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新版冀教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

2.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的因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

4.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

3.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

4.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蒸发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用水洗过的衣

服,晾晒之后会变干;雨后水泥路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

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2.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水到哪里去了。

(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

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

(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

气。

(3)观察: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其他学生

观察“水”字的变化。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通过实验你能得

出什么结论?

(6)小结: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

现象叫做蒸发。

(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

体会有什么感觉。

(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3)出示实验方法:选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的

温度;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取出放置在空气

中;观察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4)提示:杯中的水要放置在室内1个小时以上;要测量烧杯

中水的初始温度,使杯中水与空气温度相同。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提出问题。

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作出假设。

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

假设:我认为水可能在温度高、水面上空气流动快、与空气接触面积

大的情况下蒸发得更快。

(3)设计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设计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

价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统一的实验方案。

(4)实验观察。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

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5)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总结:水的温度越高,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面上空气

流动越快,水就蒸发得越快。

2.应用知识,解释现象。

(1)出示:教材第4页中的两幅图。

(2)讨论:为什么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为什

么在树林里会感到凉快些?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水在

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

快一些。

教学反思:

第二课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过程:

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科学探究

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

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提出问题

L引导:(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

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儿拧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

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

2.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

(二)作出假设

L引导:为了认识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不妨我们这样

来思考:如果杯子里没有水,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

有水珠吗?如果杯盖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

2.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

关。

(三)实验观察

1.掌握方法。

(1)讲解实验方法: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

度相同的热水;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

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

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3)出示注意事项: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

璃片碎裂;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L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

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3.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五)实践应用

1.解释现象。

(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计防雾眼镜。

(1)引导: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

们看不清东西。戴眼镜的同学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

产生的原因吗?

(2)讲解: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戴眼

镜的人带来很多不便。起雾的原因是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室内

的水蒸气就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滴。今天我们就根据起雾的

原因,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样不让水蒸气生成,设计一款

防雾眼镜吧!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某些实物模型进行设计,并

用简图表示出来。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

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汇报:组织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导学生

从科学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

科学探究

1.能从水、水蒸气、冰的三态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温度与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温度与冰融化和水沸腾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冰融化和水沸腾与什么有关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

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

同?

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

有关呢?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L引导: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

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

问题的答案吧!

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测出

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

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

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后,测量水的质量。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3页中。

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

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

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

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

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

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

腾的主要因素。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

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镭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

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

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

教学反思:

第四课露和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1.能从露、霜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题。

2.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依据。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露和霜的成因”的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

设是否一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出科技进步可以降低霜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植物叶子表面、瓦砾等出现露和霜的图片。

2.讲述: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

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到了天气寒冷的冬季,我们就会在地面上、

瓦砾间看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

3.提问: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露的成因。

(1)提出问题。提问:露是怎样形成的?

(2)作出假设。

讨论:露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假设:露可能是气温下降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凝结成

的小水滴。

(3)实验观察。

出示实验方法:向500毫升烧杯内加入约300毫升碎冰,并向烧

杯内加入凉水至400毫升处;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空气的温度,另一支

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

出示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

成实验任务。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得出结论。

讨论: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

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凝结成了小水珠。

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

凝结,就形成了露。

2.探究霜的形成。

(1)引导: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天气较冷时,水蒸

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那么,当温度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时一,会

怎样呢?

(2)假设:霜可能是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一,空气中的水蒸

气在物体表面结成的小冰晶。

(3)出示实验方法:向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加入冰块,往冰块

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金属杯外壁有什么现

象。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

评价。

(6)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

成小冰晶。

(7)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

(8)总结: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

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探究冰箱里的霜。

(1)引导:冰箱的冷冻室很容易出现霜,请你根据霜的形成过

程,先预测冰箱里的霜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再选择一个因素,设计方

案,进行探究。

(2)作业:学生课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

2.如何预防霜冻。

(1)引导: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

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请你查阅资料或请

教农民伯伯,比一比谁搜集到的信息多。

(2)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得到的信息

做成宣传册。

(3)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

扬。

教学反思:

第五课雾和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归纳出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1.能从雾、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题。

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

设是否一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大雾天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在春、秋季节

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限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

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

2.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雾的形成。

(1)作出假设。

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

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

形成的呢?

