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20日_第1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20日_第2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20日_第3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20日_第4页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信息090420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第15期(总第604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09年04月20日国信观点: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最快预测: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政策前瞻:商务部:中国振兴经济政策措施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工信部:五方面落实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权威之声:国务院:刺激措施见效形势好于预期周小川:SDR不必操之过急先把危机根源找好再下药樊纲:金融危机下应该先保就业而不是先救国企产经动态: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中国钢材出口大幅下降3月成钢铁产品净进口国进出口不确定因素需积极应对要情分析:中国经济正在完成触底过程5大因素奠定今年“保8”信心一季度信贷创天量中小企业仍需输血经济好转迹象增多,但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今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减速幅度逐月收小,部分经济指标出现了趋稳转暖迹象,宏观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有所遏制。但是,外部环境继续恶化导致出口需求急剧下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还在进一步扩散和加深,经济运行仍未形成稳定回升趋势。一、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和经济整体表现好于预期%,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高达104.7%,增幅提高76.4个百分点。中央财政建设国债和地方建设债券发行加快,为国债建设项目资本金到位和及时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府投资带动下,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扣除投资品价格因素,实际增速由上年一季度不足15%提高到今年一季度30%左右,增速成倍提高。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2659亿元,同比增长87.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扩大了投资品生产行业需求,可以以内需弥补外需,缓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了重工业恢复生产。在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信贷规模限制、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加强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引导下,从去年12月份起,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连续4个月加速增长。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25.51%,增幅比上年末高7.6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1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8%,增幅比上年末高11.0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6个百分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投资增长和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社会资金面由紧趋松,银行体系资金十分宽松,企业融资环境结构性好转,证券市场逐级反弹,商品房市场成交量小幅回升,货币活跃程度提高,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7.04%,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41个百分点,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24.4%。我国货币信贷环境正朝着适度宽松方向发展。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货币政策效果滞后期,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规模增速连续3个月稳定回升并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有望在10个月后出现稳定回升态势。从一季度经济表现看,我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正在得到很好的落实,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信心有所回升,特别是3月份的工业生产、物流运输明显好于前两月,经济好转的迹象增多。二、经济见底为时不远,底部震荡可能性大于稳定回升我国上一轮高增长时期积累的工业库存在今年一季度大体消化完毕。从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率变动趋势看,去年8月份达到上一轮经济周期的最高峰值(增长28.5%),去年11月和今年2月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率逐级下降为25%和11.7%,表明工业企业“去库存化”任务初步完成。由“去库存化”引起的工业生产增速大幅下滑阶段基本结束,虽然不能当期确认一季度就是经济调整的底部,(经济周期的峰谷一般只能事后确认),但至少可以认为离见底为时不远了。经济筑底后存在稳定回升和在底部震荡运行的两种可能性。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看,短期内形成稳定回升、快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从近期数据看,一季度发电量累计完成7811.0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9%,3月全国发电量2867.29亿千瓦时,同比减少0.71%,有好转迹象。但从3月份旬比看,3月上旬日平均发电量为93.7亿千瓦时,同比增1.44%;中旬为92.28亿千瓦时,同比降1.34%;下旬为91.58亿千瓦时,同比降2.08%,显示出发电量回升的波折迹象。同样,今年初钢铁产品价格和产量也曾经一度回升,但3月份再度回落,钢材产量1-2月份增长3.1%,3月份仅增长1.2%。目前,我国经济尚未形成稳定回升的趋势,经济回升的过程充满波折反复。“去库存化”只是经济调整的初期,从二季度开始,我国“去产能化”过程就将展开。这一轮消化过剩产能的任务具有“沉重”和“复杂”两个特点。“沉重”是说需要消化的过剩产能规模空前。我国上一轮扩张期长达创纪录的五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当前,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低位。以3月份工业增速8.3%计,与我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潜在增长率)相比,大体可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1-3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009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51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100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86小时。当前必须一方面扩大需求,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才可使我国各行业的供需逐步恢复平衡,保留下的产能才可提高实际利用率。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后,企业才会进入新一轮设备投资,真正的经济复苏必须建立在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基础上。淘汰大量落后产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从周期对称性角度看,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数年时间。“复杂”是说这一轮“去产能化”过程不是一句“淘汰落后产能”那么简单。由于我国各行业调整压力首先来自出口需求萎缩,目前产能闲置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为出口需求定制的生产能力,这部分生产能力既不是高能耗、高污染,也不是技术落后,相反是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生产能力,如船舶专用钢板、电子设备等。