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55_第1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55_第2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55_第3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55_第4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55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哈尔滨市松北中学于忠伟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授课日期:2022年月日第节,高一·一班,月日第节,高一·二班2022年月日第节,高一·三班,月日第节,高一·四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3.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神农:农业2.北方:粟麦;南方:稻3.家畜饲养业:“六畜”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农具材料及种类2.牛耕、曲辕犁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水利工程2.治黄问题3.西域坎儿井4.《河防一览》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简单协作2.春秋:自耕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哲学上有一个原理叫: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满足身体最基本的物质要求是什么?吃饱。要吃饱饭当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时期的一些基本的方方面面。一.农业的起源请同学们看教材P2图《神农尝百草》,请问神农氏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贡献是什么?板书:1.神农:神农,即“农业之神”,教材中有一句话,指出了他对农业的贡献:“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也就说,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地图册P3也有一幅神农氏的图片,请同学们参考。据说,神农氏还是个医药之神。“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比如,《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上古,常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同样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读,”(《韩非子》)“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三都赋》)“中古”指秦代。现在一称汉代以后、宋以前为中古。板书:1.神农:农业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可能有被神话的成分,但去掉神话外衣,反映的历史真实就是教材中的第一句话: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3《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你能找到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影响重大的两条河流吗?长江、黄河。依托长江、黄河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那么,两大经济区各自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北方:粟麦;南方:稻。参考地图册P3几幅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板书:2.北方:粟麦;南方:稻从这幅图片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那么,以什么为辅呢?家畜饲养业。板书:3.家畜饲养业中国古代的家畜主要有“六畜”,即猪、马、牛、羊、鸡、狗等。板书:3.家畜饲养业:“六畜”教材中还提到了农业中的“五谷”,你知道吗?五谷即稻、黍(今北方谓之黄米)、稷jì(即粟)、麦、豆。在本目教材中还提到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十二生肖,并有一道课中思考题。思考题我们课上不做了,请同学们看一下《十二生肖》。教材P6“知识链接”中《农产品和各地的食俗》,同学们也可参考一下。在提到神农氏贡献的时候,提到了“制耒耜”,耒耜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了解农具的进步。二.从耒耜到曲辕犁请同学们看教材P3三幅图片《石镰》、《石耒》、《战国铁制农具》,请你们分析一下,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具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哪些方面的进步?一是农具的材料,由石到铁;二是农具种类增加。板书:1.农具材料及种类最早的农具材料有哪些?石、木、骨、蚌bàng。它们的弊端显而易见:笨重、不锋利,而且易损。教材P3上介绍了耒耜,请同学们看一看。原始农业就是依靠这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所谓的刀耕火种。随着农具材料的改善,农具种类的增加也是必然的了:三齿耙、镰、臿、锄。同学们知道鲁迅的两句名诗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将牛耕用于农业生产当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板书:2.牛耕请同学们看教材P3《汉代耕作画像石》,并阅读教材P3相关的小字。铁制农具和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它们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3《曲辕犁详图》。曲辕犁出现的意义何在?板书:2.牛耕、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相关小字介绍。曲辕犁出现的时间及地点是什么?唐代,长江下游一带。这个区域出产水稻,所以曲辕犁也非常适合水田使用。再请同学们看教材P4的图《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复原图)》。这是一种灌溉工具,谁能看出它的运行方式?板书:3.灌溉工具:翻车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教材中还提到了哪种灌溉工具?筒车。板书:3.灌溉工具:翻车、筒车筒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灌溉工具必须与水源密切结合,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水利设施。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而充足的水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兴建水利工程就可以调节这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在不同时期的水分需要问题。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4《大禹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那么,中国古代都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呢?板书:1.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4《今都江堰》,并阅读教材P4小字。芍陂在今安徽寿县,灌溉面积一万多顷。都江堰在今四川都江堰市,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所建,灌溉面积达四万顷,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这可以使我们非常具体的感受到水利工程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就是在今天,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当然,今天的水利工程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在发挥着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例如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与长江,而黄河泛滥也曾经给我们的先民们带来过惨痛的教训,所以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治黄问题经常是历代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小字。板书:2.治黄问题请同学们看教材P5《坎儿井示意图》,这是具有西域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板书:3.西域坎儿井西域的地理含义:“西域”一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其所指的地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指葱岭以西和以东的广大地区,即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广义泛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的东部和非洲的北部。当然,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西域,其界限都不是十分精确的。在两汉时期的史书中,经常是两种含义混合使用。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独特的灌溉系统,它是当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坎儿井一般包括竖井、暗渠、涝坝和明渠四部分。在我国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实践当然就会有理论,农业水利的兴修也被先民们作为农业技术的经验总结而写进了古代农书。教材中列举了一个数字: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请看教材P5《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板书:4.《河防一览》《河防一览》是明代河工专家潘季驯(1521—1595)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河工专著之一。成书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河防一览》一书既全面地继承了前人治河经验的主要成果,又系统地总结了潘季驯长期治河的实践经验。它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著作,也是16世纪我国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水利典籍中的一件珍品。最后我们来学习古代的耕作方式。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请同学们看教材P5小字,找到甲骨文“协”字,“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众人协田”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换句话说,就是商周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板书:1.商周:简单协作那么,谁能解释一下本目题目中的“千耦其耘”?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意思。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板书:2.春秋: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板书:2.春秋:自耕农经济那么,这里所说的“应运而生”的“运”指的都是什么?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那么,这里所说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具体指的是什么?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而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是推动这种转型的决定性力量,私有土地的出现是这种转型的内容之一。教材P5节选了白居易的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及这段材料,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并对自耕农经济作出评价。特点:1、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2、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他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弊: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渡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比较脆弱。请同学们回顾本课内容,找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三大特点是什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小结: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从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的农业的基本情况,下面几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