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类文明_第1页
艺术与人类文明_第2页
艺术与人类文明_第3页
艺术与人类文明_第4页
艺术与人类文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艺术与人类文明“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句话应该作何理解?事实上,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有雄厚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可作为根据。就是说,把艺术视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在人为地抬高它,而是被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人类的文明是由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产生的丰富思想、想象和发现、发明构成的。而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写照。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离不开艺术。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文明与艺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艺术无处不在。它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经验。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与光泽。艺术总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多姿多采、令人心驰神往的领域。从孔夫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沉醉忘我,到秦国善歌者秦青为学生送行时的“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从韩娥鬻歌假食的“余音绕粱棚,三日不绝”到张僧繇画龙点睛、神龙破壁而飞的神奇传说;都不难窥豹一斑。而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琳琅满目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生气勃勃的舞蹈纹彩陶盆;从记述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3到“诗、歌、舞”三位一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实即原始歌舞艺术);从大气磅礴,以“命运之神”的敲门声而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扭曲、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人类的良知与人类和平之美好愿望的《格尔尼卡》——这形形色色、丰富多采的艺术始终表现并深化、凝结着人类的情感、经验和感觉世界。事实上,从古希腊雅典娜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已”的箴言,以及被马克思誉为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范型”的原始神话和传说,到U凸现人的崇高美、悲剧美、优美和“中和之美”的古典形态的艺术;从深入人的潜意识心灵、表现现代人“恶心”、“惶惑”“滑稽”、“荒诞”等心态的现代型艺术,到拒斥价值、消解意义,以反传统、反文化、反语言乃至反艺术为自己的艺术旨趣的后现代艺术,艺术都始终凝结着时代文明、人类智慧和人性深度的最新成果,形象地记载并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一种使人得到启迪和感悟的同时为人带来审美愉悦的源泉。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艺术中找到先人留下的思考和感悟: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生?我们可以从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德(维纳斯)”那高贵、尊严、不亢不卑的眼神中阅读一部“活的人权宣言”从米勒的《拾穗》、《晚祷》的沉静、凝重、苍茫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人性的充实与平和;从《第五(命运)交响曲》那令人怦然心跳的命运之神的敲门声中感悟命运的残酷及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和崇高,从托尔斯泰的精美绝伦而思致甚深的小说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感受人的“心灵的辩证法”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中阅读一部民族的“诗史”和“心史”,从龙飞凤舞、虚实相生的中国书法艺术中感受超拔的气势与飘逸的神韵,体悟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从挪威现代画家蒙克的《嚎叫》的“震惊”中聆听“大自然中传来的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人类历史上这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的艺术瑰宝,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从更广阔视野看,有史以来艺术就是人类自身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常常是时代精神的敏锐导体、文明变迁的内在动力,艺术风格类型的变迁往往对应甚至先行启示着文化文明的变迁。正如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类的历史。”可见,艺术与人类同在,艺术史就是人类的心灵史,艺术不过是人类审美心理、文化心理的“物化”!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艺术”,其内涵总是不断变化着。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包括了所有具有一定技术性的手工劳动和工艺劳动;西方中世纪时期,“艺术”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西方近代以来的“艺术”则主要指“美的艺术”,包括音乐、诗、绘画、舞蹈和雕塑五种。现代、后现代以来,“艺术”的内涵得到急剧扩展,从美学形态上看,除了原来的“美的艺术”外,又增加了丑的艺术、荒诞的艺术、“反艺术的艺术”等。从门类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摄影、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门类,并再一次把“美的艺术”中划出去的工艺艺术(包括现代设计艺术)、建筑艺术等也包括了进来。