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

(2)设计实验。

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讲解设计思路。

A.确定实验要素。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

气。

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冷空气的方

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从抽象模型中选

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型,并设计出具

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6页中。

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

和建议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

合理。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

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4)得出结论。

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

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

2.认识云的形成。

(1)引导:我们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

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2)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升到高空会

怎样?(提示: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降低6摄氏度。)

(3)假设: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就形成了

云。

(4)引导:我们可以参考活动1的方法,设计“探究云的形成”

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学生分组活动,将活动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6页中。

(6)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云是怎样形成的。

3.综合得出活动结论。

总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

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

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

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阻碍和安全隐患,那么我

们怎样进行除雾呢?

2.提示: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可

以是给大气除雾的方法,也可以是给汽车玻璃除雾的方法等。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除雾方法。

4.交流:交流自己组设计的除雾方法,其他人倾听,并给予补充

和建议。根据建议修改自己的除雾方法,使其更方便、实用。

5.小结:这些除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甚至消除大雾天气给人

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课下,我们可以在雾天试一试自己设计的方法,

看看效果怎样。

教学反思:

第六课雨和雪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归纳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

1.能从雨、雪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

题。

2.能对雨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设计出探究“雨的成因”的实验。

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5.能运用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

设是否一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雨和雪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雨的形成的实验

方案。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

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工降水等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下雨和下雪天气的图片或课件)每当天空乌云密

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者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

现象。天空中没有大水库,为什么会经常降雨或降雪呢?

2.提问: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1.引导:下雨时一,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白云和

乌云的图片。)白云中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或

越大)时白云就变成了乌云。天空中有了大量的乌云说明降雨就要来

临了。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假设:我认为雨的形成可能和乌云有关。(也就是大量的水蒸

气遇冷形成大量的云。)

(三)提供思路,设计实验

1.讲解:设计实验思路。

先根据假设确定实验要素;再根据实验要素设计实验条件;然后

根据实验条件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具体的

实验模型,并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及主要事项。

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设计的结果记录在《科学

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进

行补充。

(四)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讲解: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模型,讲解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快的小组还可

以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比较:实验中的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

2.推想:(出示教材16页下图)根据图片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过程。

3.比较:下雨和下雪时天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推想: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把推想的结果记

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5.小结:江河湖泊中的水受太阳的照射蒸发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中,

在高空遇冷凝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

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0℃时,降落的是雨;

当温度低于0℃时,降落的就是雪。

(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比较:(播放冰雹成因的视频)比较冰雹与雨的成因有什么不

同。

2.解释:(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请回答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是

怎样的。

教学反思:

第七课地球上的水循环

科学知识

1.能综合说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

循环之中。

2.能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科学探究

1.能从水体的动态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水循环的信息。

3.能用科学的语言、简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水循环的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却不会干枯;年年下雨下

雪,天空中的水怎么也降不完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提问: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

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研究陆地水循环。

(1)讲解:(出示陆地水循环图片)讲解观察方法。观察图片,

找出图片中有几种状态的水,有几种天气现象。

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析水在陆地和

大气之间是怎样循环的。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循

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

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陆地水循环的过

程,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后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4)小结:地面上的江、河、湖、植物中的水,受热蒸发为水

蒸气,飞散到空中,遇冷后形成雾或云,云随风飘动,变成雨或雪等

降落回地面。

2.研究海陆水循环。

(1)假设:根据陆地水循环的过程,推想海洋和大气之间水循

环的过程。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

间的循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8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讨论: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怎样循环的?自然界中的水

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天气现象?

(5)总结: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

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变成雾和云。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

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的水,有的渗

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汇聚成江河,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在

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知识延伸一一水循环的意义。

(1)引导: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

新了地球上可用的淡水资源。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

么影响?

(2)讨论:如果水循环停止,那么天气现象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球上的水资源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产生什么

影响?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倾听之后做

补充。

2.知识拓展一写一篇科学童话。

作业:阅读教材第20页图片,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科

学童话,要求科学、生动、有趣。

教学反思:

第八课雨水侵蚀地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什么是侵蚀。

2.能举例说明雨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能通过模拟实验来获取雨水对地表影响的信息。

3.能利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L能表现出对雨水侵蚀地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强降雨对地表和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两张地面上有一道道沟壑的图片)大雨过后,我

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比较它们有什么相

同之处。

2.提问:你知道这一道道沟壑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作出假设

1.引导:当雨水较大时容易形成一条条溪流,溪流对地表可能会

产生什么影响呢?

