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_第1页
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_第2页
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_第3页
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_第4页
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整本教材完整第1页/共283页教育心理学第2页/共283页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3页/共283页第一章

绪论本章知识要点

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重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难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入第4页/共283页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5页/共283页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第6页/共283页(7)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百科全书》)(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研究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冯忠良《教育心理学》)

(6)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俾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第7页/共283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

关键词:第8页/共283页

(一)主要内容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认知领域学习心理;

3.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心理

4.品德心理;

5.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此外,科学趋向的教学论进入教育心理学也成为一种趋向。关于在教育心理学中应否列入教师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还存在不同意见。第9页/共283页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意义)(一)理论: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第10页/共283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第11页/共283页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第12页/共283页2、访谈法内涵: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3、教学经验总结法第13页/共283页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1、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2、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3、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第14页/共283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教学与心理学思想的早期结合中国: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教学相长”西方: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第15页/共283页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0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第16页/共283页三、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第17页/共283页三、成熟时期(60s—70s)60s:

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则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近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第18页/共283页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内容趋于集中(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四、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第19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3、简述教育心理学中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20页/共283页第二章

学习理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学习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学习事例;2、了解学习的不同标准的分类;3、掌握与熟悉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4、了解元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重点

学习理论

难点

元学习理论

进入第21页/共283页第二章

学习理论第一节

学习概论第二节学习理论第三节

元学习理论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22页/共283页第一节

学习概论一、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内涵:学习包括了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理解: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②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③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狭义的学习:内涵: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理解一:人与动物学习的区别理解二:学生的学习特点第23页/共283页(三)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第三,学习中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第四,是指向未来的学习。第24页/共283页二、学习的类型(一)

加涅的学习分类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加涅(R.Gagne,1916-)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简单低级的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1965年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把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第25页/共283页(1)信号学习。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学会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概括性的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学习。(3)连锁学习。即形成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序列。(4)言语联想学习。也就是言语的连锁学习,即形成一系列的连续性的词语联结。第26页/共283页(5)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识别反应。(6)概念学习。学会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刺激作出同一的反应,亦即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7)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8)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第27页/共283页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六类分为两类,即: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第28页/共283页2、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表述的知识

(2)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知策略:指用以支配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以提高效率的方式(4)运动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5)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等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第29页/共283页(二)奥苏贝尔的分类奥苏贝尔(D.P.Ausubel,1918--)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个维度是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第30页/共283页第31页/共283页(三)我国的分类1、潘菽的分类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四类:(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2)技能和熟练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第32页/共283页2、冯忠良分类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1)知识学习。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2)技能学习。其中又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要解决的是会不会的问题。(3)社会规范的学习。又称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第33页/共283页第二节学习理论一、联结派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试误说;(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一)Gestalt的完形理论;(二)托尔曼的认知一目的说;(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4页/共283页(一)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基本观点关于学习实质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关于学习规律主律一:效果律主律二:准备律主律三:练习律副律一:多重反应律副律二:心向与态度副律三:联结转移律副律四:类化反应律副律五:选择反应律第35页/共283页(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操作性条件反射观:行为的分类:应答性vs.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类:应答性(经典性)条件反射vs.反应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两者的区别:无条件刺激引发vs.自发产生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第36页/共283页(一)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第37页/共283页(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实质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学习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学习规律能力律:涉及学习者特性、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决定其能掌握的任务与情境类型。刺激律:涉及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条件。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布和奖赏的运用等。第38页/共283页(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特点:①发生较早;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③过程复杂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第39页/共283页(四)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主要观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第40页/共283页(五)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第41页/共283页第三节

元学习理论一、元学习的概念 (一)元学习的涵义:是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它涉及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其赖以进行学习的机能的问题,它较一般的学习更具本源性。(二)元学习与一般学习的关系二、元学习理论(一)元学习理论的涵义:主要探讨个体的学习机制的形成问题,或者说是探讨个体的心理机能特别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问题。下一页第42页/共283页(二)个体心理机能(或学习机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外部活动包括外部实物活动(基本属于广义的实践范畴)与外部符号操作活动,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因此,从根本上说,实践是个体心理机能发生的本源。个体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传递,在外部对客体或符号化的客体进行新的操作活动,在解决主客矛盾的过程中,这种新的外部活动方式与主体原有的图式实现协调、整合,从而内化为新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就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即个体学习机制的习得过程。

