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北引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项目概况项目区位根据《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评估及优化》(2015-2030年)、《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0),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属于规划快速路四纵线一部分,线位总体呈南北走向。本项目起于在建嘉南线三期青龙嘴立交,沿现状锦龙路布设高架桥后向以隧道形式穿越电力高专及电厂家属区,再往南跨长江后,止于内环华陶立交,南北引道全长约5km(不含李家沱复线桥),与轨道18号线同桥过江。李家沱复线桥位于现状李家沱大桥上游约25m处,距离上游马桑溪大桥约5.8km,距离下游拟建黄桷坪大桥约3km。项目区位图本卷设计为北引道部分,北起于青龙嘴立交,止于李家沱大桥,北引道全长约2.65km。沿线与规划火车西站东接线、成渝铁路改线、四横向分流道白黄段、九滨路连接道、轨道18号线等相交。项目建设规模北引道部分全长约2.65km。全线采用城市快速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80km/h(现状九龙坡隧道段受现状影响,局部车速60km/h)。全线含中隧道1座(九龙坡复线隧道,长703m),主线高架桥1座(全长约1060m),互通立交1座(北岸立交改造工程)。设计内容及设计文件组成本项目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土建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隧道运营设施工程、绿化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本次《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文本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北引道部分,该卷共分为10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隧道土建工程第四册结构工程第五册排水工程第六册照明工程第七册交通工程第八册隧道运营设施工程第九册绿化工程第十册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第二卷南引道部分,该卷共分为8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结构工程第四册排水工程第五册照明工程第六册交通工程第七册绿化工程第八册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本册为第一卷第一册道路工程。设计依据及采用规范设计依据我院与业主签定的设计合同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北引道段)方案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研究)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文件(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北引道段)初步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研究2020.4)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题会议纪要2019-311)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文件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2020.4.15)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2020.4.20)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0+000~K2+522.664、K3+846.215~K5+900)详细勘察(重庆市勘测院2019.12)该项目补勘资料(2020.05)本项目范围物探管线资料1:500实测管线地形图李家沱大桥、九龙坡隧道竣工资料九龙半岛片区及李家沱片区规划资料九龙半岛片区及李家沱片区用地发件资料轨道12号线、轨道18号线及轨道25号线规划、设计资料青龙嘴立交施工图资料(重庆市设计院2018.08)李家沱大桥复线桥设计资料(林同琰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九滨路与大渡口滨江路连接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重庆市设计院2019.08)四横线分流道白市驿隧道至黄角坪长江大桥段工程初步设计道路平纵资料(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成渝铁路改线平纵资料(中铁二院重庆公司)火车西站东接线工程方案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研究)嘉华大桥南延伸段三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重庆市设计院2016.05)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规范(1)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版)《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GB/T36670-201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建设部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版)《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3)交通部标准(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D21-20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2018JTGD70/2-2014)(4)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5)其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部分》(2013年版)《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国家及部(委)发布的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符合现行规范的所有强制性条文。设计过程简述:2019年3月,市规划局专题会明确大桥采用平层桥方案,即在现状李家沱大桥上游新增单向四车道道路+轨道的断面形式,与既有李家沱大桥构建双向八车道系统,复线桥桥面及桥塔标高与现状大桥基本齐平。2019年3月,市规划局专题会议原则同意本项目设计思路与标准。2019年7月,第五届人民政府第54次常务会明确李家沱复线桥桥型采用与老桥一致的双索面斜拉桥。2019年3月-2020年3月,方案设计研究,与轨道18号线对接共建事宜。2020年4月,可研评审通过2020年4月,初设评审通过2020年4月至今,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初设意见及执行情况2020年4月20日下午,市住房城乡建委在机关办公大楼22楼6会议室组织召开了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道路专业评审为“通过”。道路专业初设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一)初步设计阶段设计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交通量分析预测应充分考虑四横线分流道对本项目的交通影响。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相关交通量预测内容。(2)在规划走廊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走廊方案比选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方案比较重点应放在南北引道的细部方案做比选。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设计说明中弱化走廊比选,重点介绍南北引道细部方案的比选,如平纵横比选、立交形式比选。(3)主线下层拓宽路面结构采用与新建主线路面结构的一致。同时,补充桥面铺装结构设计图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北引道主线上、下层及南引道两桥连接道地面层考虑交通流量、荷载较大,按专家意见采用统一的路面结构。补充桥面铺装设计图说。(4)优化左、右线上层接新、旧隧道口段的纵断面线形,避免该段线形竖向起伏,影响行车舒适性和道路纵向排水设计。