从上述回顾中可以发现,艺术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只要人类在不断发展,艺术也就不断突破原来的形态和模式。但艺术的变化又总是给人类以新的刺激和启迪,使人的精神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又是使人成之为人的东西。马克思指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的精神性生产活动的艺术也是人的一种根本性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没有艺术就没有人,人离开艺术也就不成其为人。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人的需求方面作了论证。他们指出,作为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的人类,在满足了吃、喝、住、穿等动物性的本能需求之后,必然会产生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人类的爱美天性或审美意识,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产生的高级精神需求。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七种需要中,前两种是较低级的需要,后五种则是较高级的需要。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他在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就会被提出来,并要求得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建立在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认知和审美恰正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高级精神需求。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则把艺术创造的动力和艺术欣赏的乐趣归结为一种人类在世代承传中积淀而成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因为这种“集体无意识”,使得艺术创造成为人类灵魂中最深邃、最广阔的心灵世界的一种流露和表现,也使得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像我们远古先人的宗教仪式那样成为人类心灵的一次盛大的节日。在创造的时候,艺术家已不仅仅是在为个人抒发小我或一己的琐屑之情,而是代表人类的灵魂对全人类发言。人们在艺术创造和欣赏的瞬间感悟和体验之中,寻找到自己赖以立足的内在根基,在神秘、超验的艺术之梦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深不可测的人类情感体验,并与我们的先人们深深地共鸣。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是一种超越了个人的,象征和代表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永恒的东西,它隐喻了人类共同的记忆和命运,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艺术活动有三个特点:第一,艺术活动是感性与理性达到统一和融合的活动。第二,艺术是一种制形、构象的创造活动。艺术制形、构象之“形”、“象”,并非物形、物象,而是心象、意象,是在情意驱动之下,凭借想像(理解参与)与才能(技巧),选择、加工、组合、制作形式符号的活动。第三、艺术活动是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相统一的创造活动,既不单纯是内在心理的创造活动,也不单纯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和动作。以上三大特点决定了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教育、经济等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天然联系。艺术与哲学艺术与哲学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关系。作为对世界认识和把握的两种不同方式,艺术重在想像和创造,哲学重在思维。但艺术的想象又不仅仅凭借直观表象,还必须有思维理性的参与;哲学的思维也不仅仅是逻辑思维,也包含直观表象和一定的想像成分。可以说,缺乏思维理性的想象是盲目的想象,缺乏想像的思维理性,也绝不是创造性思维。认为“理智与哲学是一致的,直觉是与诗一致的”观点,是一种片面性见解。艺术与哲学作为不同的文化,不同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虽不同却可互补,绝不是截然对峙的两极。当艺术精神与哲学精神互渗映衬、情感体验与哲学沉思交融时,才能形成一个艺术与哲学统一融合的境界。例如,古代中国的许多哲学和艺术,就是二者互渗与融合的产物,庄子的《逍遥游》、《养生主》,屈原《天问》、《离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望岳》,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等,无不是哲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中究竟是哲学渗透于艺术,还是艺术融入哲学,有时难以辨别。同样,中国绘画艺术所呈现的那种“幽深淡远”境界,就源自于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的一种有节奏的生命的宇宙观。西方绘画艺术则植根于古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结构原理。总之,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的折射投影,艺术与哲学的渗透融合,中西文化莫不如是。^艺术与宗教从人类远古时代起,艺术就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等密切联系着。古代的许多艺术,也都与宗教的兴衰联系着。在人类历史上,一方面,宗教往往构成艺术的动力和内容,并渗透和融入艺术的审美层面之中,使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艺术都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另一方面,艺术又往往成为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而形成佛教艺术、基督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等。艺术之所以能与宗教互渗和融合,主要是因为二者在文化心理根源上的相通和关联。艺术与宗教都是属于精神文化,都有一个幻想、想象的世界,都有一种对现实功利的超越性质,都追求一种虚静或狂放的快乐,都含有某种非理性的东西,都有某种净化心灵的功能等。但二者又有根本的区别。