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_第1页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_第2页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_第3页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_第4页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三、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四、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谈话引入。“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2、探究内容:(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4、全课总结。5、课后拓展。·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二)种子发芽实验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交流实验计划教材中的表格实际是概括交流的结果,分别说明三个不同的种子发芽实验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和实验方法。这个表格在教学中是由教师简要记录学生的发言并展示在黑板上的,目的是让学生共享各项实验设计的结果。表格中省略了问题和猜想两项,教学时还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和猜想说起。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中的缺陷。在交流中,教师要逐一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并整理出实验计划的各项基本内容,如同教材上的“种子发芽实验计划”。在交流中,要引导学生说清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在改变给水条件的实验计划中,“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少量的水”,适量的水指的是纸巾完全湿润,少量的水指的是纸巾不完全湿润。而光照条件指的是全黑暗或全光照下,温度是在常温下。在改变温度条件的实验中,“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是指室内温度,一般在25摄氏度;低温则相当于冰箱冷藏室中的温度。在这组实验中,因为低温环境下实验的种子不可能受到光照,因此,在常温环境下实验的种子也不能受到光照;给水的条件一样,都要加同样多的适量的水。在改变光照条件的实验计划中,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光线充足的阳台上,其中要求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要用盒子罩住。第二部分:配备实验装置教材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准备实验盒;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往纸巾上滴水;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每个实验盒有两格,每格里种一粒种子,分别标注1号种子和2号种子。在动手做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怎样做实验,诸如纸巾怎样折叠、怎样放,如何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等具体问题,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厚,再开始动手做实验。第三部分:预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这一部分有两项内容,一是观察绿豆发芽变化的过程,按种子发芽实验记录表中列出的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变化进行记录。二是猜测绿豆发芽变化的时间,时间单位是小时。包括从播种到种子膨大约需多少小时;从种子膨大到种皮开裂约需多少小时;从种皮开裂到出现根约需多少小时;从出现根到长出叶约需多少小时。猜测分为两步,一是猜测绿豆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归纳到教材上所列的四项中。二是猜测绿豆种子发芽的每一项变化需要经过多少时间。还可以猜测一下两粒种子发芽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猜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注意力,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按自己猜测的时间进行观察。提醒学生注意猜测的时间不一定准确,要经常查看及时记录种子的变化。另外,种子膨大多少才算是种子膨大?可把从播种到种皮开裂之前的时间都看作种子膨大的过程,不另行记时。第四部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材上用卡通人物提示“要做好记录!”是要求学生从播种起计时,每天都要不断地观察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并做好记录。一般来说,绿豆从播种到出现叶的时间为4天左右。为帮助学生做好这个实验,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查和督促。《种子发芽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亲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交流和完善实验计划三、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四、教学过程1、引入:“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2、交流实验计划。·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大家发言,补充完善。3、配备实验装置。·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准备实验盒;•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往纸巾上滴水;•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4、猜测实验结果。·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6、全课总结。7、课后拓展。·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三)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汇集实验数据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两粒种子发芽变化的时间有点不同”“那怎样说明发芽时间呢?”提示学生注意实验数据不尽相同,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盛情况。下面的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首先每个人把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填写到和绿豆发芽变化过程相对应的“时间(小时)”栏中,然后与做相同实验的同学交流。学生们会发现每个人记录的数据都不尽相同。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记录的数据会有所不同。对于认识到是观察记录不准确的,可建议学生重新实验。对于认识到是由于种子不同造成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按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累计数据,再取平均数,对这样的想法应该加以肯定。第二部分:和全班同学交流教材上设计了3个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实验结果同我们的猜想一致吗?·“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可以先由各组分别汇报各项实验的数据和数据所说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要把另外两项实验数据记载在自己的表格中。交流的意义是让学生体验到尊重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扩展与思考教材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生长情况,引发思考:“如果同时栽的同一种树的生长状况有明显不同,树可能是受到了什么环境条件的影响?”