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12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课件_第1页
动物生物化学12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课件_第2页
动物生物化学12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课件_第3页
动物生物化学12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课件_第4页
动物生物化学12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InterrelationshipsandRegulationofMetabolism本章主要内容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代谢调节的一般原理激素的作用与受体细胞信号传导系统1.1物质代谢的基本目的1.1.1生成ATP

ATP被称之为“通用能量货币”

1.1.2生成还原辅酶

动物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还原力,其代表性物质是辅酶(NADPH+H+)

1.1.3产生生物合成的小分子前体

1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1.2.1糖代谢与脂代谢

糖与脂类的联系最为密切,糖可以转变成脂类。当有过量葡萄糖摄入时,糖分解代谢的产物磷酸二羟丙酮还原成α-磷酸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CoA,在线粒体中合成脂酰COA。α-磷酸甘油与脂酰CoA再用来合成甘油三酯。乙酰COA也是合成胆固醇的原料。磷酸戊糖途径还为脂肪酸、胆固醇合成提供了所需NADPH。在动物体内脂肪转变成葡萄糖是有限度的。脂肪的分解产物包括甘油和脂肪酸。其中甘油是生糖物质。奇数脂肪酸分解生成丙酰CoA可以经甲基丙二酸单酰CoA途径转变成琥珀酸,然后进入异生过程生成葡萄糖(例如在反刍动物)。然而偶数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不能净合成糖。因为乙酰CoA不能转变为丙酮酸。虽然有研究显示,同位素标记的乙酰CoA碳原子最终掺入到了葡萄糖分子中去,但其前提是必须向三羧酸循环中补充如草酰乙酸等有机酸,而动物体内草酰乙酸又只能从糖代谢的中产物丙酮酸羧化后或其他氨基酸脱氨后得到。

1.2.2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

糖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α-酮酸可以作为“碳架”,通过转氨基或氨基化作用进而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但是当动物缺乏糖的摄入(如饥饿)时,体蛋白的分解加强。已知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中,除赖氨酸和亮氨酸以外,其余的都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直接地或间接地转变成糖异生途径中的某种中间产物,再沿异生途径合成糖,以满足机体对葡萄糖的需要和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糖的供应不足,不仅非必需氨基酸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细胞的能量水平下降,使需要消耗大量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GTP)的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受到明显抑制。

1.2.3脂代谢与氨基酸代谢

所有氨基酸,无论是生糖的、生酮的,还是兼生的都可以在动物体内转变成脂肪。生酮氨基酸可以通过解酮作用转变成乙酰CoA之后合成脂肪酸,生糖氨基酸既然能异生成糖,自然也可以转变成脂肪。此外,蛋氨酸,丝氨酸等还是合成磷脂的原料。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以转变成合成丙酮酸、丝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的碳骨架。但是在动物体内由脂肪酸合成氨基酸碳架结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脂酸分解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再由循环中的中间产物形成氨基酸时,消耗了循环中的有机酸(α-酮酸),如无其他来源得以补充,反应则不能进行下去。因此,一般地说,动物组织不易利用脂肪酸合成氨基酸。

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影响突出地表现在能量供应上。动物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约70%以上是由糖供应的。当饲料中糖类供应充足时,机体以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而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供能较少。糖的供应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时,过量的糖则转变成脂肪作为能量储备。糖类供应不足或饥饿时,一方面糖的异生作用加强,即主要动用机体蛋白转变为糖,另一方面动员脂肪分解供能。长期饥饿,体内脂肪分解大大加快,甚至会出现酮血症。在一般情况下,饲料蛋白质的主要营养作用是满足动物生长、修补和更新组织的需要。合成蛋白质需要能量,主要依靠糖,其次是脂肪供给。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强时,糖和脂肪,并且首先是糖的分解代谢必然增强,除了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外,还可合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可见,饲料中能源物质不足时,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在动物饲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2.5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2动物代谢调节的一般原理2.1代谢调节的实质

恒态(stablestate)是机体代谢的基本状态。恒态的破坏意味着疾病或机体的死亡。机体通过代谢调节维持恒态。代谢的调节主要是对酶进行调节,包括酶的活性和酶量。尤其是途径中的关键酶(限速酶、调节酶),使他们的活性不致过高或过低,不会缺乏也不会不适时表达,以保持整个机体的代谢以恒态的方式进行。

代谢调节的实质,就是把体内的酶组织起来,在统一的指挥下,互相协作,以便使整个代谢过程适应生理活动的需要。2.2代谢调节的方式细胞水平代谢调节激素水平代谢调节整体水平代谢调节2.2.1细胞水平的调节酶的区室化动物细胞的膜结构把细胞分为许多区域,称为酶的区室化。酶的区室化作用保证了代谢途径的定向和有序,也使合成途径和分解途径彼此独立、分开进行。酶活性的调节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是对关键酶活性调节的两种主要方式。

酶含量的调节细胞内的酶活性一般与其含量呈正相关。3.细胞信号传导信号传导实现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络,使多细胞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作出协同一致的反应。细胞信号的传导系统包括信号分子、受体、第二信使分子、胞内的靶蛋白或靶酶等。3.1信号分子(Signalmolecules)

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等)生长因子(生长激素、上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神经递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气体分子(NO等)3.2受体(receptor)

是指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激素、神经递质、毒素、药物等)并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受体多位于膜上少部分在胞内。3.2.1受体的特点

亲和性——与配体(ligand)有极高的亲和力

专一性——存在于特定的细胞和组织中,这些细胞或组织称为靶细胞、靶组织

效应性——与配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3.2.2受体的类型

门控通道型受体(膜上)如乙酰胆碱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膜上)如肾上腺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型受体(膜上)如生长激素受体DNA转录调节型受体(胞内)如雌激素受体受体类型分布极广,参与细胞物质代谢的调节和基因转录的调控3.3G蛋白偶联型受体系统3.3.1G蛋白全称为GTP结合调节蛋白,是位于细胞膜胞浆面的外周蛋白,αβγ3个亚基组成,α结合GTP时,与βγ分离,成为活性形式,而结合GDP时,则与βγ结合成3聚体,成为非活性形式。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特点胞外——结合配体部分胞内——与G蛋白作用部分过膜——七段螺旋蛋白激酶A(PKA)途径

IP3-钙离子/钙调蛋白激酶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3.3.2由G蛋白介导可激活一些信号传导途径第二信使cAMP激活蛋白激酶A(PKA)的机制

由蛋白激酶A激活酶的级联放大系统分解肌糖原IP3-钙离子/钙调蛋白激酶途径蛋白激酶C途径

酸蛋白激酶受体的结构特点

胞外为结合配体部分(类似免疫球蛋白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