回复: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复核,本次纵断面设计时在左、右线上层接新、旧隧道口段均设置了一个凸形变坡点,为保证行车舒适性,纵坡均小于3%。这样既可使上层纵坡与下层进行顺接,又可防止发生暴雨天气时周边地面雨水等汇入倒灌进入隧道,同时还减小了隧道洞口处路基挖方及两侧路基支护工程量。(5)核实左、右线上层桥墩基础与沿线连接道隧道的竖向最小安全距离是否满足要求。回复:本项目下方规划隧道较多,结构物较复杂,且部分为多层交叉。本次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核实了左、右线上层桥墩基础与沿线连接道隧道(火车西站东接线、四横线分流道、九滨连接道、轨道18号线)的竖向最小安全距离,均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并预留了本项目下方道路后期实施条件,具体详见S-D-11《路基典型横断面》。(二)初步设计阶段设计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做好新建项目与已建项目、在建项目(轨道18号线)和规划项目(包括平、纵、横)的衔接关系,做好新旧道路(宽度、路面和结构工程等)过渡段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北引道与沿线项目存在冲突的共有两处:其一为本项目起点接青龙嘴立交(在建项目),青龙嘴立交施工图设计时完全按规划线位预留本项目实施条件,但因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本项目方案设计时在规划方案基础上进行了优化,造成需对青龙嘴立交部分平面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已与青龙嘴立交设计单位市设计院对接,根据业主协调落实,由市设计院出具设计变更;其二为本次设计预留四横线分流道白黄段接入本项目的连接匝道,预留后本项目人行道边线处挡墙位于九滨路连接道隧道进洞口(削竹式)正上方,本项目已无优化调整空间,需九滨连接道(待施工项目)出具设计变更将洞门调整为端墙式或提前进洞,此处调整业主方已落实明确由市设计院变更。除上述两处冲突外,本项目与沿线其它项目均能很好地衔接,互不影响。(2)复核旧隧道洞口与出口左转匝道(去黄角坪方向)之间的间距是否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并补充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如洞内设多次提醒标志等)。回复: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复核,旧隧道洞口距左转匝道(去黄角坪方向)鼻端距离约为90m。本项目下层右线利用现状九龙坡隧道,北岸立交北侧为现状隧道,南侧接现状李家沱大桥,西侧为军事管理区红线,立交近期方案用地条件严重受限,经反复研究该处也无预留变速车道的可能。综合以上不可克服限制因素,要保证立交功能的完善又要保证交通安全,本次设计采用从交通措施上保证行车安全,具体组织如下:下层右线在进入隧道前设置内侧定向车道,往李家沱方向小车只能走最左侧车道,外侧车道仅能行驶往黄桷坪方向小车、往李家沱方向公交及大货车,全线划实线禁止变道。(3)核实新、旧隧道前后所有交织路段长度是否满足相应车速的设计要求。回复: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复核,新、旧隧道前后所有交织路段长度均可满足相应车速的设计要求,同时在隧道内及洞口附近通过设置部分定向匝道禁止车辆变道以保证行车安全。(三)施工图设计阶段需修改完善的意见(1)细化项目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对沿线道路的交通影响评估。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本项目为旧路改造,现状交通量较大,为减小项目实施对现状交通的影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进行详细设计,提供相应的图纸、说明及工程量。补充:本次施工图设计已进行详细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目前正报送交警审查。(2)完善项目实施后影响区域内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系统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影响区域内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系统设计。补充:设计施工图已完善本项目影响影响区内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域外的相关标志由其他单位实施。(3)北岸立交近期实施方案,A、C匝道平面布置尽量满足远期四路交叉立交设置要求(给远期小环道匝道设置预留空间)。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北岸立交近期实施方案考虑近远期结合,A、C匝道平面布置按远期实施。补充:本次设计施工图按远期方案设计预留,按近期方案实施部分匝道。(4)妥善做好左、右线上层墩台布置,确保左、右线下层具有良好的视距条件。回复:同意专家意见,优化左、右线上层墩台布置,确保左、右线下层具有良好的视距条件,以保证行车安全。高边坡专家论证意见及执行情况2020年4月15日,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在重庆达士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会,会议结论“方案基本可行”。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补充并梳理坡顶建筑构物及管网对边坡的影响,核实边坡岩土参数及不同破坏模式下的稳定性分析。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梳理建构筑物,复核边坡岩土参数及破坏模式。(2)核实斜坡地段填土(80-80、82-82等剖面及原支挡结构作用(27-27剖面等);复核支挡结构设计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完善细化拟建工程对环境建构筑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细化地下水、地表水对拟建工程技术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3)核实54-54等剖面桩的嵌固深度及道路拓宽后斜坡的稳定性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复核桩的嵌固深度及边坡稳定性。(4)完善边坡比选及计算书回复:同意专家意见,补充完善方案比选及计算书。(5)完善边坡截排水系统及坡顶安全防护设计;补充近邻及逆作法施工顺序及技术要求。回复:同意专家意见,完善截排水系统及防护设计,补充施工顺序及技术要求(6)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细化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文本中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细化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工程地质及建设条件本章节关于地质概况描述均摘至《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K0+000~K2+522.664、K3+846.215~K5+900)详细勘察》。工程地质条件气象、水文(一)气象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南区,属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1\*GB3①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2\*GB3②降水量、蒸发量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3\*GB3③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4\*GB3④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5\*GB3⑤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二)水文经调查,区内对工程有影响的大型地表水体主要为长江,拟建工程所属流域为长江流域。长江平均水面坡降0.23‰,河床宽300~900m,多年平均流量11308m3/s,据重庆市水利局提供的《重庆市主城区城市防洪规划(2006~2020)》,按黄海高程,三峡水库成库后李家沱断面五年一遇洪水位186.63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90.63m、五十年一遇洪水位192.83m、百年一遇洪水位194.43m,历史最高洪水位196.25m(1870年),洪枯水位落差30m以上。地形地貌李家沱复线桥南北引道工程位于长江南北两侧的狭长地带,宏观地貌景观呈深切割丘陵地貌景观。