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式塔”心理疗法“格式塔心理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S・珀尔斯博士创立的。具“格式塔疗法”有九项原则:“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很多心理障碍,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地“想当然”造成的。“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格式塔疗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心理品质,但是,现在人们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几乎变成一台失去情感的机器。“接受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因此,要有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不要先判断,先发表参考意见”。“格式塔疗法”认为,对他人的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不要判断,先要谈出你是怎样认为的。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不要盲目地附和众议,从而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我就是我”。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做起,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对自己负责 “格式塔疗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求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必须知道的社会生活中十二大著名法则1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看看我们周围,就可以发现许多马太效应的例子。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会一直孤独下去。金钱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比别人投资多1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这是个赢家通吃的社会,善用马太效应,赢家就是你。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则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的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2手表定理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选择其中较信赖的一只,尽力校准它,并以此作为你的标准,听从它的指引行事。记住尼采的话:“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表”弄得无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该信仰哪一个,还有人在环境、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为此而郁郁终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3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1、 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3、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总结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中共同工作;让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10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果你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你错了。事情总是朝著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认知疗法认知疗法(Congnitive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己、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⑶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建方式和认知一情感一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适应症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倾向过于易受暗不'影响。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谈理解性师生沟通的意义及要素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李正云师生沟通是一个老话题,因为一切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师生双方借助于交往和沟通而实现的,没有交往和沟通,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这一点,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予以充分的论述和强调,教师培训及教育实践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新世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巨变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使得教育面临新形势,师生关系面临新问题,因而师生沟通的意义和作用、师生沟通的内涵和要素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继而师生沟通的技术也有了新的特点。因此,教师有必要全面审视师生沟通的新内容、新特点,与时俱进,与学生一同成长,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一、理解性师生沟通在新世纪教育中的内涵理解性师生沟通强调师生双方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互动关系,这种沟通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在教育观上,理解性师生沟通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教育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影响和分享的一种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教学或美德教育活动。既然强调师生双方的平等参与性,因而师生沟通应该是双向的、理解性的。而传统的教育观反映的是教学双方的不同任务和地位,于是在师生沟通上突出了学生从属教师的单向性。其二,在师生关系上,理解性师生沟通反映的是师生双方的平等主体地位,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很明显,在以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中,教师因其年龄、知识和权威使自己处于优势与控制地位,学生的低下与顺从地位只能使他们感到被控与无助,而这显然无益甚至损害他们的精神成长。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貌似重视和尊重学生,但着眼点依然在教,反映了视师生关系为教学工具的功利主义利益观。其三,在教育性上,理解性师生沟通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开发、美德的锤炼,还指向学生人格和精神的成长与发展,沟通的过程不仅是完成上述任务之必需,而且它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体现,因为它是师生双方人格与精神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因此,理解性师生沟通不是教育或教学过程中的副产品,不止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工具或手段。二、理解性师生沟通的要素及其要求从理解性师生沟通的内涵和性质可以看出,理解性师生沟通的要素有三个:理解、尊重和真诚。1.站在学生立场上,理解学生许多教师在对理解学生这一点上,并无异议。但对如何理解学生,却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要真正理解学生,其关键是教师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尤其要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与共感,即罗杰斯所说的“移情性理解”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心心相印、心灵相通并不容易,其中的原因有:其一,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点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高高的神坛上和讲坛上,不愿褪去教师身上威严而神圣的光环。人、神之间的鸿沟和界线如此分明,因而理解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其二,教师过分职业化,角色面具牢固,视教书育人为纯粹的工作,与学生的沟通不过是完成工作的一种手段与工具,因而移情性理解没有意义和必要。其三,教师已有的价值信念体系和教书育人经验妨碍了对学生的理解。无可讳言,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信念体系,教师也是如此,而且社会对教师的价值信念体系还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代表社会所期望的道德价值和信念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同时,教师所受的训练更加强化了这一点。随着教师经验的增加和丰富,教师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态度定势和倾向性,而据此处理师生关系和学生问题的“成功”,又强化了这种定势和倾向性。其四,教师对理解学生有误解,误认为理解学生往往意味着迁就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在认识、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的理解往往有默许、赞同的嫌疑,无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其五,教师主观上愿意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信念体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但实际做起来却破门乏术,因而退回去走老路。可见,教师要达到移情性理解的确不容易,为此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注意:一是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从学生发展与成长、教师个人发展与成长的角度认识理解学生的意义与必要性。