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世界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总结第一章1.文艺批判运动:战后初期,苏联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局势十分复杂,在美苏对抗、东西方冷战不断加剧的国际背景下,1946年-1948年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由党中央直接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批判运动,首先在文艺界开展。列宁格勒出版的《列宁格勒》和《星》首当其冲,左琴科和阿赫玛托娃两位作家的作品受到了集中批判。1946-1948年,苏联先后开展了全苏作家、音乐家和美术家等会议,揭露和批判文艺界的“崇洋媚外”、“无思想性和非政治倾向”等问题。联共布斥责艺术脱离政治的企图,强调艺术负有社会使命,要为当代政治服务,同人民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强调马列主义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意义。这实为一场政治运动,混清了文艺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以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问题扩大化,尽管联共布后也承认有不公正的行为,但基本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加强了意识形态。2.列宁格勒案件:又称“日丹诺夫案件”,是串联,取得共识,并得到朱可夫等支持,1953年6月26日将贝利亚逮捕。同年7月,苏共中央认定贝利亚企图颠覆苏维埃国家,为外国资本效劳,并将内务部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的罪状,解除党内外职务,开除出党。12月18日至23日,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秘密审理贝利亚案件,确定贝利亚犯有背叛祖国、组织反苏集团、企图夺取权力并恢复资产阶级专政等罪行,判处贝利亚和前国家监察部部长麦尔库洛夫等7人死刑,23日处决。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赫鲁晓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仅次于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4.医生谋杀案:1953年发生在苏联的一起重大政治案件,表明十九大提出的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出现了逐渐转向反帝国主义间谍特务的敌对斗争的政治形势。1953年1月13日,塔斯社发布关于逮捕一批反革命医生的消息,说不久前国家保安机关破获了一个受英美情报机关收买,由国际犹太民族主义者组织直接控制的反革命医生恐怖集团。他们均是克里姆林宫中的医生(沃夫西、科甘、维诺格拉多夫等),利用职务之便,用有损健康的医疗方法来谋害苏联领导人,1952年已经他们逮捕法办。《真理报》就此案发表社论,着重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此案使得一些高极将领和许多知识分子也受到怀疑和牵连。之后苏联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保持警惕,投入反特斗争。但由于斯大林在不久后便逝世,此案未能判决。同年4月4日,被捕的医生获释,报纸公开宣布此案不能成立,恢复被捕者名誉。5.赫鲁晓夫:生于矿工家庭,乌克兰人,早年当过牧童、钳工。1918年开始从事革命工作并意识到斯大林体制中的弊病。1953年9月-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任期间参与处决贝利亚,逐步清除反革命的领导人。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错误并批判个人崇拜。1960年代,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使民生经济得到改善,主张东西方缓和,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他也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因个人作风粗暴,执政后期主观武断不断失误,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1971年病逝。6.苏共二十大:苏联共产党于1956年2月14日至24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由赫鲁晓夫主持,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应邀出席的有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大会讨论了赫鲁晓夫所做的中央报告总结和关于1956-1960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指示,总结十九大以后党的工作并确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赫鲁晓夫针对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并在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中揭发斯大林的错误,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的混乱,东欧国家爆发波匈事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党员大批退党,帝国主义掀起了反共反苏的浪潮。促使各国探索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道路,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7.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所做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1956年2月14日~24日,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1956年2月25日,即苏共二十大的最后一天凌晨,赫鲁晓夫突然召集内部会议,作了一份长达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6月4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这个报告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引起极大震动,一时造成各国共产党和国际左翼力量内部的思想混乱,引发了东欧国家爆发波匈事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党员大批退党,帝国主义掀起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促使各国探索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道路,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8.三和两全:60年代赫鲁晓夫的观点的概括词。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总结报告中谈到苏联对外政策时,提出了三和,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论点,它的提出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为苏联争取到了和平的外部条件,是列宁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的报告中,又提出苏联已成为“全民党”,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已成为“全民国家”的论点,这模糊了共产党的阶级性质,违背了无产阶级革命原理,是走修正主义路线的错误。9.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为解决粮食问题在全国开展的开垦荒地的运动。1954年初赫鲁晓夫建议大规模开垦西伯利亚等地的生荒地,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计划两年内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共青团号召和征募了30万志愿垦荒者开赴垦区,政府鼓励向边疆移民。1954年国家运送了5万台拖拉机和6千辆卡车到垦区,荒原上很快出现了几百个大型国营农场和许多临时的帐篷城镇。截至1962年,开垦荒地共达4200万公顷,国家总投资40-50亿卢布。垦荒运动初期确有一定成效,促进粮食产量增产,为减轻农民负担,废除义务劳动制,改善全国农业结构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周密的规划,破坏生态平衡,不加分析废除草田轮作制,致使新垦区发生风蚀和沙暴。1962年夏,几百万倾土地遭风蚀,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垦荒运动被迫于1963年中止。10.利别尔曼建议:指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利别尔曼教授于1962年9月9日《真理报》上刊登的《计划·利润·奖金》,提出的一些改革经济机制和经济关系的建议,核心内容是利润刺激,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接受计划,挖掘生产潜力。