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防控资料汇编_第1页
寨卡病毒防控资料汇编_第2页
寨卡病毒防控资料汇编_第3页
寨卡病毒防控资料汇编_第4页
寨卡病毒防控资料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目录TOC\o"1-2"\h\z\u寨卡病毒病疫情概况和风险评估 2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9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20病例标本采集 20蚊媒标本采集 21标本保存、运送 21临床标本检测 21媒介标本检测 22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4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 27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8寨卡病毒各类防控指引 33居民小区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 33集体单位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 35医疗机构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 37学校及托幼机构寨卡病毒病防控指引 39出国人员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 41质检总局关于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寨卡病毒病疫情概况和风险评估1.基本情况寨卡病毒病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通过伊蚊传播的传染病。患有寨卡病毒病的病人往往会出现轻微发热、皮疹和结膜炎等症状,症状通常持续2-7天。目前尚没有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或者疫苗。最佳预防方式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子叮咬。美洲疫区异常增多的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2.寨卡病毒病以往的流行情况(1)2007年以前的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在系统发生树上和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等相近。寨卡病毒于1947年在乌干达一片名为寨卡的热带雨林内的恒河猴中首次被人类发现。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寨卡病毒病病例于1954年首次被发现,当时尼日利亚报告3例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主要零星分布于非洲(如埃及、中非共和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塞拉利昂)和亚洲(如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确诊病例仅14例。(2)2007年-2014年:疫情渐趋严重,开始出现暴发疫情,且影响区域有扩大趋势。2007年和2013年,该病毒开始在太平洋区域导致局部的寨卡病毒病聚集性疫情:2007年4-7月,位于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Yap)岛上有多人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59例为疑似病例,该疫情未导致住院乃至死亡的重症病例;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当地卫生部门估计11%的居民被感染,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有70例重症病例。3.2015年以来寨卡病毒病的暴发流行2015年至今,寨卡病毒影响区域迅速扩大,全球已有34个国家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附表1)。目前美洲有26个国家报告寨卡病毒的本地传播,其中巴西的疫情最为严重,巴西于2015年4月份出现病例,5月份确认首例本地病例后,目前巴西国内的大部分洲均有本地病例报告。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其他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包括: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随着疫情在美洲的持续流行,目前全球其他地区亦陆续报告寨卡病毒输入病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欧洲的英国、西班牙和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附表134个报告寨卡病毒本地病例的国家大洲或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的国家非洲佛得角美洲地区巴巴多斯、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瓜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波多黎各,圣马丁,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亚洲马尔代夫,泰国西太平洋地区美属萨摩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瓦努阿图4.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巴西新生儿小头畸形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在部分胎儿或胎儿母体中检出寨卡病毒。巴西卫生部门确认,2015年巴西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发病率比历史基线水平升高10倍以上。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30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疑似小头畸形4783例,已调查1113例,对其中387例进行了先天性感染分析,发现4.39%(17/387)一些个案的检测和研究陆续提供了支持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存在关联的证据:美国CDC自巴西4例小头畸形病例中检出寨卡病毒,且其中部分病例的脑组织也检出寨卡病毒;4例病例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均曾出现发热和出疹。2015年11月,巴西研究者在2份新生儿的羊水标本中检出寨卡病毒RNA,提示该病毒具备穿越胎盘并导致母婴传播的能力。2015年11月,一名出生5分钟后死亡的小头畸形并伴其他先天异常的新生儿,其血液及组织标本均检出寨卡病毒基因。2016年1月,美国夏威夷,1名寨卡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所生婴儿患有小头畸形,该妇女曾在2015年5月期间前往巴西居住生活一段时间。2016年1月,巴西和巴拿马的科学家在一位因为胎儿畸形儿导致流产的女性的胎盘中检出寨卡病毒遗传物质,进一步提示该病毒可能穿越胎盘屏障的能力。2016年2月,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称:一位自巴西返回斯洛文尼亚的孕妇因产检中检出胎儿存在小头畸形而终止妊娠,研究人员在胎儿的脑组织中检出寨卡病毒。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信息提示现有资料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仍有待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来论证。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表述为:“尽管有报告认为寨卡病毒、小头症和其它神经疾患之间有潜在关联,但这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证实。在获得更多认识之前,建议会员国规范并加强对小头症及其它神经疾患的监测,尤其是在已知存在寨卡病毒传播的地区和面临这种传播风险的地区。”5.我国的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情况我国已报告3例寨卡病毒病输入病例。第1例:中国卫计委2月9日通报,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寨卡疫情发生地)出发,途经香港、广东深圳,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接受隔离治疗。8日初步检测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9日经国家疾控复核检测确诊。目前该病例已痊愈出院。第2例: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月12日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第3例:患者,男,38岁,浙江省义乌市人。2016年2月2日启程赴斐济和萨摩亚旅游,2月15日返回义乌市。患者自述在回国途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发热、畏寒等症状,在萨摩亚旅行期间有蚊虫叮咬史。浙江省卫生计生委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患者入境时健康检疫、检验的相关信息通报,将患者转运至义乌市医疗机构隔离治疗。2月19日,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检测患者标本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确认为我国第3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6.当前风险评估和防控建议我国同美洲国家的劳务合作密切,与非洲和东南亚等疫情国家有直航航班,广州市作为中国南部的中心城市,人员通过商贸旅游往来寨卡疫区较为频繁,是寨卡病毒病病例输入风险较高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疾控中心对我市的风险评估等级为“重点关注”。目前我市已出现输入病例,进一步说明了我市输入风险较高的评估。由于我市常年出现登革热疫情,蚊媒密度较高。