2.假设:溪流可能会将地表的土壤冲走,形成一条条水沟。

(三)实验观察

1.引导: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呢?

2.出示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

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

孔喷出,浇在土壤上。

3.提示:

(1)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

(2)组装模型时要注意沙和土的量以及底部托盘放置的角度,

水流要保持合适的高度,要控制好水流的大小。

(3)实验前要仔细观察斜坡上土地的形态;实验中注意观察土

壤有什么变化,以及流到水槽里的水是什么样的。

(4)可以更换实验材料反复多做几次。

4.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10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1.汇报:说一说你们看到了哪些现象,降雨前后的土地发生了什

么变化?

2.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

3.小结:流动的雨水携带着泥沙等向低处运动,在土壤表面形成

小沟,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和其他地方的流水汇合。水流聚在一起力

量是很大的,它会不断地带走更多的土壤和岩石,河沟也就不断地被

拓宽了,流动的雨水就是这样不断地侵蚀着地表。

4.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怎样形成

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0页中。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

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

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

害。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强降雨带来的危害的资料,下面我们

进行交流。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

进行综合概括,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3.作业:将我们搜集的强降雨带来的危害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

成贫料卡。

教学反思:

第九课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沙洲的成因。

2.能推理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科学探究

1.能从沙洲的结构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沙洲I、鹅卵石的形成作出假设。

3.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模拟沙洲I、鹅卵石形成的实验。

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5.能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沙洲及鹅卵石的形成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证据,坚持正确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对沙洲的好奇是研究其成因的动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你到过湖南省长沙市湘江的橘子洲吗?它是什么样的?

(出示橘子洲图片)像橘子洲这样在大河中央由一些沙石堆积成的

“小岛”,人们称它为沙洲。

2.提问: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作出假设

L讨论:出示沙洲示意图和讨论题。

(1)沙洲中的沙石是从哪里来的?

(2)沙石在什么情况下会沉降下来?(建议补充一个演示实验,

用力晃动装有沙子和水的瓶子,使沙子与水一起转动,然后放在桌子

上,过一会水流速度减缓,沙子沉了下来。)

(3)大河中的水流速度在什么情况下会减慢?

2.假设:沙洲可能是水流从上游携带来的沙石在水流速度减缓时

沉降下来形成的。

(三)实验观察

1.掌握方法。

(1)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或视频,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

方法。

(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

方法。

(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不要将沙子

和水撒到桌面上。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11页中。

(四)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

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学

生分组讨论,将推想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3.小结:流水从大河上游携带了大量沙石,当流到中下游河道变

宽的地方时,流速减缓,沙石沉积逐渐形成了沙洲I。

(五)知识运用

1.出示:洪水冲刷和搬运的图片。

2.讨论:推想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

么?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课前,我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卵石。你在哪儿找到的卵

石?卵石的形状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交流)关于卵石,你都知道

什么呢?

2.提问: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二)作出假设

L讲解:卵石多分布在河道里和河滩上。在河道两旁不一定都有

高山,但是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游走,可以看到在河流上游两岸

有高山。这些高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

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

以发现:河道中的石块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

滑,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卵石。

2.讨论:你认为鹅卵石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假设:鹅卵石可能是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和冲刷的过程中

变成卵形的。

(三)实验观察

1.引导:石块在河水的搬运、冲刷过程中会被磨圆吗?为了弄清

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2.掌握方法。

(1)播放:实验方法视频,提示学生关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什

么。

(2)汇报:指定学生叙述实验材料和方法。

(3)出示实验方法:

将3~4块有棱角的小砖块放入大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沙和

半瓶水,拧紧瓶盖。

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

变化,并记录下来。

(4)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1页中。

(四)得出结论

1.汇报: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想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3.结论:河流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

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鹅卵石。

(五)知识运用

讨论: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

形成的?

第十课人类与地表环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人类改造地表的活动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2.能说出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3.能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并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合

理的建议。

科学探究

1.能从黄土高原的成因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调查、阅读等方式获取有关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的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能采用辩论会、宣传方案等方式,呈现活动的结果。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人类改变地表、保护地表环境表现出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设计宣传方案。

3.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

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类活动会对地表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很久以前,黄土高原被大量的植

被覆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林草植被面积逐渐缩小,变成沟壑纵横

的荒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

2.提问:你知道人类的哪些活动会改变地表吗?

