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习题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习题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习题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习题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教案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运动

-动与静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常识性了解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运动和静止

一样有相对性

典例精析

【例1】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

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不同,所选择的参

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分析】诗人坐船向远看,看到山川向自己走来,这是把船作为参照物,山川相对船是运动

的,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山是静止的,是船在动,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山川相对

地面是静止的,船相对地面是运动的。

【解答】B

【例2】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

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分析】跳伞员看到直升机在向上运动时是以自身作参照物。由于跳伞员相对地球是在向下

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上运动或静止时,跳伞员都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

大,即看到直升机向上运动。若直升机相对地球向下运动,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

降速度慢,跳伞员同样会看到直升机与自身距离变大,即认为直升机向上运动。由

此可见,跳伞运动员无法依据自己看到的现象来判定直升机相对地球的运动情况。

【解答】D

【说明】若跳伞员看到直升机下降,则根据自身参照物对于地球处于下降的状态就可以判断

直升机相对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伞员下降速度还要大。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而又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为。

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可把运动为和。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

做,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o

3.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要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称做。如果物体相对

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

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的。

4.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

实叫做运动的0

5.“水涨船高”说的“船高”是相对于而言的,如果以作为参照物则船是静止的。

6.小船顺流而下,船上有人,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的,船是的,相

对于船来说人是的,树是的。

7.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绿茵场上健儿飞奔B.气温升高C.电灯发光1).声音传到远处

8.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看到树木迅速向后退去,这位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树木B.迎面开来的汽车C.乘客乘坐的汽车D.房屋

9.地球同步卫星静止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A.地心B.月球C.太阳D.随意选定的物体

10.夜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以下面的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A.月亮B.云C.地面D.观看的人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选参照物也能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B.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C.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D.在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总要选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12.在一条平直的公路匕有甲、乙、内三辆汽车,先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

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甲车静止,乙车向东行驶

综合与提高

1.第一次大战期间,一名法国的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身旁有一个小东西,

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的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是一颗德

国子弹,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抓住一颗子弹?

2.明和小华都坐在车里,车沿着公路前进,小明和小华为自己在动还是没动在争论着,小

明说他没动,小华说她在动,请你说一说他们谁是正确的呢?

3.为什么机场附近的鸟群会给飞机的降落和起飞造成很大的危害?

4.在校运会上,明明为晨晨拍了一张赛跑的照片,冲印出来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模糊,后面

的景物却很清晰,第二次,为了拍清小高跑步的照片,明明拿照相机,在跑道旁边一边跑

一边对准晨晨,冲印出来的后,发现晨晨的像很清晰,但后面的景物却是模糊的,利用你

所学的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探究

1.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目的】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课本、橡皮、铅笔等。

【步骤】

(1)将课本平放在课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课本上(如图8-1-1)。

图8-1-1

(2)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_«橡皮相对于课桌是_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o若以为参照物,则课本是运动的。

2.与同学们在一起做游戏,两条长约一米的木板,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把脚绑在长木板上,

一起走完约30米长的路程,看谁先到终点。并讨论这个游戏取胜的关键是什么?用到了

我们所学的什么物理知识?

3.意观察一些生活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事例,特别是相对静止的事例(飞机加油机,联合收割

机等),想一想,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物理在线

飞机的空中加油

飞机的空中加油技术起源于70多年之前,1923年4月,美国陆军曾用两架小型飞机作

试验,在飞行中靠人工用手抓住导管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空中对接加油,现代的飞机空中加油

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机在800米以上的高度,在同温层(或叫平流层)进行的,在这个空

城中,大气温度基本上不随高度发生变化,气流很平稳,现代大型飞机和先进的加油机最佳

飞行高度在10000米上下。

实施空中加油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汇合,必须保证受油机和加油机不发生碰撞,

受油机从加油机下方进入,先在加油机锥管5米以内3米以外编队飞行;然后再以比加油机

快0.6至2.5米/秒的速度慢慢地将输油管与受油管插好;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两机

的高度、速度、航向、倾角度必须完全一致,双方必须小心翼地操纵着自己的飞机,使之保

持相对静止;加油完毕,受油机缓慢减速,退出加油插头,双机脱离.

请思考并回答

1.飞机在加油的过程中,运用了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

2.你认为飞机加油时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为什•么?