例如,虽然艺术和宗教都想追求和创建一个想象、虚幻世界,艺术却总是现实的、世俗的、人间的,而宗教则引导人们走向彼岸、天国的世界;虽然艺术和宗教都有一种超越功利的性质,但艺术总还有实实在在的观念功利性,宗教的功利和超越则完全是虚无的;虽然艺术和宗教都可引起一种虚静或狂放的快乐,而在艺术中精神总是自由的,在宗教中精神往往被信仰的敬畏、笃诚的神秘理性所压抑和排斥;虽然艺术和宗教都可以净化心灵、排遣痛苦,艺术则趋向人性结构的完善,宗教则引导人们走向禁欲、死寂与幻灭,投入上帝怀抱,从而丧失个性自由。总之,艺术和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既相通又相悖。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相互渗透和关联,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道德之渗入或融入艺术,最明显的是出于道德动机进行艺术创造,希望通过艺术达到道德宣传和训诫的目的,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为道德而艺术的信条。当然,这样做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很容易把艺术作为道德的工具。假如艺术家不能自由抒发情感,一味作道德说教,艺术就很容易失去审美性质,从而丧失自身。为了避兔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以道德动机从事艺术创造时,最好不忘记通过审美把理与情融合起来,把道德与审美融合起来。以道德动机创造艺术固然可能产生道德影响和效应,不带道德动机去创造艺术同样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因为艺术造成的的同情心、想象力以及对人情物理的深广认识,已经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当然,艺术的道德影响不只是为道德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经由审美导致的道德行为的自由而有序,是通过审美减少为中感性冲动的盲目性。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一向被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二者的不同并不影响二者的彼此借重、容纳,互渗、互补,并肩发展。科学向艺术渗透,不只是表现在以艺术形式去传达科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科学为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理性。举例说,20世纪最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电影,就是借助于现代科技在声学、光学、电子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另外,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还产生了一个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一一工业艺术设计。总之,科学理性向艺术感性渗透,极大地改善了艺术创造能力,拓宽了艺术视野,丰富了艺术内涵,深化了艺术境界。有了科学理性,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才变得既自由又有序。艺术有了科学的支持、介入,才有可能繁荣和拓展。不管是欧洲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还是中国春秋战国、五四运动时期,都曾出现过科学(智力)与艺术(审美)渗透融合、同步发展的景象。反过来,艺术向科学渗透,会给科学注入新的创造力、活力。艺术的审美情感作为一种自由的快乐,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智情感相联接沟通,从而转变为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动机,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活动的动力。艺术重想象,但对艺术发挥更大作用的,是一种与理性谐调的自由想象。这种想象作为一种构制型的心理机能,其本质是创造的。而当艺术把灵感、顿悟以及自由想像带入科学活动时,会使科学认知理性模式获得新的创造方式,突破原有知识板块的固结,而获得新的“智力图式”。正如西方学者卡西尔指出的,艺术和科学是从不同平面、不同角度对实在的不同方面的认识,艺术是对“实在形式结构”的“洞见”,科学是对实在因果的认识,而实在因果又总存在于“形式结构”中。可见,艺术给予的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深层的秩序性和统一性,肯定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的因果性。艺术与教育艺术对教育的渗透和促进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艺术;第二,教育活动本身的正常进行需要艺术。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如果教育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最终目的,把记忆和技能方面成绩的提高绝对化,就势必本末倒置。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一件迫切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学生的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实施艺术教育。事实上,艺术与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艺术具有教育性;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艺术性。对于艺术的教育性,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艺术若无教育性,就不可能成为教育的内容。至于教育具有艺术性,则是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一再强调的。遗憾的是,虽然“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但至今还鲜有人做到。康德早就指出:“在人类的种种发明中;有两件事是最困难的,一是政治的艺术,二是教育的艺术。”杜威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一切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的艺术为什么如此困难?难就难在“创造性”上。康德把教育视为是艺术,主要是指教育要有艺术般的创造性。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教育艺术并不在于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是要真正把握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按照这位大哲学家的说法,如果教育能够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就成了艺术。当然,教育要想成为艺术的,还必须有艺术的支援。