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3节 醛和酮 糖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第3节 醛和酮 糖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第3节 醛和酮 糖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第3节 醛和酮 糖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第3节 醛和酮 糖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PAGE第2章第三节醛和酮糖类第一课时《常见的醛酮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认识醛、酮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了解醛的化学性质及确定醛基的化学方法3、了解醛、酮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教材分析]: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所以掌握醛酮的结构和性质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所以这节课最终体现醛酮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前面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结构分析预测有机物性质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学习醇的化学性质时对这种研究方法就实际应有过,因此在这部分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地理解“根据结构预测性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醛酮性质的差异,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本节教材选取的反应依据两个方面:一与生产、生活相关;二与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有关。[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醛和酮的官能团、部分化学性质及乙醛和和丙酮的分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2的学习过程中初步认识了糖的分类及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醛和酮在结构上的特点;醛和酮的命名与同分异构现象;2、掌握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加成反应。过程与方法: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应用结构推测性质的思想方法研究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醛、酮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对环境及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重点、难点]:醛和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加成反应。[课堂引入]我们都知道新装修的房子不能立即住进去,要开窗通几天风,因为从装修材料中挥发出来的甲醛等有机物是致癌的;在生物实验室很多形像逼真的生物标本是浸泡在甲醛的水溶液(福尔马林)中;学校里,整齐的楼房,洁白的墙壁,粉刷的非常漂亮,这主要是由于涂了一层用丙酮做原料制造的涂料。从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学习下醛和酮的知识。{板书}第三节醛和酮糖类[引导]醛和酮有着重要应用,那醛和酮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学习一下醛和酮的结构。[板书]一、常见的醛、酮1、醛和酮的分子结构与组成[展示]甲醛、乙醛、丙醛、丙酮、丁酮的球棍模型,[提出问题]根据其球棍模型,醛和酮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甲醛、乙醛、丙醛的分子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醛类的通式是什么呢?[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回答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子团,一端与H相连为醛基。甲醛、乙醛、丙醛互为同系物,引导得出醛类组成通式CnH2nO。学生填写学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教师强调]①醛:分子里由烃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叫做醛,通式为RCHO,饱和一元醛通式为CnH2nO(n=1、2…),最简单的醛是甲醛HCHO。②酮:分子中与相连的均为烃基,其通式为RR′,饱和一元饱和酮通式为CnH2nO(n=3、4、5…)。最简单的酮是丙酮CH3CCH3.O[说明]注意:O①醛与酮结构中都存在着(羰基),醛中为醛羰基简称为醛基,酮中为酮羰基简称为酮基。②醛基要写成-CHO,而不能写成-COH。③醛一定含有醛基,含有醛基的物质未必就是醛。但它们都具备醛基的化学性质。举例:我们前面学习的葡萄糖。[针对练习]:以下属于醛的有________,以下属于酮的有_________A、CH3CHOB、HCHOC、CH3-C=OD、CH3-CH2-C-CH3CH3O[过渡]醛、酮的命名原则与醇的命名相似。[板书]2、醛酮的命名[学生活动]完成课本69页“知识支持”两种有机物的命名。[过渡]醛、酮的种类很多,我们来认识一些最简单的醛、酮。最简单的脂肪醛就是羰基两边都连接上氢基甲醛,而乙醛是有着重要应用的,最简单的芳香醛是苯甲醛,丙酮是最简单的脂肪酮。[板书]3、醛和酮的同分异构现象[例]C5H10O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提示]书写规律①碳骨架异构②官能团类别异构③官能团位置异构[板书]4、常见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对照表格阅读课本P70页,并填表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结构简式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应用[过渡]根据醛和酮的组成通式可知,饱和的一元脂肪醛和一元脂肪酮分子式的通式相同,那么他们在C原子数相同时,其之间可形成同分异构体。[过渡]自然界的醛、酮结构复杂,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板书]二、醛酮的化学性质[过渡]醛和酮分子中都存在着官能团羰基,官能团中C原子有没有饱和?学生答:没有[引导]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用部分带正电荷和部分带负电荷描述电荷的分布情况。[思考]: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加成反应。[回顾]加成原理是醛和酮结构中带正电荷的部分加上了试剂中带负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结构中带负电荷的部分加上了试剂中带正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板书]1、羰基的加成反应根据加成反应的原理,以CH3CHO和丙酮为例,试写出以下加成反应的方程式。(1)与HCN的加成反应(2)与NH3的加成反应(3)与CH3OH的加成反应[说明与氨的衍生物加成]甲醛有毒,就是分子中的羰基与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引起人体中毒。甲醛能够防腐,也是就用这个原因。[小结]1、认识醛酮的结构及简单醛酮的性质和应用2、简单醛的同分异构的书写3、醛的化学性质-加成原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醛和酮的官能团、部分化学性质及乙醛和和丙酮的分子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必修2的学习过程中初步认识了糖的分类及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效果分析从知识层面,学生们理解了常见的醛酮,加深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初步掌握了醛酮的化学性质。课后测验反馈学生对测定有机化合物成分的实验探究印象深刻,知识落实效果比较让人满意。同学还收获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尤其是在交流和反思之后,体会更深;很多学生提到课堂内容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发挥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就会充满情趣。教材分析醛和酮是含有羰基的两类重要化合物,在官能团的转化和有机合成中占有核心地位,是有机合成的“中转站”,所以掌握醛酮的结构和性质是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所以这节课最终体现醛酮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前面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应用结构分析预测有机物性质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学习醇的化学性质时对这种研究方法就实际应有过,因此在这部分学习中学生可以更深地理解“根据结构预测性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醛酮性质的差异,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分子中基团的相互影响。本节教材选取的反应依据两个方面:一与生产、生活相关;二与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有关。测评练习1.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们使用的各种装饰材料。泡沫绝缘材料、化纤地毯、油漆、内墙涂料等会释放出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是(

)A.氨气B.二氧化硫C.甲烷D.甲醛2.已知丁基共有四种。不必试写,立即可断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

)A.3种B.4种C.5种D.6种3.甲醛、乙醛,丙醛的混合物中,测得H的质量分数为9%,则混合物中O的质量分数(

)A.37%B.16%C.6.6%D.无法确定4.乙醛与H2反应转化为乙醇,是乙醛发生的(

)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加成反应D.消去反应5.化合物是一种取代有机氯农药DDT的新型杀虫剂,它含有几种官能团(

)A.5种

B.4种

C.3种

D.2种6.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C.CH2CH—CHO D.CH3—CH2—CHO7、给下列两种物质命名:(1)(CH3)2CH—CHOO(2)CH3—C—CH2—CH2—CH3O8.写出分子式为C4H8O同分异构体,并指出哪些是醛?哪些是酮?课后反思这节课是鲁科版高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第2章第3节《醛和酮糖类》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新授理论课。本节教学策略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演绎推理的能力及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优点。本节课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法和迁移学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