要点是:以经济手段代替行政方法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扩大企业权限,给予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根据赢利率来评价和奖励企业,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高;规定制订价格的灵活原则和程序,保证生产与使用单位能获取利益等。同年11月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在小范围内实施该建议。经在首都莫斯科和高尔基市的两家企业进行试验后,推广到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在这种体制下,利于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对苏联6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改革起了促进作用。11.苏共二十二大:1961年10月17—31日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总结报告,他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已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提出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任务,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思想,即苏联共产党已成为全民的党,苏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成为全民的国家,赫鲁晓夫还作了关于苏共纲领的报告和总结发言;听取了科兹洛夫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进一步揭露和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并决定将他的遗体从列宁墓中搬走焚毁。大会提出经济改革的原则和要求,指出要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充分利用货币关系,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等。大会借批判阿尔巴尼亚来影射和攻击中国共产党,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之出现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这次会议使赫鲁晓夫进一步控制党和国家领导权,对他的个人崇拜兴起。12.反党集团:苏共“二十大”后,围绕党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而展开的一场党内政治斗争。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列新方针、观点,特别是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揭露批判加剧领导层中分矛盾冲突,东欧波匈事件,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大批党员退党,帝国主义掀起反苏反共的浪潮,国内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仓促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和困难。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抓住形势,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时策划了反赫鲁晓夫的行动。1957年6月18日,马林科夫等在赫鲁晓夫一回国就召开主席团会议,要求他重新考虑二十大的路线和对外政策,决定撤销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赫鲁晓夫奋力反抗,要求召开中央全会进行表决。经过激烈争论斗争,6月29日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揭发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谴责马、卡、莫等人反对二十大关于纠正个人崇拜错误的方针,反对经济改革与和平外交,力图更换党的领导机关,使党和国家离开社会主义的道路,将他们的行动定为“反党阴谋”。决议宣布撤销马、卡、莫党中央委员会及主席团职务。13.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苏联的政治警察和安全机构,1991年10月11日苏联国务委员会决定撤销。前身是十月革命后俄国苏维埃政权于1917年12月建立的契卡,第一任领导人是著名的革命家捷尔任斯基。1922年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安局,1923年改名为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由人民委员会直接管辖。1934年并入内务人民委员部。1941年3月从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分出成立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1946年3月15日改称国家安全部。1953年3月,国家安全部又归入内务部。部长贝利亚被处决后,保安机构进行了改组。1954年3月13日,原属内务部的国家安全局又独立出来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由苏共中央控制,其任务是掌握秘密警察,进行特务活动,管辖边防军,向国外派遣间谍,以各种公开身份从事搜集情报、招募特务和渗透、暗杀与颠覆活动。克格勃主要有四个总局(军事反情报总局、边防军总局、押送部队总计、经济总局)和若干个独立的局和处,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各驻外机构中等都设有自己的下属机构和相应组织,是苏联推行其内外政策的有力工具。14.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新时期的领导人。乌克兰卡缅斯克镇人,1931年加入共产党,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6年当选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开除马林科夫反党集团后圣人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执政后在政治上,强调集体领导体制,加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将党中央主席团改为党中央政治局,设中央总书记代替中央第一书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经济上,1965-1972年推行“新经济体制”,加大对科学技术投入,推进国民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军事上,发展重工业,进行军备竞赛,提高军事实力。执政期间国民经济有所发展,政治局势稳定,综合国力明显增长,对外推行全球进攻战略,压缩美国国际空间。但苏联积重难返,改革逐步停滞不前,晚年的他大搞个人崇拜,独断专行,片面追求“稳定”,党政机关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现象依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处于危机前的困境。1982年15.新经济体制:全称是“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是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柯西金于1965年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1966年正式在城市和大企业中试行。至1970年,基本上完成了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提高经济杠杆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企业集体和职工个人的物质刺激,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鼓励基金”等制度,以发展生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运用利润、奖金等手段加强对生产的经济刺激;提高国家经济计划工作者的科学水平;设立“新奖励制度”,激发全体劳动者对生产成果的关心。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体制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自主权残缺不全,行政方法在管理中仍起很大作用。加上军费开支庞大,至80年代初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局面。16.柯西金: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18年参加苏联红军,1927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进入中央委员会,担任苏联中央政府纺织人民委员。