也就是说,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渗透进艺术的东西。这样说不一定要所有搞教育的人都掌握很高的艺术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要懂得艺术,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与经济在当今世界,艺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仅保持了与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的联系,而且日益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产物,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作与物质生产相分离的一个范畴。由于艺术活动的种种特殊性,使人们把艺术与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相对立。但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艺术正在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一旦与工业设计相结合,便使工业产品的价值大为增加;艺术一旦与高科技相结合,便开辟出新的消费领域;艺术与产品包装和广告相结合,便成为商品营销策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艺术与建筑和室内装潢相结合,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而且将使一个城市变成一座艺术宫殿,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如此,艺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产品在人们生活当中变得十分重要,更主要地是指艺术作为同科技要素一样的一种生产要素,在几乎所有的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中物质性需求比重逐渐下降,人们对产品质量和实用上的要求已不像以前那么严格,而对产品的文化艺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审美等精神性需求在消费品需求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因素同科技因素一样,无论是在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还是在产品的价值增加上,都发挥着自己特有的重要作用。另外,在当今的商品市场竞争中,产品的包装和广告成为产品竞争胜负的关键,而包装与广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艺术成分。文化艺术产品的形态,大致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活动的艺术,或者说表演艺术,是由艺术家通过舞台演出的形式生产出来,消费者在支付了入场费之后,在剧院等场所现场观看、聆听。这种艺术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活动的艺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储存起来,并通过现代化设备重新展现,如电影、电视、广播等等。从表演艺术派生出来的这一类艺术被称之为视听艺术。另一部分则是凝固的艺术产品,如绘画、美术、工艺品、古董、雕塑以及博物馆的收藏品等等。对这两大类艺术产品,都有专门的艺术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阅读艺术市场,指的是非学术著作的书刊、杂志、报纸的生产和消费、供给与需求,它们也构成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投入----产出活动,对家庭来讲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纯粹文化艺术产品方面的消费数额已达到相当高的比例。以美国为例,其1990年表演艺术、画廊和博物馆门票收入为50亿美元,电影院门票收入为41亿美元,图书收入为176亿美元。而根据1988年的统计(包括了电视的收入),其整个文化产业的收入为130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的2.5%。文化艺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产品本身的生产和消费上面。文化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还进一步地渗透到其他产品的生产中。例如,文化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还在建筑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同样的建筑材料,同样的人工成本,艺术含量高的建筑不仅在建筑物成交时可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这些建筑物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主要标志(城市标志性建筑)。一个城市的建筑遗产又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为吸引源源不断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由于其浓厚的独特建筑风格而吸引着游客。巴黎圣母院就由于雨果的同名文学名著的深远影响,成为全世界游客到巴黎之后必须参观的景点,光是因大量游客每天登上巴黎圣母院令入神往的钟楼就给巴黎市带来丰厚的收入。同样地,在歌德的家乡,在莎士比亚的家乡,由于文化名人的效应,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在歌德诞生250周年之际,歌德家乡就获得6000万马克的额外收入。从旅游业角度来看,这些有着丰富文化艺术含量的建筑物以及各类博物馆,不仅本身可以通过吸引参观者带来丰厚的门票收入,而且可以全面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以文化艺术传播作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最有潜力的部门之一,如电影、电视和广播业,报刊业和出版业,以及主要依赖于这些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广告业等等。