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山亲水送亲人——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2005年2月25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徐昌才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恰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一首送别诗,大概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我们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抑或是情人之间的深情款款,挥泪离别。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极品。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风雨沧桑的变迁,无一不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朝思暮想,壮浪一游,眼看诗人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诗人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呢?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描山绘水,情彩飞扬。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急湍胜箭,猛浪若奔,两岸青山或刀劈斧削鬼斧神工,或悬崖峭壁森然搏人,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下句说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江流天地,波涛滚滚;排山倒海,一往无前。“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两句诗写得境界雄奇,视界高远,气势飞动,形象壮观,更体现出诗人初来乍看,心动神奇的惊诧欢愉之情。
颈联远观近察,俯仰生辉,绘月描云,瑰丽生情。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当空,银辉四射;俯察江流,明月倒映,皎洁如镜。著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月亮犹如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底,亲近诗人,追随诗人,相依相伴,情意绵绵。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一到早上,就铺撒出五彩斑斓的锦缎来,似在装点美丽的天空,又如迎接远道而来的诗人。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舍万千风物不说,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景,移步换形,满目生情。写两岸青山相对挺立,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飘飘绚丽灿烂,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神笔点画人间
——浅析李白绝句特点
苏伟毅【摘要】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言绝句,王昌龄七言绝句写得好,兼长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作为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无论从体裁上,还是从思想艺术方面,都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这些都使短小精悍的绝句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本文试着对其这方面特点进行探析。【关键词】想象,夸张,自然,情景,率真【提要】一、迥然奇特的想象二、超然物外的夸张三、自然天成的风致四、浑然交融的情景五、坦然率真的感情
【正文】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实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是唐人中五绝与七绝都写得极好的人。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诗薮》内编卷六)他的绝句内容广泛,主题丰富,艺术表现手法新奇,技巧绝妙,而又言浅意深,语近韵远,清新自然,诚为天籁之作,下面试着对其这方面特点进行探析。一、迥然奇特的想象“文学是想象的艺术”[1],诗歌更是如此。借助想象,诗人的情感会对那些典型而又无确定性的物象赋“以更为个性化的具体感受,从而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变易性和普遍性”[2]。李白作诗,“如果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塑造的形象不足以表现他特有的思想情感及其追求的艺术境界,他则更多地借助神话、传说以及幻想和梦境来加以表现,从而创造出种种惊世骇俗的美学效果”[3]。如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首行“日照香炉生紫烟”,庐山上的香炉峰上生出的是紫烟。这就令人纳闷了,我们看到的都是白色的云雾,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紫色云烟呢?因为李白富有想象力。让我们也试着像诗人这样展开想象,红彤彤的彩霞映在香炉峰顶端的白色的云雾上,把云雾染成了紫色的,那紫色的云雾向上一直升到天上。这样的情景,常人没能看到,李白看到了,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宛如仙境的图画。这样的景象,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看得到。虚无缥纱,如梦如幻的浪漫仙境,这就是“诗仙”的诗歌风格。第二行“遥看瀑布挂前川”,一般的诗人不会用“挂”字,把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把瀑布挂起来,这是何等奇妙的想象!三、四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把瀑布从高处流泻而下想象成银河从九重天落下来,这样的想象、比喻有何妙处呢?我们不妨以后人的同题诗来作个对比。据说,自从李白在庐山写下这首《望庐山瀑布》后,后来的诗人来到这里,看到那壮丽的瀑布,都有感而发,也想吟诗一首抒发感情,但想到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太妙了,就只能摇头作罢,以免出丑。可是,到了唐朝中期,有一位名叫徐凝的诗人也来到庐山,看到庐山瀑布如此壮丽,他心中激荡着汹涌的波涛,情难自禁,也要写一首《望庐山瀑布》,旁人劝他别写,说是诗仙李白写过了,徐凝偏说:“我就要写一首诗,跟李白比试比试!”于是,写下这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5]李白把庐山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徐凝把瀑布比作什么呢?“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把瀑布比作一条线,像剑一样,像白色的绸缎,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比,先在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李白写得刚,徐凝写得柔,况且在唐朝,宇宙在人类看来是遥不可及的,能把银河和庐山瀑布联系到一起,这样神奇的想象,试问除了诗仙李白,谁能做得到?谁能有他这样超凡的想落天外?难怪宋代大诗人苏轼看了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后提笔写下《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6]苏东坡把徐凝的诗比作恶诗,这除了因为他自己也像李白那样,是个浪漫主义诗人外,还因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确实体现了超凡的想象,非后人所能比及。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等都可以成为他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7]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想象着用赊来的洞庭湖边的月色去白云边买酒,奇妙的世界、奇妙的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他就是这样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8]二、超然物外的夸张李白绝句善于抓住他歌咏对象的某些特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借助他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加以夸大和强调,大大突出了被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艺术效果。