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二、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三、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不断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则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一方面更加暴露清政府的软弱腐朽;另一方面刺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饱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奔走呼号,进行反思: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二)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势力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变化。(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往的到处寻找借口发动侵略战争、开辟通商口岸和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这正吻合了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阶段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更加有利;二是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商品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到外国市场倾销,获取利润;资本输出是指帝国主义为获取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之一。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占第一位。(2)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及危害引导学生归纳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中国。引导学生归纳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有哪些方式?争做中国债主、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有哪些方式?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目空前巨大,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而赔款近此数字的三倍,必须在三年内付清。为了偿付大量赔款,清政府只有举借外债。这就给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清政府提供有政治条件贷款的机会。甲午战后不到一年里,清政府共借外债亿两白银。为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借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中国的灾难日益严重。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贷款给清政府的原因。第一,贷款增强了贷款国家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如1895年俄法贷款为俄国势力深入东北、法国势力深入西南开辟了道路。第二,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海关和财政,从经济上掠夺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四年间,清政府举办了7次对外借款,其中数额最大的三次是1895年的俄法借款,1896年的英德借款和1898年英德续借款,每次约为白银一亿两。这三次贷款都以海关收入为抵押。当时清政府海关年收入约2000多万两白银,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因此,控制海关就可以左右中国财政,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同时,还可以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第三,通过贷款,进一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三次大贷款都明确规定,不准提前还清,说明帝国主义不但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政治特权。英德两次贷款中,都规定全部还清贷款前,中国海关管理制度不准改变。第四,通过贷款,获取巨额利润。指导学生认识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美国在那里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以免因“排它性待遇”而蒙受“损失”。这一政策使美国在华实力大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与中国民族工业争夺市场,修路、采矿也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途径,民族经济被削弱,帝国主义国家获取高额利润,从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当然,从传统的陆路、水路到近代化的铁路,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结构,也冲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总之,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对帝国主义是完全有利的,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一些客观的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国家扩张的需要;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地区、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矛盾,并不妨碍在侵略中的一致利益和一致行为。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清政府出现统治危机的原因,提示学生注意联系上一目的有关内容归纳。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求清政府增加偿还借款的本息;各地的自然灾害,不得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等,引发清政府的财政危机。(2)措施及结果清政府为应付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增加税收额度、降官员薪俸、裁减军队、加强鸦片税的管理、增加商税、扩大纳官等。经济危机引发统治危机。封建官僚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无时无之;为应付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损害了官僚的利益,遭到官员反对,并转嫁负担,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这使得在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是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甲午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地革命化,意味着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的瓦解。”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因此,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初步发展的表现及困难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仅是官督商办、官办企业资本额的三分之一不到,仅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而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纺织业是中国民族工业最集中的行业。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它们凭藉不平等条约,不仅向中国倾销商品,而且大量输出资本,直接在华设厂制造,占领中国市场,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造成巨大压力。上述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相对于自身低起点而言的,它与其时在华的外国资本相比,则处绝对劣势。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民族企业面临着朝不保夕的命运。同时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极端贫穷困苦,社会购买力十分低下,民族工业因此无法扩大所需的市场。在封建制度下,地租率、借贷率和商业利润率都超过工业投资的利润率,决定了社会资金的流向主要不是近代工矿业,而是土地、商业、高利贷。这又造成了民族工业资金的短缺,从而不能不接受高利贷的盘剥。同时,清政府的苛捐杂税也是束缚民族工业发展的一大绳索。(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二、维新运动的兴起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1.早期改良思潮鸦片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就已出现,进入19世纪70年代,维新思想蔚然成风。