1940年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1948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64-1980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几十年来主要负责国家经济领导工作,20世纪60-70年代与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并称,是当时的三驾马车之一,以经济专家和务实派著称。积极支持利别尔曼关于经济改革问题的建议,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后积极推行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主张加速发展消费品生产,扩大工厂权力。主张同西方特别是美国发展经济和文化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强调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扩张。属于同中国建立友好联盟的“鸽派”。后期其职权越来越多被勃列日涅夫所代替,在领导集团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974年苏联为他出版《柯西金选集》,1980年12月18日逝世,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17.积极对外战略:积极进攻战略是在美国经济衰退,而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增强的背景下,苏联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其凭借空前发展的军事实力,利用美国收缩海外军事态势的时机,以进攻姿态推行全球战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战略上,强调战争初期的作用,战术上,强调军队的机动力、生存力和集中兵力。军事力量的发展方针,是加强各种并兵种的进攻能力。苏联同美国争夺的重点是欧洲,两国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焦点是核优势,苏联占据核力量优势地位;同时,苏联在亚非拉地区发动攻势,包抄和孤立西欧,如在阿富汗策动亲苏政变、同越南结盟等,扩大势力范围。苏联还通过古巴插手尼加拉瓜,支持萨尔瓦多游击队,破坏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地位。此战略体现了苏联处于优势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使美国长期处于守势,但此战略对苏联国力消耗巨大,最终使苏联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论述题1.如何看待斯大林功过与历史地位2.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主要特征、利弊、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特征:①由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管理能力;②高度集中地部门管理,更加重视行政手段对经济的作用;③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eq\o\ac(○,4)排斥市场的高度集中的工农业产品的流通与分配体制,农业上实行义务交售制,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商业管理机关,实行全国统一定价的零售商品流通机制,分配上实行劳动报酬制;eq\o\ac(○,5)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eq\o\ac(○,6)注意苏联经济的独立性,提出“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理论,导致其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之中,基本上是在世界市场之外进行建设的,没有加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利:迅速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各部门内部实行统一政策,使其专业化发展;国防工业发展迅速,有利于应对国家突发事件。弊: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导致后来苏联经济发展失衡;工业实行高积累,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失去积极性;评价:一种社会体制必然要承担其特定功能,解决一个时期特定的历史矛盾。因此,对一种社会体制的评价,主要看人们在当时面临什么样的历史难题,这种社会制度是否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斯大林利用高度集中的模式,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取工农业产品实行剪刀差等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它使苏联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期内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之一,为苏联迅速地创造出卫国战争需要的物质条件发挥了作用。当年在创造经济奇迹方面,斯大林模式中的经济体制为战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确立了一个新范式。不可否认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确实显示出它的一些弊端。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设想,结合苏联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因此斯大林经济体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初期实践中的阶段性成果。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材料,尤其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3.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及其评价其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经济体制管理方面。农业:①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赫鲁晓夫强调垦荒是增加谷物生产最容易和最迅速的办法,1954年正式提出开荒计划,玉米种植由1954年的430万公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公顷;②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的总投资额比重不断提高,国家在技术设备和管理干部方面大力支持农业,调派共产党员担任集体农庄主席,派工程师、农艺师等到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工作;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单一的收购制度。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取消农庄和庄员在这方面和支付实物报酬方面对国家的欠债国家规定统一价格收购农产品,其余的可在市场上买卖;④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农庄还实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⑤发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但是盲目追求大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农业造成不利影响;⑥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和农场的经营自主权,国家只给下达出售农副产品的总额,其它具体生产管理有农庄农场自行决定。工业:①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地方的预权;=2\*GB3②将部门管理体制改变为地区管理体制,力图克服中央部门管理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发挥地方积极性;=3\*GB3③扩大企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评价: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①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发展生产产生了积极作用,增加农产品产量,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庄技术力量,60年代后期已实行全面机械化,改变长期依赖拖拉机站的被动局面,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但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特别是执政后期,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失误和问题更为严重,出现左倾错误。