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字下乡》教案
素养目标
1.把握基本概念,理解主要观点。
2.梳理本章的逻辑脉络,理清论证思路,并绘制思维导图。
3.分析本章的论证特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技巧。
重难点
理解本章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思考。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重点字词掌握与积累
①啐(cuì):用力从嘴里吐出来。
②圜(huán)局:周围的环境。
②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③望尘莫及: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④削足适履: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些以适应小鞋。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
环节一:初读—把握核心概念,梳理章节脉络
(一)通读本章内容,标划出下面重点概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概括出其具体内涵。
愚、面对面的社群、语言、象征
提示:有些概念课文中有明确的内涵,有些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参考
愚,指的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
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社会群体。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二)绘制思维导图,厘清脉络层次。
提示:通读章节内容并补全思维导图
明确①乡下人在智力上并不一定比不上城里人。②无法当面交流,需要用别的东西替代。③所能传的
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④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⑤共同语言;⑥特殊语言;⑦乡土社会的文
盲并不是因为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环节二:精读—分析文本论证特点,学习论证技巧
1.本章节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一章节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点明现象,然后分析本质,最后得出结论。
2.本章节,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明确①本文先用先破后立的方式,先驳斥乡下人的“愚”是因为智力不及城里人,然后通过分析文字和
语言产生的原因及用途,最后摆明观点:乡土社会的文盲并不是因为愚,而是乡土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②通过设问和反问,层层推进。如“”“‘愚’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
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③论证语言,科学严谨,且生动易懂。“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
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
3.本章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①比较论证,如“乡下人不认识汽车和城里人不认识包谷”;
②因果论证,如“通过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学习不同知识的速度不同,得出乡下人智力不一定比不上
城里人”;
③比喻论证,如“语言像个社会定下的筛子”;
④举例论证,如“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
环节三:思维延展与总结
1.你对文章中的哪一个地方感触颇深,请结合生活谈一谈。
明确示例1:“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
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我认为这里既可以理解为专业语言,也可以理解为少数人之间
的“暗号”。
示例2:“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我认为很多乡下人,他们没
有知识,但是有着大智慧,大谋略。不单单是说,我们周围的人,历史上的人也是,像刘邦与项羽,最后
就是所谓的“乡下人”打败了“城里人”。
2.文中指出了文字产生的原因,也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1:赞同。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等辅助手段来帮助
我们传达我们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
心想法。
示例2: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
不尽所有,但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的为你一点一点的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就这简单八个
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3.主要内容概括
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
声显得手忙脚乱。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不明白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
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看见狗吠就变成的像“白痴”一样。
这些都是知识问题,智力是指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乡下人不识字,但是不能说乡下人没有识
字的能力。但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乡下人不识字,是否是因为他们并不像城里人一样有识字的需求?
文字在乡村并不是好的交流工具。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与人传情达意的过程,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字始于“结绳记事”,
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所以找了一些东西来代话。但代话就难免会由于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为了
减少误会,我们就要特别注意文法和用词。但在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就可以不太注意文法,因为我们有很
多辅助表情来作为传情达意的补充,我们可以用手指着自己而在话里省去一个我,但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事实上,语言和文字都是用来表达象征体系,所谓象征就是多数人共同认可的意义,比如某一事物或
动作要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除了表情、体态辅助传情达意之外,语言的阴阳顿挫、高低起伏同样
包含了很多的情感色彩,而这是文字所无法具备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小范围,人与人能够面对面直接接触的社会,既然可以用语言当面说明白,也就没必
要再用文字来传达他们的感情和意思。
要构建起一套语言的象征体系也并不容易,“苹果”“大伯”“高兴”“生气”这些词到底代表什么
意思,这需要在社群成员共同的经验之上才确定这些词的含义。然而群体越大,成员所有的经验就越复杂,
构建象征体系的共同基础也就越有限,于是语言也就趋向于简单化。因此我们发现在方言中,不会出现像
宪政、民主、遥感这样的词汇,因为当地的村民并没有这方面的共同经验,也就无法构建这些词的象征体
系。
从另一个方面说,在我们一个社群所用的通用语言之外,也会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比如说所谓
的“行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所以不会懂得。以前在我们的大学寝室中就流行只有我们能懂的
“狗”文化,在我们宿舍之外,你这样称呼别人可能会被打,但在我们宿舍“狗”却是一个兄弟昵称。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必推行文字下乡,而只是要认识到: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
不是因为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使得他们没有采取这种在传情达意有缺陷的交流工具。
环节四:当堂自测
1.根据《文字下乡》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传真技术发达后,人可以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用不到了。
B.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C.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D.我们在现代社会里住久了,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会支配我们,会用声气辨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并理解分析重点句子的能力。
C.“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错误。原文结尾段相关信息是“在
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为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
直接的会意了”,可见原因是有表情、动作等更为直接的象征性材料可以会意。选项原因分析错误。
故选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
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作为重要的文
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兴起,展现了乡土
文化__________________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的旅游
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
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
潍坊风筝等__________________的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
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
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小题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小题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兴盛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风霜
B.旺盛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风霜
C.旺盛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沧桑
D.兴盛趋之若鹜别开生面饱经沧桑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
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
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
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
不断涌现。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
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A项,“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不连贯,应排除。
B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主语本应是“乡土文化”,此处主语却是“我国各地”,故可排除。
C项,“时尚文化”与前面的“乡土文化热”衔接紧密,“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
资本”衔接紧密,句子前后不照应,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D。
【小题2】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
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兴盛”指蓬勃发展,多用来修饰“国家”或“事业”等;“旺盛”指生命力强,情绪高涨,茂盛。
文中用来修饰“生命力”,用“旺盛”更恰当,据此可排除A、D两项。