这些部门实际上是文化艺术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从而也是经济创新机会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在高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文化艺术的传播手段日益提高和丰富,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化艺术产品问世,传播的手段再发达,传播的范围再广,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在现代经济中,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还要大力时强调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能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精神生活,并且这种经济增长有可能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参考书目:1、陈旭光著:《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2、杨恩寰、梅宝树著:《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3、袁志刚著:《知识经济学导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二节艺术与人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功能艺术作为人类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反映着客观世界,又丰富和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可见,艺术是最具自由品格的。正是艺术的这种自由品格,使得人们在艺术活动中,能够细腻而充分地体验自身的情感和想象,从而达到各种心理机能和谐一致的自由境界,体验到审美愉悦。艺术具有多种价值,但主要是审美价值。艺术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但这些功能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艺术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这里的教育特指道德教育,以下同)、娱乐功能等三个方面。艺术的功能,是以审美功能为主导,并与各种非审美功能组成的网络系统。艺术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对人的发展和人的审美心理的建构的作用。在艺术活动中,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以及个性、趣味等多种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快感,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感知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会成为生物性的快感;想象如果没有情感和理解的参与,就会成为一种胡思乱想;情感如果没有理解和想象的参与,就失去了规范和载体,成为生物本能性欲望的发泄;理解如果没有想象和情感的参与,就失去了感情特征和潜力,成为在抽象概念中游离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感知是美感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想象是美感的枢纽和载体,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动力,理解是美感的制导和规范。在对艺术的审美活动中,一旦这四种心理活动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便使人获得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不断增加,又反过来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优化,审美能力不断发展。在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心理学中,上述四种心理功能得到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各自有着特定的含义。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直接作用,就是对上述四种心理活动的诱导和培养。首先说感知。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有一个能被我们直接感到的有意味的形式。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与知觉,但只有通过审美感知,才能真正把握它。从人类感知能力的生成史看,人类全部感知能力,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但又与后天的培养有关。事实上,多少受过一点艺术教育的人与从来不曾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其感知能力是有明显的高低之别的。学过绘画的人之于色彩和线条,学过音乐的人之于音响,总是有他人之所不及的敏感性和辨别力,对于他们的敏锐感知,人们一般称之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它一般不是先抓住对象的个别成分,然后由大脑将这些成分相加,而是直接感知到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达到瞬间契合,造成内心的愉悦。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是培养对艺术符号的知觉能力。符号具有两大类,一类是语言,另一类是艺术。艺术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分解现实和重新组合现实。然而正是这种非现实性,给艺术提供了超越现实、比现实更具审美意义的符号表征活动。(此段有改动,请滕教授审阅)就审美感知而言,不管是对对象之整体的感知,还是对对象之符号含义的感知,都需要经过艺术教育。不经过一般的教育,我们就不能识字;同样,不经过艺术教育,我们也不能识别和欣赏艺术。拉丁美洲原始部落的居民第一次看见自己被摄影机拍下的形象时,大叫摄影者偷走了自己的灵魂,而电影刚刚面世时,也曾使欧洲文明的绅士淑女们胆战心惊于火车竟迎面驶来。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对电影的符号知觉。今天,一般人可以毫不迟疑地指认二维平面上那些绘画形象是苹果、是深巷、是奔马,其实全是教育的作用,或者说,经过教育,才形成一般人的知觉习惯。其实,任何艺术,都有一套独特的符号形式,都需要艺术教育的参与。音乐家能够从各种感觉中捕捉到美妙动人的旋律,摄影家仿佛总是戴着取景框在观察世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笔势益峻,版画家眼里总只有黑白灰三个调子,油画家做着五彩的梦,雕塑家的世界是由灰泥、大理石等等材料构成的。塞尚说过,画家只在色彩里占有客体,他的《圣维克多瓦山》就是用色彩排列来直接表现空间深度的典范作品。只有经由艺术教育的作用,艺术家才能直接使用艺术媒介符号进行艺术思维。艺术家就是几乎只用自已的艺术符号来知觉思考和表现的人。其次是想象。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都必须借助于想象。想象对经验的改造,是人对现实进行改造的前奏,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造,当然也就不会有艺术创造。