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但赫鲁晓夫积极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改善计划管理、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等措施给工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使苏联在科技、航空航天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效果新经济体制改革全称是“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是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柯西金于1965年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9月-10月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法律和条例,构成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针和基本内容,成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进行各种经济改革的基础。1966年正式在城市和大企业中试行。至1970年,基本上完成了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主要内容有:第一阶段是1965-1972年,1.改革管理组织结构,抛弃赫鲁晓夫时期按经济行政区设立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进行领导的管理体制,恢复按部门原则集中统一组织工业的管理体制;2.改进计划管理工作。在保证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原则下,取消对企业活动的繁琐规定,并建立以销售额、利润和盈利率为核心的新计划体系。3.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4.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其基本原则是通过以利润留成为中心的途径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5.从物质利益上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第二阶段,1973年实行工业管理体制改组,实行以集约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体制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自主权残缺不全,行政方法在管理中仍起很大作用。加上军费开支庞大,至80年代初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局面。5.试述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战略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积极进攻战略,是在美国经济衰退,而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增强的背景下,苏联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其凭借空前发展的军事实力,利用美国收缩海外军事态势的时机,以进攻姿态推行全球战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开展军备竞赛。为了适应全球进攻战略的需要,苏联的军事思想和发展军事力量的方针都有了重大调整。战略上,强调战争初期的作用;战术上,强调军队的机动力、生存力和集中兵力;军事力量的发展方针,是加强各种并兵种的进攻能力。70年代末,已具备对世界多数地区进行高速直接干预的能力。苏联同美国争夺的重点是欧洲,同美国在欧洲争夺的焦点是核优势,在欧洲地区部署分导式弹道导弹、中程导弹,占据了核力量优势地位;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强力约束,为东欧剧变埋下隐患。苏联打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旗号,加强对第三世界兄弟国经济军事上的援助,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扩大势力范围,在亚非拉地区发动攻势,包抄和孤立西欧,实现与美国争霸的战略意图。在亚洲,以越南为据点进行扩张,1978年同越南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建立军事联盟。在阿富汗策动亲苏政变、1979年入侵阿富汗,镇压反政变政府的武装力量。利用控制南也门和占领阿富汗的有利战略位置,从东北和西南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推行南下波斯湾战略,1969年入侵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在非洲,策动政变或挑起冲突,利用古巴干涉安哥拉,1976年企图颠覆苏丹,两次策划入侵扎伊尔,窥测南大西洋运输线。苏联还把手伸向美国的后院,通过古巴插手尼加拉瓜,支持萨尔瓦多游击队,破坏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地位,甚至派遣飞机军舰岛加勒比海显示实力。此战略体现了苏联处于优势的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使美国长期处于守势,福特政府基本继承了“尼克松主义”。但此战略对苏联国力消耗巨大,最终使苏联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第二章1.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7月在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主持下于美国布雷顿森林城举行的一次重要的多边国家经济会议,亦称“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有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代表参加,会议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根据前一协定,35美元等于一盎斯黄金,各会员国货币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美元可代替黄金作为储备,从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根据后一协定,美国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中拥有的投票数最多,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支配地位。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及其所通过的一些列文件,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确立。2.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是二战后美国为控制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而签订的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主持下4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样,美元事实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70年代,该协定确定的原则遭到破坏,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该协定对于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开始活动,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是国际金融组织中成员最多、影响最大的机构。截至2001年有184个成员,总部设在华盛顿。我国是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之一,1980年4月17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代表席位。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稳定国际汇兑,避免各国问的货币贬值竞争,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限制,通过贷款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基金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由成员国缴纳的份额、借贷和信托资金组成。组织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众多业务机构组成。主要业务是监督汇率、协调政策、金融贷款、提供培训咨询服务。4.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一起被称为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6年6月25日开始营业,1947年11月5日成为联合国一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在纽约、东京等地设有办事处。