[9]前面提过的《望庐山瀑布》,三、四行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什么概念?“银河”,又在何方?这是一种疯狂的夸张,极度的夸张。再看《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10]“楼高百尺”,已是夸张,前面加个“危”字,更添一分夜深接近仙境的静谧与神秘感。手可“摘星辰”,常人的手摘过水果、摘过鲜花、摘过蔬菜,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仙人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那天上的仙人仿佛就在他的左边、右边,在他的头顶之上,仿佛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人。李白的诗以大胆、极度的夸张写出了一种仙境,不愧“诗仙”的称号。同样是绝句,也有一个很夸张的句子:“白发三千丈”。[11]写这首诗时诗人已五十多岁,之前诗人一直受到排挤压抑,壮志难酬,因此愁生白发,鬓染秋霜。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12]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3]的理想,却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作此诗时,已届知天命之年,然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生发“白发三千丈”的孤吟。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14]李白写愁——“白发三千丈”,谁有白发三千丈?又有谁看到了?只有李白,诗仙李白,因为只有仙人眼中、心中,才能看到那么长如无尽愁的白发。那么豪放,那么洒脱,那么飘逸,那么仙气十足。类似的夸张还有“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六首》其一),“剑壁门高五千仞,石为楼阁九天开”(《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一)等等。总的来看,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有那么真实可信,起到了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如“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在对比中进行夸张,从而加大艺术反差,更能突出重点,加强艺术效果。三、自然天成的风致绝句体裁短小,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可它离首即尾,易流于浅露,所以绝句贵在简练含蓄。但若刻意锤炼,追求意蕴的深远,又易流于斧凿,故绝句佳品当以自然天成为上。李白绝句虽主题偏好有所不同,但总体风格却恪守着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准则。“太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他不仅追求乐府的俊逸雄伟,还顾及绝句的自然明快。”[15]他在自己的诗中,就反复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其三十五)等等。[16]这种自然风致充分地体现在他绝句的语言中。《诗词例话》里说“自然”指的是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尽得天然之趣。这种“天趣”就是自然精彩。沈德潜《唐诗別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七绝本来源于六朝民歌,“铁杵磨针”的典故,也说明李白向民歌学习下功夫之深,可想“信口而出”并非偶然。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里就运用了民间口语,既生动又亲切,无不显示李白那特有的口语化又不失经过经心提炼的文学语言的魅力。自然风致还表现在“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率的情感尽量表现出来,你若要多些话或是说得委婉些,那么真面目完全丧失掉了。”这要求“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的”真切。[17]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是流放途中忽遇赦,二是亲历三峡乘舟疾行之境,感情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加上有向民歌“天趣”学习的功底,自然就有了这首千古不朽、百诵不厌的名作。其实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他真率的感情,直率的个性。还有,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表现自我为特色。他那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个性,也使他写诗“忽然奔迸,一泻无余”,甚至连格律也挡不住李白的奇思异想。向民歌学习生动的口语,真率的感情,以及豪放不羁的个性,能否说明他“自然流走,仿佛脫口而出,信笔而成”的由来呢?这也正是李白七绝最显著的特色。又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四、浑然交融的情景世人称:“李诗以写景寓意著称,王诗以抒情蕴藉见长。”[18]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触景生情,激起“谪仙”羽化遗世之想而有了下句“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新奇而真切,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的形象正是诗人奔放豪迈大胸襟的表现.。他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此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静幽安谧的山月这一艺术形象便成为诗情的触媒。或雄奇或静幽的景物往往适合他的个性,他的情怀。
李白的山水绝句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抒情手法登峰造极,甚至改造那不适于抒情的景物。如《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绝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是“别有天地非人间”。又能用拟人化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格化了的明月与愁心随风而寄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李白绝句中,无论采用哪种手法,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能陶融万汇,毫无痕迹。五、坦然率真的感情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闪地反映了出来。李白既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又和平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骨肉亲情。“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无及,江行复茫然。”李白寄居山东的时候,离家出外的他还在挂念着家里几亩薄田无人种,无人春耕播种呢!他在晚年被流放夜郎期间,《长流夜郎寄内》诗中“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讯疏。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预章书。”更是寄托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静夜思》就塑造了这样一个思乡者的形象。在《春夜洛城闻笛》中,那一支《折杨柳》曲子,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也是个特别珍视友情的人。感动于朋友的深情时,高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赠汪伦》),是那样的情深义重;悼念朋友时,“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悲伤中那样狂放;听到好友被贬,他便“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那样的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是那样的天真直率。[19]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壮志难酬,胸有悲愤。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如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不是真的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正如好友杜甫对他的描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在“平生志”未能酬中,更加愁肠郁结,百般孤独。