试想,如果没有想象,诗人怎么会“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怎么会“听见”“银浦流云学水声”?我们又怎能“感到”大理石雕像的“体温”,“嗅到”画上的“花香”?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件艺术珍品、一个艺术形象不是想象创造出来的。想象不仅深化感觉、创造感觉、创造表象,更重要的是它还创造体验。试想,如果没有想象,福楼拜怎么能体验到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的心情和感受,以至于真实到自己口里也仿佛出现了砒霜的滋味呢?如果没有想象,威尔斯又怎么能体验到一个“隐身人”奇特生活的一切,细致入微地写出他不能抽烟、不能喝水,甚至不小心走过一片水洼,地上就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串脚印的这些细节呢?显然,依靠想象来创造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又一特点。高尔基说过,“科学工作者研究公羊时,用不着想象自己也是一头公羊,但是文学家则不然,他虽然慷慨,却必须想象自己是个吝啬鬼,他虽然毫无私心,却必须觉得自己是个贪婪的守财奴,他虽然意志薄弱,但却必须令人信服地描写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显然,要做到这一点,不能缺少想象。想象是内心体验的生成机制,也是审美表象的生成机制。想象力是艺术发展的心理动力之一,培养、促进想象力则是艺术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功能。艺术教育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有着其它教育所不及的功能。它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想、此岸与彼岸、自我与对象都融为一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只有通过恰当的艺术教育,鸣鸣寒风才是弃妇的哭诉,潺潺流水才是爱人的情话,绽放的红梅才是烈士的丹心,轻盈的鹤影才是隐逸的仙姿。同样,想象力经由艺术教育的启发,便插上自由驰骋的翅膀。艺术教育不但应该能够尽可能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也应该把想象力的培养,看作是它成败的标尺之一。第三是审美理解。审美理解的主要特点是其直接性或直觉性。艺术家总是靠审美直觉在生活中捕捉艺术表现的对象。一般人在接触艺术作品时,经常“不假思索”地立即作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其实也是审美直觉的作用。就人类而言,直觉是历史的产物,就个体而言,直觉是教育的成果。我们无须任何解释,就可以直接欣赏画框里的绘画作品,决不会对它的扁平或无色(如水墨画、素描)大惊小怪。其实,近大远小的视像并不是一种简单知觉,而是复杂的意识状态,其间包含着好几个层次的过程和内容。这种复杂的意识状态在现代人这里之所以显得像是一种直觉;就因为这种心理能力的进化可以由文化传统来继承,由教育来获得。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个人审美活动的历史,甚至也是浓缩了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它是每一次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全部审美活动的结果。它从人类和个体的审美经历和经验中建构,因而也就保留了过去审美活动中思考、判断等种种理性因素的痕迹。一个有感觉和知觉的婴儿面对公认的艺术品不能产生审美反应,其原因正在于他还没有受过足够的艺术教育,因而其审美心理还没有建构到一定的感知水平。当我们不假思索地直感到美的时候,实际上这种直感已经被一个已有的模式整合过了,而这个模式,恰恰是艺术教育所赋予我们的。因此,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直觉即审美理解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有着不限于艺术和审美的意义。第四是情感。情感是知、情、意三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正如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整体,知情意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因此,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对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类各种精神文明、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中,如果说科学更主要是和认知相联系,伦理更主要是和意志相联系,那么,艺术就更多的是和情感相联系。科学、伦理、艺术,分别对应着人类心理结构的知、意、情,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当然,这种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许更为重要。但是较之认知和意志,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更为重要。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所谓“言情莫若诗”,就是说,艺术是情感表现的最佳方式。既然如此,“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而“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教育”,也就无可置疑了。艺术教育,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人的情感体验能力。试想,如果不能体验奥赛罗的热爱与猜忌、林黛玉的压抑与向往、安娜•卡列尼娜的希望与失望、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孤独与清高,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又怎能创造出那些振撼人心的世界名著呢?同样,如果不能体验屈原的悲愤、贝多芬的抗争、八大山人的冷峻和邓肯的悲凉,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屈原的《离骚※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八大山人的许多绘画作品和邓肯中年以后的一些舞蹈呢?当一个受教育者真正接受了艺术教育,他也就必然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不仅仅是体验自己的心理感受,同时也要体验他人的情感,或把他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其次,艺术教育还要培养人的情感传达能力。一个人在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时,其内心深处往往产生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别人,而只有通过这种交流和传达,其痛苦才能得到缓解,其欢乐也才真正成其为欢乐。