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1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2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背景: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正确决议:①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1)出现: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出现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5)纠正错误:从1960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3.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4.经验教训①现代化建设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②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更要注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2.伟大决策: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④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⑤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④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影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②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2.内容: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经济管理经验。(“走出去,引进来”)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目的: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建五特区的条件:①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②是著名的侨乡;③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①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随后相继把厦漳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3)内地全面开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022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⑤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五.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1)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吃”: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穿”:中国人民的着装一改过去的单调呆板,色彩缤纷,款式多变。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优美和个性化。“住”: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行动的指南。2.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含义:即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特点:①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提高到%。②小城镇迅速崛起。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也推动了城镇化。③城市区域化出现,初具规模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等。战略:2022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状况: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