“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0]诗人不得不在静坐中对人生有所思考,在静坐苦思中倍添孤独感情,倍感孤独情怀。在孤独的背后,有报国的无奈,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21]有思乡的惆怅,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啼,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22]有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23]……于是乎,“早起见日出,暮见西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望木瓜山》),强烈的孤寂之感自不待言。[24]综上可见,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他用高于常人的创作手法抒写常人的情思,为我们谛造一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的艺术完美境界,给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中国诗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参考文献】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7第2版;2、冷卫国、杨娟:《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出自《文学遗产通讯》(2022-02),3、谢海林:《浅论李白绝句的时空错综手法》,出自《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01);4、张瑞君:《李白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22年;5、韩才:《唐诗三百首》,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6、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9月;7、张哲永:《千家诗评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8、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滕咸惠、程相占:《唐诗精选》,金盾出版社,2022年1月;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11、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12、刘逸生:《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荆楚文化百科名片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目录展开荆楚文化简介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炎帝神农文化1、神农文化。湖北、和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2、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汪洋恣肆的、惊采绝艳的、五音繁会的、翘袖折腰的、恢诡谲怪的,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武当山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汉光武帝、文学家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4、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武当山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是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长江三峡大坝6、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7、江城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武昌起义8、现代革命文化。武昌起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革命时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它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创新特质,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一是“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二是“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四是“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五是“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荆楚文化的这些创新特质,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文化主源楚文化是时期长江中游(涉及、、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起初楚国在诸候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荆楚地区发现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墓葬等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至迟到春秋时期,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至战国时代,楚国继续扩张,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并控制了今、、的部分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广阔的政权。随着楚国和荆楚民族由弱小走向强大,楚文化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传播以及与与新征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楚剧据文献记载,楚国自始封丹阳至被秦灭亡,共有大小城邑270余座,目前考古发现并公布的楚文化城址约有50余座,湖北有江陵楚纪南城、当阳季家湖楚城、宜城楚皇城、襄阳邓城、云梦楚王城、大冶鄂王城等,河南有淅川龙城、信阳楚王城、淮阳陈城,湖南有湘阴古罗城、长沙楚城、临澧宋玉城,安徽有寿县寿春城、苍陵城等,这些遗址大多建于春秋战国,有的遗址直到南北朝时代才被废弃,其用途有的是都城、有的是别都、有的是县邑、还有的是军事堡垒。楚国的墓葬分布很广,在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岭南、四川盆地都有发现,经发掘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东周列国,据估计仅湖北、湖南就已发掘5000座以上;许多楚墓保存较好,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内涵丰富的随葬器物,如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画和帛书,江陵马山出土的,各地楚墓所出的陶器,铜礼器、兵器、车马器,漆木器,竹简、木牍以及各种玉石器等等。楚文化遗址和楚墓考古发掘,对我们了解和认识楚文化的面貌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先秦金银币在楚物质文化方面,应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策一》,此乃历史公论,反映了楚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其出土实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商,故楚国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还远至中亚、东南亚地区。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大有发展,除铜币外,还有金、银币。根据出土的情况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楚国城市众多,水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了楚人的勇敢与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高尔基语?。“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兴起楚,也称荆楚,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民族(、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特点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全境和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等早期楚文化。