一季度,高技术的电子工业是负增长幅度最大的部门之一,累计下降5.3%。由于这部分产能无法转向内需,产能过剩是全球性的,解决这部分产能闲置问题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但国际权威机构对未来两年的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总之,对“去产能化”过程中经济运行的波折起伏要有心理准备,不要以为库存消化完成后经济很快会稳定回升。另外,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和蔓延,国际形势仍会有波折起伏。当前形势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继续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观察效果,另一方面应及早准备应对更复杂严峻国际形势的政策预案并择机实施,引导我国经济稳定回升。(执笔:范剑平)一季度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今年一季度的数据表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货币信贷大幅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投资增速加快,消费需求对实际增长再创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反映工业生产的当期指标和预期指标均呈现回升迹象,宏观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初步呈现底部趋稳的迹象。但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企业实现利润大幅降低和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经济趋稳回升仍面临较大压力。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1%,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4.5和2.9个百分点。但是,从三次产业增长结构看,一产较为平稳,二产增速明显下滑,三产则呈现比重提高、增速加快的态势。一季度第三产增加值增长7.4%,增速高于GDP1.3个百分点,高于二产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4.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提高1.9和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来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不相适应,以投资为主的粗放式增长也造成工业产能过剩、过分依赖出口等问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减慢凸现了产业增长的缺陷。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不良冲击,但也促使我们迫切思考调整产业增长结构,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和高质量增长,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工业生产当期和预期指标均出现积极变化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虽然该增速是多年未有的低增长,但是,从发展走势看,工业生产正在从底部回升。1-2月工业生产仅增长3.8%,3月份增速达到8.3%,比前两月增速加快4.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10、11、12月的增速。工业生产自身指标有趋稳迹象,与工业生产相关的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对工业走势的判断。一是发电量降幅趋缓。今年一季度发电量降幅有所减缓。一季度发电量下降2%,其中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缩小2.4个百分点。虽然一季度累计发电量仍为负增长,但与去年11、12月份和前两月相比,下滑态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降幅有所减小。发电量与工业生产是同步指标,发电量降幅趋缓,说明工业需求增加,增速加快,工业生产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二是港口货运有反弹迹象。今年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仍位于低谷,但3月份出现止跌反弹迹象。据初步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外贸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和季度新高。受世界经济大环境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依旧处于下滑的低迷状态,但跌幅有明显放缓趋势。三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即(PMI)被认为是快速及时反映工业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一般认为,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自去年12月份以来,PMI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达到了52.4%,超过了收缩和扩张的分界点,说明经济有望进入景气恢复期。四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提高。根据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工业、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均比上季度有所回升;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2.0和101.9,比上季度回升13.0和4.2点;中、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6.7和106.0,比上季度回升7.4和4.9点;东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5.8,比上季回升5.6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支持企业家信心恢复的重要因素。三、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应显现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阻止经济过快下滑,2008年11月份中央明确提出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M1、M2呈现较快增长,一季度广义货币M2增速分别为。二是新增贷款连创历史新高。一季度累计新增贷款规模高达万亿元,已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规模调控目标5万亿元的91.6%。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投资增长和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三是国内贷款增长较快。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在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速加快促进了投资高增长。一季度国内贷款达到亿元,同比增长24.4%,增速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据计量经济模型测算,货币供应量(M1、M2)和信贷规模增速连续3个月稳定回升并保持扩张态势,工业生产有望在10个月后出现稳定回升态势。此外,银行信贷更多资金已流入实体经济,3月票据融资占比降到只占22%,远比1、2月时约40%要低,反映实质性贷款比重已持续上升,有利于经济的回升。四、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显著,投资增速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一季度投资增长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全社会投资中农村投资明显加快。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增长28.6%,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67亿元,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出现了“双加快”。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扶持三农的政策引导下,农村基础设施、务农各项补贴以及改善民生等资金投入快速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投资的快速增长。二是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一季度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5.0%、26.8%和29.1%。投资结构趋于优化,有利于改变过多以赖第二产业的增长模式。