“能想办法证实吗?”希望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二是观察菜地里的植物的株距、行距,这不仅是为了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且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要使植物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三是了解现代农业已经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满足植物的各种生活需要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四是请学生思考“把我们的绿豆种到地里,能像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吗?”让学生根据当地、当时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本课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填写“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填写之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从实验中获得信息》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教学准备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四、教学过程1、引入:“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2、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汇集各组数据。·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4、扩展与思考。·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5、全课总结。·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6、课后拓展。·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四)秋冬季的生物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观察的任务教材呈现了毛毛虫和小树的图片。春天,小树长出嫩叶,毛毛虫也刚刚孵化,嫩叶是毛虫的食物。夏天,小树开花了,毛虫也变成了蝴蝶,花粉是蝴蝶的食物。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蝴蝶的生长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的。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化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当学生意识到了这样的变化时,也就产生了“现在(九月里),这些小树、蝴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随着问题的产生,也就随即提出了观察任务——“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让我们去看看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吧!”第二部分: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教材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对九月里的动物、植物有哪些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目的是引发讨论,让学生说说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确定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秋冬季的生物。选择几种常见的动植物,跟踪观察。教材的表格中列举了2种植物和4种动物,要求学生跟踪观察它们在秋冬季里怎样适应外界环境。这项活动要持续到12月。教材通过卡通人物提出,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是重点。教学时要将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以便让学生了解怎样去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说说对九月里的动植物有哪些了解,是为明确观察内容做准备的,选择哪些生物跟踪观察,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秋冬季的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三、教学准备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四、教学过程1、引入:“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一年中气候怎样变。·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2、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引导语:“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猜测这些动植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4、全课总结。5、课后拓展。·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五)动物的栖息地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教材呈现了3个相关联的小活动。一是引导学生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可以通过看教材上的图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教学中用生活化的语言“鱼和蚯蚓周围有些什么”,来提示学生去观察,并让学生说说鱼和蚯蚓同它们生活区域内的这些物体有什么关系,离开了这些物体鱼和蚯蚓还能生活吗。在研究鱼、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以及它们和鱼、蚯蚓的关系时,应尽可能地涉及到食物、阳光、空气和水以及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例如,蚯蚓生活在黑暗的土壤里,同时在土壤中获取食物,蚯蚓的身体结构非常适应这样的环境。教材还以资料的形式对“生活环境”做出了解释——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它是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地方。二是引导学生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提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两种动物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身体器官联系起来,说明为什么鱼不能适应蚯蚓的生活环境,而蚯蚓也不能适应鱼的生活环境。三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为建立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人工栖息地做准备。第二部分: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教材提供了法布尔以及珍妮·古德尔观察动物的资料。两则资料的含义是很清楚的,不仅希望学生能了解到“在动物的栖息地对动物进行观察,是科学家研究动物时采用的重要方法”,而且也希望学生能从科学家的研究态度中获得一定的感悟,提升其“关爱生命”的自然观。教学时,还可以提供一些科学家在动物栖息地做研究的影像资料,这样的资料应该是多的。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动物栖息地进行实地观察,如杭州的西溪湿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研究场所。