二快与慢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初步认识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和千米/时的单位换算

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知道简单的数据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索科学和真理,培养自身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对速度知识应用,培养解决问题

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一列火车长200m,已知它用2h,跑了144km,(1)这列火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速度是多大?合多少m/s,(2)若火车仍以此速度通过1.6km的山洞,则整列火车

驶出山洞要多长时间?

【分析】火车的平均速度由公式。=£易求,火车在通过山洞时,所用的时间,应为从火车

t

头进洞至车尾出洞所经历的时间,设火车长为S1,山洞长为S2,则整列火车通过山洞所

行驶的路程应为S=S1+S2

(1)V=s/t=144km/2h=72km/h

Vlm/fe=3.6km/h/.72km/h=20m/s

,s-r,口s.s4+S2200/w+1600m“

(2)由。=一可得f=-;"=-=-!——1=--------------=90s

tvvv20mIs

【解答】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20m/s,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90s。

【例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8—2—1中的短跑

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甲图表明:

乙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8-2-1

【分析】在图甲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相同,表明他们所用的时间相等,三个运动

员的位置不同,说明他们通过的路程不同,在相同的时间里,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

通过的路程长,他跑得最快,在图乙中,各跑道右边的计时表的指针不同,表示运

动员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表明路程相等时,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

【解答】甲图表明:在时间相同时,通过的路程长的跑得快。

乙图表明:在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少的跑得快。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物体在运动时,运动的和都可能发生变化,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与

方向,物理学中引进了一个重要物理量速度,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大小表示物体

运动的,它的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

2.物体速度的公式是,其中用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用表示

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符号是,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做单

位,符号是。

4.当只对物体运动快慢作粗略研究时,可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

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求物体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5.一个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120m,它通过300m路程需要s»

6.36km/h=m/s;20m/s=km/h

7.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B.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的速度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D.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8.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约为()

A.15m/sB.15km/hC.1.5m/sD.150km/h

9.一辆汽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前•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是60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B.40km/hC.45km/h1).50km/h

10.长20m的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980m长的大桥所用时间为()

A.102sB.100sC.98sD.96s

1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

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己,在整个赛跑的过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12.汽车从甲地驶到乙地共用了6h,它最初2h行驶了60km,中间的2h行驶了80km,最后

的2h行驶了40kln,求:

(1)汽车在这6h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最后2h内的平均速度;

(3)汽车在前4h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用食物诱使一只小狗、猫或鸡跑过一段直路,测量它们这种慢跑的平均速度。请大家思考,

如何才能测出蚂蚁、蜗牛、毛毛虫的爬行平均速度。

2.猎豹的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而蜗牛是动作缓慢闻名的动物,它lh

只爬出5m,请你算一算,如果猎豹跑1min,蜗牛要爬多长的时间呢?

实验探究

1.怎样测蚊香的燃烧速度?

器材:停表、细线、蚊香、刻度尺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高处释放一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向下自由运动,这种运动我们把它叫做自由落体

运动,当然,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

于空气阻力小,我们也可以把日常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试探究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需要测量的数据:高度(路程)、时间

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合作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

物理在线

天文学家的尺子

现在很多人都已知道,日地距离为1.5亿公里,这个距离常被当作“天文单位”(国际天

文学联合会规定从1984年起天文单位为一规定值:1.49597870、10口米,但与日地平均距相

当接近,故仍可认为是地球的轨道半长径。)天文学家也常用这把尺子来衡量行星、小行星乃

至彗星的距禽

可这个结果却来之不易。

古人以为太阳在天上,所以到太阳距离就是“天”的高度.我国西汉年间,天文学家数

学家从若干处竹竿影子长度的区别,曾推算出“天高八万里”,虽然这结果“谬之千里”,但

这种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却是很可贵的。

几乎差不多的时代,古希腊有人利用月亮上、下弦时,日、月、地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测出太阳比月球远17~19倍,如图8-2-2所示。

这似乎比万里的结果好一些,但当时月地距离本身

也不清楚,所以可能仍是一笔“糊涂账”。何况实际图8-2V

上,二者的距离相差近400倍。

16世纪时,哥白尼估算的太阳距离也只有300万英里,按现在的比例,则相当于480万

公里。一个世纪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则认为应是2100万公里.稍后的牛顿又进了一步:8640