三是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一季度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中西部投资增长高于东部,说明在金融危机面前,国家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去年中央扩大投资的1000亿元,到目前为止已全部落实,今年下达的1300亿元的投资计划也已下达了1100亿元,国家投资促进了多领域、多行业投资的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也给投资增长提供了较大支持。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增加了4.5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新增1.85万亿元,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34685亿元,同比增长32.8%,资金到位量增长比较快。此外,国家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陆续出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大幅度增长,一季度同比增加了87.7%,也直接促进了投资的增长。五、消费需求实际增速创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1、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创23年来的新高。今年一季度完成消费品零售额29398亿元,名义增长15%,名义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但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1.1个百分点,是1986年至今23年来消费实际增长的最高水平。消费实际增长加快,说明居民在低物价、低增长和高消费中得到较多实惠,它对于消化库存、遏制经济继续下滑具有积极作用,也是判断经济趋稳的重要依据。2、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农村消费增长快于城市消费增长,农村消费对总消费的影响增强。一季度农村消费增长高于城市消费2.9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32.5%,比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国家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二是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较快。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2%,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大大高于其他商品销售增长。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用类商品增长7.3%,而汽车类增长11.1%,比用类商品平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仍是引领消费持续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三是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小、贡献大。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14.1%,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9%,同比下降4.7%,相比之下,住宿、餐饮业销售额降幅较小。一季度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对总消费的贡献率为18.1%,比2008年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后,居民服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势头。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大于投资。今年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于投资和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其中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2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导致经济增长下滑0.2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较多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局面有所改变。六、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一季度宏观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促使经济尽快回升,必须重视和解决发展的问题。1、企业实现利润大幅下降,不利于企业生产信心恢复。由于出口需求锐减、库存积压严重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导致企业收益明显恶化。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下同)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分所有制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59.2%,是各类企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下降86.1%,化工行业利润下降49.3%,建材行业下降3.6%,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96.3%,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13.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40.4%,电力行业下降77.0%,钢铁行业由去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同期盈利128亿元转为净亏损19.3亿元,化纤行业由同期盈利12亿元转为净亏损1.3亿元。企业盈利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不利于调动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2、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不利于收入增长和信心恢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2%;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0%。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低于全年进度安排。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调整,世界经济处在衰退中,我国就业形势必然受到大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达到611万,还有往年累积下来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不利于收入增长和信心恢复,在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时,必须更多关注就业情况,可以采取直接增加就业的办法,也可以采取间接增加就业的措施,还可以采取对暂时出现困难的一些企业予以补助的办法。国家制定调整和振兴十大产业规划,其中包括纺织、轻工都是劳动密集型程度非常高的产业,目的是为了增加就业。据统计,十大行业就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人数的30%。面对一季度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应进一步出台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执笔:祁京梅)商务部:中国振兴经济政策措施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日前,针对外界有关中国政府保增长、扩内需一揽子计划“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质疑,商务部表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搞保护主义,出台的经济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当下发生的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合作应对才是正确抉择。中国是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平均关税水平已降至9.8%,其中工业品关税8.9%,农产品关税15.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远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在服务领域,中国已开放了100多个部门,基本达到了发达成员开放水平。