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化学-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化学-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化学-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化学-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分析、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从平衡常数和浓度商分析其原因。【教学方法】1、知识上的重难点:重点:从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平衡转移规律。难点: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方法上的重难点:从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之间的大小关系分析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教学方法】分组实验、讲述法、合作讨论法等。【实验准备】(学生分8组)仪器(每组):NO2平衡球(1只)、50mL烧杯(2个)、250mL烧杯(1个),试管(6支)、胶头滴管、药品:(0.01mol·L-1、1mol·L-1)FeCl3溶液、(0.03mol·L-1、1mol·L-1)KSCN溶液、0.01mol·L-1K2Cr2O7溶液、6mol·L-1NaOH溶液、浓硫酸【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从定量角度研究了化学平衡,这节课我们从定性角度进一步研究化学平衡。【温故知新】【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课件展示】【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分组实验】将2NO2(g)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冰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学案:表格从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概括整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练习巩固】2、浓度【设疑】往平衡体系中FeCl3+3KSCN3KCl+Fe(SCN)3加入①FeCl3溶液②KSCN溶液,分析原因,猜想实验现象。【实验验证】体系中加入①FeCl3溶液②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深。【设问】从这里可以归纳出浓度对化学平衡有什么影响?【追问】如果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如何移动?【分析】从Q和K关系角度分析平衡移动。【思考】①在FeCl3和KSCN反应平衡后的上述红色溶液中在加少量的氯化钾晶体的现象?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为什么?②在C(s)+H2O(g)CO(g)+H2(g)中,增加C的量,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为什么?=3\*GB3③改变浓度,化学平衡发生移动,K有变化吗?【学以致用】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有什么应用?P49一段话,思考为什么工业上制SO3时常加入过量的空气,目的是什么?,从平衡移动角度分析原因。【概括整合】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练习巩固】【自主探究】重铬酸钾(K2Cr2O7)与铬酸钾(K2CrO4)有如下转化:Cr2O72-+H2O2CrO42-+2H+已知重铬酸钾的稀溶液呈橙红色。请根据现有试剂,探究浓度对该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课堂小结】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回忆、思考观看投影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思考、理解、笔记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思考、作答思考、回答回扣课本,学以致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概括整合通过相关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一定衔接和铺垫。复习、分析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知识支持。分组实验,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便于根据结论分析原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表格填写,分析缘由,猜测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理论依据与实验事实的密切关系。通过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分析,学会举一反三。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从已知到未知发展学习、探究能力,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方法。【板书设计】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T改变→K改变→Q>K反应逆向移动Q<K反应正向移动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C改变→Q改变→Q>K反应逆向移动Q<K反应正向移动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对平衡移动有初步认识,知道当一定外界条件改变时,有可能会引起平衡移动。能力起点: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初步具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能力的欠缺: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有序性)差,实验操作阶段耗时较多;实验分析能力较差,缺乏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抽取、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难以获得实验结论;实验设计能力较差,缺乏设计有效实验检验理论预测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缺乏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应用浓度商、化学平衡常数判据,预测、评价、解释平衡移动方向的问题)效果分析本节课利用了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充实的学习情境中满足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也达到了探究的教学目的。学生对问题情景关注,兴趣浓厚、参与活动主动。学生能认真开展阅读、讨论,对实验或事物认真观察、记录,学具或实验器材使用正确、操作规范。参与学习活动人数多,自主活动时间充足,活动方式有效,各类学生都有收获。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老师或同伴的发言,相互间团结协作,探究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气氛融洽。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张驰有度,气氛融洽。多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良好,有不同收获。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习惯良好,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多数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多数学生达到本课目标,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及化学反应的快慢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三个维度,一个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的程度、快慢如何,可以借助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利用化学平衡研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中学化学中基本理论知识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化学平衡部分是在分析了“如何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向某个方向自发进行”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2》已经简单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的概念,而在进行本课时学习之前,教材又给出了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这两个可以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的概念。所以,本节内容重点分析了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外在因素,即有关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较为理想的建立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教材利用具体的反应,结合实验及化学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分析了改变温度、浓度等时平衡移动的情况。即能利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感官的认识,又能从概念的实质出发解决问题。最终,归纳出了温度、浓度等对平衡影响的具体结论。评测练习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CO+NO2CO2+NO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CO的平衡转化率提高D.各物质的浓度不变2、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降温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2NO2(g)N2O4(g)△H<0B、C(s)+CO2(g)2CO(g)△H﹥0C、N2(g)+3H2(g)2NH3(g)△H<0D、H2S(g)H2(g)+S(s)△H﹥03、上述选项C中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或减小)4、在恒温恒容条件下,N2(g)+3H2(g)2NH3(g)反应中,充入N2,平衡移动,N2的转化率,H2的转化率,平衡常数(“变大”“变小”“不变”);若充入氦气,平衡移动,N2的转化率。5、在500℃时,2SO2(g)+O2(g)2SO3(g)△H﹤0的平衡体系中,若改变下列条件,请把影响结果填入下表中。改变条件Q与K的关系平衡移动的方向SO2的转化率升温增大SO2浓度鼓入过量的空气及时分离SO3体积不变充入氩气【检测练习】1.对于反应:2X+Y2Z(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若升高温度则能使()A.反应速率不变,Z的产量减少B.反应速率增大,Z的产量增大C.反应速率增大,Y的转化率降低D.反应速率减小,Z的产量增大2.氙气和氟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反应达到如下平衡:Xe(g)+2F2(g)XeF4(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变化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A.升高温度 B.加压 C.减压 D.适当降温3.在一定温度下将CO和水蒸气各1mol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CO+H2OCO2+H2,达平衡后测得CO2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A.0.6mol B.1 mol C.>1mol D.0.6mol<n(CO2)<1mol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B+C达到平衡。(1)若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是_________热反应。(2)若增加或减少B时,平衡不移动,则B是_________态。5.已知PCl5气体的分解反应为PCl5(g)PCl3(g)+Cl2(g),在473K达到平衡时气态PCl5有48.5%分解,在573K达平衡时气态PCl5有97%分解,则此反应是()A、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C、反应的△H=0D、无法判断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课后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上,通过复习巩固提供知识支持,而后通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理论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加以总结概括,得出结论。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习气氛和谐融洽,效果良好。有几点值得注意:1、要十分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验证,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可能就是错误的,或与本研究的课题不相吻合,应该放弃,应当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3、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更有力的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面的探究活动给予科学的归纳和系统的总结,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且能深化知识,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有所用。课标分析课标内容:(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本节内容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设计是以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