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文化奇葩“楚辞”这一名称起于。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后期由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辑录屈原、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编钟乐舞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屈原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时至,《》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楚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又如《·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我们今天溯其源,观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着力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关于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从目前大家比较习惯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这种概括,只是罗列荆楚文化所大致涵盖的内容,绝非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荆楚文化的本质性蕴涵。荆楚漆器在楚物质文化方面,应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策一》,此乃历史公论,反映了楚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其出土实物,至今为世人所倾倒。楚国历来重商,故楚国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往大江南北各地,而且还远至、地区。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大有发展,除铜币外,还有金、银币。根据出土的情况看,已知的先秦金银币都是楚国的。楚国城市众多,水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这一切都属于楚物质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了楚人的勇敢与智慧,“日益迅速地掌握了自然力,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语。“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文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的概念。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底蕴在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中,荆楚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放射出璀烂夺目的光芒。从主张“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的尹吉甫,到主张“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季梁;从帮助越王勾践“施民所善、去民所恶”的文种,到“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从张扬“南方之强”的老庄,到两度作楚兰陵令而晚年退居兰陵从事著述的等;一代代哲人的深沉睿智,使荆楚文化之树获得了丰厚的滋养。荆楚文化所表现的致思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也具有独特的性格魅力。山歌南曲巴山舞荆楚文化的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极大的包容性。出于史官的道家者流对楚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老庄哲学即其代表。道家的平等、宽容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楚文化的精神。老子的揭示了宽容是正义的前提条件,也是最接近自然法则的心态。庄子反复措意于大小之辩,在通过对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比较中,克服了“一曲之士”的主观片面。他肯定百家之学“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这种包容的态度,成就了楚文化精神底蕴的第一个特色。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史家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所指出:“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子之文,音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庄》、《骚》之间这种“用心恢奇,逞辞荒诞”、“宏逸变幻”的特征,既是楚国江汉川泽自然环境的折射,又是“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的文化包容意识的体现。荆楚文化荆楚哲学的第二个特色是重义理,善思辨。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学派,还是两汉荆州新学、南北朝至的湖北以及近代江汉新学,其学术特征均重哲理与思辨,具有较为突出的思辨性。在南北文化分野中,产生于江汉潇湘间、以泽国为主要地理特征的道家学说,表现出了崇尚虚无,活泼进取,“大抵遗弃尘世,渺视宇宙,以自然为主,以谦逊为宗”的特征。他们学“究天人之际”,深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宇宙精神,体现了人与天、地、道同大的自觉意识,又具有齐同物我、平视神人的博大眼光。因而有的学者将先秦道家视为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代表,而它所展示的正是楚文化精神的思辨特色。作为楚文化精髓的道家哲学,它的思辨性还表现在对“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的理解上。道家对短暂的“物”与永恒的“道”的分别,不仅为同时代的其他诸家所不及,而且可以与古希腊的哲学理论一比高低,它比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分,具有更高的抽象性与思辨性。道家的这种思辨性哲学思维方式,与楚民族的精神有极大的关系。在不少论者看来,《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就是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的太一,在老子文本中,则是“道常无名”、“吾强为之名曰大(一)”的“大一”,也即是楚人所宗奉的统管一切的天神。所做的工作就是对“太一”进行抽象化,理念化。如果这样还原老子哲学创造的土壤,那么老子哲学的意义,充其量就是处于神话思维向理论思维、原始思维向哲学思维过渡阶段的地位。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子将“道”从神话思维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来,把“太一”天神进行抽象化工作对于中国哲学的开创性意义。编钟荆楚哲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否定性。它的否定性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否定,是对现存的、或公认的规范的突破。这以先秦道家对三代以来的礼乐传统深刻的批判为代表。老子称礼为“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庄子也多方指斥仁义,摈弃礼乐,这与同时代诸子对传统的认同是大相径庭的。当然,否定的理论,如果还仅停留在口头上,徒然只有耸人耳目之效,是不足惊奇的,而实际方面的否定,则显示了某种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对中原礼乐文化的态度方面,楚国文化既有对中原文化的本原无知,也有对中原主流文化的自觉对抗。在长期浸润中原礼乐文明的人看来,楚人不以为忤,而且不过是“南蛮鴂舌之人”,楚人在政治生活中也自觉地打出“蛮夷主义”的旗帜,以“我蛮也,不以中国之号谥”来对抗周天子的责问。但这种敢于以自己的意志来否定中原礼法的束缚的行为,正表现了一种大胆突破、大胆否定的创新精神。在老庄思想中,否定思维第二个层次是表现为对“无”的功用的肯定。“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是没有,就是消亡,就是对现存的否定,即使在古希腊的智者那里,“无”也是不可思议的。