中国还取消了进口非关税措施以及外贸经营审批制,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中国以自身的开放和发展,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以来,根据进出口形势发展变化,中国政府数次调整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退税是WTO允许的政策措施。中国所采取的振兴经济措施符合WTO规则,并参与了WTO政策审议;有关政策不仅支持出口也促进进口,包括广交会设置进口展区,促进加工贸易内销等。中国以实际行动落实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30多年来,中国从对外开放中受益巨大,我们不会因为在开放过程遇到外部环境的短暂波动而改变对外开放的战略。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遇到了困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放市场、鼓励进口。比如,进一步提高了贸易便利化程度,取消了天然橡胶以及部分机电产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提高了海关通关效率,实施了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鼓励国外企业来华参展,通过减免摊位费的方式鼓励国外企业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展会,扩大宣传,提高其产品在华认知度;落实对最不发达国家的零关税待遇措施,中国将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待遇;协调推动贸易投资促进团赴国外采购。今年2月份,组织协调了近百家企业赴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采购,采购产品从火腿、葡萄酒等消费品到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飞机等机电产品,从货物贸易到技术贸易,采购金额超过130亿美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欢迎。今年商务部还将陆续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赴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为应对危机,中国出台了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还决定实施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轻工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振兴规划,相信这些举措不仅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也将给世界各国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工信部:五方面落实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日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已经出台的汽车业调整振兴规划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到业界好评。未来工信部还将根据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切实抓好振兴规划的落实工作。一是要积极落实培育汽车消费市场的各项政策。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国内汽车行业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特别是受振兴规划刺激,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一季度销售量达141万辆,同比增幅高于行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占整个乘用车市场份额的近3/4,拉动作用明显。今后主管部门还将密切关注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行业逐步全面回暖。二是大力支持汽车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当前是实施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此举不仅有利于扩大投资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能够为汽车业下一个周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振兴规划里提到的今后3年安排1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涉及地方汽车企业的技改资金将于下周批复下去,涉及中央汽车企业的技改项目组织工作将在下周进行部署。三是推进汽车企业的联合重组。在已发布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联合重组其实是个共性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其难度之大。比如汽车企业的跨区域重组,很容易涉及到税收的问题:到底是在总部交,还是分开交?必须有一个利益平衡的机制。工信部已经启动制订推动汽车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将加快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保证富余生产人员的妥善安置,解决企业资产的划转、债务的核定与处置等问题。四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工信部将抓紧修订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标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的技改项目。同时积极地落实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型城市示范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五是加强汽车产业的行业管理。工信部将做好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协同配合,落实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的退出机制,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建设,加强汽车业相关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工作等。国务院:刺激措施见效形势好于预期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演讲,表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发挥作用,经济形势好于预期。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一揽子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力求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一是全面扩大内需,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均衡发展。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导致经济减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增加,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政府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全面扩大国内需求上,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刺激消费,着力调整内需外需结构,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的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政府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解决这些矛盾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增投资计划中,重点加强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田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加快修建农村道路,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着眼于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围绕发挥中西部地区优势,建设煤运通道、西部干线铁路和机场。着眼于扶持落后地区,帮助困难群众,积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等。