(二)实地调查,获取信息

1.引导:除了流水等一些自然力对地表有影响之外,人类的各种

活动对地表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地表有什么影

响呢?

2.调查:以小组形式调查人类各种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的。(该

活动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把调查的资料按照对人类有利或有害进行

分类,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

(三)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1.讨论:破坏地表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阅读:学生阅读“资料”,概括出人类破坏地表环境带来的严

重后果。

(四)运用知识,进行辩论

1.提出辩题,确定辩点。

(1)讲述:某地由于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不足以维

持当地的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围湖造田,增加耕

地面积的方案。对这一方案,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2)讨论:你认为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这种做法合适吗?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然后进行交流。(教师根

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持各种观点的小组数,如果正、反方小组数

差不多,可让学生自动分为两方,如果差距较大,可采用抓阉的方式

产生正、反两方。)

(3)出示:正方、反方辩论观点。正方观点:不增加耕地,我

们就会挨饿。反方观点:湖面减少,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

2.明确任务,做好准备。

(1)讲述:正、反双方先分工定辩(确定一辩、二辩、三辩、

四辩);明确各自的任务,围绕观点和任务,分头查阅资料,搜集证

据;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出辩论提纲;小组内进行试辩。

(2)准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址,供学生查阅。)

3.明确要求,进行辩论。

(1)出示辩论要求:

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说话;不可进行人身攻击;尊重评

委的评判;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

可省去;在辩论过程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等物品作为辅助。

(2)辩论:学生开始辩论。注意倾听本方和对方的辩论内容,

可以为本方观点不断补充新的理由;注意倾听双方的观点及支持或反

对的理由,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

4.反思评价,活动小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选手

作答。

(2)综合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

并简要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表扬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言辞准确的一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引导: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为了减

少对地表环境的破坏,人类开始想办法保护地表环境。你知道人类采

取了哪些保护地表环境的措施吗?针对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

地调查、上网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信息。

(二)获取信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2页中。

(三)整理信息

1.要求:将搜集到的资料,先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再利用

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幻灯片内容要主题明确,真实具体;版式要

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2.整理:学生分组整理资料并制作幻灯片。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幻灯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得出结论

1.讨论:人类采取的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

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3.交流:我国采取了哪些防沙治沙的举措?联合国将6月17日

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目的是什么?

(五)知识运用

L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破坏地表环境的行为

及带来的后果,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行为。让我们快快行

动起来,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地表环境的重要意义吧!

2.要求:通过现场考察或访问,搜集有关资料;整理搜集的资料,

概括出宣传主题;根据主题,确定宣传方式(如手抄报、宣传画、幻

灯片、网页等);制作宣传材料。

3.作业:课下学生根据要求,搜集资料,制作宣传材料,并进行

宣传。

4.交流: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种类繁多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什么是简单的二歧分类法。

2.能归纳出什么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科学探究

1.能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植物茎的有关信息。

3.能制订标准对植物进行二歧分类。

4.能用科学语言、画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出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播放:多种植物的视频或幻灯片。

2.引导:地球上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它们有的高大挺拔,有

的婀娜多姿。迄今为止,人类已知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为了更

好地研究植物的种类和特征,人们需要对植物进行分类。

3.提问:你知道怎样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吗?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比较小草和大树。

(1)引导:课前同学们已经准备了小草和大树的茎,请观察它

们有什么特点。

(2)出示观察方法:可以从茎的外皮、茎的软硬、茎的支持力

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时,可以借助放大镜、小刀等工具,采用解剖

标本等方法观察;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3)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科

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讨论:小草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点?通过比较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第14页中。

(6)小结:像蟋蟀草那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

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柳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

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7)讲解: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出示二

歧分类法的课件)例如,根据茎的特征,将植物分成两大类:草本植

物和木本植物。

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二歧分类法。你还能确定新的标准对草本植物

或木本植物进行分类吗?