(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2)早期改良思潮的代表进入19世纪70年代,具有早期改良思想的人数逐渐增加,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张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改革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到中法战争前后,形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主张早期改良派强调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实现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的目的。早期改良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反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危害,认为只有仿效西方,实行变法,才是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惟一出路。第二,发展资本主义,提出“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第三,实行君主立宪。早期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王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三种类型,他认为君民共主最优越。郑观应说:“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4)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属于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康有为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1)康有为的简单生平(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康有为的早期思想强调“变”,认为“变”是“天道”,是“物之理”,提倡“托古改制”,他将公羊“三世”之说和《礼运》“大同”思想结合,推演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并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这一思想理论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进步作用,但其“变”,只是“渐进”,而不是“骤变”,这是他后来思想蜕变的根源。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康有为怀着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强烈不满,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但却引起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位社会改革家,同时推孔子为“万世教主”。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理论,是他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强学会是维新派的政治团体。(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2)《中外纪闻》为了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初印一千份,后增至三千份,随《邸报》免费赠给京官,以便开通风气,由是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强学会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康有为亲自撰写《强学会叙》,提出中国正处在“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洞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危急之中,呼吁挽救民族危机。强学会每十日集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奏劾强学会结党营私,贩卖西学书籍,刊印《中外纪闻》,勒索外省大员。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公车上书、《中外纪闻》,还是南北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抑。4.梁启超与《时务报》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都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他们在维新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运用列表的方式介绍以上三位维新人物,对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政治主张进行比较。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三、戊戌变法的情况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引导学生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情,体会变法要求的迫切,并且明确酝酿了数年的维新运动,之所以化为变法而见诸实施,是结合了时势需要和人为因素而成的。1.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进入了政治实践的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1)维新变法的开始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即《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朕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基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2)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明定国是诏以前,光绪皇帝已经颁发过若干类似“行新政”的诏书。在这以后,这一类的诏书又陆续不断地大量发出,甚至一日数令,倾泻而下。传统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不能照旧不变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相继受到皇帝接见,维新主张不再被认为非法。议论新政,高谈变法,成为一时的时髦的风气。在光绪皇帝广开言路的号召下,呈送给皇帝的条陈纷至沓来。七月二十七日光绪皇帝还下了一道上谕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是说要向西方学习。又说:“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这是说一定要变法行新政。又命令各省各州县官员要切实进行宣讲,务必使“四月二十三日以后所有关乎新政之谕旨”做到“家喻户晓”。(3)未实行的措施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一些主张,但却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充分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决不是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这也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可是,他的这种主张,在百日维新的上谕中没有只字的反映。光绪皇帝允许资产阶级发言的限度,仅仅是“士民有上书言事者,……不准稽压,倘有阻格,即以违旨惩处”。康有为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建议是:“开制度局于宫中,选公卿诸侯大夫及草茅才士二十人,充总裁,议定参预之任,商榷新政,草定宪法,于是谋议详而章程密矣。”这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和《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的中心内容。制度局下面又设法律局等十二个局来分管各事。康有为关于制度局的第一次奏折于光绪二十四年正月送上去以后,光绪皇帝交给总理衙门大臣“妥议具奏”。拖了两个多月,庆亲王奕复奏,否定了康有为的建议。皇帝又命军机大臣会同总理衙门大臣重议,“毋得空言搪塞”。但是,仍遭到这些大臣们的坚决抵制。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锋等于六月十五日复奏,提出了些所谓“变通办法”,把康有为的建议实际上否定了。对于世锋等的复奏,光绪皇帝表示同意,“奉旨允行”。关于制度局的第二次奏折送上去以后,也石沉大海,连下部议的待遇也没有得到。(4)维新的初步成果仅几月间,戊戌变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ChinaHistoryofThelateChing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但是,维新措施还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历史意义1.新旧势力的交锋推行改革和阻碍改革两股政治力量的交锋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事任免权上尖锐斗争,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占据权力的优势,拥有雄厚的根基,于是,解除推行改革的重要人物的职务,并安插亲信掌管军事,控制京津地区。