《动物的栖息地》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2、了解到“在动物的栖息地对动物进行观察,是科学家研究动物时采用的重要方法”;3、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三、教学准备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四、教学过程1、引入:“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2、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3、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4、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5、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引导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学习到什么?”6、全课总结。7、课后拓展。·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六)建立栖息地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材呈现的动物园和养鱼场的图片是引入学习情境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怎样满足动物的生活需要。当然也希望学生能在课外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并对它们及栖息地进行观察和管理。教材通过图画和对话表达了如下内容:“我们的栖息地建得怎么样?”“水草少了”——对栖息地进行审视和评价;“请住进栖息地吧!”——让小动物住进栖息地;“栖息地放在哪里?”——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事先解决的问题;“每天记录,不能间断”——提示做及时记录、坚持记录;“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提示做好组织和管理工作。第二部分: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材提供了一个涉及动物外形、运动、摄食、活动、刺激反应以及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观察研究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对栖息地内的动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了解更多有关鱼和蚯蚓以及它们和栖息地环境之间关系的信息。教材为学生进行观察提出了9个可选择的内容(教材13页)。这9个内容,其实涉及到三个方面:动物的身体构造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鱼和蚯蚓没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和器官,能在它们的环境中生活吗?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关系——鱼吃什么?鱼和鱼之间有什么接触?鱼为什么躲到水里?鱼和喂食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动物的习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动物在白天、夜间、天气变化和受刺激时行为各有什么不同。概括地说,种种关系是“影响”和“适应”的关系。动物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影响动物,反过来动物也影响环境。例如蚯蚓需要在土壤中生活,而土壤因蚯蚓的活动而变得疏松肥沃。《建立栖息地》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三、教学准备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引入: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2、建栖息地。·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2)栖息地放在哪里?(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4、全课总结。5、课后拓展。·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七)记录动物的特征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本课扩展了一项新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图文结合的记录方法,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了,然而这种图文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并且没有被正式提出作为记录的重要方法。教材呈现了说明啄木鸟和绿雨蛙特征的图画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怎样用图画准确地描述事物的形态特点,怎样用文字描述动物的动态特征。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动物的什么特征、画得怎样,然后看文字说明,最后把图和文字说明加以对照,看看图和文字分别记录了动物的哪些特征。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动物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如果有其他动物的图画和文字材料也同样可以使用。第二部分:图文记录鱼和蚯蚓的特征本活动是让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鱼和蚯蚓的特征(包括生活习性)。卡通人物提示:“我知道怎样写了!”目的在激发学生大胆地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去写、去画,但是要抓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教材中有学生画的鱼的呼吸特征和蚯蚓的外形特征图及文字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表明:记录动物的特征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可以抓住动物的局部特征或典型活动特征进行记录。《记录动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三、教学准备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四、教学过程1、引入:“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2、看科学家的记录。(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3、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5、全课总结。6、课后拓展。·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八)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交流汇报学习了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观察特征以后,学生们更细致地对栖息地中的动物进行了观察。“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你有哪些发现?”通过交流把相关的内容简要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表格有8个方面的内容,但并不代表记录的全部。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其他未列入的观察信息添加在表格中(表格项目可自行增加)。表格中的“我自己”一项,是让学生把自己和动物进行比较,向学生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人和其他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共同生活在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第二部分:设计实验,研究动物本活动是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的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教材上介绍了两项研究活动,一是光照条件发生突变,鱼和蚯蚓可能有什么反应。课文中介绍的实验方法是,用照相机闪光来实现光线的突然变化,这只不过是引发学生发散地思考更多、更巧妙的实验方法。与第一课设计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相比,这一次设计只是扩展了实验设计的范围,记录表中除了“问题”、“猜想”、“我要改变的条件”、“我不改变的条件”、“我用什么方法进行控制”等5项内容之外,增加了“我的发现”和“我的结论”两项。实验后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得出结论。对于“动物对光线的突然变化有什么反应?它们的反应都相同吗?”的问题,要求学生具体描述鱼和蚯蚓两种动物的反应。对于“各组的结论相同吗?有什么证据?”