2.给植物分类。

(1)引导:使用二歧分类法对植物进行分类时,除了可以根据

茎的特征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为标准,把植物分

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以树叶的形状为标准,把木本植物分为针叶

树、阔叶树…下面我们制订不同的标准,(出示教材33页的植物图片)

对这些植物进行二歧分类吧。

(2)讲述:给植物分类,需要先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点,

根据不同点来确定标准进行分类。

(3)分类: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图片,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

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4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生活中的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引导: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是草本植物,哪些植

物是木本植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记录。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交流,并做好记录。

2.寻找不开花的植物。

(1)引导:同学们,自然界中有许多不开花的植物,让我们课

下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来认识它们,并利用资料卡片或幻灯片呈现出

来。

(2)作业:学生课后按要求寻找不开花的植物,并制成幻灯片

或资料卡。

(3)汇报:教师择机引领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观察细胞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

本组成单位。

2.能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生物基本构造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细胞形状和结构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细胞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状。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方便了人类观察更微小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L引导:(出示罗伯特•胡克观察细胞的三幅图片)今天给大家

讲一个故事,3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用自己精心改

良的复合显微镜观察瓶塞软木时,发现了蜂窝状的小房间,他把这些

小房间命名为“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生物基本构造的开端。同学

们,你们见过细胞吗?

2.提问:你们知道细胞的形状和结构吗?

(二)认识结构,掌握方法

1.观察显微镜,认识结构。

(1)引导:一般细胞的体积非常小,用肉眼或放大镜是看不到

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你知道显微镜由几部分组成呢?各有

什么功能呢?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吧。

(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显微镜。

(3)小结:显微镜由目镜、物镜、准焦螺旋、反光镜、载物台

等组成。目镜和物镜的作用是放大物像,目镜是我们用眼晴观察的地

方,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调节镜筒到标本的距离,反光镜可以使光线反

射到装片上,载物台是安放装片标本的地方。

2.观看录像,掌握方法。

(1)引导:同学们了解了显微镜的结构,但是如何使用它进行

观察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介绍,思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什

么。

(2)播放: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视频。(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

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镜座与桌沿距离5〜10

厘米;调节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把要观察

的装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标本2〜3毫米

为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

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慢慢移动载玻片,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同时右眼看桌面的记录本,做好记录。)

(3)记忆:学生回忆使用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三)观察细胞,获取信息

1.出示注意事项:一是用显微镜观察时两眼要睁开;二是要细心

调试,反复观察几次;三是观察完洋葱细胞之后,继续观察其他生物

的细胞或阅读有关资料。

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其他生物体的细

胞,并把观察到的细胞形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描述洋葱表皮或其他生物

体的细胞形状。

2.讨论:通过对细胞的观察,你认为生物的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

特点?细胞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

3.总结:细胞体型微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形状多种多样。

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技术实践,制作作品

L出示:简易显微镜图片。

2.设计: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可以参考书上的方法,鼓励学生

创新,设计结构新颖的显微镜)。

3.播放: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

4.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方法进行制作(建议布置学生课下完成)。

5.展示: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观察

得更清楚”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看不见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

2.能列举2〜3种微生物利与害的实例。

3.能说出致病菌和致病病毒的特点。

科学探究

L能从生活习惯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微生

物的信息。

3.能用科学语言、画图、统计图表、幻灯片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表述探究结果。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

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勤洗手、勤洗澡可以减少疾病传播,

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手上附着微生物的图片)瞧,在我们看似洁净

的一只手上,生存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吗?

2.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二)制作观察

L引导:微生物是生物吗?怎样才能看到它们?让我们采集池塘

或鱼缸里的水作为标本,制作成装片,来观察一下吧。

2.播放:制作临时装片的视频。学生观看后回忆制作方法,并进

行复述、记忆。

3.制作:学生在小组内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并把观察

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三)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价。

2.讨论:与植物相比,微生物有哪些特点?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

3.小结: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这些能够活动的微小生物,如草履

虫、变形虫等都是微生物。它们虽然体积微小,形态各异,但依然具

有需要食物、能运动、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能繁殖后代等特点。

微生物的种类很多,病毒、细菌、真菌都是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微小

到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四)拓展应用

1.认识细菌和病毒。

(1)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细菌和病毒,它们有什么特点?