成立之初主要资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1948年欧洲“马歇尔计划”后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复兴和发展;通过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国际投资,协助会员国提高生产能力及其国际贸易平衡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在提供贷款保证时,应与其他方面的国际贷款配合。至2000年底,共183个成员。主要机构为理事会、执行董事会。美国在该行的作用甚大。出版刊物有《年会纪录》、《年报》等。5.关税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是美国为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并以此为工具垄断世界市场的计划破产后,建议签订的一项多边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共同构成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1947年10月由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提高缔约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实际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利用。该协定按照美国提倡的门户开放原则,承认最惠国待遇的普遍适应性和消除贸易壁垒的必要性。这反映了美国企图通过自由竞争,凭借经济实力夺取英法占有的排他性市场的意图,以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管理和协调国家贸易事务的中心,成功主持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削减缔约方的关税水平,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1996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6.希斯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麦卡锡主义时期的反共政治迫害案件。1948年8月《时代》杂志编辑、自称曾是共产党员的惠特克·钱伯斯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指控前国务院经济与政治事务顾问、旧金山联合国筹备会议秘书长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希斯是三十年代“共产党间谍集团”成员,并曾于1938年向苏联透露国务院秘密情报。12月6日,联邦特工人员在钱伯斯的农场中找到了藏在南瓜中的政府文件微缩胶卷。希斯否认一切指控,由于此案正好发生在麦卡锡指责共产党人渗入国务院之时,1949年7月和1950年1月希斯两次受审后,被认定犯有伪证罪,判刑5年。希斯坚持认为自己无罪,要求复审遭到拒绝。1951年入狱,但3年后获释。著有《公众舆论法庭》一书,为自己无罪辩护。调查希斯案件的是后来当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他因处理此案而开始名噪全国。7.麦卡锡主义:指的是战后初期美国国内出现的一股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潮流,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国内的反映,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1950年2月,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党人名单,从而开始了一连串诽谤活动。他肆意煽动反共,到处捕风捉影,制造白色恐怖。杜鲁门政府搞的“忠诚调查法”和“麦卡伦法”也为麦卡锡主义的泛滥推波助澜。许多民主党要员受到攻击和迫害,前美国驻华外交官、大批民主进步人士和科学家亦不能幸免。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奇逊、马歇尔和杜鲁门,朝鲜战争失败后,麦卡锡趁机攻击民主党的对华政策。这场斗争除了反共外,还有党派斗争的色彩,共和党有意利用麦卡锡的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麦卡锡主义受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12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和国会中的民主党人联合,促使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8.塔夫脱——哈特莱法案:美国国会于1947年6月6日通过的由共和党参议员塔夫脱和众议员哈特莱提出的反劳工立法,又称《劳资关系法》,反映了东西方冷战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该法禁止废除华格纳法中关于自由集体谈判的条款;法院有权禁止罢工;禁止全国性的同行业工人集体谈判;禁止公会与资方订立只许雇佣工会会员的合同,法院有权颁令80天内不准罢工;禁止支援性罢工,工会不得进行就差;不许共产党员或同情者加入工会。罢工前必须有六十天静候调查的“冷却”时期;禁止工会将基金用于政治目的。根据该法改组了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联邦仲裁与调解局也脱离劳工部成为一个独立机构。1959年劳资管理报告和揭露法对塔夫脱——哈特莱法进行了修正。法案打着反共产主义的旗号,侵犯了工人的经济权利、政治自由,限制了工会的行动自由,激起了工人和工会组织的强烈抗议,被称为“奴隶劳工法”,杜鲁门打算废除该法。但随后众参两院推翻总统否决,该法正式实施。9.伟大社会:美国总统约翰逊为压制日益发展的民权运动,缓和国内矛盾而提出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的统称。于1964年5月22日在密执安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说词中首先阐述,第二年1月作为国情咨文正式提出。主要内容包括:“向贫困宣战”,拨款实施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与再训练计划;减税;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控制水和大气的污染;改善城市交通系统;加强联邦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等。他的这些社会福利改革得以部分实施,通过了《1965年选举权条例》、《医疗社会保险条例》和关于教育的40多件法案等。这个计划是美国统治阶级所推行的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并且在立法上取得了成功,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污染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其背后隐藏着服务于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动因。由于它根本不能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财富分配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底层仍存在着众多贫困现象,越南战争使政策,计划破产。10.尼克松主义:指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任内提出的调整美国对外政策战略重点的外交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西欧、日本离心倾向加剧,美国陷入越南战争,国际地位下降,国内多种危机并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出发点是承认美国丧失独霸地位的现实,一来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用有限的力量维护美国的主要利益;二来用“伙伴关系”调整美、欧、日联盟关系,要欧、日同美国分担军事负担,在经济上帮助美国摆脱困境;实施“现实威慑战略”的军事战略;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尼克松主义是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阶段性调整,也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的出点。实质是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加强欧洲战略重点和中东地区,集中力量遏制苏联扩张,争取主动权。它改善了美国不断恶化的国际地位,延缓了美国衰退的进程,但是它没有改变美苏均势向不利于美国方向发展,阻止不了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11.水门事件:指由美国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引起的一件政治丑闻。1972年6月17日,争取尼克松连任委员会的5个成员闯入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民主党总部,准备实施非法窃听,结果在作案时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这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牵连到许多官员直至尼克松本人。