的问题,要强调应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扩展不同的动物对光线的突变有独特的反应和独特的应变方法,那么人呢?自然就引发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突然受到强光照射,会有什么反应?我们在强烈的阳光下会采取什么措施?”教材中呈现了一幅炎热夏天的街景,对学生进行提示。由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引申出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再从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的事实,回溯到预测动物在环境变化时的反应——“鱼和蚯蚓在气温降低时产生的行为变化”。这样安排的目的也是呼应了《秋冬季的生物》中对冬季生物的观察活动。《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2、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3、能对冬季生物的行为变化进行预测,并激发持续观察的热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教学难点:整理观察到动物的特征。三、教学准备动物特征记录表、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2、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3、设计实验研究动物。·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活动。·结果与结论的交流。4、扩展。·讨论交流:人在强光下的反应和采取的措施。·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5、全课总结。6、课后拓展。·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九)“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材共2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生物的身体构造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材呈现了植物和动物两组适应环境的照片。一是“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叶的大小与环境有重要关系,书中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和动物一样,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通过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能了解到,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适应环境。不仅鱼的器官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三种植物叶的形态,也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以湿地作为栖息地的水生鸟类有两种,涉禽和游禽。由于在水域的不同位置捕食,因此它们的脚、腿、颈、嘴(喙)等身体构造和迁徙习性是不同的,这也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教材以反问的形式“如果它们没有这样的身体构造,还能生活吗”展开,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从“证伪”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部分最后的一个问题是天鹅、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的减少甚至濒临绝灭,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生物种群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生物栖息地的减少、生存环境的污染和人为破坏、以及人类的捕杀。这直接和环保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相联系。第二部分:寻找相互关联的地方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关联。教材要求选择动物的一项具体的行为进行比较,来发现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如,对鱼、蚯蚓和人的同一种活动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鱼、蚯蚓和人分别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进行这种活动的。动物在长期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独特的习性。教材还提出了“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鱼能够在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人能够在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吗?为什么?”等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此来归结本单元生物和环境的学习内容。最终学生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珍惜生命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三、教学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四、教学过程1、引入:·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引导语:“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2、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3、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板书:栖息地减少、生存环境污染、人类非法捕猎4、找相互关联的地方。·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5、全课总结。6、课后拓展。·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十)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教材共1页,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人类的栖息地说起人类的栖息地,学生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家。这就有必要重新认识栖息地的含义。这部分内容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了解我们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教材两幅插图,家和学校。我们在家里、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显然家和学校都只能满足我们的部分需要,我们的吃、穿、住、行,都需要从家以外的地方来。家仅仅是一个“避难所”,这与栖息地的含义是不同的。由此引出“哪里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的问题。我们人类和动物不同,不是从范围不大的“周围环境”里获得生活需要的各种物品,因此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地球只有一个,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第二部分:生物的生活需要这里的生活需要,就是指生存需要。因此要让学生知道这一点。这一部分是对这个单元学习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回顾总结本单元的学习,了解动物、植物、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都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学生要分别找出动物、植物、人的生活需要,并加以比较,由此可发现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其他的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一切生物共同的生活需要。最后一项比较内容是比较人、动物、植物之间在适应环境变化方面的不同之处。