地貌的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构造线与山脊线一致、呈北北东——南西向展布,背斜成条状低山、向斜成宽缓丘陵;背斜轴部的坚硬砂岩组成单面山或台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北引道主线1、主线里程K0+000.00~K0+050.00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50m,该段线路走向197°,设计标高247.0~247.7m,地面高程247.0~252.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4.2~8.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应对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清除后,对现状填土层进行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在对既有填土处理满足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2、主线里程K0+050.00~K0+150.00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00m,该段线路走向197°,设计标高247.0~249.1m,地面高程243.4~247.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11.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回填前应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3、主线里程K0+150.00~K1+163.00高架桥梁段)根据设计方案,该段为高架桥梁段,其上覆土层厚度约0~17.8m,下伏岩土界面较陡(约45°),该段路基位于已建锦龙路上,锦龙路路肩挡墙对现状路基已形成支护,现状稳定。主线里程K0+500~K0+790段、K0+870~K0+920段、K1+000~K1+100段上覆填方土体较厚,下伏岩土界面陡,填方土体可能对高架桥墩、台的桩基础产生剪切作用,建议设计时加强高架桥墩台桩基的抗剪切能力。主线里程K0+500~K0+900锦龙路右侧原重钢厂炉渣回填区,以钢渣、煤渣、炉渣等炼钢过程中的副产品为主要成份,在旋挖施工钻进过程中钻进困难同时伴随垮孔、塌孔。4、主线里程K0+662.226~K0+850.00半挖半填路基段该段为锦龙路拓宽,全长约188m,该段线路走向13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50.2~251.8m,地面高程228.5~284.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2~31.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25°,该段路基位于已建锦龙路上,锦龙路路肩挡墙对现状路基已形成支护,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5、主线里程K0+850.00~K0+990.00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40m,该段线路走向13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47.2~250.0,地面高程247.3~250.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0~17.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应对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清除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本段道路施工后局部路基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6、主线里程K0+990.00~K1+110.00填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20m,该段线路走向13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46.4~247.2,地面高程190.9~247.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0~9.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30°,地形较陡,且下伏岩土界面较陡,但在道路填方边坡中部已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边坡现状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域,应对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清除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本段道路施工后局部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区,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7、左线里程K1+110.00~K1+350.00挖方路基段该段全长约240m,该段线路走向130°→11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46.6~250.3,地面高程251.2~284.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道路按设计方案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位于回填区域部分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9、右线里程K1+350.00~K1+590.00挖方路基段(K1+350处主线逐步分为左右线)对接已建九龙坡隧道该段全长约240m,该段线路走向130°→11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50.3~247.1,地面高程246.5~251.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0~6.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10、进洞仰坡(左线里程K1+590.00)全长约73m,仰坡坡向28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洞底标高255.0~255.2,地面高程264.7~251.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1~4.2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10~2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11、出洞仰坡(右洞左线里程K2+263、左洞左线里程K2+290.00)全长约75m,仰坡坡向18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洞底标高231.5,地面高程245.2~255.8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4.3m,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杂填土和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12、右线里程K1+595.00~K2+220.00该段为已建九龙坡隧道,保持现状。13、左线里程K2+263.00~K2+350.00(挖方段)该段全长约90m,该段线路走向18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9.9~233.5m,地面高程235.9~254.3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7.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14、左线里程K2+350.00~K2+627.356(一般路基段)该段为一般路基段,全长约277m,该段线路走向203°,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5.738~228.9,地面高程225.3~242.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3.9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2°,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局部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15、右线里程K2+220.00~K2+450.00(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330m,该段线路走向20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3.9~229.0,地面高程225.3~242.