万公里……这样巨大的数字实在已超出了想象。

前文说过,第一次科学测定天文单位是法国乔•卡西尼完成的。他当然不会相信牛顿的

推算。而且他也的确获得了很了不起的结果:13800万公里。一直到近代,由于小行星的功

劳使这个值更趋准确:14958万公里,使得误差从卡西尼的8%减少到了0.01%。现代则利

用了雷达和激光技术,使天文单位a的值定为149597892±1公里。另U对±1公里误差耿耿于

怀,因为相对误差只十亿分之六,如果能用这样的精确度测量南京到上海的距离,那误差只

有2毫米---相当于1粒绿豆大小。

其实地球的轨道是椭圆,日地距离本身时刻都在变化。为了协调起见,国际天文学联合

会规定:从1984年元旦开始,日地距离的平均值为:149597870公里。一般情况下,谁也不

需要那么精确,完全可以讲1.5亿公里。正如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1990年7月1日零时

的大陆人口为1133682501人,考虑到这几年的增长因素,一般便说12亿人口了。

1.5亿公里有多长呢?一般人可能还不易想象,因为地球上任何两点的“直线距离”都

不会超过2万公里,根本无法与此比拟。

不妨这样来比喻这1.5亿公里的漫漫之路:如果以步行速度(5公里/小时)“长征”,

则要昼夜不停地走上3500年,让唐僧当初去朝圣太阳,至今不过走了全程的30%左右。如

果铺上了“月地高速公路”让小轿车疾驶,也得花上170年。以声速行进,则需要13.7年。

事实上从太阳上发出的光,也需过了8分钟才到达地球的。如果太阳上有1台与我们同步的

钟,则如果太阳在某天12时突然熄灭,那未我们在12时8分前还可尽情享用这“最后的光

明,

请思考并回答

1.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数据,算一算太阳光的速度是多少?

2.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怎样探索科学真理。

三直线运动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

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理的重要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解释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

典例精析

【例1】小强和大勇同时骑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前往相距18km的乙地,小强做匀速运动,

大勇做变速运动,且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出发lh后小强到达乙地,

贝lj:()

A.大勇也同时到达乙地B.出发20min后,小强离乙地12km

C.大勇到达两地的中点一定用了半小时

D.途中小强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分析】编制本题的目的,在于使解题者体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

平均速度”的根本区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强,骑车的快慢程度始终不变,速

度的数值为一恒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而大勇做变速直线运动,

他骑车时快时慢,速度的数值为一变量,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

“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其含意是“在全部路程中,小强的快慢

程度跟大勇的平均快慢程度相等”。

【解答】依据物理规律和题意,对四个备选答案逐个考察:

A.由于两人都是从甲地前往乙地,路程s相等;“小强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

速度”,v也相等,根据f=s/v则两人所用时间,必相等,两人又是同时出发,所以

一定同时到达。

B.小强做匀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出发20min(全部时间

lh的1/3)后,小强应该通过了全部路程18km的1/3,即6km,此处距离乙地为18km

一6km=12km。

C.大勇做变速运动,他通过的路程跟所用的时间没有比例关系,即大勇通过全部路

程的1/2(到达两地的中点)所用的时间不一定(并不是不可能!)是全部时间的

1/2(半小时)。

D.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小强快慢不变,大勇时快时慢,可知必定“途中小强

有时比大勇快,有时比大勇慢”。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例2】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激光的传播速度为3X105km/s,

一架飞机的速度最快可达3600km/h,若乘坐这架飞机能直驱月球,需要多长时间才

能到达?

【分析】本题喑含的等量关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还需要注意的是激光传播所用的时

间是“往返时间”,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已知:v/=3xl0'km/s“=2.56s/2=1.28sV2=3600km/h

求:t2

【解答】根据题意,从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终不变

即S2=$2而S=Vt则有V|,,2=丫2,(2

55

所以t2=v\•/|Zv2=(3X10km/sX1.28s)/lkm/s=3.84X10s=106.7h

答:这架飞机需要106.7h才能到达。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2.直线运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3.物体沿着直线做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_______发生变化的

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4.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则甲

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5.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Imin通过的路程为120m,比

较可知()

A.甲物体运动最快B.乙物体运动最快

C.丙物体运动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它在第8s内的速度是()

A.2m/sB.12m/sC.2.4m/sD.无法确定

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B.快慢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C.快慢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D.运动方向不变的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8.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那么()

A.时间越长,它的速度越大B.路程越短,它的速度越大

C.它在0.6s内通过的路程是4mD.它在Is内的平均速度是0.15m/s

9.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通过前半段路程的时间和后半段的时间相等,这辆汽车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做变速运动()