我们可引导学生就气候改变这一项环境因素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可以是从事实层面进行的,也可以指导学生对事实作简单概括,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环境。《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环境;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教学难点:家是一个“避难所”而不是人类的栖息地。三、教学准备整理前几课的资料四、教学过程1、引入:“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2、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3、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1)植物、动物怎样过冬?(2)人怎样过冬?(3)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4、全课总结。5、课后拓展。·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池州学院___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教学进度表课程名称设计素描与色彩授课教师傅绪鹏计划学时36周学时2起止周4授课对象系别专业班级人数说明信息传媒系广告学(1)1043每周五1、2节信息传媒系广告学(2)1042每周三1、2节教材名称及版本《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设计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实践教学安排随堂作业辅导课安排随堂辅导

教学进度周次起止日期教学内容(篇目与章节)备注12345第一章具象表现精微素描(静物素描)6质感表现(一)7质感表现(二)8第二章意象传达平面意象(一)9平面意象(二)10线条的形式感探索(一)11线条的形式感探索(二)12第三章抽象及表现物像感官的表现与组合重构(一)13物像感官的表现与组合重构(二)14有形与无形抽象的表现(一)15有形与无形抽象的表现(二)16第四章材料与机理机理的认识17机理与意向表达的协调(一)18机理与意向表达的协调(二)19(综合作业考察)教研室与系部意见教研室审批意见主任签名:日期:教研室检查执行情况主任签名:日期:系(部)意见负责人签名:(公章)日期:教务处意见实授学时(公章)日期:《设计素描与色彩与色彩》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理论的讲授和系列课题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形态”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造型能力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机的结合造型基础训练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训练,以及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根据传统的观念,素描与色彩与色彩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绘画,设计及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有效的把握素描与色彩与色彩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充分认识素描与色彩的本质及其在设计中的作用,为以后学习,尤其是从事设计专业的学习尤为重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化,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程的素描与色彩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以服务于各种专业设计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专业的素描与色彩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突出其设计素描与色彩的特性,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注重特性的培养与提高。所以在上课之初就理所应当的要使学生认清素描与色彩在整个三年的学习生涯当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二、授课意图:我经常在思考什么样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呢?怎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确教师的意图呢?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一名高校的授课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在我看来,我并不希望学生们把设计素描与色彩这项搞得过分正经,弄得神经质一般的紧张,我们权且把它当成一种涂鸦的游戏。涂鸦是有目的吗?但我却看到这些无目的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有一定目的的,至少那些作品给人的感觉绝对不是无目的的,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作品,思想是要展示给别人的,更何况是你独特的新鲜的想法,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是教师们上课最渴求的事情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从无目的行为开始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和目的性的过程。在这里我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好的作品往往都是不期而遇的,当然我们画画不是为了单纯的玩耍,但要有玩的意趣在,毕竟画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三、授课内容:第一章精微素描与色彩计划学时6学时这个部分是这个学期整体授课的基础,根据上次授课的经验,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这个部分,往往表现得比较随便,所以这部分的教学选材是重点。包括以后的教学选材我们都提倡新、奇、并且是最好是生活之常见,而总不为人知的东西。课题训练的方式是采取距离、扩大化,精微表现客观物体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的筛选写生题材,强调多样化、新奇化、特性化,把一些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普通物件,当作写生的对象,发现其中的趣味。重点刻画其细节、质感、肌理所带来的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使之具体化、生动化。可以让学生对物件局部进行扩大化描绘,从中发现形式因素的趣味点,体会其节奏。训练如实的刻画客观物体的能力。作业的要求,在2K的素描与色彩纸上,同时进行半整体和局部的刻画第二章意象表达计划学时8学时如果说精微素描与色彩解决的是全方位的问题,那么我认为平面主要侧重的则就是明暗的层次问题了,书法也极其具有平面欣赏价值。这部分我认为是整个设计素描与色彩教学的难点,学生们往往在这个阶段还无法完全适应从三维向二维的空间转变,如何客观直接的能够使学生明了这个部分教学要求是我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采取平面化处理的手段,整合视觉形象利用视觉形式语言,创造符合心理意象的平面化的具有装饰性的画面,注重画面平面化的视觉空间的设计,完成意象传达的形态,即抽象化因素的表达。在这个课题里要解决的问题有,平面意象的概念、平面意象的形式法则、平面意象的构成法则和平面意象的变化形式等。教学过程当中,我准备大量采用课件和范画的形式,直观展示平面处理过程当中的一些经典的范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必须要使学生明白,这些东西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形成了所谓的某种金科玉律,那也就脱离了我们授课之初确立的宗旨。第三章抽象及表现计划授课学时10学时抽象是什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抽象表现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如何完成,或者说我的抽象作品最后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呢?图形、形体在抽象表现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什么是有形的抽象,什么是无形的抽象呢?