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3.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2°,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局部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16、右线里程K2+450.00~K2+522.664(北引道设计终点)该段全长约72m,该段线路走向203°,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3.9~224.9m,地面高程234.3~241.8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5~4.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北岸立交1、A匝道(1)A匝道里程AK0+063.0289~AK0+235.00(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72m,该段线路走向37°,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3.9~228.5,地面高程224.5~232.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3~5.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局部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2)A匝道里程AK0+235.00~AK0+393.509(填方段)该段全长约158m,该段线路走向60°~95°,设计标高223.5~228.6,地面高程217.1~246.2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10.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AK0+250~AK0+280段右侧岩土界面虽较陡,但有两级挡墙对其进行支挡,根据现场走访调查,地面及挡墙无变形开裂迹象,岩土体现状稳定;其余段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2、C匝道(1)CK0+076.118~CK0+130.00(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65m,该段线路走向197°~21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4.6~225.4,地面高程219.1~227.4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7.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局部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2)CK0+350.00~CK0+394.203(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44m,该段线路走向37°,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3.9~228.5,地面高程223.5~224.5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1.5~7.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3~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3、D匝道(1)DK0+000.00~DK0+178.00(一般路基段)该段全长约178m,该段线路走向28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0.1~226.6,地面高程219.1~228.8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13.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2)DK0+178.00~DK0+289.203(挖方段)该段全长约112m,该段线路走向285°~340°,与构造线大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6.6~232.0,地面高程227.5~248.1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6~3.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局部为陡坎,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4、E匝道(1)EK0+186.62~EK0+275.00(挖方段)该段全长约90m,该段线路走向27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18.9~225.5,地面高程227.5~234.0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4~3.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本段道路主要位于回填区,应先清除上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后,对路基主要持力层范围内的既有填土作翻挖换填、夯实处理后,再进行分层碾压回填,填料及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作路基。局部道路施工后主要为中风化基岩出露,可直接作为路基或基础持力层。(2)EK0+275~EK0+415.00(下穿道挖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该段为下穿道,明挖法施工,全长约140m,该段线路走向230°~270°,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18.9~225.5,地面高程226.2~241.1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8~4.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0°,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3)EK0+415.00~EK0+538.566(挖方段)该段全长约123m,该段线路走向185°~215°,与构造线小角度斜交,设计标高220.1~226.6,地面高程219.2~219.7m。本段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上覆土层厚度为0.7~5.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砂质泥岩;线路所经地段地形总体坡角5~15°,场地内岩土体现状整体稳定。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道路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属城市主干路。丙类桥梁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地震基本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水土腐蚀性评价主线里程K0+500~K0+900锦龙路右侧原重钢厂炉渣回填区地块,按Ⅲ类环境,在A类条件下,该区域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为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弱腐蚀。地基及基础经过勘察,场地内上部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和卵石土,人工填土强度低,且不均匀,不宜作为拟建物的地基持力层;粉质粘土和卵石土埋置深度不一,零星分布,出露区域及厚度有局限性,不宜作为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厚度差异较大,承载能力差别较大,整体均匀性较差,不宜作为拟建物的基础持力层;下部为中风化砂质泥岩和砂岩,强度高,完整性较好,采用中等风化岩石作为拟建物地基持力层。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1、建筑材料①天然建筑材料砂、砾石料:主要位于长江、嘉陵江河岸及漫滩部分,现开采均为机械化采集,砂为特细砂;砾石主要成分为泥岩夹砂岩,级配较均一,粒度模数及其它指标均符合要求。储量和质量均能满足工程需要。高标号混凝土需采用中粗砂,拟采用长江砂,为优质河砂。石料:重庆市有储量丰富的石场,机械化开采,石质为砂岩;本阶段拟采用购买的方式供应石料。②主要外来材料本工程施工的主要外来料包括钢材、木材、水泥等,均可在本地采购;重庆有大型的钢铁厂和水泥厂,质优价廉,因此,钢材和水泥可从市内生产厂家购买;木材可在本地市场购买或其他地方采购供应。