由于近期气温较低,蚊媒较少,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风险较低,但随着气温的回升,输入病例导致本地扩散的风险将升高。由于目前我市疫情风险主要来自疫区输入,所以,防控关键在于:早期口岸严防病例输入,同时医疗机构加强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通过早期发现病例后加强病例隔离、做好蚊媒控制以求阻止输入性寨卡疫情在我市造成蔓延扩散。参考资料:美国疾控中心寨卡病毒主页:/zika/维基百科寨卡病毒主页:/wiki/Zika_fever世界卫生组织寨卡病毒主页:/features/qa/zika/zh/新英格兰杂志寨卡评论文章:/doi/full/10.1056/NEJMp1600297欧洲疾控中心寨卡病毒风险评估:http://ecdc.europa.eu/en/publications/Publications/zika-virus-americas-association-with-microcephaly-rapid-risk-assessment.pdf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国卫发明电〔2016〕4号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2.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3.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4.潜伏期和传染期(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5.地区分布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1)2014年之前地区分布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2007年4-7月,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出现185例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相继有散发病例的报告。2013年-2014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70例为重症病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症)的并发症。(2)2015年以来地区分布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美洲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2015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至今我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尚无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报道。6.发病季节特点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三)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二、诊断、报告和治疗(一)诊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鉴别。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二)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三)治疗。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三、实验室检测按照《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录1)进行病例和蚊媒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四、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录2)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附录3)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五、预防与控制措施(一)预防输入。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二)病例监测与管理。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2.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3.病例搜索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4.病例管理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在做好病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三)媒介监测与控制。有媒介分布地区,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需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工作。1.日常监测与控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日常监测范围、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常规监测进行。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2.应急监测与控制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行。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四)宣传与沟通。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五)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1.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附件1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寨卡病毒(Zika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一、检测对象(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二)伊蚊成蚊和幼虫。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病例标本采集。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二)蚊媒标本采集。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三)标本保存、运送。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三、检测方法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一)临床标本检测。1.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2.血清学检测(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二)媒介标本检测。1.标本处理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2.病毒核酸检测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3.病毒分离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四、生物安全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附件2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一、基本情况(一)患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二)性别:(1)男(2)女(三)年龄:_____岁(四)家庭住址: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____县(市/区)_____乡(镇/街道)_____村(居委会)(五)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七)若是输入性病例,请填写以下内容:1.国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何处入境本地:3.入境口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境时间:年月日4.入境原因:(1)旅行(2)商贸往来(3)留学(4)探亲访友(5)其他________________5.入境后到经地区及停留时间: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二、发病与临床症状(一)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二)首发症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相关症状体征:1.发热(38℃以上):(1)有(2)无(3如有,则日期:____月_____日至____月___日,最高体温____℃,或(未)检测。2.关节痛:(1)有(2)无(3)不详主要累及的关节为(可多选):①手腕②脚踝③脚趾④手指⑤膝⑥肘⑦肩关节⑧脊柱⑨其他3.肌肉痛:(1)有(2)无(3)不详如有,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皮疹:(1)有(2)无(3)不详,皮疹为:①斑丘疹②麻疹样皮疹条/线状③猩红热样皮疹簇状④红斑疹⑤其他皮疹部位(可多选):①全身②躯干③四肢④面部⑤其他5.头痛:(1)有(2)无(3)不详6.结膜充血:(1)有(2)无(3)不详7.颜面潮红:(1)有(2)无(3)不详8.胸红:(1)有(2)无(3)不详9.出血症状:(1)有(2)无(3)不详如有,则出血部位为(多选):①结膜出血②鼻出血③牙龈出血④呕血⑤便血⑥血尿⑦其他10.神经症状:(1)有(2)无(3)不详如有,则日期: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月______日,症状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如为妇女,有无怀孕:(1)有(2)无(3)不详如有,则孕期为周三、就诊情况就诊日期就诊医院名称有无住院住院日期备注四、住所(病家)环境相关因素:(一)使用的防蚊设备(可多选):(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他:(二)积水容器类型(可多选):(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他___________五、发病前后活动情况(一)外出史:1.