C.前后两段路程上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整段路程上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10.从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在缓慢的增大,因此测出它前半程,后半程

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前半程最大B.后半程最大C.全程最大D.几个平均速度相同

11.某同学在60m的赛跑中,头2s内跑了12m,接着又用了6s时间跑了40.8m,最后用1s

跑完余下的路程。

求(1)头2s内的平均速度。(2)中间6s内的平均速度。(3)最后1s内的平均速度。(4)

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综合与提高

1.如图8-3T所示,是一辆小汽车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

获得的合理的物理信息是:

信息一:他们是同时经过O点的:

信息二:;

信息三:<>图8-3-1

2.甲、乙两人要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河边,甲离乙20nl远,他们站在一条河岸

到峭壁的直线匕甲喊了•声,乙听到两次声音,测得两次声音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

的距离(V声=340m/s)

实验探究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来的平均速度

需要的数据有:路程和时间

需要测量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在线

时间的单位——秒的规定

长度、质量和时间是力学中的三个基本量,这三个量的单位不仅在物理学中处于重要地

位,而且在其它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它们。在国际单位制中这三个量的基本单位分

别是米、千克、秒。那么这些基本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米和千克的规定

已有叙述,而对时间的基本单位——秒的规定未作介绍。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试图用目前中学

使用的理化教材中的知识对“秒”的规定的主要方面及其前后变迁情况作一介绍。

一.秒的最初规定:太阳早升晚落是人们经常观察到的现象,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也就自

然成为人们观察时间的依据。太阳连续出现在天空同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叫做一天,也

就是天文学中的“真太阳日”。应该说明的是真太阳日

并不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这是由于地球除自转外

还绕太阳作公转。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同时在公转轨道上地球经

过一段孤长,相应地地球自转必需多转一定角度才能在

地面上观察到太阳和前一天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情况。图8-3-2

如图8-3-2所示.可见用太阳的位置来观察时间,其结果不仅和地球自转有关也和地球绕太

阳公转有关。不幸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的,根据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

定律可知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因之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它的

线速度最大,而在远日点时线速度最小,如图8-3-3所示。

也可以作如下简单推导,设在近日点处地球速度为山地日距

ri;远日点处地球速度为vz,地日距为n。面积速度相等即

vm=v2rz,由此式可得匕=白~,因为nH,所以Vi>V?。公转

匕G

轨道上速度的差异使得各个真太阳日的时间间隔不等,这对观图8-3-3

日定时是不利的。于是人们把一个回归年的所有真太阳日加以平均,其平均值叫平太阳日。

1789年法国成立特设科学委员会研究时间计量标准,历时近30年于1820年正式提出最初的

秒长定义:平太阳日时间长度的86400分之一规定为一秒。秒长的这一规定由1820年使用到

1960年。由此定义,明显看出它是建立在地球自转的基础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观测

到地球的自转也是不均匀的,有时快,有时慢,但自转的总趋势是减慢,这就使得前面的定

义中的秒长不是一个不变的时间间隔,它的准确度只能达到107数量级,满足不了高度发展

的科学技术的要求。

二.历书时系统的秒长定义:力学的发展使得人们根据力学规律可以精确计算出各时刻

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反之如果能够观测到运动物体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运动体在该位置

的时刻。在浩翰的宇宙中,将地球看作一个质点,在地球质点上观测其它星体的位置,例如,

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相对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同样月球绕地球公转,月球相对地球位

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观测太阳或月亮相对地球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时间,这种时间系统不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是均匀的,称为历书时。历书时规定当太阳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时(太阳

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的瞬时)作为1900年1目0日12时正。历书时秒的定义为:由

1900年1月。日12时开始的一个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这一分数的分母是1900

年回归年的天数X24X60X60而得到的。1985年国际天文学会通过决议:自1960年起采用

历书时秒作为天文学的时间标准。这种时间标准由于对星体准确位置观测上的困难,使得秒

长误差在10一,数量级,历书时秒仅使用了数年时间便被原子秒所代替了。

三、原子秒的定义:在介绍原子秒之前首先了解一点原子方面的基本知识,原子是由原

子核及核外电子所构成的,核外电子在一定轨道上绕核运动,允许的轨道有多个。电子在不

同轨道上运动,原子就具有不同的能量,用原子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原子处于不同的能级。