上一页第43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学习?主要有哪几种学习分类?2、简述桑代克试误说的关于学习的实质与学习规律。3、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5、什么是元学习?个体的学习机制是如何形成的?第44页/共283页第三章

学习迁移

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并能正确辨别各种学习迁移现象;2、熟悉迁移的几种分类。3、掌握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4、掌握迂移理论提出促进迁移的策略。重点与难点

迁移理论

进入第45页/共283页第三章

学习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迁移理论第三节有效促进迁移的策略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46页/共283页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内涵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理解影响可以是先前对后继;也可以是后继对先前。第47页/共283页二、迁移的种类从结果上看:正迁移vs.负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一种学习。负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从产生的情景看:横向迁移vs.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48页/共283页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顺向迁移vs.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从内容上看:一般性迁移vs.特殊性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领域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直接的、特殊的适应性。一般性迁移是通常表现为原理原则的迁移,有时在两个看起来不相同的学习内容中也有发生,或表现出态度的迁移。第49页/共283页三、学习迁移的研究方法步骤:建立等组教学处理测量结果得出结论类型:以做对数来表示:以做错数来表示:第50页/共283页四、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实践意义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迁移而教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理论意义了解学习规律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51页/共283页第二节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一、形式训练说人物沃尔夫(德)观点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等,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训练和改造各种官能,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训练的项目越困难,官能得到的训练就越多。形式的训练要比具体内容的学习更重要。评价詹姆斯记忆实验的质疑:关于《森林女神》记忆的结果表明训练并不能促进迁移。第52页/共283页二、共同要素说人物桑代克、吴伟士观点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第53页/共283页实验:判断图形面积被试:大学生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验一是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绩没有提高。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验任务的成绩越好。评价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第54页/共283页三、概括说人物贾德观点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第55页/共283页实验:水下打靶被试:小学生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于水下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评价对共同元素进行了扩充(增添了共同原理),给后来者以重要启示。概括的前提是学会原理和原则,这与材料和人的能力密切相关。第56页/共283页四、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人物柯勒观点同意迁移主要是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进行概括而引起的,并进一步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第57页/共283页实验:纸下觅食被试:小鸡、黑猩猩、幼儿程序:两张纸,浅灰与深灰,后者其下有食物。被试学会深灰下觅食。用更深灰的纸代替浅灰。看被试到何种纸张去觅食。结果:更灰结论:被试的限责不是比较刺激的绝对性质,而是由两种刺激的相对关系所规定的。评价强调个体的作用,发现关系迁移才能发生。但关系转换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第58页/共283页五、三维迁移模式人物奥斯古德观点对于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相似程度的关系而言,正负迁移的数量是刺激条件和所需反应两者相似性之间变化的函数。第59页/共283页实验:配对材料学习材料:①词汇如“书—汽车”;②无意义音节如“bsd—avx”;③结合如“ksu—悲哀”程序:刺激材料呈现,写出反应项目。种类:①A-B→A-C;②A-B→C-B结果:三维曲面模型(p.273)评价全面、精确地研究了共同要素的相似程度与不同组合对迁移的影响。说明较为简单的迁移现象有说服力,但说明高级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则较困难。第60页/共283页第三节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客体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主体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第61页/共283页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景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第62页/共283页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63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学习迁移。2、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3、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5、说明有效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

第64页/共283页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并能用实例说明;2、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3、掌握陈述性知识的习得过程,并能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4、能说明知识怎样向技能转化;5、能陈述同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的异同。重点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难点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