2、施工条件①施工电源、水源本工程施工用电、用水利用城市供电线路和城市供水管网;施工供电可靠,电量充足,能满足施工要求。施工用水丰富,对钢筋混凝土均无腐蚀性。施工时考虑就近接用城市供电线路、城市供水管路,从而解决施工临时用电、用水。各工点开工前应向供电局和自来水公司提出临时用电、用水申请,以满足施工需要。②运输通道项目沿线现状路网建设完善,通过已建道路可达施工现场,交通运输条件便利。道路工程设计主要技术标准本项目上层为主线,下层为辅道,上层左线定义为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80Km/h,上层右线由于受现状九龙坡隧道线形指标控制,K0+000~K1+197.919段采用快速路80Km/h设计标准,K1+197.919~K2+545.805段采用快速路60Km/h设计标准。下层左、右线均定义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各条线路具体技术指标表如下:上层左线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容许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km/h)100,80,60804标准路幅(m)9.25最大纵坡(%)555最小圆曲线半径(m)2503006最小平曲线长度(m)140251.848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70807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30003000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8001800停车视距(m)≥110≥1109最小坡长(m)200255.78310最小净空(m)4.5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BZZ-10011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城-A级下层左线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容许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km/h)60,50,40604标准路幅(m)18.75最大纵坡(%)635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3206最小平曲线长度(m)100235.74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50807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12003700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0004000停车视距(m)≥70≥709最小坡长(m)150239.95610最小净空(m)4.5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BZZ-100型11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城-A级上层右线技术指标表(K0+000~K1+197.919段)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容许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km/h)100,80,60804标准路幅(m)9.25最大纵坡(%)555最小圆曲线半径(m)2503106最小平曲线长度(m)140442.07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70807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30003000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8001800停车视距(m)≥110≥1109最小坡长(m)200315.80410最小净空(m)4.5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BZZ-100型11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城-A级上层右线技术指标表(K1+197.919~K2+545.805段)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容许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km/h)60,50,40604标准路幅(m)9.25最大纵坡(%)64.75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1806最小平曲线长度(m)100138.11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50507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12003100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0001200停车视距(m)≥70≥709最小坡长(m)150185.62510最小净空(m)4.5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BZZ-100型11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城-A级下层右线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规范容许值设计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3设计车速(km/h)60,50,40604标准路幅(m)18.75最大纵坡(%)64.75最小圆曲线半径(m)150215.756最小平曲线长度(m)100199.107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50507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m)120026008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m)10004000停车视距(m)≥70≥709最小坡长(m)150297.95410最小净空(m)4.55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BZZ-100型11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城-A级A、C、D、E匝道技术指标表内容规范值设计值ACDE设计时速(km/h)3030道路全长(m)/360.120436.030102.583536.045标准段宽度(m)/9912.513.5最小圆曲线半径(m)30614845110最小缓和曲线长度(m)3535353535最大纵坡(%)87847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2503803601950275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250400270—600停车视距(m)3030304030净空高度(m)4.55555主线平、纵、横断面设计道路平面设计1、上层左线起点K0+000接嘉南线三期道路后在桩号K0+053.202处下穿龙江路,以上跨桥的形式上跨青龙嘴立交、玻璃市场上跨桥、火车西站东接线隧道、成渝铁路改线隧道、四横线分流道隧道、九滨连接道隧道,在现状九龙坡隧道北侧新建复线隧道下穿电力高专及电厂家属区,出隧道后与黄角坪正街形成互通立交,终点K2+650接入现状李家沱大桥。上层左线全长约2.65Km,全线共设置3处平曲线,圆曲线最小半径R=300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L=80m,满足快速路80Km/h平面设计标准。下层左线起点K0+680.217接青龙嘴立交平层设计范围线后,依次与规划路平交,上跨四横线分流道隧道、九滨连接道隧道,在现状九龙坡隧道北侧新建复线隧道下穿电力高专及电厂家属区,出隧道后终点K2+426.6接入上层左线。下层左线全长约1.75Km,全线共设置3处平曲线,圆曲线最小半径R=320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L=80m,满足主干路60Km/h平面设计标准。上层右线起点K0+000接嘉南线三期道路后在桩号K0+49.045下穿龙江路,以上跨桥的形式上跨青龙嘴立交、玻璃市场上跨桥、火车西站东接线隧道、成渝铁路改线隧道、四横线分流道隧道、九滨连接道隧道,接入现状九龙坡隧道,出隧道后与黄角坪正街形成互通立交,终点K2+545.808接入新建李家沱复线桥。上层右线全长约2.55Km,全线共设置5处平曲线(其中一处为拟合现状隧道),圆曲线最小半径R=180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L=50m。由于受现状九龙坡隧道线形指标控制,K0+000~K1+197.919段满足快速路80Km/h设计标准,K1+197.919~K2+545.805段满足快速路60Km/h设计标准。