当原子受到电磁波辐射时吸收电磁波能量,电子由低能凯道跃迁到高能航道,这时原子处于

激发态。反之电子由高能轨道回到低能轨道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电子处在最低能量轨道时

原子能量最低,称基态原子。原子辐射或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严格满足下列条件:f=唯二人,

h

式中曲和W?分别表示原子在跃迁过程中初末两个能级,h为布朗克常数。原子的各个能级是

固定的,这使原子只能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的电磁波,该电磁波频率所对应的周期为:

T=,,这一周期稳定度极高,如果我们规定这一周期的若干倍为一秒,我们就会得到重复

f

性极好的秒。但是,原子秒并不是由电子轨道的变化所定义的,而是由所谓的核自旋的变化

来定的。原子中除电子绕核转动外,原子核本身在作自转,称核自旋,由量子力学理论得知

核自旋的方向只能取几个不连续的方向。对应核自旋的不同方向,使原子处在不同的能级,

即所谓的超精细能级。当原子发生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时,也就是核自旋由一方向跃迁到

另一个方向时,伴随着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的辐射或吸收。

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年10月)作出规定:艳原子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

间跃迁振荡9192631770周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也就是说当原子量为133的钱原子

处在基态中时核自旋由一种自旋方向转变为另一种自旋方向时原子能量发生变化,所对应的

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间隔规定为一个原子时秒。原子时秒具有极高的稳定

性,其准确度可达10HJ-io-\国际单位制中的秒长就是按照上述规定在海平面上得到的。

请思考并回答:

1,秒的规定经过了哪几个变迁过程?

2.原子秒是怎样规定的?

我的成长记录

评价项目差中良优

1对本章的兴趣

2按时独立完成本章的作业

3努力守成老师要求的课外实验或社会设想、资料收集

4能积极参与同学合作,友好探讨本章的有关问题

5能用本章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本章自己动手小实验完成情况

7对本章的掌握程度

8自我评价

9老师或家长评价

第七章《运动》测试题

基础知识部分

一、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面上的房屋总是静止不动的

B.只有那些不动的物体才能作参照物C.房屋对于运动的汽车是静止的

D.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

2.坐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售票员D.关着的车门

3.如图8-1所示,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以同样速度向一方向水平飞行,下列有关它们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地面来说,受油机是静止的

B.选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C.相对于加油机来说,受油机是运动的

D.相对于地面来说,加油机是静止的图8T

4.下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A.沿平直轨道出站的列车B.沿平直轨道进站的列车

C.斜向上抛出的皮球D.放在快慢不变运行着的传送带上的纸箱

5.一个物体沿平直公路第1秒内运动了10m路程,第2秒和第3秒都运动了10m路程,则该

物体所作的运动为()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B.•定是匀速曲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D.可能是匀速曲线运动

6.某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8s内通过的路程为320m,则此物体在后4s内通过的路程

为()

A.40mB.80mC.160mD.无法确定

7.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u=S/t说明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下面哪句是正确的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速度的大小不随路程的长短或时间的多少而变化

D.以上三种说法中,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8.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A.平均速度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平均速度能粗略知道物体运动快慢

B.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C.D.求平均速度,要考虑这〜段时间内速度的具体变化

9.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第1s内行驶1m,第2s内行驶2m,在第3s、第4s内共行驶

7m,这4s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A.Im/sB.2m/sC.2.5m/sD.4m/s

10.速度的两个单位:km/h和m/s相比较()

A.km/h是较大的单位B.m/s是较大的单位C.两个单位一样大D.无法判断

11.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一定长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通过的路程越长,所需的时间一定越多

C.运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一定大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秒内通过4米路程。则它在前2秒内的速度是()

A.0.5m/sB.lm/sC.1.5m/sD.2m/s

1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速度是乙的2倍,甲、乙所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

1,则甲、乙所用时间之比为()

A.1:1B.2:1C.4:1D.1:2

1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了25nl距离,那么它在第3s内通过的距离是

A.15mB.5mC.10mD.75m()

15.甲、乙两同学在平直公路上跑步,二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速度比为5:4,所用

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A.5:4B.4:3C.5:3D.15:16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在lh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如果甲做匀速直线运

动,乙•定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B.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7.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在公路上行驶的卡车上

载满了货物,若以卡车为参照物,则货物是,地面和路旁的树木是的。

以地面为参照物,树木是的。

18.骑摩托车的人,第1s内行驶2m,第2s内行驶4m,第3s内行驶9m,他3s内的平均速

度是m/s,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m/s,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m/s。