二是全面评估自己的价值信念系统和经验体系,既认识到它们的珍贵,又认识到它们的局限与不足,认识到它们可能妨碍自己的视野与思考,抱住它们不放可能会使自己因循守旧,因而可以暂时放它们于一旁,以一颗全无偏见的真诚之心来接纳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三是多多接触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增进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因特网的普及传媒的发达,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愈益多样,参与其中所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教师如不跟上时代的步伐,走进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将无法接纳和理解他们的经验与感受。四是培养有关的人格特征,诸如乐观开朗、耐心细致、宽容谦和、敏感而富有同情心,这些特征往往与理解水平有正相关关系。五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移情性理解不仅代表着教师的某种观念和态度,也体现为一种能力。在观念和态度的基础上,教师可接受和参加这方面的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最终使自己的理解力不断提高。体育锻炼有助心理健康当今有一句话很时尚,叫“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就指的体育锻炼。实际上,“出汗,,还令人有“快感”呢!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好体育锻炼的人。他们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乐观向上,时时会感染周围的人。■体育锻炼可缓解心理障碍的确,锻炼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最新一期的《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虽然我们还没有明了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作用细节,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心理健康专家说。哈佛大学教授米勒举例说: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程序后,参加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与接受标准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其他患者效果相似。即使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抑郁症状相对较少。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体育锻炼促进大脑内啡肽分泌研究者推测: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的分泌,比如“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体育锻炼还能改进对自我形象的把握;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担心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所有这些作用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米勒教授说:“虽然增加体育锻炼可以不同程度地帮助参加者,但是还不能作为任何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而且,抑郁症患者可能没有锻炼的意愿。”米勒建议,处于抑郁或焦虑等情形的人,尽量参加体育活动,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日积月累,就会造就很大的进步”,“你没有必要苛求一定要进行45分钟的锻炼,使自己出汗、气喘吁吁;短短10分钟的慢走就是良好的开始。”心理保健方法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几乎充满着各个角落,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新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想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吗?请尝试心理保健DIY,你一定行!一、 早晨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所需设备:镜子;所需动作:轻松、舒展的微笑。附加动作:做十余次深呼吸。二、 对同事(朋友、同学等)说声“你好”。附加动作:微笑。三、 取得成功时,对自己说:“这是迟早的事”,听一段莫扎特的音乐以示庆贺。心理学原理: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一句“这是迟早的事”透露出无限理智和自信,舒缓宁静的音乐是心理安宁剂,同时带给你无限的遐想空间。四、 遇到挫折时,对自己说:”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听一段贝多芬交响曲以获取灵感的启示。贝多芬交响曲会使人振奋、情绪激昂,带给你无穷的斗志与希望。五、 找人倾诉一刻钟。方法很多:当面向亲朋好友说你想说的话,打电话,写信(或写日记),上网聊天海阔天空尽在弹指之间。六、 予人帮助。这是老祖先的教诲,助人者自乐。七、 精神享受、运动并快乐着。文化娱乐、读书看报、体育锻炼、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源泉。八、 宽仁自己与他人。刻薄于己于人都十分不利,宽仁和自信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九、 定期清理心理垃圾。由于事、时的变迁,人的心理也会不断产生和沉淀许多负面因素,俗称心理垃圾,需要经常清理。方法有:倾诉法、运动(抛弃)法、代替(填充)法。最有效的方法是找专业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当然,一顿丰盛的早餐、足够的维他命和其他营养元素以及有规律的休息,对身体和心理都是必需的。身体和心理是不分割的整体,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人生。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结论一、心理健康内涵及评价标准的研究(一)心理健康的内涵一般意义而言,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1]。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2]。个体成长观(personalgrowth)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schultz,1977),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在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的研究中,心理健康被定义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两种概念的综合,认为有关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争论就是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把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幸福的指标,而生活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成分,是幸福感的一种补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Bradburn,1969;Andrews,1980;Diener,1984)[7];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刘艳,1996)。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张承芬,1997)。分析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们发现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定义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另外,在对心理健康理解时还应注意到:首先,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其次,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莫雷等,1996)。在这里,从常态到很健康是一种趋向,即正常心态的人如何从“正常”的心理向更为“健康”的心理转化,如何从一般健康的心理水平向更高健康的心理水平转化。(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研究心理健康结构,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作基础。关于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和论述中,中外学者都提出过许多见解,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一方面给心理健康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但另一方面又为寻求心理健康结构、描述心理健康维度、进行心理健康测量提供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大型活动群众演员支援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房产交易保险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6篇
- 2024年度演艺经纪合同:艺人全面包装与推广3篇
- 全新股权激励计划与实施合同(2024版)2篇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委托合同
- 2024年度三人合伙投资股票协议书2篇
- 二零二四年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与维护合同
- 2024年度技术研发合同标的及研发成果归属2篇
- 2024年度砂石厂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合同2篇
- 【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总结报告3800字】
- 齿轮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夹具设计
- 14S501-1球墨铸铁单层井盖及踏步施工
- 人教PEP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2-A-Lets-spell公开课课件
- 《模拟量输入通道》课件
- 不合格品处理单和纠正措施单
- 人工智能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复旦大学
-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解读与启示
- 高一生物必修1第4单元测试题
- 路面开槽施工方案
-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