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摘要: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的晚年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实际上已经从宏观上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创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对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发展。学习和研究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是从列宁1917年在俄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开始的,而社会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是由中国带动的。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史,我国也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上走过了艰难曲折的50年。回顾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展望未来,我们既充满信心,又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更好地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总结以往建设的经验,汲取其教训,规划好未来。1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晚年思想的主要内容在1921年俄共十大前后,列宁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他的思想有了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从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1.1.11921年5月,俄共举行的第十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开始正式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建立起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包括以下内容:其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方面,国家还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主张重视发展合作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其二,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通过租赁、租让、下放等办法,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其三,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商业银行,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1.1.2(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只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对后人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社会主义绝不是伟大思想家预言的简单塑造,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广大群众的伟大创造。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即有了社会主义实践之后,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意义。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觉创造的。他还说,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建设起来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人民群众在实践的基础上长期探索和试验的过程。(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过程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即有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条件下,发现现实的社会主义有不少和经典论述不一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他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他有两句至理名言:“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这里所说的“理论”或“书本”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或“经验”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3)、从俄国小农占优势出发,向社会主义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1921年的动乱后,列宁经过反思,提出了迂回过渡的思想,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大资本主义关系占优势,还是小经济占优势。”这里说的“不同形式”就是指“直接过渡”或“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总括上述,列宁晚年的包括新经济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思路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政策、和构想、思路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的内容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个层次高过一个层次,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是其中的最精华部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上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正确方向和道路,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具有很大借鉴意义。我们党在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实行的路线和政策,借鉴了并发展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邓小平对列宁晚年思想的吸收和借鉴邓小平在认真分析我国实际情况和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之后,在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道路的规划上,深深地受到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借鉴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其中,最主要的有:(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发展规律,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东国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都未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都缺少现代文明的基础,都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低水平的本国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发展道路,反对封建主义,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然而,从斯大林那时起,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高估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虽然在后来的改革发展中对本国的国情有了越来越实际的认识,但都未能对本国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科学的论断。邓小平总结了其它国家的教训,明确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以此为出发点,寻找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道路。(2)、以农村改革为起点和突破口,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列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造成的严重危机时,首先考虑占俄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利益,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为了与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提出了应完成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文化革命这两个划时代的任务。从苏联推行集体农庄起,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后来的领导者虽然认识到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赫鲁晓夫就曾试图解决农业这个老大难问题,然而,由于他想通过大规模开垦荒地解决农业问题,并未触及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者也未找到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路,他们的改革也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邓小平总结了其他国家的教训,沿着列宁的思路,首先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农村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然后,把改革逐步推向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形成了成功的改革之路。(3)、改革必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根本问题进行探索。列宁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逐步实现了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论述到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出发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未对苏联后来的领导者产生实际的影响,后来的领导者仍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当作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提出了自治式的社会主义,但他们仍然把自治式的社会主义当成马恩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表现形式,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一样,也未彻底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未能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发展道路。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明确提出了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使经济处在长期停滞的社会是不能算作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实践标准,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问题,是列宁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根本观点,它也是我国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关键。依据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必须不断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独立思考问题。列宁正是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出发进行独立思考,才有了晚年思想的转变,才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构想。我国在改革之初就恢复和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就指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正是在独立的思考和探索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思想上不断获得解放,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列宁晚年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提出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来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是将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实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思考。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轨道。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列宁晚年思想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构想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环境中的更为彻底的发展。当然这种更为彻底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与列宁的构想形成了重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体现在:(1)、列宁的改革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系统地研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经济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2)、列宁虽然意识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并未明确提出,更未将改革上升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而邓小平的第二次改革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将社会主义理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3)、列宁虽然提出了改革的初步设想,但对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如何实现改革的问题论述较少;而邓小平不仅认识到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而且对每方面改革及其要达到的目标和现实目标的途径及检验标准作了深刻的分析,具有较大的确定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列宁晚年思想从大的方面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可以说,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许多理论、观点、做法都直接渊源于列宁的晚年思想,这也是近年来列宁晚年思想日益受到重视、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因。列宁晚年思想无疑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列宁晚年构想内在生命活力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辛勤探索和勇于创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引我们奔向新世纪的航标。参考文献:[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l39页[2]:列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页[3]:列宁.列宁选集.中文3版,第4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