有形的抽象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引发的抽象思维过程,而无形的抽象则是对物体或是事件本身,甚至是声音、光、空气等,凡我们感官所能够接触到的一切物像,带给我们感官的综合感受,并用一定的艺术形式生发出来。下面是音乐的感受,请听一段音乐。。不同乐感之间的对比这个部分,在承接平面的基础之上将会变得顺理成章,但是前提必须是使学生完全明了平面的处理手法,我认为平面是从现实的客观的向主观的抽象的过渡的一道门槛。抽象的表现手法是要求学生根据客观物象母题的启示引发灵感,建立符合感觉性有表现力的抽象形式画面,触及形式因素本身探讨形式法则。在这个课题中要使学生明确的是,抽象设计素描与色彩的概念、抽象设计素描与色彩的符号性、抽象设计素描与色彩的构成原理,以及抽象设计素描与色彩的表现法则。再就是母题问题,离开了母题就会使学生们陷入到一种无能为力和毫无边际的困惑之中。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这些转变的方法和制作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结果非常重要,但制作的过程更是授课整体重点所在。作业:2K纸,一张A4的图片做母题,一幅抽象作品,母题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各种可供参考的图片。(形象联想)我的基本计划是采取石膏几何形体的图形联想方式,因为几何形体是没有固定的客观生活物像所指的,但客观的一切物像都可以用几何形体来归纳,这样产生了呼应的效果,我认为这种授课手法值得推荐和研究,以往的授课往往是布置完了课业,却使学生们掉进了云雾里面,不着边际,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愿意在本学期和学生们一同尝试这个方面的探索。强化发散性思维训练,由母题引发创意联想是设计思维能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倡合理性、实发性联想,使之巧妙结合,并使其不相关的相关,不相连的相连。在这个课题中使学生要明确的是联想的概念、如何引发联想、联想的合理性、联想的多边性和不同物质的转换。第四章机理空间构筑、材质媒介综合表现计划授课学时8学时我很喜欢领着学生进行这个部分的课程训练。尝试几张连续的节奏练习广泛利用不同材料和媒介,达到综合性表现力强的目的,拓展学生的视野,可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材料,通过描绘、泼洒、拼贴、对印等多种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课题中要使学生明确材质媒介综合设计的概念、材质特征的感受与体验、素描与色彩媒介和技法的体验与发展。5、总结和回顾

我总喜欢在教师正式集体判分之前,让学生们坐在一起给每个人都自己打个分数,我发现这些分数往往也都很客观。并且通过这些回顾,也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总结自己,擅长总结是能够保证自己经常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回顾自己走过的奋斗历程,那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行为,毕竟我们也希望学生的作品也应该是比较有意味的,人当然应该首先有意味的。四、教学方式与方法以课题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导,实施系列课题训练,增强造型能力、设计联想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综合教材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把欣赏观摩、理论讲授、示范表演相结合,更加直观化的实施教学环节。采取作品研讨、作业讲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明晰化的接触设计素描与色彩训练的精髓,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应在课前做好三个课题的相关课件、幻灯片等视觉性资料的制作和准备,学生也应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画册资料,并根据不同的画面效果尝试不同的媒介与材料。五、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本课程为系管考试课,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平时表现、学习态度等)占总成绩40%,课堂作业占总成绩60%。要求课堂作业必须以母题的形体和空间关系作为描绘依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的意象联想空间,真正体现作品的“设计”意味,画面构图完整,富有美感,富有意味。六、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设计素描与色彩》主编冯蜂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二)参考资料1.

《从素描与色彩走向设计》王中义许江主编

2.《观察与思考》

唐鼎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三)其他参考资料1、《体验设计,素描与色彩》周刚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设计素描与色彩》

黄作林,李育,邓旭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设计素描与色彩第一章精微素描与色彩目的要求:通过对传统素描与色彩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概念的对比分析讲解,使学生在原来造型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造型感性和理性认识结合分析的观念,理解设计素描与色彩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并结合课题式的分组练习,通过比例、透视、光影、结构等知识点的学习,掌握三围立体物象在平面二围中的塑造要素,以及不同观察方法给造型带来的变化,从而提高认识和审美,锻炼技能技巧,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教学重点:设计素描与色彩的概念形体结构形体空间教学难点:微观、近距离观察方法的建立,空间形体的塑造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配合范画和多媒体教学,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导完成作业。教学要求: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写实造型的技能技巧,培养空间造型思维能力。教具准备:范画

一、素描与色彩的基本定义、目的1、素描与色彩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是以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以煅炼观察和用单色表达形体透视、结构关系、体块关系、动态关系、明暗关系为目的的造型训练方式。同时素描与色彩又是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生动的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联想、创意或构想。由此可见素描与色彩的概念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2、素描与色彩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概念的更新可以扩大视野,全因素素描与色彩并非是提高素描与色彩能力惟一有效有训练方式。我们可以在速写中锻炼线条,在结构素描与色彩中培养透视形体结构的眼力,在单因素的线条训练中把握情绪的表现。总之,素描与色彩的训练应根据具体的目的来选择有效的方式。那么,素描与色彩的目的是什么呢?由素描与色彩的定义可知,素描与色彩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是进入造型艺术之门和不断进取的必由之途。素描与色彩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然而造型艺术又细分为许多种,正像纯艺术领域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的素描与色彩训练各有不同的追求,设计专业也一样,视觉传达专业不同于工业设计专业,服装专业有别于环境艺术专业,这种专业差别,远胜于纯艺术领域内各专业的差别,因为各个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大不相同。所以,入门后的素描与色彩学习,是为了专业上的进取。明确地把握专业方向,根据专业要求,提高自己的素描与色彩表现能力,是素描与色彩学习关键。二、素描与色彩的本质1、素描与色彩是一种能力训练,是眼与手的协同训练,认知与表现的同步训练。2、素描与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它表现生理的眼睛所见所感的事象与印象,也表现心理的“视觉”所视所思的意象与想像。