进入第65页/共283页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第二节两类知识的学习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66页/共283页第一节知识与知识学习一、知识的概述从哲学角度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主体对事物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则属于理性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狭义: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第67页/共283页第二节两类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内涵概念: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态度等。理解: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第68页/共283页学习机制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获得的环节:①联结②精加工③组织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第69页/共283页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2.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有效的提取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5.必要的复习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第70页/共283页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一)复述(rehearsal)策略复述(rehearsal)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记住外语单词,必须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念单词。要背诵一首古诗,也必须多次重复。复述要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宜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盖茨(A.T.Gates)在1917年的实验表明,重复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比单纯重复的方法,在即时记忆与延时记忆的效果上明显要好。(二)精加工(elaboration)策略精加工(elaboration)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三)组织策略组织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在中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字音归类识字,有人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组织策略的实质是,发现要记忆的项目的共同特征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第71页/共283页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内涵定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表征方式: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的。产生式的一般形式是“如果(IF)……那么(THEN)……”。第72页/共283页类型:模式识别:指按照一定的条件,识别出客体所属的特定模式。行动序列: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一系列操作。第73页/共283页获得过程: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生首先学习用陈述性知识表达的程序性知识。第二阶段:程序化阶段,经过大量练习,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进一步将小的产生式形成产生式系统,操作程序准确性和速度上均得到不断提高,直到成为高度灵活、纯熟的技能。第三阶段:合成阶段,把若干个产生式合成一个产生式,把简单的产生式合成为复杂的产生式。使之成为一个巩固的技能组块。第74页/共283页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例证练习与反馈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第75页/共283页思考:中小学各科的知识结构中小学生各学科所形成的知识结构:程序性知识型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陈述性知识型的学科:历史、政治;混合型学科:语文、生物、地理;第76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内涵与联系。2、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3、说明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4、说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5、简述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第77页/共283页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问题解决的含义;2、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3、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了解创造性的含义及其培养。重点

创造性与其培养难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

进入第78页/共283页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79页/共283页第一节问题解决的一般概述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一)问题(Problem)的含义: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二)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第80页/共283页

二、问题分类

定义明确的问题定义不明确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结构不良问题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方法、目标状态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解决方法、目标状态不明确第81页/共283页

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条件

(三)问题解决五阶段(杜威)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检验(二)问题解决是顿悟过程(苛勒)(一)问题解决是试误过程(桑代克)一、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第82页/共283页(四)问题解决四阶段(华莱士,G.Wallance)准备、孕育、明朗、验证。(五)逐渐缩小问题范围模式(邓克尔,K.Denker)确定一般范围;进行功能性解决,缩小问题范围;进行特殊解决。第83页/共283页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一般因素(条件)

知觉情境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表征原型启发酝酿效应知识经验情绪动机第84页/共283页

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就是被直接感知到的问题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而言,知觉情境越简单、越显著,解决问题就越容易。复杂、隐匿或容易引起误解的知觉情境都将妨碍问题解决。第85页/共283页

定势作用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第86页/共283页定势实验(Luchins,1942)问题ABCD

解法1211273100D=B-A-2C2141632599318431054942621520594316234932071539318D=A+C82876325D=A-C91848422D=A+C10143686D=A-C第87页/共283页定势对大中学生问题解决影响的结果比较(任亮等,2001)

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总体定势率62.275.878.572.1男生6475.476.972.5定势率女生60.476.780.571.4定势率第88页/共283页功能固着实验:

安装蜡烛问题(Duncker,1945)

第89页/共283页

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知觉情境、定势作用都会影响到问题表征。第90页/共283页不适当的表征一个长方块可盖住两个方格想象把长方块放在棋盘中的各个位置正确的表征一个长方块可盖住一个黑方格和一个白方格计算切除后剩余的黑白方格数目第91页/共283页第三节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的概念(一)创造与创造性的含义;(二)创造性的构成;(三)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四)创造性与人格的关系二、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创造性培养;(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四)在知识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五)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六)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第92页/共283页(三)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紧急情况分析法发现教学法学生提问法第93页/共283页四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一)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二)发展直觉思维(三)训练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四)发展想象力(五)培养创造个性(六)创造技法的训练

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类比思考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分合思考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第94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问题解决的?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指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3、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95页/共283页第六章

品德学习本章知识要点1、能指出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2、能对品德形成理论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说明它们对品德培养的意义;3、能就学校教育中品德培养的具体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重点与难点

品德理论

内容提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章分为四个部分,先介绍品德的一般概念,然后学习西方品德形成理论,接着讨论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最后探讨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

