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_第1页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_第2页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_第3页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_第4页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训练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作者为您整理了8篇高中生物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作者给您的好友哦。

高中生物教案篇一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试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讨论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能否依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同学自主完成:

说明酶的催化需要相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相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上升,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上升,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行以被恢复。

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8.0~9.0。

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试验假设

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详细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肯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上升;超过肯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

试验器材

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

试验步骤

①取肯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

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看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

试验数据与分析

1234

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

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关于试验数据的分析说明:试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能否依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同学自主完成:

详细来说,在底物浓度肯定,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肯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上升;酶的浓度超过肯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试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讨论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同学探究:进行相关的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肯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上升;超过肯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试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

老师活动:引导同学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反应产物对试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视另一种因素都是不行取的;讨论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留意掌握变量。

引导同学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同学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老师还可鼓舞同学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

用作帮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

同学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一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酶促反应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浓度

活动与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丢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

试验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

试验步骤: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

(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

(3)加入两块相同外形的等重量的精肉块;

(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时观看,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支配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同学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同学思索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像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同学的思索。

〔板书〕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索与争论〕同学争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同学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整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汲取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索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供应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假如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索与争论〕同学争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汲取。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需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汲取。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整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具体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整的内容。参加体温调整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四周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集中,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2.B。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养分物质的汲取。(3)肾小管的重汲取。(4)皮肤。

2023高三生物教学方案篇三

一、同学状况分析

本期连续任教高三8、11两个班的生物。上期期末重庆市统考中,两班同学卷面成果较期中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总的来看,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学问得到升华,力量得到提高。通过第一轮复习,在基础学问的把握上,大部分同学能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对于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试验方面与试题,得分率较高,但也暴露出一轮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部分同学将前一轮复习看作高二上课的重复工作,只满意于对一些基本学问演义的把握上,不注意学问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学问点的联系和区分,一轮复习下来,各学问点仍是孤立的、零散的。

(2)不重视课本,同学在复习中关注的重点是复习资料,大部分时间忙于做题,对答案、提问上,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如对什么叫性状分别、显性基因、杂合子仍是想当然,在解决考查概念的题型时,错误率较高。

(3)解题力量弱:在复习过程中,同学进行大量习题训练,做的题多,但对失误的地方不够重视,缺乏认真分析过程,只关注答案,消失一错再错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审题不严,答题不规范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期主要进行高考专题复习及考前研练。专题复习的内容分为:1.生态环境。2.人与生物圈;

3、代谢、微生物与发酵工程;4.生物试验技术与方法;5.生物学前沿与进展。专题研练,通过分析高考命题特点和解题技巧,结合考前仿真研练提高力量。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问的结构网络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的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刺激过程是信息的输入,中枢过程是信息编码、存储,效应过程是信息的提取。处于无序状态下的学问,使大脑产生充塞感,思路难以开阔,易消失"翻开书本什么都懂,合上书又感觉什么都不会'的无为状态。教学中突出学问结构,不但可以使同学学到系统化的学问,较好地建立起各学问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对学问的理解、记忆和在应用时快速提取。

2重视学问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同学们用以猎取学问、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讨论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近几十年来,很多科学训练家都认为科学探究是同学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探究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通过科学探究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人终身受用。

3重视试验的分析设计

试验力量是一种综合力量。目前高考,虽然还不具备考查考生的试验操作力量。但特别重视试验内容的考查,照实验原理、试验程序、试验现象和试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通过以往高考题的调查统计显示,同学对试验的理解力量、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试验过程的设计力量有肯定的差距。所以,教学中要重视试验的分析和设计。在复习中,要重视分析试验程序,仔细分析试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既要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还要想想换一种做法行不行,为什么?从中学会解决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及寻求最佳方法的途径;要重视分析试验结果,既要重视对试验最终结果的记录,又要重视要求同学对试验的中间过程消失的现象进行记录,并重视对结果的分析以及对胜利试验的分析,试验失败缘由的查找;要重视设计试验程序,从1

教材中的经典试验入手,学习前人试验设计的好方法、好思路,不断进行试验设计练习,不断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关心同学理解并把握试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高同学的试验力量,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力量。

4要重视解题的失误诊断

在平常的详细解题过程中,应仔细分析"题示信息',利用扎实的"基础学问',进行缜密的"科学思维',保持良好的"心态环境',这些做好了,就会不出错或少出错。有的同学在解题中会消失各式各样的失误,如:学问记忆性失误;题示推断性失误;思维精确     性失误等等。要仔细分析同学失误的缘由,因材施教,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