3、由单纯的线条造型到丰富的明暗塑造、光影规律、透视法则、构图原理,同时还巧妙地演绎着素描与色彩表现的所有可能性――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三维立体,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延展的运动关系。4、视觉表现的欲望其实与生俱来,它潜藏于人的意识里,而素描与色彩能使人获得视觉表现的自由。就人类思维平衡发展的理想而论,素描与色彩一如语言文字,本该是人所皆能的最基本的“视觉语言”。5、所谓视觉思维,正是对非语言的,直接的视觉形象的认知与把握。素描与色彩的训练,便是培养这种认知方式。以设计专业所要求的人才素质来讲,应是能够在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灵活切换的,因为设计不仅考虑艺术性,更要考虑功能的合理性。因此,必须重视两种思维模式的平衡运用与发展。三、不同概念的素描与色彩素描与色彩即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从素描与色彩的定义来讲,素描与色彩既是一门造型基础学科,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便是两种不同定位的素描与色彩。前者为研究性素描与色彩,后者为表现性素描与色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作与创作。在素描与色彩学习中,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重要的。研究性素描与色彩的目的:在于造型基础能力的训练,通常有明确的课题对象和作业要求,通过对于课题对象细致的观察、描写,提高认知与表现能力。因此,朴素地、如实地描写对象的本质形态特征是作业的基本原则。表现性素描与色彩:通常是在性素描与色彩基础之上的训练,相对侧得于表现方面的探索,目的不同自然要求不同。素描与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从内容类别来讲可分为两类:生理视觉所捕捉的信息与心理视觉所捕捉的信息。对于这两类信息的命名,有称其为客观素描与色彩与主观素描与色彩的,然而这种划分很难应用在具体的作品分析上。可以说所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主观意识与情感的介入。倘若在承认主观意识、情感介入的前提下来命名,或许将其称为印象素描与色彩与意象素描与色彩比较确切。印象素描与色彩:包含所有生理视觉所能捕捉的可视形象描写,包括从朦胧的印象到鲜明的印象。这种素描与色彩训练不仅可以包括从研究性素描与色彩到表现性素描与色彩保个阶段的训练,还可以包括默写训练,速写训练。意象素描与色彩:则包含所有心理视觉所能洞察的信息以及主观世界里自动生成的意象。四、构成素描与色彩造型的基本因素(透视、比例、结构、线条、明暗、空间、体积)1、对形体透视比例、体积的准确理解与表现首先我们看到的形象都是从某一角度所见的视觉形象。视觉形象是经过透视增减、变形之后的形象,并非原来的本形。我们认识和描绘形象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为出发点的。认识和描绘视觉形象离不开对透视现象的认识的表现。。这是因为,透视现象及规律虽然不是形体本身的特点,但形体特征的视觉形象却受透视规律的制约和支配。为了更明确透视的意义,不防列一个简单公式:客观形象+透视现象=视觉形象画家对视觉形象的认识+素描与色彩表现技法=素描与色彩形象在素描与色彩写生过程中,认识和表现透视现象是一个不可避免、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根本上说,透视现象的规律受以下两点的制约:(1)人们的视线从视点(眼睛)起,呈直线放射状。被视物被物体遮挡的部分则无法看到。因此,对某一形象而言,视点位置不同(如正面观、侧面观、背面观以及仰视、平视、俯视等),其视觉形象各有不同。(2)以视点(眼睛)为准,物体由近及远呈现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由宽到窄的视觉变化,从而产生一素列不同形体的不同透视现象。在视觉形象中,比例与透视是密切相关的,视觉比例包含着透视现象,透视现象作用于视觉比例关系。如果掌握了透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绘在某一角度观察下的形体的视觉特征,从而正确地反映形体本身的特点,使形象具有体积感、空间感、纵深感和距离感。(平行、成角、倾斜、光影等)2、对形体结构特征准确的理解与表达准确是造型的基础,在素描与色彩训练中,加强学生对形体内部结构的正确理解与准确到位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是造型基础训练的基本要求。形体剖析结构素描与色彩训练,是以比例尺度概念、形态的组合及过渡规律、三维空间概念、形态的分析与认识等方面为重点,由物体的表象到本质,重视体会由形体结构的分析理解到理性认识的思考过程,在对形体结构进行具体剖析时,为了便于观察,将形态“透明化”,运用物体比例关系,透视原理,来增强理解物体的外在与内在结构特点。结构是形的内在本质构造.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特定的外形特征,所以结构不是感性的,直觉的;而主要是知解的、悟性的,并与视觉概念紧密相关的。结构素描与色彩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方法的训练,是获取视觉信息的良好手段.因此,重过程轻结果,重分析轻描绘3、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与分析客观形体是处于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和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是很难的。为了对客观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以便形成对该形体明晰而稳固的视觉概念,也为了发掘对象内在的本质和潜在的因素,有必要对形体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分析性的、研究性的描绘。很多物体的内部结构往往比外在的形式更具特征、更富本质,只有透彻地理解内部的构造,才能更准确、更明晰肯定地体现外部形态。在结构描绘中强调深入对象内部,进行剖析描绘和拆卸描绘。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形体和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它将培养我们对物体内在的生长机制的自觉关注,使我们从某一种确定的描绘过程中感受到了内在结构的世界。五、设计素描与色彩造型对光影明暗的关注作为设计基础的素描与色彩,光光影研究的训练,应着重于强调对物体形态的把握,对体积感、空间感的理解,对表现质感的表现。其黑白调子的训练,应着重于强调色调的韵律感、节奏感、情绪感的表现,藉此培养学生掌握在画面中黑、白、灰布局变化的技能。重点:理解传统素描与色彩与设计素描与色彩的联系与区别难点:1、对形体结构分析、理解和表现2、分析物体外表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剖析描绘一、作业内容1、自然物素描与色彩写生(蔬菜、水果、生姜、大蒜、核桃、树根等)。2、人造物写生(自行车、汽车模型、空压机、电话机、陶罐、玻璃器皿等).3、自然物、人造物组合写生4、作业四张(短期——学时三张、长期——学时一张,规格不限)二、作业要求构图严谨、造型准确,能充分地表达物体的透视结构、空间、形、态质、感量感以及掌握形体的比例、姿势与动态,并能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及特征.画面整体、刻画深入,在技法方面要有一定的表现力。一、精细,超精微局部刻画练习(材质、肌理、空间、变形、夸张、象征)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对物体的描绘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强物体的精细,超精微局部的刻画练习。同时理解空间概念,物体材质肌理的描绘与掌握。各类材质大致可分为1.反光不透光的、2.透光且反光的材料、3.相对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并且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抚摸,与材料的真切接触,并通过练习体验物体的部分材质肌理特征,柔、软、坚硬、精细、粗糙、光滑、钝涩等等。在设计素描与色彩中,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通过对现实中物体的物质形态内在结构与构造,材料,空间等特征,深入分析理解之后,由理性分析转向感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方向过渡,拓展引发学生在形态造型上新探索:通过变形,夸张,象征手法打破空间、物理,时间、容积、肌理、运动规律。再将打破的事物作为元素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不按常规逻辑,而是按逆向思维方式组合。使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充满幻想欲的事物,从而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1.物体空间、画面空间和物体的材质肌理表现是难点。2.物体的材质肌理和精微细部的刻画是教学重点。3.