美国政府、国会和司法部门先后组织十多个专门机构进行调查和审理。1973年10月23日众议院决定调查尼克松是否犯有可弹劾罪。1974年6月25日众议院公布同弹劾尼克松有关的证据,7月30日通过弹劾建议,8月8日尼克松公布辞职决定。9月8日继任总统福特宣布赦免尼克松一切罪行。由于尼克松作为总统不仅向公众、国会撒谎达两年之久,而且滥用职权,破坏美国宪法的三权分立的原则,给司法工作设置障碍,涉及对宪法基本原则的破坏。因此,该事件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使民众的信心大大受损。12.黑人民权斗争:20世纪50-70年代争取非裔美国人民权的群众斗争,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美国黑人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二战后有色人种独立斗争的鼓舞以及工业化的进展,大量黑人流入城市,使黑人地位成为全国性的问题。1955年蒙哥马利市公交汽车抵制斗争是黑人民权运动开始的标志,采取抵制、静坐、游行、和平进军等方式。1957年南部基督教领袖会议组成,马丁路德金任主席。1960年南部各州开展静坐运动,冲击种族隔离制。1961和1962年,民权运动的重点是“自有乘客运动”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1963年达到高潮。8月,华盛顿发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自由进军”,争取就业和自由。经过民权斗争,黑人的处境有所改善,包括1957年、1960年、1964年的民权法和1965年的《选举权利法》等,以立法形式禁止美国黑人受到的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和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种族歧视有所减弱,但是要改变不平等地位,仍要进行长期斗争。13.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牧师,毕生为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争取黑人的自由平等地位不懈奋斗。1929年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州,毕业于波士顿大学,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956年成功领导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抵制斗争,此后着手组织了“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他在全国各地广为演说,与国内外人权运动和宗教界领袖讨论黑人问题,同时组织和领导黑人进行非暴力抵抗。最著名的是1963年参与组织20多万黑人为争取自由向华盛顿进军,并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迫使国会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种族歧视被宣布为非法。同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在孟菲斯市旅馆阳台上遇刺身亡,近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全国降半旗志哀。1985年,美国政府宣布将以后每年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节以志纪念。他所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揭露和打击了美国的种族主义势力,改善了黑人特别是南部黑人的社会地位。14.小石城事件:美国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黑人反对种族歧视而遭当局镇压的事件。小石城的10余万人口中1/4是黑人。1957年9月初,该市联邦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取消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的命令,宣布该市州立中学接受黑人学生。但州长福巴斯借口“防止暴乱”,派遣武装军警在学校周围布岗阻止黑人学生上学。9月23日,在他支持下,种族主义者又包围了学校,殴打在场的4名黑人记者,并用暴力威胁8名上学的黑人学生离校。接着,全城各处以及南方几州也陆续发生袭击黑人的事件,激起国内外公众的严厉谴责。迫于压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派空降师到小石城维持秩序,强制实行白人和黑人共校。但州当局采取解聘教师、关闭学校等手段进行阻挠,直到1960年才在有限取消种族隔离的情况下重新开学。小石城事件是黑人对美国种族隔离教育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也是美国人民的一次反种族隔离的斗争。15.静坐运动:指的是1960年,美国黑人为抗议在餐馆、商店和其他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展开的大规模的“静坐示威运动”。起因是当年2月1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城有4名黑人学生到一家百货公司饮食部的用餐柜台前坐下买咖啡,白人服务员拒绝提供服务,并命令他们走开。为了对这一歧视黑人的种族隔离制度表示强烈的抗议,几名黑人学生每天都到饮食部静坐示威。以后参加静坐示威的人越来越多,仅南方各州就达到20万。与此同时,静坐示威活动也迅速由饮食业扩展到其他公共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剧院等。强大的黑人示威运动最终迫使美国各州政府陆续在公共场所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16.自由乘客运动:1960年代初美国黑人反对交通运输业种族歧视、隔离的斗争。1961年5月4日,美国种族平等大会创始人詹姆斯·法默率领由反对种族主义者组成的“自由乘客”小组,乘州际公共汽车从首都出发去南部各州,冲击那里的州际交通中实行的种族隔离法规。他们在亚拉巴马州的安尼斯顿和伯明翰遭到种族主义暴徒的袭击,一辆汽车被烧毁,几名“自由乘客”受伤。与此同时,大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和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等反种族主义组织联合派出1000多名“自由乘客”,去南部乘坐实行种族隔离的公共汽车,他们中的300多人被当地警察逮捕。法默率领的到达亚拉巴州蒙哥马利市后,再次遭到暴徒的猛烈袭击。该州州长起初拒绝对此事进行干预,使局势失去控制。联邦司法部长不得不派警察和执法官员赶赴现场,勉强制止了暴力事件进一步扩大。在“自由乘客”运动的压力和联邦司法部长的干预下,联邦州际贸易委员会终于在同年9月22日作出规定,禁止在所有州际交通工具上实行种族隔离,并将对不立即遵守这条规定的市政当局提出起诉。论述题1.试述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2.杜鲁门公平施政内容及实质在战争取得胜利后,美国国内面临军队复员、就业住房等多重困难问题,形势严峻,有可能会激化阶级矛盾,影响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这样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纲领,其标志是1945年杜鲁门向国会地胶的长达1.6万字的咨文,提出战后立法的21点纲领,包括事业部长、公平劳动标准法等。
第一阶段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正式在法律上承担维持就业、为找工作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义务;面对高涨的劳工运动,保守党递交了多种反劳工法案,最为著名的是《塔夫脱—哈特莱法》;
第二阶段七点是杜鲁门于1949年1月5日向国会递交的公平施政纲领,其中主要内容是扩大社会保障,并得到了国会的通过。
公平施政纲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政政策在战后年代的继续。但是他取得的成功是非常有限的。杜鲁门的多项法案没有被通过,民主党的分裂也妨碍了政策的执行。实际上“公平施政”是雷声大,雨点小。3.战后美国何以获得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分析这种地位对美国经济上的影响原因:1.美国战时经济的急剧膨胀和战后生产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2.美国一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二战期间招徕各国科学家,为其领先的科技地位提供了人才保障;3.美争霸的加剧是推动战后美国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国科技的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政府直接制定国家的科技政策,直接承担基础理论和重大科研项目,在资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优先保证;5.各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竞争的加剧,促进战后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影响:1.