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必将使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使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发展环境得以改善,对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三是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政府制定实施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选择那些带动力强、影响面大、见效快的项目,集中力量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政府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上,加大对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的投入,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中国经济集约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和活力源泉,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实施扩大内需的计划中,国家把公共资源配置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增强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同时政府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扩大国内即期需求,增强消费者信心,同时也有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体制创新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总之,中国制定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是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既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急之举,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长远之策。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增长潜力,有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和体制基础,有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等要素支撑,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只要不懈努力,在战胜危机的同时,一定能够使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必将进一步释放,在改善本国人民福祉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机会。中国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主要表现:一是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提高4.2和6.4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8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在“家电下乡”和小排量汽车减税等政策带动下,家电、农机等行业产销大幅增长,汽车销售创历史新高。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2%,初步扭转一年多来的下降局面。二是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农业形势总体稳定。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4.5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呈现回升态势,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原材料工业出现转机。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落实,产生积极效果。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夏粮长势较好;农资供应充足,春耕备耕进展顺利。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较快。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总体增速虽然较低,但恢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强,生物生化制品、通信交换设备、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等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四是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分别增长11.2%和8.6%。五是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实体经济恶化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可能经历较长和曲折的过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很大,主要是: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农业稳定生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得充分一些,做好应对更大困难的长期准备。周小川:SDR不必操之过急先把危机根源找好再下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用特别提款权(简称SDR)替代美元计划不能操之过急。周小川借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对金融危机的比喻。金融危机如同是一名综合症患者,首先需要各方会诊查明病因,而不是说要建一个体系就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SDR替代美元的想法只是提供给世界一个思路,但首要任务是把脉号准,把病根找好,之后再决定是要动手术,还是要吃药。没办法预估危机变化中央政策调整及时中央不可能事先把所有的政策,所能导致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指标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事先全部计算得清清楚楚。但中国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在比较快的时间里防止经济出现像世界其它地区那样快速下滑,可以说政策面上应该是正确的。中国还正处在同全球金融危机做抗争的阶段。危机是不断变化的,在每个阶段变化的时候,中央还将适时优化调整这些政策。从近期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向好的迹象,释放了一些积极信号。信心对新兴市场影响比投资不良资产更大新兴经济体市场在本次危机中遭受到两大冲击。首先,这些国家或多或少都投资了部分“有毒”资产,但数量不大,对经济的影响不是特别严重。而由于雷曼兄弟等几家美国华尔街投行纷纷倒闭,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和商业的信心受挫,这才是对这些新兴市场最直接的冲击。此次危机的传导跟过去不太一样,过去主要是通过资金或者实体经济传导,而这次则直接通过信心就可以影响到金融市场。我们现在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起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才能尽快摆脱危机阴影。樊纲:金融危机下应该先保就业而不是先救国企经济学家樊纲在4月19日中国仍要保持两条腿走路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今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620.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出口902.9亿美元,同比下降17.1%。樊纲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全球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进出口相对来说会下降。但是并能说现在需要更多的依赖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像中国这样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外贸出口环节出现问题,将有2000万的进城务工人员失去工作,不得不回到农村。中国固然需要增加消费来刺激内需,中国人储蓄率达到50%,但中国人均GDP收入只有3000美元,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全球市场,需要出口带来的更多的就业机会。樊纲表示,中国若想GDP继续保持高增长,必须要依靠保持出口和扩大内需两条腿走路。国企需警惕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樊纲在谈到地方政府如何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时表示,应把重点放在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不是搞政绩工程。