(2)出示:微生物的种类、身体结构、繁殖方式等内容的课件。

2.布置作业。

课后通过访谈、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以下信息、:人类哪些疾病

与微生物有关;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例子;微生物对动物、植物的影

响。

要求:通过分析、概括收集到的信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幻

灯片、资料卡、调查图表等)呈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同学们听说过“非典”事件吗?这是由于人类感染了“非

典”病毒而患上的一种肺炎,这一疫情于2002年出现,直至2003

年中期才被逐渐消灭。“非典”病毒就是微生物中的一员。

2.提问:人类患病与哪些微生物有关呢?微生物对人类除了危害,

有没有益处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小组交流,完善信息、。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并整理好的

资料,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

中。

2.认识微生物的危害。

(1)引导: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微生物会引起人类的哪些疾

病吧!

(2)指定小组代表用幻灯片、资料卡、调查图表等方式进行汇

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小结: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

起的。

3.认识微生物的益处。

(1)引导:微生物只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2)汇报:指定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微生

物对人类无害,而且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

4.怎样做才能避免有害的微生物侵入我们的身体。

(1)提问: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避免让有害的微生物侵入我们的

身体,让自己更健康呢?请同学们判断图中的哪些做法是有利于我们

的健康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也可以列举你知道的做法。

(2)出示:教材第40页中的给伤口消毒和吃被苍蝇污染了的食

物图片。(建议再补充一些图片,如用脏手揉眼睛、打疫苗、与宠物

狗亲密接触、洗澡等内容。)

(3)交流: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

父流。

(4)播放: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的视频。

(5)小结: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既有对我们有

益的一面,也有对我们有害的一面。我们在生活中要阻止或减少有害

微生物的滋生、繁殖和传播,保护有益的微生物。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L引导:会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和病毒,我们称之为致病菌和致

病病毒。它们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致病源。请你阅读资料,比

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和比较。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作业:课后搜集更多致病菌和致病病毒的特点,并整理成资料

卡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看得见的微生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列举出可食用的蘑菇、木耳等真菌。

2.能列举1〜2种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

科学探究

1.能从真菌与饮食关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真菌的信息。

3.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能采用资料卡片、手抄报等方式呈现探究真菌的过程与结论。

5.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研究蘑菇等真菌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调查结果,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体会到可食用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雨后树林中蘑菇的图片)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树林

中,我们在树干底部或朽木上会发现一些形似小伞的蘑菇。蘑菇属于

微生物中的真菌,真菌有些是可食用的,有些是有毒的不可食用。关

于真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生活中可食用的真菌有哪些?它们对人类有什么益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认识可食用真菌。

(1)引导:(出示可食用真菌的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带来木耳、

蘑菇等实物。)从外部形态上看,木耳、蘑菇这些可食用真菌有什么

特征呢?让我们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它们吧。

(2)讲解: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由

几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形状、颜色等)。可

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可食用真菌的实物。

(3)观察: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小组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和评价。

(教师需要提供汇报的思路,如:按照“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的观

察顺序进行汇报,启发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清楚、形象地进行描述。

如果有学生说到真菌有根、茎、叶等器官,教师要进行相应解释:真

菌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5)总结:平菇、木耳、银耳、竹菰、灵芝等是生活中常见的

可食用真菌。尽管它们颜色各异,形状不同,但它们都不是植物,而

是微生物。目前已知的可食用真菌有350多种。

2.探究可食用真菌有什么营养。

(1)引导:课前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搜素、观察食品包

装袋标签等方法查阅了蘑菇、木耳等可食用真菌有哪些营养,下面以

小组为单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讲解整理资料的方法:

筛选:将相关的信息勾画或者简单记下来。

概括:对可食用真菌的营养和作用进行概括时,可以简化到一个

词或者短语。

记录:将整理的结果记录下来。

(3)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资料,将整理的资料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讨论:根据调查、整理的信息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为

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6)总结:可食用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

脂肪、低热量的特点。如金针菇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提高智力;

平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能帮助人类提高免

疫力:灵艺、茯苓等真菌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等。可食用真菌为人类

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与药材,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毒蘑菇图片)还有一些蘑菇看起来颜色鲜艳,十

分漂亮,却毒性极大,误食会导致腹泻、呕吐,甚至死亡。请你阅读

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毒蘑菇的特征。

2.阅读:小组合作,阅读整理有关毒蘑菇的主要特征的资料。

3.制作:将毒蘑菇的主要特征制成宣传画呈现在《科学学生活动

手册》第17页中。

4.展示:指定学生展示自己的宣传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总结:看得见的微生物在为人类提供营养和美味的同时一,有些

毒蘑菇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