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外出(离开本市县及出境旅行)史:___(1)是(2)否如果否,跳至“(二)发病前后在本地活动情况”如是,地点1: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2: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地点3: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返回时间(入境时间):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同行团队名称(或旅行社名称):__________________同行人员姓名1:电话: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同行人员姓名2:电话: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同行人员姓名3:电话: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同行人员姓名4:电话: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同行人员姓名5:电话:________健康状况:________2.外出期间是否明确有蚊虫叮咬史:(1)是(2)否(3)不详如是,则叮咬地点为:地点1:______________;地点2:_______________;地点3:_______________(二)发病前后在本地的主要活动情况:(备注栏填写具体地点)日期家中工作单位公园运动场所市场学校医院其他备注六、共同暴露者健康状况(一)有无家庭其他成员/接触者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2)无(3)不详(二)家中人口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三)工作单位所在部门人数:___人,出现类似症状者:___人;请将出现类似症状的家庭成员或同事的相关情况填入下表:姓名与患者关系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就诊情况采样日期备注七、其他需补充内容:八、备注(一)血常规检查(二)病原学诊断检测(三)病例诊断分类:本病例属于(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调查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调查者:__________________附件3 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调查点名称:_________________调查人: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门牌号户主姓名户内居住人口数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是否出现以下症状发病日期最近14天外出情况是否接受采样检测采样检测结果是否列入病例管理备注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其他社区、村外市外省国外填写说明:1.症状:如有相应症状,则填写出现日期;2.外出史:如有外出,则填地址;3.如有联系方式请填在备注栏。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国卫发明电〔2016〕5号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二)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三)鉴别诊断。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六、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七、预防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寨卡病毒各类防控指引居民小区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一、日常预防(一)小区物业搞好小区公共场所卫生清洁,落实灭蚊周记。及时清除小区公共场所的垃圾和积水,避免蚊虫孳生地的产生。(二)开展卫生宣教1.科普寨卡病毒病的宣传要点包括:传染源(伊蚊)、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易感人群(全人群)以及主要危害(孕妇感染导致的产儿小脑畸形等)。2.倡导居民近期避免前往疫区国家旅游,加强居民旅游途中的防蚊措施以及做好旅游归国后的健康监测。(三)小区居民自家做好防蚊灭蚊措施1.家庭应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实物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2.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如公园、绿化带等地点,应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药物,还应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四)居民加强清除家居积水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的不用的花盆、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2.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3.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4.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幼虫的缓蚀剂。二、家庭成员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症状患者(一)及时前往就近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进行正规诊断并接受治疗。尤其是孕妇、小孩、老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尽早治疗。(二)减少外出,居家治疗期间应蚊帐隔离,避免蚊虫叮咬以及传染给家人。(三)尽量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和参加集体活动。三、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的防控措施(一)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全面的灭蚊消杀工作和蚊媒密度监测工作,确保蚊媒密度控制在基线水平以下。(二)疑似或确诊病例需进行严格的防蚊隔离治疗。(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对病例共同暴露及密切接触者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集体单位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引一.日常预防措施1.建立领导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和个人。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防治知识,特别是提醒出行的员工谨慎前往疫区(巴西等南美、中美地区)旅行或前往寨卡病毒病疫区旅行时做好相关防蚊措施。3.建立定期灭蚊机制,落实灭蚊周记,搞好环境治理。清除各类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清除各种小型积水,减少蚊虫栖息和孳生的条件。4.饮用水蓄水池、种养水生植物的盆罐及冰箱底接水托盘坚持每周换水一次,换水时应将蓄水池和植物根部彻底清洗干净。5.供观赏的喷水池可放养食蚊鱼或观赏鱼,消防水池,视蚊虫消长情况,适时施放蚊幼杀虫剂。6.若有员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7.单位要落实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发热、皮疹病例异常增多时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二.控制措施集体单位出现疫情时,除继续做好上述日常预防措施外,还须实施:1.病例应暂停上岗,进行住院隔离治疗。2.按要求对本单位进行灭蚊,并清除内外环境各种各类小型积水。3.集体单位成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健康监测。如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等症状,应尽早就医。4.单位指定专人负责与离岗人员联系,了解每日健康情况。5.出现疫情后,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掌握病例每日增减情况,配合做好疫情的处置工作。医疗机构寨卡病毒病预防控制指引一、发热病例预检分诊(一)对体温37.5°(二)发热门诊医师应对发热病人应询问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和临床症状,并做好发热病例登记和排查工作。(三)流行病学史询问时,应详细了解其外出旅游史,特别寨卡病毒病疫区活动史。二、病例的诊断、报告及收治管理(一)医疗机构应规范诊疗流程,加强管理,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和治疗。(二)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后,应及时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工作。同时,医疗机构应做好病例登记,做好病例诊断、治疗和病情归转等信息的报告工作。(三)收治寨卡病毒病患者的病房可参照登革热病例病房防控要求,配备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应督促患者除必要活动外,均在蚊帐内。三、样品的采集与送检对疑似病例应采集其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非抗凝血样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