1、讲:学问网络、内在联系,改题思路,要防止借口基础差满堂灌。(课前要反思教案,如何上得更好)

2、练:试题要精编,要讲梯度,要微型试卷进课堂。一般不要用套题,剪刀加浆糊,制成微型卷(5-6个选择题,2-3个非选题)一堂课解决问题(考30-35分钟,评10分钟左右)。

3、评:做到正谬误,理思路,寻规律,求规范(同学尽可能地用生物学术语、观点答题)。

4、读:同学带着老师提出的跨度较大、学问迁移要求较高的问题,跳动性地读结论性的语言、理解到位,在老师指导下回归教材,通过读,知道试题的来龙去脉。

5、思: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同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问进行反刍和对试题进行反思,要诱发、唤起同学思索,老师还要一讲究竟,象打机关枪。

6、辅:一个是阅视时个别解答和检查,二是练习的集中批改和面批面改,尤其是培优和转差的对象要急躁辅导。

高中生物教案篇四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同学,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同学已经储备了许多生物学学问,具有肯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叙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究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育同学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讨论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同学已经对酶的进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肯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同学的把握状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同学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同学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许多问题消失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留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同学会形成无意留意,肯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肯定程度上开阔了同学的视野,让同学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觉,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假如我把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艳羡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肯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学问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准备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现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殊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像的物质,促其进行肯定的化学反应,产生肯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力量。

4、酶的作用条件温柔: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柔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宠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老师要绕回主题。

2、展现一些能够引起留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留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留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老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同学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肯定程度上引起留意。

4、可以尝试布置同学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现。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详细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应当达到以下目标:

1、学问目标:(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精确     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力量目标:(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同学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力量

(2)试图精确     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爱好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同学主动参加科学探究的虚拟试验活动,使同学把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育同学制造性思维力量和动手实践的力量。

3、情感目标:(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留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同学养成奇怪   、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柔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预备

1、老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同学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八、课时支配:非常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老师的教学行为

同学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4、把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力量方面

同学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同学分析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同学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同学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同学很信服地熟悉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其次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其次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供应能量的条件下,也简单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加,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非常快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同学争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同学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对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体内糖类、脂肪等物质具有储存能量的特点,指出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还需要能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但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们的能量只有在细胞中随着有机物的逐步分解而释放出来,且储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使同学易于理解为什么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在本节的最终,教材还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货币这一形象的比方,以加深同学对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转化的熟悉,即伴随着ATP的水解与合成的过程,发生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从而推动新陈代谢顺当进行。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中,ATP的分子简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引入本节课时,首先要让同学明确以下事实,即生物体的生存不仅仅要依靠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必需有能量的维持,在生物体内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能量的猎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这样,引入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2、引出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时,还是先从同学较为熟识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较简单被同学接受。比如,可先从宏观上引导同学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动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猎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进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同样,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这一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化。同学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同学争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同学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同学的争论顺当进行,老师应适时给同学以下提示:

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

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同学熟悉到ATP与ADP之间高效、快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化,由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详细过程还没学到。留意引导同学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争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学问,提高自主学习力量、分析力量和归纳力量。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争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同学共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同学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供应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现“萤火虫发光器试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同学自己设计试验,并强调试验设计要遵循对比、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同学猜测试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现详细的试验流程,最终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方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方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方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同学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爱好。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同学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同学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猎取学问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现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由于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简单水解,也很简单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现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急活动的状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育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别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索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同学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同学分组争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现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自主说一说,并争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学问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同学自主共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学问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现资料:氰化钾是阻挡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索: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寻查找相关学问并归纳缘由。

2023高三生物教学方案篇七

开学(每周4课时,周末1课时,含月考和周练)

第一周:2月9日—15日,胚胎工程1

其次周:2月16日—22日,生物技术的平安性和伦理问题1;

第三周:2月23日—3月1日,月考五

第四周:3月2日—8日,专题一: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含教材试验及习题讲评,下同)1;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五周:3月9日——15日,专题一:酶和ATP2;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六周:3月16日—22日,专题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3;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七周:3月23日—29日,专题二: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含免疫)2;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1;理综考试1;理综考试讲评1

第八周:3月30日—4月5日,专题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整1;专题二:植物的激素调整1;

第九周:4月6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