19.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1,通过相同的路程所

用的时间之比为,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之比为o

20.物理学中用速度的大小表示物体,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2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填写好下表。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5|=lmt\=2s

52=0.5m^2=0.5sV2=

53=S]-S2=h-f2=也=

说明了在变速运动中,同一物体,在不同的一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

所以平均速度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内的。

2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5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则它在后2s内的速度是m/s,

合km/h,

创新与探究部分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2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沿斜坡下滑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时,设计如下的实验方案,如图

8-2所示,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

度v尸;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V2=o则可以判断小车是

做宜线运动,速度是的。

(秒表每一小格为1s)

24.某班同学测同学赛跑的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

记录了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m)406080100

时间(S)4.57.51216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该同学跑步的下列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2)从60m到8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

四、计算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5.如图8-3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到黄河桥最

快要多长时间?

图8-3

26.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右边为

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10分)

求(1)出租车行驶的时间?

(2)出租车行驶的速度?

图7-4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发展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

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

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

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典例精析

【例1】如图所示的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AB手对弓的拉力磁铁对小铁球的吸引力

【分析】A、B、C三图中所施的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D图中磁铁改变了小球的运动方向,

即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D

【例2】推出去的铅球,在空中飞行时,是否还受到手的推力作用?

【分析】本题发生的力的作用是在手与铅球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

失的。本题的关键是铅球已脱离手在空中飞行,说明手与铅球之间已不发生力的作

用。

【解答】推出去在空中飞行的铅球不受手的推力作用

【例3】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吗?

【分析】物体间的作用分为接触的和不接触的两种,如磁铁吸铁钉属于不接触产生力的作用。

但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例如:如图的A、B两球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

彼此接触,但并没有产生力的效果(没有发生挤压变形),

也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解答】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反之,人们可以通过物体是否

发生形变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

发展与评价

基础知识

1.日常生活所见的推拉、提压、摩擦、碰撞、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称为力。力是

对的作用,当发生力的作用时,总可以找到个物体,其中一个叫做—

物体,另一个叫做物体。大量的事实表明,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

物即是物,又是物,它们的作用是O

2.物体与物体之间发生力的作用时可分为接触的,如对作用;和不接触的,

如对的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如;或者使物体发

生_____,如.

4.跳高运动员用脚蹬地,人腾空而起,这说明了,如以人为研究对象,

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若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则施力物体

是,受力物体是。

5.乒乓球落到桌面后会向上弹起,这是因为乒乓球和桌面碰撞时,对有力

的作用,该力使乒乓球的发生改变,同时乒乓球发生了,这一现象

说明力同时改变了物体的和

6.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的—的大小或__方向,也就是改变物体的

。此外,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不•定有力的作用B.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踢出去的足球受到了脚对球向前的力B.离开物体就不存在力的作用

C.人推车前进,人对车施力,而车对人没有力的作用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会改变运动状态

9.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小孩推墙时也受到墙的推力

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10.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改变;②篮球撞在

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1.下列各种情况,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A.钟表来回摆动B.骑自行车在弯道上转弯

C.雨滴从空中竖直匀速下落D.月球绕地球运动

12.游泳运动员用手、脚向后划水,于是人就能前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是施力者,自己不受力B.运动员是施力者,同时又是受力者

C.水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D.运动员在水中前进时,不受重力

13.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C.磁铁吸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不能同时使物体既发形

变,又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

综合与提高

1.一个力气很大的举重运动员能不能不借助别的物体,自己将自己举高而停在空中?为什

么?

2.小军同学根据生活直觉经验,对“鸡蛋碰石头”作了如下描述:鸡蛋碰石头时,鸡蛋破了而

石头完好无损,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请你对这个描述

做出评价

3.小军总结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①书放在桌子上,书与桌子相互接触,从而产生了力

的作用:②人步行时,鞋与地面相互接触,从而有了力的作用;③用手提袋子,手与袋

子相接触,从而产生了力的作用;④磁铁在靠近铁钉时就能吸引铁钉;等等。于是他总

结出: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而且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这个结论对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

实验探究

1.不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吗?

器材:磁铁、铁钉,塑料杆钢笔,气球,毛皮、小纸屑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我所知道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例有

生活中我感受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事例有

物理在线

力学和大自然

你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运动物体:皮球从高处落下;升降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