第96页/共283页第六章

品德学习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第二节

西方品德形成理论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第四节

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97页/共283页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个性的核心成分。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第98页/共283页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二)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致有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形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三)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排除内外障碍、将道德行为付诸实现的心理过程,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四)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各种心理要素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人的道德生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第99页/共283页三、品德的发展(一)品德认知判断的发展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④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3)自律阶段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②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③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第100页/共283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学前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自己支配)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第101页/共283页第二节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一、品德的内化过程(一)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二)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比依从深入了一层,简单说,它是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三)社会规范的信奉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信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品德。第102页/共283页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家庭因素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也可能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和父母两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孩子和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被称为直系家庭。理论界大多认为,核心家庭比直系家庭更有利于对孩子的品德培养。(二)社会环境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第103页/共283页(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四)自身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第104页/共283页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1.言语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有:(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2.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第105页/共283页(二)道德情感的培养移情能力的培养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三)道德行为的获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四)综合性的培养方法1.角色扮演2.群体约定3.道德自律第106页/共283页第三节

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一)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二)学生的过错行为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第107页/共283页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1、家庭的不良影响(1)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1)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3)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4)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5)学校的各种压力(6)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3、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第108页/共283页(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1)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2)自我意识能力差(3)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4)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1)错误的道德观念(2)异常的情绪表现(3)明显的意志薄弱(4)不良的行为习惯第109页/共283页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第110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品德的涵义。2.简述品德的内化过程。3.简述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4.试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的主要内容。5.试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第111页/共283页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本章知识要点1.了解动作技能的性质2.掌握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3.掌握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重点与难点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进入第112页/共283页第七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第三节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113页/共283页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活动方式。按广义的知识观,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克伦巴赫(J.Cronbach):最好把技能定义为习得的、能相当准确地执行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意识注意的一种操作。第114页/共283页二、技能的分类(一)动作技能&智力技能

第115页/共283页

1.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动作方式,表现为骨骼肌的活动按广义知识观,动作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按照一套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精细的肌肉控制是动作技能的重要特征。2.智力技能(智慧技能、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合乎一定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智力技能是运用某种习得的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第116页/共283页

(二)初级技能&高级技能

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模仿而形成起来的、尚未巩固的活动方式巩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方式第117页/共283页

(三)专门技能&一般技能第118页/共283页

(1)描述如何进行运动的规则(2)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细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

(1)认知成份(2)知觉因素(3)肌肉协调能力(4)各种个性和气质特征三动作技能的成份与分类

(RobertMillsGagné

加涅

)

(一)动作技能的成份(P.M.Fitts)费茨第119页/共283页(二)动作技能的分类1.徒手的&操纵工具器械的2.连续的&不连续的3.外循环的&内循环的第120页/共283页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1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2熟练动作的五特征3动作技能的保持4第121页/共283页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认为机体的某些活动因受到强化而产生了积极的后果,逐渐巩固下来。获得了一定的习惯强度。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刺激,活动就会重新出现。

(一)习惯论

习惯的作用不仅是将外部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联系起来,而且还将一种动作与另一种动作联系起来。行为主义第122页/共283页

(二)认知论

认知学派

|强调计划、内部程序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1.闭环理论(J.A.Adams)

人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的过程。即内外反馈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表征的预期状态进行对照,通过不断修正,达到预期状态。强调反馈的作用。2.开环理论(R.A.Schmidt)

适合于解释作为整块的快速执行的动作技能的习得。没有纠错机制。认为动作技能是有一般化的动作程序所控制的,它有一些固定不变的成分,也有一些参数和变量。3.生态观

强调在动作控制中,动作执行者与动作发生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23页/共283页(一)练习

练习:是以一定方式加以组织的、目的在于改进动作的多次执行同一种活动的过程。训练:指人为设计的有结构的练习。

二、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第124页/共283页(二)练习进程: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定向(认知阶段)2.模仿(联系形成阶段)3.熟练(自动化阶段)第125页/共283页三、熟练操作的五特征(一)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增强(二)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建立其内部指导程序,动作达到自动化人脑中可储存内部指导程序,并向肌肉发出一连串执行动作的指令,是对熟练操作自动化的合理解释

第126页/共283页

(三)反馈方式改变,错误排除在发生之前外反馈

内反馈(四)微弱的线索被利用

(五)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第127页/共283页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不易遗忘的原因?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枢,其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第128页/共283页第三节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234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定向过程中动作原理的掌握不同指导方法的比较加强动觉控制5678练习结果的反馈动作要求、信息负担是否合理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其它条件第129页/共283页

一、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改进动作二、定向过程中动作原理的掌握记住动作规则了解动作原理目的具体会学的更好在于改进动作增强自觉性第130页/共283页