第二空:“心驰神往”指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
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第二空语境无贬义,应选“心驰神往”,据此可排除B项。
第三空,“匠心独运”意思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别开生面”意思是指新的面貌。原指画像经重新
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语境强调风筝设计独特,心思
精巧,故选“匠心独运”。
第四空,“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饱经沧桑”意思是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
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语境强调中国乡土文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如果选“饱经风霜”与前
文“劫难”重复,故选“饱经沧桑”。
故选C。
【小题3】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
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分析病因,排除选择。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传承……文化、保持……特色”才是正确搭配,据此可排
除A、D两项;二是成分赘余,“一致”与“共识”有重复,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B。
3.就如今文化下乡谈一点认识与思考。(100字以内)
【答案】文化下乡工作充分体现出了党和政府对人们群众的关怀,也是和群众紧密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同时,文化下乡工作也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以及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要求“就如今文化下乡谈一点认识与思考”,这是针对某一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表达自己的看
法和见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化下乡”的概念,然后结合这一概念,再结合社会现实,从不同角
度去分析,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考生可以分析文化下乡的性质,也可以阐明文
化下乡的意义,还可以分析文化下乡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重在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表
述时要观点明确,论述条理清晰,注意不可脱离生活实际去空谈。
4.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
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
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
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因为乡下人的“愚”,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因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
社会中的人和人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说法错误。《文字下乡》中说“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
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
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可见因为环境不同,文字对乡人没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
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考查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内
容。中国古代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流,从材料“乡
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可见,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国古代乡
村封建依附关系。
D项,“因为乡下人的‘愚’,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我要辨明的是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
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见,费孝通没没有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
故选A。
5.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
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
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
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
有必要的。
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
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
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观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
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遵循这个思路: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
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
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
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
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
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
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能够
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
式能够完整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记录的,但是也
正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
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
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
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
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
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
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
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
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
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
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
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
呢?
③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
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
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
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
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做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④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这样看来,乡村工作
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
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_________。
⑤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
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
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
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
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⑥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只能在一
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在熟人中,
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
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⑦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
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
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
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
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症候”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第⑥段画线句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经验是完全相同的。
B.上海人和北京人的语言经验有很多不同。
C.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不会懂的。
D.熟人社会里,表情,手势就能传情达意。
【小题4】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小题1】乡下人的没见识(的表现)
【小题2】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小题3】A
【小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6月联考试卷含答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看拼音写词语复习田字格
- 山西省重点名校2025年初三“一诊”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数学五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江苏省大丰市万盈初级中学2025届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校2025届初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婺源县2025届四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古代诗人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小小理财师教学课件
- 知识产权法(四川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四川师范大学
- 2024-2030年中国3D IC和2.5D IC封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福州流动人口登记表
-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目录(总表)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DLT 5175-2021 火力发电厂热工开关量和模拟量控制系统设计规程-PDF解密
- 公路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工作量及计划安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