而新势力依靠的光绪帝是被动反击,明显势力单薄,缺乏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支持,改革机构形同虚设,本想拉拢重用掌管军事的袁世凯,却不料袁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对袁缺乏正确认识的新势力军事力量上依旧是空泛苍白。为了改变现状希望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结果也落空了。以上说明新旧势力的交锋中,新势力明显处在劣势,为变法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1)围绕人事任免权的斗争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新势力的依靠是无实权的光绪帝,光绪帝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同时,也希望借维新势力增强同慈禧斗争的砝码。于是软弱的维新派和同样软弱的光绪帝互为依靠。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趋炎附势,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追随旧势力,所以,旧势力在朝廷权高位重,在中央和地方很有力量。新政不久,慈禧便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翁同龢出身“状元门第,帝师世家”,甲午战争的失败坚定了翁同龢更张旧法的信念。翁同龢是最先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的清廷大员,是早期维新派与光绪帝联系的搭桥人。慈禧开缺翁同龢使其远离光绪帝,同时,又把她的亲信荣禄推为直隶总督,掌握北洋三军,控制京津地区。慈禧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严密监视下进行。从地方势力看,变法开始后,皇帝发布的上谕很多,真正实行的只有湖南,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力行新政。兴矿务,设电信,置小轮,立制造公司,创南学会,主持时务学堂,办《湘报》,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后来,陈宝箴又保荐杨锐、刘光第入军机处筹划新政。由于地方势力的互相推委,变法流于形式,为了贯彻改革,光绪帝也进行了反击。御史文梯参奏康有为“任意妄为”,被光绪帝革职。9月4日,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位堂官阻挠部员王照上书,光绪帝下令把许应骙等六人全部革职,赏王照三品顶戴,以示鼓励。同时光绪帝提拔了军机四卿:谭嗣同、刘光弟、杨锐和林旭。他们都是在甲午战争的失败刺激下热情支持变法年轻人,缺乏社会根基。以谭嗣同和刘光弟为例。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在浏阳筹设谟学格致馆,未成。后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应召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刘光第也是在甲午失败的激愤中成长为一个进步的爱国官僚士大夫。军机四卿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凡有章奏,皆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军机大臣侧目而视矣”,“名为章京,实为宰相也”。(2)光绪帝的反击使新旧势力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朝廷中守旧势力用各种方式接近慈禧,使原本就对变法不热心的慈禧加快了反对的步伐。掌握军事的荣禄也筹划借天津阅兵之机废帝,由慈禧训政。慈禧公开派人监视光绪帝,调配军队。面对危险的形势,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于是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袁世凯一向是政治两面派,当年袁世凯把康有为的“万言书”递交到督办军务处,并参加强学会。在变法运动达到高潮时,袁世凯派徐世昌到北京与维新派联系。这些现象让维新派认为袁世凯是支持变法的,于是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以备不测”的主张,召见握有重兵的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务。可是袁世凯却是个政治上首鼠两端的人,在考虑政治得失后,暗中和实权派的慈禧等守旧势力勾结。新势力力图通过西方势力的干预改变被动局面,自然也是没有结果。2.百日维新的失败(1)光绪帝授密谕光绪帝在短短的几天内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改革的举措,在守旧势力看来光绪帝听信“康党”之言所采取的激烈举动,已大大违背了“祖宗之法”,危及到了权贵们的切身利益。经过密谋,决定奏请慈禧“训政”,中止光绪帝处理政务的实际权力以扭转局面。而掌握实际最高权力的慈禧从一开始就希望所谓的变法在她能接受和控制的范围内。可是光绪帝竟然自作主张,慈禧自然恼怒。在光绪帝提出想建懋勤殿进行议政时,慈禧不准,且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惊慌失措,迅速召见杨锐商议对策,授密谕,表示自身难保,求救。再次召见袁世凯,进一步拉拢,擢授侍郎,专办练兵。并暗示他可不受荣禄节制。面对危急的形势,康与林旭、谭嗣同、梁启超等共商,决定劝袁举行政变。袁世凯不置可否。这一幕反映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穷于被动应付,胸无良策。此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2)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前首相,对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日本为了和俄国争夺在华权益,表示愿意帮助中国改革。伊藤博文访华就是为了此目的。光绪帝“决意欲开懋勤殿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这里说的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具体是指日本的前首相伊藤博文和英国人李提摩太,皇帝准备聘请他们为顾问官。目的有二:其一是贯彻维新派的一向主张联合英、日以抗衡俄国的外交路线,试图依靠英、日的帮助,来巩固皇帝和维新派的地位,对慈禧等守旧派构成威慑;其二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经验,由伊藤指导变法改革。9月11日,伊藤博文以所谓私人游历的身份来到天津。他的到来使守旧派感到十分恐惧,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伊藤博文访华增加了慈禧的恐慌和不满,慈禧担心沦落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于是加快了政变的步伐。(3)戊戌政变御史杨崇伊请太后训政,慈禧自颐和园还宫,荣禄节制的董福样军入京,聂士成军向天津集中,开始军事布控。慈禧开始了新一轮的“临朝听政”,对外称光绪帝身体不佳,将之安置在瀛台,实际是囚禁光绪帝。在威迫下光绪帝发布上谕,恳请慈禧重新主政,并下令搜捕康有为。慈禧由暗中控制到公开干涉了。是什么原因呢?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慈禧采取措施,以稳定政局。同时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密令搜捕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虽然因捕拿康氏兄弟使得京城气氛一度紧张,但形势基本上较为平和,对于皇帝特擢的军机四卿亦只是不再入值而已,其他与康关系密切的新党人物也未受到波及,至少慈禧等人并不急于要大规模的血腥镇压。事态在23日突然发生了逆转,京城的气氛再度紧张,这种变化则是袁世凯告密直接引起的。维新派有针对慈禧的兵变计划,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光绪帝陷入“谋逆”一案,无法辩驳,从而招致慈禧的痛恨,于是下达逮捕军机四卿和其他维新人士。康有为得到消息迅速离开北京,逃往香港。梁启超化装离开北京,逃亡日本。而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这里着重要提到的是谭嗣同,在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决意用生命唤醒民众,挽救改革,昌盛中国,从而慷慨从容赴刑场。鲜血染红了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鲜血也警示历史:在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金属络合染料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钢箱梁顶推施工难点及应对方案
- 2024年易切削钢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地震观测设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二手房产买卖合同规范
- 2024年核电站用电缆项目提案报告模范
- 三七花在印刷业的应用研究探析
- 上半年临床路径在眼科的实践探讨
- 井队作业效率与优化策略
- 互联网营销财务监管样本
- 船舶租赁尽职调查
- 统编教学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导读课课件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逆境生理
- 【课件】比的基本性质
- 小学英语人教新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3Animalsunit3storytime
- 2023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化学试卷
-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记录
- 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2篇
- 中国旅游嘉兴风土人情城市介绍旅游攻略PPT图文课件
- 出口退税培训课件
- 校外培训机构消防演练方案(精选10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