写这

幅画将成为“我”家的传家宝。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

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

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解析】从文中看,“白梅无价”是因为这幅画的由来。这幅画作于许

麟庐先生痛悼画家李苦禅去世之际,象征着二人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

这幅画由于在特定的情境、心境之下作成,“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

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所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极高,被

作者视为珍宝。

3.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③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

赏析。(不超过150字)

示例一: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

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

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

“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

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示例二: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于描写和议论

中。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

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

给“我”的震撼。

【解析】首先要分清第③段哪些是饱含了情感的描写句,哪些是饱含

了情感的议论句。第③段的内容主要是描写了许老作画的过程,议论了许老

作画时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情态。结合具体的动作描写和议论的句子,进一步

分析两位画家的深厚友情、许老失去师兄的悲痛欲绝以及“我”看到老师悲

痛时的感动和担忧。

六、(2012.丽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散步

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

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

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

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

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你妈可以用J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

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家齐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

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

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

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

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

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

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

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

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

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

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

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

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

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

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

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

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

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OO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

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

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

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O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

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口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

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

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释】龙应台:台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

的?

“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

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

【解析】虽然本文前面大量的篇幅没有写她们如何散步,但对母亲的

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这就为后文的“散步”作了铺垫,让读者感到文章构

思精巧,设计新颖。

【点拨】本题考查对题目的分析能力。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交代写作对象,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标明主

旨;③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④反映作者情感的

变化。

2.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

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

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

生命。(莫怀戚)

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

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

【解析】从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和莫怀戚的《散步》,都是

写亲情的文章,表面上写的是亲情故事,更深处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凡是有链接材料的延伸拓展

题,都一定要结合原文,进行对比,找到二者的异同点,进行提取归纳。

七、(2012.南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矫友田

①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

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

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②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

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③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④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

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

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⑤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

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

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⑥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

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

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

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

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

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

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

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

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

去。

⑦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

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⑧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

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

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注,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

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⑨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蜚伤吗?”他憨厚

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

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⑩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

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

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O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

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口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

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O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

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

笑容。

D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

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0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

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

家园?

(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

花上的蜜蜂。

“竟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佳劳的努力。

“徒劳”,无益地耗费力气;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

【解析】采用词义加表达作用的形式来答题。第⑴题“竟然”义项只

有一项,就是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其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儿时举动的后悔、自

责。第⑵题“徒劳”也只有一个义项:无益地耗费力气。其传达出的是作者

对流浪蜂执著寻找家园却必定无果的同情、怜悯之情。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

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作铺垫,与后面槐树林

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

(2)他正手持一根竹麓,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

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

【解析】(1)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

描写。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很容易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联系下

文对放蜂人的叙述,我们就知此处景物描写是为下文写放蜂人的到来作铺垫。

⑵这句话表现的是放蜂人对蜜蜂细心照料、呵护的情景,放蜂人对蜜蜂的情

感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细节)表现的。

3.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

⑴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2)第⑦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④

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3)第垣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⑥

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

【解析】文中照应的地方比较多,如文章结尾段写对流浪蜂的祝福,

就与开头三段描写见到深秋中的流浪蜂照应;“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

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

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照应等。对文中的照应之处我们

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示例一: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表现了蜜蜂酿

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著、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

之情。示例二: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

劳执著、无私奉献的人。

【解析】概括全文主题,要先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写放蜂人善

待蜜蜂、怜惜蜜蜂。再看主旨,主旨是表现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

赞颂了蜜蜂的勤劳与无私。

八、(2012.无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

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

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

音,不*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

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

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

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

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

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1P

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

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

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

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

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

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

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

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

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

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

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

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

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

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

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

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

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

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

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

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

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

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

“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伸进沙漠中来,

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

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

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

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

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1.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用三个表否定的词语强调沙漠的荒凉,为下文描写丰收岭的绿色作铺垫。

【解析】解答体会词语作用这类题,首先要联系该词所在句子的前后

文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加点词语对表达这样的意思所起的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沙枣等植物抗击风沙

的姿态;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绿色植物蓬勃顽强的生命力,也给了作者勇气与

鼓舞。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识别修辞手法,不能遗漏,然后结合句

子分析其表达作用。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是使表述生动形象,排比修辞的表

达效果是使表述有气势。

3.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表现了作者对治沙成果由衷的自豪和兴奋,也赞美了治沙站同志的辛勤

劳作和科学精神。

【解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方法就是抓关键词理解句子。

如此句中“认输”“气馁”二词用拟人手法写沙土被“驯服”,字里行间充

满自豪感,“染绿”形象地写出了治沙的效果,表达对治沙者的赞美。

4.第⑥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丰收岭的绿的生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是由充满生命力的人和植物

共同创造的奇迹,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

【解析】解答这样的题目,要紧扣选文的中心,结合选段中的关键词

句进行分析、提炼、概括,不能脱离文本信口开河。

九、(2012.天津)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

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

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更是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

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

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

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抒情起来。或捧卷

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

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

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一一,分明是“盼一一

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

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

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

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

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

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

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

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覆

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嘘I

蛔……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绝妙的交响曲,此起

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

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的肃穆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

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

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

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

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

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

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三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丰

富了文章的意蕴。

【解析】第三段中引用《诗经》里的诗句,表明古人对秋虫也有感怀。

在古代,秋虫的叫声常引起闺中思妇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蛔帼……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

风笛,仿佛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

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

【解析】首先要明确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首先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三个比喻句又构成了排比,为我们描绘了虫声音乐般

的美。分析时,比喻的效果要扣住“生动形象”,排比的效果要扣住“增强语

势”。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

【解析】纵观全文,作者写的都是秋夜里的虫声。白天各种声音嘈杂,

夜晚才是聆听秋虫奏鸣的最好时刻,所以作者在文末引用刘墉的话“秋虫声

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表达自己的感受。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

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美,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

想到古典文学里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

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

美妙。

【解析】文章是以“秋虫之声”为线索来写的。第一段写了自然界中

的秋虫之声;第二段写了古人对秋虫之声的感受;第三、四段是过渡;第五

段写了自己听秋虫之声的经历,写了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结尾写作者听秋

虫声的方式,即捧一杯滚烫的热茶,读一本心仪的书,坐在窗前的灯影里,

边读边品边听,感受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

十、(2013•绍兴)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蓝色的蓝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

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

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

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

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

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

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去[I叫她,

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

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

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

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

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

都不是冷漠的人哪。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

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

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

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J

⑤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一二千里,要翻

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怯,

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囱囹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

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

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

一样地欢呼奔跑,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

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

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

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

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

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

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

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断定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

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

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杂文报》2013年3月29日,稍有改动)

1.文章③④⑤段着重描绘了“她”与“我们”的不同,请根据文章,参

照示例,完成下表。(每空四字,可选用文中词语或自己概括作答)

“我们”“她”

第③段灰头土脸明媚精神

第④段(1)戒备少言(3)热情助人

第⑤段(2)囱囹上车(4)妆容精致

【解析】根据图表所示,描写“我们”与“她”的词语应形成鲜明的

对比,结合④⑤两段内容,找出最能反映这种对比效果的人物描写。

2.2013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段

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示例一: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

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示例二:

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这是“她”的外在形象,并非作者

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固然

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一再写有啰唆之感;

③夸张失度。

【解析】这三处文字都是描写“她”的笑容,文字也很生动。如果留,

应注重其表达效果;如果删,则要从内容上来分析其多余性。

3.文中第⑨段画线句含义丰富,试作分析。

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蓝,既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