一个向隅而泣、不能向人哭诉的人是痛苦的,一个欣喜万分、却又必须装得若无其事,无法与人分享快乐的人也是痛苦的。但是作为内心体验的情感要想传达给他人,必须通过媒介才能实现。而艺术品便是这样一种媒介。艺术能够传达人们的情感,而艺术教育当然也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情感传达能力并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再次,艺术教育还能够培养和提高人的情感调节能力。情感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个体和人类的社会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如鼓舞斗志、增强信心),也可以起到消极甚至破坏的作用(如“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所造成的恶果)。而且,无论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都不能失控、失调。实验和经验都证明,过分的兴奋、激动或苦闷、悲伤都会引起心理上的失常,甚至引起病态失调性质的机体变化,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情感是必须调节的,而艺术则恰恰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远在天涯海角的守岛战士用二胡拉一支家乡小曲,报国无门的爱国将领用琵琶弹一曲《十面埋伏》,都能起到情感调节的作用;而哈萨克族之“哭嫁”(歌),土家族之“跳丧”(舞),也都是出自于情感调节的心理需要。艺术之所以有这种功能,是因为一方面艺术虽然诉诸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识因素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起着极大的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另一方面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是情感的直接的发泄(所以大哭、大笑、打骂等都不是艺术),而是情感的传达,即将主体的情感纳入一个审美的形式结构之中,使之得到调节与升华,并由个体的独特体验上升为社会性情感的普遍传达。因此,艺术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和极其重要的理性内容(包括科学理性和道德理性),从而能够使人的感性上升为理性,或者在理性的节制、疏导下变得理智和道德,并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生活中情感宣泄的出发点是实际的功利,从现实功利生活中得到的是快感。而艺术中情感宣泄的出发点是超现实功利,从审美意象中得到的是美感。艺术教育还有更高的目的一一情感的净化,即通过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而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比如用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的情绪,用宗教的音乐净化过度的热情以及其他情绪等。无论如何,人在受到“净化”之后,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和无害的快感。叔本华指出,艺术活动可以使意志转移方向,让人忘却自我,达到淡泊宁静。一个为情欲和贫困所折磨的人,只要去观照荷兰画派的静物画,就会达到内心的恬静、平衡和怡悦,免除痛苦的扰惑。现代哲学家卡西尔则从另一角度来阐释艺术的净化

功能。他指出,审美中“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实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感受到的是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生命而不是它们带来的精神重负。”Ju(=1、艺术教育对人的各种心理能力的培养,最终归结为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从孔子到席勒,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成人”作用。因为人的大脑和心理是一个整体,而它们的个别机能(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意志、情感等)的有机结合和构成也就是人格。人格主要是教育的产物,而且是全面教育的产物。但是,在这种全面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有着与其它教育不尽相同的目的和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人格的塑造而言,艺术教育的功能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它的目的也不是必然性的(必须如此)而是理想性的(理应如此),所以它不重在造成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变化,而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于完满、完善完美JU(=i、^Ju(=1、艺术教育完善人格的第一步,就是帮助人产生和完善自我意识,因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基本条件是自我意识的健全。首先,艺术教育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我们知道,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都带有自我解剖、自我展示和自我反思的性质。屈原的《离骚》是如此,鲁迅的一些杂文是如此,曹雪芹的巨著《红楼梦》也是如此。最明显的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纪实性传记文学作品《忏悔录》。作者在该书第一章开头就公开宣称,“我要把一个人的真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种自我认识的勇气和能力,无疑是会对读者起到榜样作用。尽管其它一些类型的艺术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不一定甚至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由于它们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艺术家自我展现的性质,也就能对受教育者的自我感觉、自我£印象和自我反映,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其次,艺木教育能够促进人们完善自我。正如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自我的目的也是为了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艺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