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1、物体的空间体积,画面的空间和物体材质肌理的描绘,需要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多动脑、多画、多问。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出现的问题,并个别指导。2、局部刻画时让学生认真观察,用手触摸感受物体的质地,通过放大的手法加以描绘,老师引导,提问等的手段,让学生有所感悟。3、创新意识要善于思考推敲,让学生多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或图形创意等作品,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教学用具:画具(画板、画架、纸、笔)各种书籍,各种物件,课件等。教学过程:一、物体的材质肌理:介绍物体的材质肌理大致可分为1.反光不透光的、2.透光且反光的材料、3.相对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要让同学们对各种材质的物体有所了解和感悟。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不仅能表现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而且有时更能体现材质本身的魅力。凡.高绘画的独特风格,在于他将颜料的肌理质感进行夸张强化,突破古典模式,给人以急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毕加索和杜尚运用现成物进行的创造,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材料在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应用上具有广泛的空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并展示了材料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材料的感悟。认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作用,用材料来表达思想,并改变设计素描与色彩中单一的表述方式,在视觉中充分发挥材质的美,这是现代设计新的思路和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与设计中的材料不在是直觉的感受和简单的运用,加强对材料原属性,新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层次的掌握,改变艺术与设计的含义,在观念上为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能性。1、纹理组织构成在设计中,人们通常运用通感的形式,通过视觉感受触觉的印象,视觉和触觉的互相对换使人们内心形成一种反应。纹理组织具有视觉的强烈效果,并以一定的语言形式,传达出设计者心中意象的表现系统,能够左右欣赏者的思维。研究各类物体形状的不同纹理,使设计者认识纹理,组织视觉性质,培养对自然媒介物的情感,广泛地收集和体验各种纹理组织的直观效果,引导设计者产生意象,表现意象。2、搜集纹理,构成深度空间画面纹理能够传情达意,有助于形体和空间的意象表现。收集纹理制成不同纹理组织的画片,通过媒介物体的表层面,形成视觉和触觉的同步效应,完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体验。纹理画面获得的方法较多,有拓印、烧灼、编织、拼焊、剪贴、塑造、拼排、转印等,通过一定的形式,认识纹理的点、线、面、色调的构成元素,以及规则、紊乱、粗糙、细腻的组织规律,掌握明暗值的对比关系,培养领悟深度的能力,构成纹理空间形式。3、运用纹理,构成情绪意象纹理组织能够反映物质表面状态,通过明暗值的对比关系,可以表达一定的空间状态,同时,纹理组织也具有传达情感的意向。运用纹理进行定向的有意味的组织,传达某一特定情绪或意境的表现,构成情绪意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如天安门的城门门页上,包上一层马口铁以加固木结构,并钉上了一排排的木钉,形成纹理效果,加固作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重在传达一种神圣、威严的感觉,使人望而生畏。纹理组织依附建筑传情达意形成建筑的表面形象,影响人们的情绪表现。质感的转换改变视觉观察常规,打破物体原有质感的概念,使一物体用不同的材料质感进行转换,建立新的质感概念,通过多种手法,使新的材料质感有机地和物体协调统一起来,完整地成为一体,训练自由表现物体质感的能力,体验物体质感的转换过程。作业练习: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材质肌理了解,描绘一张表现材质肌理的精细素描与色彩。作业要求:运用写实的手法,深入刻画作到精细入微,并有创造意识。评分标准:构图10分、观察能力30分、表现能力30分、创意30分。二、形态空间的结构认识:形态空间的结构认识是指形态本身的结构、形态所占空间的结构,以及构成形态的物质形式。在三个结构关系中,紧密相连构成形态的基本结构。1、外部结构是指形态外部的形状或轮廓,是视觉感受形态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外部结构影响着形态(或造型)的整体形象,体现着边界线的造型特点,边界线运动的三维造型特点以及比例关系等。2、内部结构是形态内部各部分之间界线的总称,包括具体的装饰线,表现色域的边界线,体面结合的棱线和线角,是形态内部各部分结构的表现化的认识。3、物质结构是构成形态的物质形象,指材料所构成的形态实体,以及材料所体现的质感视觉效果和视觉量感。形体和空间概念的认识:造型的过程是设计者对自然物象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对于形态结构富有想象的理解。自然物象的形式是由其内部性质决定由外部发展而成,通过观察,对自然物象由表象深入到内在结构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物象结构性质的完整认识和整体把握。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和表现,结合结构启示的潜想,为进一步的结构和设计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形”是二维平面的概念,是形态某一角度投影形态,沿着投影的边缘描画下来,便是这一形态的轮廓。“体”是三维的,立体的,是存在于空间之中形和体的组合。“形”和“体”不能分离的,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形可以脱离体的概念单独在(平面的),但体不可以没有形,体的存在必须以形为前提。空间概念沿于建筑,渐渐的延伸扩展到音乐,文学,电影,诗歌。建筑与电影的空间概念是实际存在的空间,而音乐,文学,诗歌的空间概念是意念空间,我们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专指视觉空间——绘画空间。形体与空间的虚构:常规的素描与色彩是描绘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意象性素描与色彩是试图描绘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我们需要运用内在的想象来设计不存在的现实。虚构情节造型、场景是造型设计必须经历的一种思维过程。形体和空间的虚构,是在客观事物外在的形式特征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改变性质的描绘,主观的处理物象的概念和特征。形体与空间的虚构,把客观物象的空间感、质感、量感、明暗度等素描与色彩要素超客观地再现出来,反映不同于自然造物法规律,使之变异,形成意想性虚构物象,具有真实和荒诞的双重性质的视觉效果。形体和空间的虚构改变常规的视觉感受,以虚构的情节表现形态重新组合、配置客观物象的实际存在方式,使之具有原来概念之外的新的概念,比例关系、可见组合秩序。追求逼真的质变效果,新颖的造型效果。虚构的空间空间的虚构,是在理性空间的基础上臆想出来的,在完成设计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概念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人与物。实空间和虚空间的臆想表现使合理的设计思想在虚构的空间里得以表现,说明未实现的事物有具体形象表现。综合所有构成要上要素,如造型,光影布置,质感表现,色彩等,进行真实的描绘,解决设计构想的表象问题,获得表现臆想空间的能力,在体现设计和表现设计中把思想和手段发挥到极限。

作业练习:通过对物体空间的学习理解,完成一张表现物体空间的精细素描与色彩。作业要求:运用写实的手法,深入刻画作到精细入微,并有创造意识,空间表现。评分标准:构图10分、观察能力30分、刻画能力30分、创意30分。

三、运用视觉信息,进行变形、夸张、象征设计构成新的图形:阿恩海姆在谈论某一事物的抽象形式时提出两个过程:一是把握某事物的主要性质。二是构造出它的动态形态,以达到对其总体结构状态的把握。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测,构想出新的视觉图形,发现潜在的审美形式。并展开一系列想象,转变为富于图形意义的平面意想。毕加索的《小提琴与葡萄》,作品同时向观者展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