三不同指导方法的比较

言语指导图片演示动作示范言语复述身体练习心理练习

第131页/共283页方法1.采取辅助措施3.视觉、动觉控制交替练习2.排除视觉控制四、加强动觉控制第132页/共283页(一)内反馈&外反馈(二)固有的反馈&增补的反馈(inherentfeedback)&(augmentedfeedback)

(三)关于结果的知识的反馈&关于表现的知识的反馈

(四)及时反馈&延后的反馈五、练习结果的反馈第133页/共283页心理练习的效果取决于:七、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六、动作要求、信息负担是否合理练习前,身体练习的经验若技能中包含的认知成份较少时,反应主要依靠肌肉线索,则心理练习的作用不大是否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经验技能成分身体练习第134页/共283页

八、其它条件

(一)局部练习与整体练习(二)分布练习与集中练习(三)难易程度的安排第135页/共283页本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动作技能的性质。2、熟练操作有哪些特征?3、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如何?4、学生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5、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第136页/共283页第八章

动机与学习

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学习动机的含义;2、掌握并熟悉各种学习动机理论;3、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重点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难点

学习动机理论

进入第137页/共283页第八章

动机与学习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复习思考题返回目录第138页/共283页人为什么要学习?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第139页/共283页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一、学习动机的含义需要如:求知欲诱因如:奖励动机第140页/共283页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一)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Sawrey&Telford)交往性动机如:为自己喜欢的老师而努力学习某课程。威信性动机如: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和赞扬,向往获得成就等等。社会动机第141页/共283页(二)情境动机与人格动机二、学习动机的分类(续)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暂时的、可变的如:遇到危险时人能产生巨大的力量逃出生天;平时偷懒不用功的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人格动机情境动机如:影响人一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高成就动机者有三大特征:工作狂、有节制的冒险、需要反馈。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长期的、概括的第142页/共283页二、学习动机的分类(续)(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好奇心(求知欲);胜任力(完成欲);自居作用(认同欲);互易性(互惠欲)。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强化与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金钱;社会接纳、活动等: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第143页/共283页二、学习动机的分类(续)(四)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持亲近关系的动机。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第144页/共283页三、学习动机的作用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讨论:学习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吗?第145页/共283页三、学习动机的作用(续)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第146页/共283页三、学习动机的作用(续)5、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1)激活作用小王早上6点准时起床,背1个小时的英语单词。(2)指向作用小王希望能顺利通过两个月后的大学六级考试。(3)维持作用哪怕生病,小王的学习计划也从不中断。第147页/共283页链接: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第148页/共283页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论三、归因理论四、成就动机论五、自我效能论六、自我价值论第149页/共283页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一种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强化后果对操作行为的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第150页/共283页二、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基本观点(1)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第151页/共283页二、需要层次论(续)(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第152页/共283页二、需要层次论(续)启示: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注意需要的层次性。第153页/共283页三、归因理论归因(Attribution):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第154页/共283页三、归因理论(续)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对行动成败的归因如,将竞赛失败归于能力差后继行为如,丧失动力、很少参加竞赛情感反应如,沮丧、灰心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如,下次也不能成功第155页/共283页三、归因理论(续)维纳(Weiner)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他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维度关系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第156页/共283页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将响情绪反应。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3)成功→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第157页/共283页参考答案(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第158页/共283页链接:教师反馈影响学生归因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印象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定教师归因学生觉知到自己的成败学生猜想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行为(赞许、训斥、愤怒、同情、鼓励、安慰、帮助)学生归因非语言的(如面部表情)语言的(错误改正)教师的反馈第159页/共283页四、成就动机论成就动机由默里(Murry,1938)提出。大学生研究发现成就需要;发明主题统觉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施测中第160页/共283页这个人是谁?他正在做什么?结果怎么样?第161页/共283页四、成就动机论(续)麦克来伦(McClelland)对此加以研究。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绩;成就动机影响社会发展。r=0.53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当年总贸易额+当年电力消耗量成就动机25年前语文课本中成就主题的数量第162页/共283页亚特金森(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这两种力量的组合形成如下四种情况:四、成就动机论(续)追求成功避免失败成就动机高高低低低高低高高中中低第163页/共283页四、成就动机论(续)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第164页/共283页五、自我效能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人行为结果功效期待结果期待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人行为结果功效期待结果期待人行为结果功效期待结果期待第165页/共283页六、自我价值论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第166页/共283页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