有些地方认为只要投资发展高科技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认为中国会一夜之间将会变成高科技国家,樊纲对此表示怀疑,他认为地方政府在对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认知上的产生了错误的观念,高科技行业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解决不了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对中央4万亿计划的一种误读,这种政绩工程短期内都会起到反作用。他表示,从目前中央一季度新增贷款来看,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铁、公、基”项目,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益的。樊纲同时提醒地方政府不应该把4万亿资金过度用在帮助国企扩大规模上,应警惕国企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出口大幅下降,中国过剩的产能仍然没有消化掉,如果进一步增加供应,将会在今后几年造成经济泡沫,后果将十分严重。社会保障不能让政府全部买单樊纲在提到有关社会保障问题时表示,如果政府承担百姓的全部社会保障,只会走欧盟和拉美国家的老路,国家就会垮掉。樊纲认为以中国目前13亿人口,想让国家承担全部负担并不现实,即使在美国也是如此,平衡才是正确的方式。樊纲表示,增加社会保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结构性改变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但仍需要一定时间。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中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根本改变。为应对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审慎推进创新,与亚洲各国合作,不断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有限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境外证券投资遭受损失,另外由于次贷危机可能造成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从而可能影响到中国外贸出口,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业绩。尽管在短期内对国内股市产生了重大冲击,但是中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运行,上市公司依然保持较好的业绩,中国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从证券经营机构来看,目前中国证券机构未参股欧美等国金融机构,没有直接投资欧美金融市场的证券及衍生品。证券公司在香港子公司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仅少量投资美国国债、在美国上市中资企业股票和股指期货,投资损失有限。期货公司目前没有自营投资业务,境内期货公司在香港子公司也未投资美国金融机构证券或衍生品,受到影响较小。但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压力,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尽管短期内金融危机对国内股市产生了重大冲击,但是从长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将稳健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经济将会保持长期平稳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应在维稳基础上审慎推进创新今年以来,钢材期货上市,早籼稻期货交易获批,创业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氯乙烯期货上市稳步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呼之欲出……一系列市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中国资本市场正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市场对金融创新“谈虎变色”,实际上,不能因为金融创新有风险而“因噎废食”,美国市场的金融产品高度复杂,近年来泛滥,而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初级阶段,金融产品发展尚处早期,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服务还有巨大的需求。因此,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而停止发展的步伐,否则将使错失良机。资本市场的三大要素是效率、公平、稳定。美国资本市场效率高,但是薪酬方面出了问题,稳定问题严重。与之相比,中国市比较缺乏效率。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与审慎密不可分,监管部门与社会各界反复协商、酝酿出的创新产品制度设计是稳定运行的基础。以创业板为例,《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从向社会征求意见到今年3月正式出台历时一年多。其间,中国证监会共收集意见688份,最后在正式办法中增加了“投资者准入制度”等2条内容,修改了“信息披露”、“控股股东”等方面5条内容。有关部门表示,继修改后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创业板其他配套细则也将于近期陆续公布。亚洲资本市场应该谋求合作应对危机在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加强,任何市场都无法独善其身,亚洲地区证券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必须通力合作,共克时艰。亚洲资本市场合作具有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接近等有利条件,而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合作有利于增加亚洲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同时降低外部冲击风险,实现亚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目前,中国证监会已与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约旦、阿联酋、泰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签订了14个监管合作备忘录,中国的交易所也与亚洲各主要交易所在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证监会通过CEPA协议等渠道,积极研究落实支持香港、澳门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措施,与香港有关方面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维护香港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姚刚博鳌论坛演讲主要内容)中国钢材出口大幅下降3月成钢铁产品净进口国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钢材出口514万吨,同比下降54.9%。3月,中国出口钢材167万吨,进口钢材127万吨,而钢坯净进口46万吨;累计下来,中国钢铁产品净进口6万吨。去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今年以来中国钢材价格一直在低位盘整,仅相当于1994年的价格水平;与此同时,中国有亿吨左右的过剩钢铁产能。在此背景下,中国为什么反而成为钢铁产品的净进口国?中国钢材出口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使国内钢材市场形势好于国际市场。此外,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升值态势,而大多数其他货币对美元贬值,这也进一步阻碍了钢材出口,并刺激钢材进口。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钢材价格总体高于欧盟、韩国、美国、独联体、土耳其等地市场价格,中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而俄罗斯、乌克兰和韩国等地钢材则由于本国货币贬值而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一季度出口的钢材有很多是去年的结转合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今年全年的出口形势将比一季度更差,全年出口量将下降80%。事实上,与中国去年单月最高出口量768万吨相比,今年3月的出口量已经下降了78%。在出口形势已非常严峻的情况下,4月现在中国不少钢厂都在以停产减产等手段应对这场危机。鞍钢4月1日已宣布对2150热轧生产线进行为期15出口形势严峻虽然不利于中国钢铁业当前的发展,但从长远看,中国不应该以牺牲本国环境为代价大量向国际市场供应钢材。事实上,正是由于前些年国际市场钢材价格不正常暴涨,刺激了中国钢材产能的过度膨胀,并且形成了对出口市场越来越强的依赖性。所以,要抓住此次国内外钢材价格低迷的时机,下决心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目前中国经济已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中国经济的大幅下滑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国内经济增长将使中国钢厂有机会立足内需谋发展。