4、下层右线起点K+683.049接青龙嘴立交平层设计范围线后,依次与规划路平交,上跨四横线分流道隧道、九滨连接道隧道,接入现状九龙坡隧道,出隧道后终点K2+342.076接入上层右线。下层左线全长约1.66Km,全线共设置4处平曲线(其中一处为拟合现状隧道),圆曲线最小半径R=215.75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L=50m,满足主干路60Km/h设计标准。道路纵断面设计上层左线控制条件分析=1\*GB3①起点接嘉南线三期道路设计高程248.2m,纵坡-2.7%;=2\*GB3②青龙嘴立交范围内各匝道标高(上层左线上跨嘉南线三期左线、G匝道、H匝道、D匝道);=3\*GB3③相交道路标高:龙江路标高、玻璃市场上跨桥标高、火车西站东接线隧道标高,四横线分流道隧道标高,九滨路连接道隧道标高,各交叉点满足净空要求;=4\*GB3④高压线线高:220kv陈水南/北线、110kv双钻线、110kv碾双二线、220KV重巴双线(拟改迁)等,满足高压线净空要求;⑤需确保轨道18号线不受影响;⑥终点接现状李家沱大桥高程225.282m,纵坡0.5%。纵断面设计方案起点顺接嘉南线三期道路标高248.2m,以5.0%的纵坡跨越青龙嘴立交后,以-0.8%的坡度沿锦龙路中分带高架,再以-4.7%的下坡与下层左线标高接平后,以2%的纵坡爬升至新建隧道洞口,新建隧道纵坡为3%,过隧道后,接着以0.5%的纵坡接入现状李家沱大桥标高225.282m。全线共设6处变坡点,最大纵坡为5%,最小纵坡为0.5%,最小凹曲线半径1800m,最小凸曲线半径3000m。下层左线(1)控制条件分析=1\*GB3①起点接青龙嘴立交范围内锦龙路设计高程251.549m,纵坡0.5%;=2\*GB3②相交道路标高:四横线分流道隧道标高,九滨路连接道隧道标高,各交叉点满足净空要求;=3\*GB3③确保沿线平交口标高能够顺接;=4\*GB3④终点接入上层左线高程228.265m,纵坡-3%。(2)纵断面设计方案起点接青龙嘴立交范围内锦龙路设计高程251.549m,维持现状锦龙路纵坡不变,K1+341.835后以2%的纵坡与上层左线接平后,新建隧道纵坡为3%,出隧道后接入上层左线。全线共设4处变坡点,最大纵坡为3%,最小纵坡为0.5%,最小凹曲线半径4000m,最小凸曲线半径3700m。上层右线(1)控制条件分析=1\*GB3①起点接嘉南线三期道路设计高程248.187m,纵坡-2.7%;=2\*GB3②青龙嘴立交范围内各匝道标高(上层左线上跨嘉南线三期左线、G匝道、H匝道、D匝道);=3\*GB3③相交道路标高:龙江路标高、玻璃市场上跨桥标高、火车西站东接线隧道标高,四横线分流道隧道标高,九滨路连接道隧道标高,各交叉点满足净空要求;=4\*GB3④高压线线高:220kv陈水南/北线、110kv双钻线、110kv碾双二线、220KV重巴双线等,满足高压线净空要求;⑤需确保轨道18号线不受影响;⑥终点接新建李家沱复线桥高程220.935m,纵坡2.49%。(2)纵断面设计方案起点顺接嘉南线三期道路标高248.187m,以5.0%的纵坡跨越青龙嘴立交后,以-0.8%的坡度沿锦龙路中分带高架,再以-4.7%的下坡与下层右线标高接平后,以1%的纵坡爬升至新建隧道洞口,新建隧道纵坡为2.8%,过隧道后纵坡为-4.7%,最终以2.49%纵坡接入新建李家沱复线桥标高220.935m。全线共设7处变坡点,最大纵坡为5%,最小纵坡为0.5%,最小凹曲线半径1200m,最小凸曲线半径3000m。下层右线(1)控制条件分析=1\*GB3①起点接青龙嘴立交范围内锦龙路设计高程251.549m,纵坡0.5%;=2\*GB3②相交道路标高:四横线分流道隧道标高,九滨路连接道隧道标高,各交叉点满足净空要求;=3\*GB3③确保沿线平交口标高能够顺接;=4\*GB3④终点接入上层右线高程223.947m,纵坡-4.7%。(2)纵断面设计方案起点接青龙嘴立交范围内锦龙路设计高程251.549m,维持现状锦龙路及九龙坡隧道纵坡不变,出隧道后以4.7%的纵坡接入上层右线。全线共设4处变坡点,最大纵坡为4.7%,最小纵坡为0.5%,最小凹曲线半径4000m,最小凸曲线半径2600m。道路横断面设计上层左线桩号K0+120~K0+540范围内采用主线分离式高架,双向4车道。上层左线K0+683~K1+055范围内采用主线整体式高架,上层采用双向4车道高架位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内,下层现状锦龙路拓宽为双向10车道。上层左线K1+055~K1+610范围内采用主线与下层道路并行,上层为双向4车道,下层为双向5车道。九龙坡复线隧道采用分离式单向5车道隧道。主线车行道横坡向外1.5%,人行道横坡向内2%。(1)主线分离式高架段(K0+120~K0+540)单侧宽度为B=9.25m=0.5m(设施带)+0.5m(路缘带)+3.75m(大车道)+3.5m(小车道)+0.5m(路缘带)+0.5m(设施带)。(2)主线整体式高架段(K0+683~K1+055)锦龙路地面层标准段宽度为B=54.5m=6.5m(人行道,含2m生物滞留带)+0.5m(路缘带)+3.75m(大车道)+4*3.5m(小车道)+0.5m(路缘带)+4.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4*3.5m(小车道)+3.75m(大车道)+0.5m(路缘带)+6.5(人行道,含2m生物滞留带)。上层高架布设于锦龙路中分带:高架层总宽度为B=18.5m=0.5m(设施带)+0.5m(路缘带)+3.75m(大行道)+3.5m(小车道)+0.5m(路缘带)+1.0m(分隔带)+0.5m(路缘带)+3.5m(小车道)+3.75(大车道)m+0.5m(路缘带)+0.5m(设施带)。(3)主线与下层道路并行段(K1+055~K1+610)主线单侧标准段宽度为B=9.25m=0.5m(设施带)+0.5m(路缘带)+3.5m(小车道)+3.75m(大车道)+0.5m(路缘带)+0.5m(设施带)。下层左线标准段宽度B=17.25m=5m(人行道,含2m生物滞留带)+0.5m(路缘带)+3.75m(大车道)+2*3.5m(小车道)+0.5m(路缘带)+0.5m(设施带)。下层右线标准段宽度B=13.75m=0.5m(设施带)+0.5m(路缘带)+3.5m(小车道)+3.75m(大车道)+0.5m(路缘带)+5m(人行道,含2m宽生物滞留带)。(4)九龙坡复线隧道段九龙坡复线隧道采用分离式单向5车道(2+3)隧道,标准断面如下:新建两车道隧道段单洞宽B=9.75m=0.75m(检修道)+0.5(路缘带)+3.5m(小车行道)+3.75m(大车行道)+0.5(路缘带)+0.75(检修道)。新建三车道隧道段单洞宽B=14.75m=0.75m(检修道)+0.5(路缘带)+2*3.5m(小车道)+3.75m(车行道)+0.5m(路缘带)+2.0m(人行道)。超高加宽设计1)超高方式当主线设计速度为80km/h时,对于半径小于1000m的平曲线设置超高,考虑到主线有较多大型车行驶,为保证安全最大超高横坡设置为3%。超高旋转轴位于设施带靠车行道一侧边缘。当主线设计速度为60km/h时,对于半径小于600m的平曲线设置超高,考虑到主线有较多大型车行驶,为保证安全最大超高横坡设置为2%。超高旋转轴位于设施带靠车行道一侧边缘。2)加宽根据规范,本项目上层右线、下层右线出现状九龙坡隧道后平曲线半径分别180m、215.75m,需按规范要求设置加宽,加宽渐变段采用三次抛物线渐变过渡段,三次抛物线渐变过渡段公式如下:(其中ZHx桩号的位置系数:)如下图所示:(备注:变化段起点桩号为ZH0,宽度为B0;变化段终点桩号为ZH1,宽度为B1;计算桩号ZHx处的宽度Bx,其中ZHx∈[ZH0,ZH1]。北岸立交设计立交设计原则城市互通立交的布设应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其在路网中的地位及交通量,并结合地形、地物、经济等因素综合确定,使互通立交达到经济、合理、快捷、安全、舒适的高标准要求。(1)注重交通分析与组织,解决好各主要流向通行,做好立交方案选型;(2)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功能要求,还要体现出合理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既便于近期建设,又要充分考虑与远期的结合,使项目能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求;(3)妥善处理好立交与地形、地物的关系,做好立交各层次关系分析;(4)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和保障道路正常通行,且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5)贯彻城市设计理念,力求设计达到与城市风貌的融合,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时代气息,注重立交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立交总体情况北岸立交是本次设计道路与规划主干路H2路形成的一般互通立交。规划H2路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50Km/h,标准路幅宽44m,双向6车道。北岸立交等级为一般立交(立B类),立交形式为涡轮+定向匝道。由于H2路建设时序及征地拆迁原因,考虑近远期结合,北岸立交本次仅实施A匝道、C匝道、D匝道、E匝道,四条匝道行成T型立交,保证本项目与黄角坪正街实现互通,维持现状立交功能。立交出入口设计本项目受现状军事区红线制约,无法对既有隧道进行扩宽设计,同时由于李家沱复线桥为与老桥保持一致采用双索面斜拉桥,也无法对桥面进行扩宽,九龙坡隧道洞口至李家沱复线桥桥头路线距离为300m,在此极端恶劣条件下设计该立交困难重重,若按常规立交对本项目实施加减速车道将无法实施,因此本次设计部分匝道出入主线均采用直接式,采用交通措施保证行车安全(设置定向车道、提前设置慢车道、增设标志标牌等措施,详交通平面设计图),各出入口情况如下表。