但老庄则别具慧眼,他们从“无”中发现了“有”的有限性,而“无”则是世界的另一半,而且是“有”以之发挥作用的一半。老子以生活中“习焉而不察”的事例,揭示了这一真理。他指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庄子与惠施所辩难的大瓠与樗树的身上,惠施看到的是它们“大而无用,众所同去”的工具价值,而庄子看到的则是“无所可用”者的自身目的。所以,在中,庄子借连叔之口,表达了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审美主体性原则。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的确,生理的局限,会使我们丧失对美的感悟;心智的缺陷,更会使我们丧失对“道”的领悟,这也就像蓬间雀对高飞九万里的鲲鹏的隔膜一样。因而,楚文化中所浸染的否定性思维特征,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批判、简单的舍弃所能概括的,它是在对事物的否定中达到扬弃的目的,是对否定的否定,更是高出同时代思维水准的创造性展示。文化价值通常认为,文化有两种现象,一是“物化”现象,即文化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一是“人化”现象,即人的精神及其产品。其实,第一种现象也是“人化”现象,因为产品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对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共生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是审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视角。最能体现荆楚文化特点、表现其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正是这种文化与人的关系的真实写照。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对“筚路蓝缕”的进一步研究,如果从人的精神视角、包括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意义上去考察,不仅会加深对“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论的自觉,而且会更好地推动荆楚文化放出新的光彩。丝织品上锁绣纹饰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沃土上,区域文化犹如群芳斗艳,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张扬遍及各个省区。现代文化价值论呼唤和追求文化个性特征和独特品格。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概括。这两点,荆楚文化都有突出的表现,其代表人物就是屈原。“自强不息”一般体现在开国创业时,随着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其是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时,懈怠的情绪就会产生,国家就会走向衰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一般情况。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不仅在开国时“自强不息”,在亡国时,这种精神在楚国先民身上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旺盛。屈原年轻时受到的高度信任,后来虽为奸人所害,即使在流亡时,面对已经无望的国家,终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死后无数楚国先民也正因具备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语)。屈原的文学、哲学和他一生的奋斗理想,也体现了荆楚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他植根本土,交融齐鲁,宗儒、道、法几家学派而又贯通之,特别是他那浓厚的民本思想和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和感情素质,使这位爱国拥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也因此使他成为楚国最具有个性的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屈原以降的2400年,荆楚大地上出现过无数的风流人物,在他们身上那种呼之欲出的情系故土、终身奋斗于斯的文化精神,是应作为荆楚文化的一种独特性进一步加以研究的。现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也是现代文化价值论题中应有之义的,就是文化的竞争意识。在我国历史上,各个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此消彼长,实际上也包含着竞争的因素,因为没有竞争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除了已经讲到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眷恋故土”的爱国精神之外,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更在文化竞争力的发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切不仅使楚国于蛮荒之地中立足、壮大,更于楚国先民奋斗的过程中,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始终拥有它,就能在任何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丝织品上锁绣纹饰民族精神的传承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筚路蓝缕”的那个“时代”可以过去,但这种创业精神要传承下来,就必须在新的时代、通过新的创造体现出来,从中认识、挖掘、吸取永不过时的精神。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决不能将其看成是历史凝结的不变结晶体,看成是某种一劳永逸的任务。重要的在于它的“透镜”作用,通过它去认识世界,并从外部环境中选择、评价、组合信息,很自然地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和传承。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看成是过去的东西而不予重视,或者只是夸耀自己文化遗产的历史有多么多么悠久、而无其他作为,都不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构建当代文化的竞争意识。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指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此过程中,除各方面重要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外,文化有时是能定输赢的。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特别是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有益和有效的资源。对于资源的利用要努力创造传统文化的品牌,更要重视大力铸造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的发扬又要博采众长。因此,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就成为当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八大内涵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2024年度技术服务协议
- 科学四下第二单元教育课件
- 面向高校的2024年度事业编制教师选聘合同
- 《尔林兔中心幼儿园》课件
- 钢管模板租赁合同价格分析与比较(2024版)3篇
- 委托催收协议完整版
- 2024年度保险代理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基于二零二四年市场调研的广告投放合同2篇
- 生意合伙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企业对个人特许经营合同3篇
- 《垃圾填埋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 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 电费管理与节能降耗实施方案
- 租赁厂房和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知识培训
- 急诊科上墙制度(一)
- 6.3 生殖器官的生长说课稿
- DL∕T 1075-2016 保护测控装置技术条件
- 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 JT-T-795-2011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
- 2024-2030全球与中国自动化智能储物柜系统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