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引起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面貌和经济结构;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固定资本投资,加快了资本积累;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以及随之而带来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美国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补充)4.综述50、6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斗争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黑人的民权斗争是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美国黑人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二战后有色人种独立斗争的鼓舞以及工业化的进展,大量黑人流入城市,使黑人地位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以50年代的黑人斗争为起点,60年代黑人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更有组织的和更有战斗性的行动。1.1955年,在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一位黑人妇女因在公共汽车上拒绝向白人让座而被捕,此事激起了黑人义愤,展开了抵制乘坐公共汽车运动;2.1956年马丁·路德·金成功领导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抵制斗争,1957年着手组织了“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3.1960年,美国黑人为抗议在餐馆、商店和其他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展开的大规模的“静坐示威运动”4.1961年春,种族混合组织发起了“自由乘车”运动,包乘公共汽车展开州际游行,进入种族隔离的州;5.1963年马丁·路德·金参与组织20多万黑人为争取自由向华盛顿进军,并在群众大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迫使国会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种族歧视被宣布为非法;6.60年代,黑人逐步摆脱非暴力主义的束缚,走上武装抗暴斗争的道路。1964年马尔科姆·艾克斯成立“黑人民族党”,1966年休·牛顿在奥克兰成立“黑豹党”,这两个组织在黑人武装抗暴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1月25日亚特兰大发生反对三K党暴行的示威。8月洛杉矶瓦茨黑人聚居区由于警察逮捕7名黑人青年,激起一场大规模抗暴行动。黑人夺取了枪支,斗争坚持10天之久。7月,底特律的黑人抗暴斗争对统治阶级打击最沉重,黑人控制了城区的大部分地区,汽车工厂全部停工,整个城市处于瘫痪状态。到1968年黑人武装抗暴斗争还在继续,它和反战运动汇合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经过民权斗争,黑人的处境有所改善,国会和联邦政府先后颁布了禁止种族歧视的法令,包括1957年、1960年、1964年的民权法和1965年的《选举权利法》等,以立法形式禁止美国黑人受到的在选举权方面的限制和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种族歧视有所减弱,黑人的一些权力得到保障,但是要改变不平等地位,仍要进行长期斗争。5.试述尼克松“新的经济政策”新的经济政策指的是1971年8月-1974年4月尼克松政府为克服美国经济滞胀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的三大严重问题。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削减政府开支,但未能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了失业。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转向“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它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71.8.15—1971.11)冻结工资、价格、租金、红利,禁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增收10%的进口附加税;第二阶段(1971.11—1972.12)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政府建立价格和工资控制体系,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5.5%,同意将美元贬值7.89%,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第三、四阶段都以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率为目标。政府取消食品、保健和建筑业以外的工资和价格的强行控制,代之以企业界于劳工的自行控制,国际部分是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新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加强,但是根本解救不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反而使美帝国主义内外矛盾更加尖锐,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6.试述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尼克松政府是在美国经济衰退引起国内外危机的背景下上台的,美国全球干涉的方针难以维持,故尼克松政府在承认美国丧失独霸地位的现实的基础上,对外交战略作出了调整。具体内容: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以“伙伴关系”调整美、欧、日联盟关系,要欧、日同美国分担军事负担,在经济上帮助美国摆脱困境,以致尼克松时期美国同欧、日的关系始终紧张,矛盾越来越大;2.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3.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的战略,即保持“充足”的战略核力量,“一个半战争”的常规力量,推行“分担负担”的“总兵力”方针。4.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利用中国制约苏联;5.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重点在亚洲,结束越南战争。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是美国战后外交战略的重要调整,改善了美国恶化的国际地位,却难以阻止苏联在全球的战略攻势。其延缓了美国衰退的进程,但改变不了衰退的总趋势。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第三章1.东京审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军事审判。由中苏美英法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1国各派检察官一人,组成检察官委员会并于同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诉书,控告包括日本首相在内的28名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1946年5月开庭,1948年11月12日法庭对25名甲级战犯进行判决,其中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等7人处以绞刑,木户幸一、小矶国昭等16人被判无期徒刑;东乡茂德被叛20年徒刑;重光葵被判7年徒刑。由于美国当局的操纵和包庇,在审讯过程中开脱了不少日本战犯。1950年起美国不顾有关国家的反对,将判刑的首要战犯陆续释放出狱。东京审判基本由西方国家主导,更多关心的是本国国民受害者,没有将殖民统治的暴行作为战争犯罪来进行追究。惩罚了战争罪犯,维护了国际法的尊严,为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下山事件:下山事件是在美国加强镇压工人运动的政策下制造的一起栽赃陷害、镇压工人的事件。二战后,吉田内阁通过行政调整和企业整顿等手段恢复日本经济的“道奇路线”精神,制定大量裁减国铁人员的方案。1949年7月4日,日本政府宣布国营铁路第一次解雇工人30700人,7月5日,“国铁”总裁下山定则失踪,6日早晨发现他的尸体。在死亡原因不明的情况下,日本当局便将此案与15日的“三鹰事件”、8月17日的松川事件同指为共产党策动的恐怖事件,嫁祸于铁路工会,17人有罪,4人被判死刑。压制了工人的反解雇斗争。以该事件为突破口,对企业员工展开“红色清洗”运动,工人运动逐渐走向低潮,使当时日本工人运动和“国铁”工会领导的反裁员斗争受到重大挫折。但之后被告出版文集《真相必将大白》,人们要求复审。1961年8月仙台高级法院判决全体被告无罪。3.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为扶植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反共堡垒的政策转变下,主导多数战胜国对日媾(gou)和以实现其对日半占领的体制。