立交出入口情况一览表匝道名称设计速度km/h主线速度km/h渐变段长度m备注A匝道3060(慢车道)110定向车道C匝道306087定向车道D匝道4060-隧道扩宽为三车道E匝道306080定向车道匝道平面设计A匝道:巴南→黄角坪正街方向的单向双车道匝道,起点接上层左线,终点接黄角坪正街。全长364.120m,最小圆曲线半径61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C匝道:青龙嘴立交→黄角坪正街方向的单向双车道匝道,起点接下层右线,终点接A匝道。全长436.030m,最小圆曲线半径48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D匝道:黄角坪正街→青龙嘴立交方向的单向单车道匝道,起点接E匝道,终点接下层左线。全长102.583m,最小圆曲线半径45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E匝道:黄角坪正街→巴南方向的单向双车道匝道,起点接黄角坪正街,终点接上层右线。全长536.045m,最小圆曲线半径110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5m。匝道纵断面设计A匝道:起点接上层左线设计标高224.427m,终点接黄角坪正街现状标高218m。全线共设3处变坡点,最大纵坡7%,最小纵坡0.5%,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400m,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380m。C匝道:起点接下层右线设计标高224.91m,终点接A匝道设计标高226.393m。全线共设4处变坡点,最大纵坡8%,最小纵坡0.5%,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270m,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360m。D匝道:起点接E匝道设计标高227.202m,终点接下层左线设计标高231.123m。全线共设2处变坡点,最大纵坡4%,最小纵坡2.65%,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1950m,无凹形竖曲线。E匝道:起点接黄角坪正街现状标高220.54m,终点接上层右线设计标高219.877m。全线共设4处变坡点,最大纵坡7%,最小纵坡1.25%,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900m,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275m。匝道横断面设计A、C匝道:单向双车道匝道,无人行道,标准路幅宽9m。具体路幅分配为:B=9m=0.5m(检修道)+0.5m(路缘带)+3.5m(车行道)+3.5m(车行道)+0.5m(路缘带)+0.5m(检修道)。E匝道:单向双车道匝道,外侧设置人行道,标准路幅宽13.5m。具体路幅分配为:B=13.5m=0.5m(检修道)+0.5m(路缘带)+3.5m(车行道)+3.5m(车行道)+0.5m(路缘带)+2m(生物滞留带)+3m(人行道)。D匝道:单向单车道,外侧设置人行道,标准路幅宽12.5m。具体路幅分配为:B=12.5m=0.5m(检修道)+0.5m(路缘带)+3.75m(车行道)+2.75m(应急车道)+2m(生物滞留带)+3m(人行道)。所有匝道车行道横坡单向2%,检修道、人行道向内2%。超高加宽设计根据规范《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单车道匝道设有紧急停车带时不考虑加宽,双车道匝道按一个大车道、一个小车道考虑加宽。匝道最大超高按2%考虑。立交场地设计(1)立交场地设计原则1)在充分理解场地总体平面布置和周边道路标高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地块的竖向设计,减少土石方量,力求填挖土方平衡。2)平场设计标高根据周边道路及匝道标高综合确定,保证场地与主要道路及匝道接顺,以减少结构物。平场设计坡比应结合场地高差综合确定3)平场地块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排水、景观的布置需求。(2)立交场地设计概况本次共包含11处平场地块,各地块土石方概况见下表。场地名称挖方清表填方清表实际挖方实际填方1#地块2811624311052#地块6180750603#地块196065564#地块108975271975#地块3410144536#地块8465871332216417#地块1540573908#地块3900893409#地块314459425567407210#地块2111342674417911#地块8905070合计329355285001081197注:表格中清表按30cm考虑,土石比2:8。(3)平场设计内容1)根据道路平面位置合理布置地块,划分地块为10×10m的方格网;采集地形基础数据;结合场地周边道路标高及河流标高进行地块竖向设计,计算各地块挖、填方量。2)根据初步计算结果,考虑高差放坡处理,最终确定各地块范围,再次计算地块的方格网土石方量,再分别计算各地块边坡土石方量,最后得到各地块的土石方量。3)地块与原始地形间的高差暂按自然放坡处理(坡比为1:2);地块与道路之间的高差利用挡墙等结构物克服。(4)平场施工注意事项1)平场工程填方区先进行场地清理,淤泥、植被、树木、杂物等应清除,地表清理可参照道路相关规范执行,清表土不得用于填方回填。2)场地平整,标高允许偏差范围(+100mm,-150mm),长度宽度允许偏差范围(+400mm,-100mm)。3)场地除道路范围外的其他区域粒径要求控制在最大粒径不超过50cm,填土松铺厚度每层不超过80cm,最后0~80cm分两层填筑,最大粒径不超过25cm。平场顶面下100cm内压实度要求不少于90%,100cm以下区域压实度要求不小于85%。4)施工前,必须调查清楚场地内各种管线的分布情况,施工时采取必要的可靠措施,以确保安全。5)挖方区土方应自上而下开挖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道路与地块间边坡即将开挖到位时,应采取人工开挖、清面或光面爆破,保证边坡的完整性。场地与道路、场地与自然地形之间的石质挖方边坡,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2m处)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规定;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相关规定报批。6)施工时序本次平场地块应与道路及匝道路基施工同步进行,以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保通道路设计本项目设计时对道路沿线现状车行开口均进行保留,道路施工时对现状开口均进行顺接处理。由于北岸立交的实施侵占了西侧现状军事区开口及东南侧电厂配件厂、库房开口,本次设计重新设置这两处保通道路,保通道路具体设计以相关图纸为准。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本项目对锦龙路进行扩宽设计,为保障施工期间现状交通正常运行,设计考虑施工本项目时采用临时道路进行交通转换,转换道必须保证现有车道数不变,具体以交警审批的施工交通组织方案为准。路基设计路基设计要点①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②道路经过需要填埋的河道、水塘等的时候,路基施工须挖尽淤泥后,在底部铺30cm厚的砾石砂,然后分层回填至路基顶面。③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④路基压实首先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的击实标准。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快速路主干道及匝道保通路填方上路床0~80≥96≥96≥94下路床80~150≥94≥94≥93上路堤150以下≥93≥93≥90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6≥95≥9430~80≥94≥94≥93一般路基设计①填方路基设计每8m为一级,其中第一级边坡坡度为1:1.5,第二级为1:1.75,第三级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3m靠近占地线处设置排水沟。路基分层填筑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清理散落土,以利地面临时排水。路基施工时根据具体条件合理安排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填方路基填筑完成后若与原地面形成“V”字形积水区域,需将坡脚积水区域填平,并与排水沟形成2%的坡度,以利于排水。②挖方路基设计挖方边坡为土质边坡时,坡率采用为1:1.5;岩石边坡时坡率为1:0.75,高于8m的边坡采用分台阶,第一级8m,往后均为8m一个台阶,两级台阶中间留2.0m宽马道。坡顶有水流汇集时,在边坡坡顶外2m设截水沟,顺地势通过跌水或急流槽接入涵洞,排出路基范围。边坡排水防渗工作应在路堑开挖前。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如果按照设计坡度开挖后剩余少量孤立、突兀的岩石在施工过程予以清除,清除后坡度与人行道坡度保持一致。