进出口不确定因素需积极应对一、今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据海关最新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为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进口降幅明显大于出口,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0.9%,贸易顺差623亿美元。1-2月份,我国外贸出现了很大降幅,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进出口影响最大的两个月。3月份,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一定改善势头,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20.9%、17.1%和25.1%,降幅比前两个月有所收窄。但是,3月份外贸降幅收窄尚不能说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已经改观。虽然从实际工作天数的角度看,3月外贸出现了与2月环比的正增长,但2月份上旬有很多企业仍处于春节假期内,特别是今年一些出口企业春节开工时间较往年推后,因此按实际工作天数计算的3月份外贸环比增长可能会有一些高估。二、影响我国一季度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在出口方面,首先,一季度、尤其是前两个月出口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外需下降,一季度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跌幅进一步扩大,对我国产品需求也显著下降。其次,3月份出口出现改善,主要是国内外贸政策调整开始发挥作用。自去年底以来,国家为防止外贸、尤其是出口降幅过大,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出口的措施,如连续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重新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禁止类目录、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等,这对于稳定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次,出口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导致价格竞争力有所提高,对出口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和国内出口下降、经济增速明显放慢等因素影响,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下降,进口原材料成本下降更为显著,这都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全球经济下滑、收入减少导致全球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国际市场对我国物美价廉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在进口方面,首先,一季度我国进口降幅扩大与国际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有很大关系。目前初级产品在我国进口比重约占四分之一,初级产品价格变化对我国进口有很大影响。近几年,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去年上半年,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达到历史最高位,而去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扩散以来,初级产品价格掉头直下。一季度我国进口价格同比出现大幅下降,但实际进口数量的下降幅度要明显小于进口金额降幅。其次,我国国内经济增速同比大幅下降,对进口产品需求同比显著下降。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高达10.6%,而到四季度则降为6.8%,预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接近于去年四季度水平。但在国内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内需开始回稳,对进口的拉动作用开始体现。第三,企业去库存化过程是导致进口变化的另一个因素。去年上半年由于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企业为防止价格上涨的损失,增加了大量的进口储备,此后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不但企业生产需求减少,而且主要以消化前期库存为主,因此导致企业进口下滑更快。经过几个月的去库存化调整,企业库存已经大幅减少,开始进入正常的进口过程。此外,一些企业在近期国际市场价格保持在较低的价位的情况下,也陆续增加了一些储备。三、今年外贸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从今后一段时间影响我国外贸走势的各种因素看,一些因素比较确定。一是我国稳定出口的各项政策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出口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目前出台的多项政策相互叠加作用之后,将可以在稳定出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出口情况变化,也不排除还将出台一些新的稳定出口政策。二是在我国多项刺激内需措施的作用下,国内经济可能先于全球经济出现拐点,如果今年能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对进口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由于出口主要反映国外需求变化、进口主要反映国内需求变化,因此进口可能先于出口出现拐点,导致未来进口降幅小于出口降幅。三是企业去库存化过程基本结束,未来进出口变化与当期需求变化关系更为紧密。但也有一些因素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何时走出低谷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近期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经济回暖的信号,但其基础尚不稳固,尤其是美国经济可能要到三季度才止跌回升。国际市场需求是影响我国出口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外需较迟恢复,我国出口将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二是此次危机是否会对全球经济造成结构性影响,以及出现什么样的结构性调整也很不确定。例如,近期美国储蓄率开始上升,1月私人储蓄率已经达到5%,接近90年代初的水平。如果美国中长期储蓄率出现增长,则中美之间贸易失衡的格局将可能发生改变。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即使美国经济今后恢复增长,对我国产品需求也将下降。再如,国际直接投资也有可能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跨国公司在投资产业选择、投资方式、投资区域布局等方面有可能进行重新调整,将对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和全球分工位置产生影响。这些结构性变化不但对我国短期外贸有影响,而且对中长期外贸影响更大,我国长期形成的外贸增长模式可能因外部冲击影响而进行深刻调整。三是国际市场价格降幅存在不确定性。虽然今年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将出现同比大幅下降,但降幅多大和是否出现大幅波动尚不明朗。国际市场价格一方面对我国进口实际金额将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影响。总体来看,今年外贸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据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09全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3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9.1%,其中进口额达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8.0%,出口额达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0.0%,顺差达2400亿美元左右,同比下降17.6%。由于外贸顺差减少,今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向拉动作用。(陈长缨)中国经济正在完成触底过程扩张性政策效力开始显现我国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指标的统计结果已陆续公布,应当说,大致符合原来预计中的局面。第一,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效力已在显现。从采购经理指数、经济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到用电量、汽车销售量、住房成交量、铁路运量、港口吞吐量,以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的数据看,都是向好的,有利于恢复和增强信心;外贸出口形势仍严峻,但月环比的降幅已明显收窄;信贷增量非常高,同时物价已处于低位,通胀压力消解,而通缩亦有望得到积极防范。