1951年9月,由美国把持的对日媾和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包括日本在内的52个国家参加,最后,参会国家除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签字外,签订“对日合约”,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以及由美国托管的领土,同时规定盟国在日驻军权利等;日美两国代表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在日驻军及行使武力等规定;1952年2月28日签订“美日行政协定”,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及美国军队享受治外法权;4月28日又签订了所谓“日台合约”,排除日本同新中国建交的可能迫使日本与中国政府为敌。这四个条约构成了“旧金山体制”。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日本名义上恢复了主权,但实质上进入美国半占领状态,日本被纳入了美国战后“冷战”体质之中。4.自卫队:自卫队是日本二战后的国家军事武装力量。正式组建于1954年7月,由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组成。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最高指挥监督权,防卫厅长官根据总理大臣的命令总管队务。自卫队的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和平独立和安全,防卫对本国的直接或间接侵略,并根据需要维持公共秩序。行动方式包括防卫出动、治安出动、灾害派遣等。由于宪法明确规定放弃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自卫队是否违宪问题一直是各派政治力量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多数宪法学者认为自卫队的存在违反宪法第9条,同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相抵触。至70年代中期,日本自卫队已成为亚洲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近年来日本自卫队频频突破法律的限制,积极扩充职能范围,参与国际军事活动,引起相关国家的不满和警惕。5.伊奘诺景气:指1965年至1970年在日本持续出现的长达57个月之久的超高速增长繁荣。1964年11月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东京落下帷幕后,随着奥林匹克景气的消失,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萧条,一些公司纷纷倒闭。为了维持长期的景气,佐藤荣作政府被迫放弃战后使用长达16年之久且行之有效的“均衡财政”原则,采用发放赤字国债的办法来克服萧条,引导国民向高消费水平看齐,刺激生产,故而伊弉诺景气亦被称为“消费主导型景气”。1965年底,日本政府发行7300亿日元的国债。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在重化工业方面打下过良好的基础,奠定了新的生产力,新的财政制度又行之有效,使日本经济在1965年至197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6%,为世界罕见,它最终完成了日本式的经济高速起飞的全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完成,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6.道奇路线:为了借助日本来应对美苏冷战激化和远东共产主义扩张,1948年12月—1949年美国政府委派底特律银行总经理道奇担任盟军驻日总司令部财政顾问,按照美国的意图,强制日本政府施行的系列稳定日本经济、平衡财政的措施。该方案以美国政府1948年12月向日本政府提出的稳定经济九原则为基础,内容包括加强税收、严格限制贷款、冻结工资、加强外汇管理、增产重要物资、实现预算平衡等。实质是牺牲工人、农民和中小工商业,扶植日本垄断资本,并使之从属于美国的经济与安全战略。道奇方案的实施抑制了日本的通货膨胀,将日元与美元联系起来。此外,还设立对等基金,改组日本经济,在日本工业中实行合理化和大企业集中生产,同时也对财政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超平衡预算。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起了一定的作用。7.三鹰事件:1949年7月15日,东京中央线三鹰车站内发生无人驾驶的电车冲出车库使6人致死的事件。时正值国有铁路工会反对裁剪工人的斗争之际。总理吉田茂对此事进行煽动性谈话,指责“日本共产党煽动社会不安”。当局认为是国铁工会为反对裁减人员进行的有预谋、有计划的集体犯罪活动,先后逮捕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10余名国铁工会三鹰分会的干部和会员,对之起诉。检查8月,被捕的非共产党员竹内景助承认此事乃他一人所为。1950年8月,经东京地方法院初审判定,此事是一人犯罪,非集体犯罪;判处竹内无期徒刑,其他被告无罪。1951年3月3日,东京高级法院复审时,改判竹内死刑。1955年6月22日,最高法院终审时,作出支持复审的决定,确定竹内死刑。1967年1月,竹内因病死于东京监狱。8.松川事件:1949年8月17日在日本国铁东北线松川站附近发生的旅客列车脱轨事件。警察局采取逼供手段,迫使铁路扳道工赤间招供,并诬蔑为日本共产党人所为,逮捕了20名日本共产党员和工人。在法院审理过程,赤间承认他的口供是警察逼迫下说的假话,舆论哗然。“国民救援会”和律师团在法庭内外揭露法院践踏法律的行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救被告的运动,但是,1950年仙台高等法院根据这种捏造的罪名,对他们重罪判决,判处其中5名死刑。在日本和世界人民的抗议下,日本反动派被迫接受全体被告的上诉,但在1953年12月的第二审判决中,仍旧判处这些被告以死刑和长期徒刑。这是继下山事件、三鹰事件后日本政府为迫害共产党人所制造的第三次莫须有事件。9.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战后的基本用人制度,与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一起被称作日本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三大法宝。指的是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后一旦被企业录用将终身雇佣,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也很少被解雇。原因一是民族习惯上的家族主义和集体主义;二是一战至昭和初年,日本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客观上需要一支稳定的工人队伍;二战期间为强化战时经济须有固定工人,战后为恢复经济也要培育大量适应现代技术条件的稳定的劳动力。这种用工制度可使职工安心工作;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素质;有利于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感。这是资本家笼络职工的一种手段,但又会造成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无法适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动,使企业内劳动力结构老化等弊端。目前,日本这种雇佣制度正面临危机,有难以维持的迹象。10.神武景气:指1955年至1957年在日本持续出现长达31个月的高速增长和规模空前的经济繁荣景象。它最初是从兜町证券交易所传播出来的。1956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因此大量原油从外地进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2024年度技术服务协议
- 科学四下第二单元教育课件
- 面向高校的2024年度事业编制教师选聘合同
- 《尔林兔中心幼儿园》课件
- 钢管模板租赁合同价格分析与比较(2024版)3篇
- 委托催收协议完整版
- 2024年度保险代理与风险评估合同3篇
- 基于二零二四年市场调研的广告投放合同2篇
- 生意合伙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企业对个人特许经营合同3篇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6.新发现 |湘美版 (共21张PPT)
-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课件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工作程序目录
-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专家共识课件
- 初中英语《Unit-6-A-Country-Music-Song-Changed-Her-Life-Forever》教学课件设计
- 安全教育、二级内容
- 中医英语入门-学堂在线网课答案修改版
-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补)
- 金融工程学(第五版)第4章期权工具及其配置
- 细胞生物学实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 初三数学老师家长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