③路基排水设计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排水沟布置在3m占地线内侧。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开挖线外2m设临时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道路中央分隔带中间设置中分带排水,并接入排水系统。④零填零挖路基对于不填不挖路基的处理,由于土质成分含水量较大,直接碾压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用换填或翻挖晾晒后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换填或碾压厚度为路床以下30~80cm。⑤陡、斜坡路堤及半填半挖路堤设计对于现状地面起伏较大的路段,为确保路堤稳定,需要对陡、斜坡路堤和半填半挖之填区路堤进行处理。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2~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m,当地表坡度陡于1:2.5且路堤边坡高度大于8m时,为避免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除要求开挖台阶外,还应在路面底面以下铺设2~3层土工格栅。当为半填半挖路基时,格栅应伸入挖方段不小于4m,伸入填方区不小于15m,具体以大样图及横断面图为准。对于半填半挖路基,当挖方区为土质时,路床范围土质应挖除换填,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半填半挖交界处应酌情设置顺路线纵向的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填方区宜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填筑,当挖方区为强度较高的石质时,也可酌情采用填石路堤。特殊路基处理 根据地勘,道路沿线部分路段存在杂填土,为保证路基压实度要求,本次对于杂填土进行翻挖回填或翻挖换填处理,翻挖换填材料采用合格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含有机质、粘土块和其它有害物质,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强度不低于四级,含泥量不大于5%;回填压实度需满足路基填筑要求。进行处理后的路基以压实度作为质量检验指标。翻挖回填工程数量表序号道路名称起迄桩号或中心桩号特殊路基类型处治措施面积(㎡)处理深度(m)翻挖回填(m³)1主线K0+000~K0+120杂填土翻挖回填2665379952下层左线K0+682~K0+910杂填土翻挖回填1372227443下层右线K0+780~K1+005废弃钢渣翻挖回填53623160864下层左线K0+940~K1+090杂填土翻挖回填1928238565下层右线K1+020~K1+410杂填土翻挖回填3125262506下层左线K1+100~K1+180杂填土翻挖回填35427087下层右线K1+380~K1+560杂填土翻挖回填807216148下层右线K2+280~K2+380杂填土翻挖回填1051331539上层右线K2+380~K2+440杂填土翻挖回层左线K2+405~K2+520杂填土翻挖回填22703681011合计:2032553389翻挖换填工程数量表序号道路名称起迄桩号或中心桩号特殊路基类型处治措施面积(㎡)处理深度翻挖回填(m³)1A匝道K0+180~K0+440渣土翻挖换填81001.297202E匝道K0+040~K0+190渣土翻挖换填18461.22215.23合计:994611935.24下层右线起点-K0+780单独计量,以横断面为准70075总计18942.2截排水沟设计临时截、排水沟均采用1:3水泥砂浆抹面的素土夯实边沟,永久截、排水沟采用M7.5浆砌Mu30片石。本次设计范围内截、排水沟设置范围如下:截排水工程数量表编号道路名称起止桩号长度(m)位置1下层左线K1+320~K1+640357左侧2下层左线K2+260~K2+360290左侧3合计:647.0边坡防护若道路外侧地块近期将进行开发,则道路边坡按临时边坡考虑,不进行防护;除此之外,均按永久边坡考虑,并进行边坡防护。考虑到地块开发和道路建设的进度不确定性,本次设计建议临时边坡也进行防护。边坡防护布置措施如下:(1)填方边坡:采用填方土工格室护坡(大样图见结构部分)。(2)挖方边坡:采用TBS生态护坡(大样图见结构部分)。边坡防护路段可由业主可根据周边建设进度(如短期内会进行平场消除边坡等情况)决定是否实施或调整实施路段。清除表土路基范围内有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地方,做清除表土处理,平均清表厚度为0.3m。土石方调配北引道土石方工程量表路基段挖方(万m³)九龙坡复线隧道挖方(万m³)填方(万m³)余方(万m³)34.9(含立交内部地块平场)1819.5(含立交内部地块平场)33.4北引道本次余方为33.4方,加上清表土4.1万方及房屋拆迁区外弃建渣7.6万方,总计余方为45.1万方,根据与业主沟通,余方调运至九龙坡陶家镇树立村弃土场,弃方运距35Km。本项目弃方量较大,应结合周边道路建设和地块开发,尽量用于路基填料及用地平场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弃方可选做建筑材料,其余弃方集中进行处理,并作好渣场排水系统及坡面及顶面绿化,防止水土流失。路面设计车行道路面结构本次道路为改造加新建工程,由于现状锦龙路路面破损严重,且高架桥桥墩施工及管网改迁施工会挖断大部分路面,因此本次设计考虑将旧路面全部挖除后新建。新建路面设计以单轴双轮组100kN为标准轴载,用双圆荷载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进行分析计算,以设计弯沉、容许弯拉应力和容许剪应力进行计算,以此确定路面厚度。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北引道主线上下层、立交匝道路面结构层如下:上面层: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面层:6cm厚改性中粒式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下面层:8cm厚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合料(AC-25);0.7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基层:25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5.5%);上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4%);下底基层:18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4%)。保通道路路面结构层如下:上面层:4cm厚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下面层:6cm厚中粒式密级配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0.7cm厚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基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5.5%);底基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4%)。人行道、检修道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人行道路面结构为:序号铺装结构厚度(cm)160×30×6仿石材生态砖62石屑找平层53C20无沙大孔混凝土154级配碎石垫层15人行道透水砖指标要求项目指标抗压强度(MPa)平均值≥Cc40单块最小值≥Cc35抗折强度(MPa)平均值≥4.0单块最小值≥3.2透水系数(mm/s)≥0.2(均满足)吸水率(%)≤6.5耐磨性磨坑长度≤35mm防滑性BPN≥60mm基层15cm厚C20无砂大孔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0.2mm/s,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下表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透水水泥混凝土集料级配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路面防滑设计在纵坡大于4%的下坡路段,为了提高道路抗滑性能,保障行车安全,设置薄层抗滑层,具体设计以《交通工程》为准。道路附属工程设计路缘石、路边石、树圈石路缘石、路边石、花带石及树圈石采用芝麻灰花岗岩。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路缘石及路边石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靠人行道、检修道路缘石为15×55×75cm,中分带路缘石为20×55×75cm。路边石为12×41×75cm,花带石为12×45×75cm,植树圈为15×15×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