第二,从“龙头指标”GDP看,尚“比较难看”,处于增长6.1%左右的较低位,与年度8%左右的增长目标差距明显。但因与去年从13%跌到四季度的6.8%相比较,下跌速率已收敛下来。财政收入则可称为“非常难看”,1-3月累计同比降低8.3%(同比减少1329亿元),与年度增长8%目标相距甚远。具体分析,财政收入从月度环比看还是向好的,累计降幅较大的原因除经济增长率走低、企业效益下滑、政策性减税较多(含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之外,还有物价下降使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以及去年同期结转自上一年的收入比重较高等原因。同时应指出,今年一季度也有成品油税费改革使国内消费税大幅增长38.5%的因素。如把去年一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不可比的因素都作剔除,纯因经济下滑带来的减收因素,粗估也应有700—800亿元,凸显了由经济低迷所造成的财政困难。第三,从企业层面的反映看,部分大企业情况好转,一般企业尤其外向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困难还在延续,但企业的预期已有所好转。总之,可以认为,我国受到外部金融危机冲击而滑入低迷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正在接近底部或正在完成其触底,如不出现极大的意外,当扩张政策对冲完成自身的下滑惯性后,国民经济有望在今年由“前低”转入“后高”,即实现触底后的回升。二季度要做好两手准备结合世界经济的最新动态看,高外贸依存度情况下无法“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在下一阶段仍然具有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虽然随着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态势的企稳迹象,这种“不确定性”已不像先前那么大了,但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相机抉择”的原定框架不应改变。今年二季度的主要指标情况十分关键,需要对其密切跟踪观察,做“好”与“坏”两个方向上的准备。首先,从“坏”的方向考虑,是宁肯把下一阶段的局面想得坏一些,困难想得大一点。假设二季度的情况不如人意,则有必要启动预案,给已实施的扩张性政策加码。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这个决心至迟不应晚于6月末下定(那时有关部门应已能估计出二季度和上半年主要指标的大致模样),否则就太晚了。从我们自己的调控经验看,1998年实行预算调整方案启动积极财政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在1999年,当一季度数据表明投资增长率明显偏低时,又曾实行了给扩张政策加码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当年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100亿元;在2000年,当二季度看清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负面影响后,再一次实行了增强扩张力度的预算调整方案,把年初安排的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提升到1500亿元。今年,我们也有必要防患未然,做好政策储备预案(当然其中需动用的手段,不一定是单一的增发国债)。其次,从“好”的方向考虑,如果二季度的经济运行表明可以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已不必启动给扩张政策加码的预案的话,则有必要不失时机地考虑启动把资源税负向上调整的改革方案,贯彻中长期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升级、提高增长质量的追求。资源税改革的必要性和长期正面效应已为各方所认识,在此不必赘述,但在操作上,除要精心设计好其力度(税负提升量应使大多数企业可以经过努力继续发展,只有少数的企业在“优胜劣汰”中被改组或出局)之外,特别关键的,看来是要等待各方面(从决策层、管理部门到企业界)吃下经济止跌回升“定心丸”之后的时机条件。如果这种条件二季度或稍后出现,就应当积极主动把握时机推进资源税改革。此轮低迷延续3年以上从此轮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来看,即使今年我国经济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也并不意味着会马上重新进入一个高涨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经济高涨期和低迷期每次来临,都会延续5年左右(如1992—1997年高涨,1998—2003年低迷,2003—2008年高涨,现又入低迷);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互动关系看,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经济走势的曲线高度一致,阶段转换上,中国比美国滞后半年至一年。而这一轮美国经济的低迷可能延续3年以上。结合上述这两个“经验”做粗线条的预计,我国这一轮相对低迷阶段的时间跨度大概也延续3年以上,而我国宏观扩张政策从启动到淡出,则要准备历经前后5年的时间。总之,一季度的相关经济指标显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在接近底部或正在完成其触底。二季度的主要指标情况十分关键,我们要作“好”与“坏”两个方向上的准备。结合历史经验作粗线条的预计,我国这一轮经济相对低迷阶段,可能要延续3年以上;而宏观扩张政策从启动到淡出,则要准备历经5年的时间。(贾康)5大因素奠定今年“保8”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力可称“史无前例”。但是只要政策措施到位,调整措施及时有效,中国经济今年仍可保持平稳增长,实现8%经济增长是有希望的。中国经济今年实现“保8”目标的信心来自哪里?第一,农业是基础。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纪录,连续第五个大丰收年,这为实施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应对危机,同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提供了比较好的物质基础。第二,财政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尽管财政收入去年下半年以来逐月下降,但中国财政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次,中国财政此前基本无赤字,今年的财政赤字安排也并不多,综合国力完全可以承担。这意味着在关键时刻,中国财政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赤字政策来保增长。第三,中国目前仍然实行的是资本项下的有限管制,吸引的外资以直接投资为主。简单说,资金不容易大进大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就小。而且整个银行体系存贷比很低,有的银行不到65%,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是充裕的。在整个国内金融体系和世界相对隔绝、国内资金富裕的情况下,加上还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金融体系是有能力支撑经济增长的。第四,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为2.2%,发达国家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大宗商品价格肯定处于下降趋势。海外机构预测,今年中国CPI为1.8%,不到2%,国内专家预测也很低,这给中国政府在采取宽松政策保增长中,防止物价上涨和进一步主动进行价格调整提供了空间。第五,从较长时间看,中国仍然处于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大,存在13亿人口这么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国民消费正处于快速升级阶段。所以只要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仍然很大。危机带来的两大机遇机遇大于挑战。从较长的时间来看,中国更是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第一,中国经济遇到了迈向成熟经济体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很不平衡,高储蓄,低消费,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面临目前的危机,经济增长严重下滑。严峻的现实倒逼着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发展国内的大消费市场。在历史机遇面前,目前会遇到各种以前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一旦处理好,会被形势“逼”出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相适应的大国消费市场,会“逼”出一个和大国经济体逐步吻合的经济结构特征。过了5年、8年来看,也许会感谢美国的金融危机。第二,危机给中国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鉴于中国前30年财力的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