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课件:中药学_第1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中药学_第2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中药学_第3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中药学_第4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中药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中药的产地绝大多数是中国。

一、中药总论中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共有各类天然药材大约12800种。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中药的产地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其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可靠的疗效。

道地药材葛根

黄连原植物地骨皮枸杞子清热

石膏药材标本补阳

川芎原植物中药学

川芎药材人参原植物中药学

人参药材(东北人参)中药学

人参饮片中药学

云南三七原植物三七

中药学

三七药材中药的命名1以产地命名阿胶杭菊花怀山药川黄连广橘皮

苏薄荷2以生产特性命名夏枯草忍冬藤桑寄生3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形态:钩藤

银耳颜色:红花紫草丹参气味:麝香

木香

丁香苦参4以功效命名威灵仙防风

决明子5以入药部位命名植物药:红花桃仁桑叶

枳实

苏梗葛根动物药:羚羊角牛黄刺猬皮虎骨6以发现者命名何首乌使君子杜仲刘寄奴

徐长卿7以进口和译音命名苏合香番泻叶

番木瓜胡黄连胡椒胡桃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三、中药的炮制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容易中毒,必须炮制以后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酒炒当归能增强其温经活血作用。

炮制的作用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生地加入黄酒蒸制为熟地,则由苦寒清热凉血为主之物,变为甘温补血之药,更宜于血虚之证。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以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修制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水制润、漂、水飞火制炒、炙、煅、煨水火共制煮、蒸、淬、等

炮制的方法

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中药的性能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主要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和特征,是最重要的性能内容。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温次于热,凉次于寒,仅有程度上的差异。1、四气

确定依据:四气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的四气,为这一用药原则提供了药理依据。四气理论也是该临床用药原则的理论基础。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中药性能中的五味,则是用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及其附属于酸甘的涩味、淡味,以表示药物的某些主要作用。2、五味

确定五味的依据

一是药物的实际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因此,味的实际意义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提示其基本作用。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1)

辛:能散、能行。即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治疗表证的药物,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木香、红花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2)

甘:能补、能缓、能和,可以表示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治疗虚症的药物,党参、熟地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药物,饴糖、甘草

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3)

酸:能收、能涩,可以表示收敛固涩等作用。治疗虚汗、泄泻的药物,山茱萸、五味子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3)

苦:能泄、能燥。苦泄表示的作用有通泄(泻下大便)、清泄(清热泻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气)之分;燥表示燥湿作用,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4)

咸:能软、能下,可以表示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特点。如瓦楞子、芒硝淡:能渗、能利,可以表示渗湿利水的作用。如猪苓、茯苓正确理解药物的四性和五味

四性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性质和特点。四性主要概括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五味则提示药物多方面的基本作用。两者要互相结合。人参,甘、温,大补元气

西洋参,甘,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3、升降浮沉

含义: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和方法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利用其作用趋向:①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药物功效与升降浮沉

药物功效的作用趋向: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多为沉降之性。药物性味与升降浮沉

与性味的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品。故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其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为间接关系,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因素。4、归经

归经的含义: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归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临床指导意义:掌握了药物的归经,便掌握了各药物功效产生效应的主要部位。这样增强了用药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一些基本作用相同的药物,更是如此。中药归经的确定中药归经的确定:中药的归经,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徐灵胎所谓“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强调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以归经的差异选用相同功效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黄芩归肺经黄连归心经黄柏归肾经5、毒性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间的长短有关。《神农本草经》对毒性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共记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巴豆等,不可久服。正确对待有毒的药物

有毒的药物偏性强,往往具有某些肯定的疗效,历代积累了大量应用的经验,是值得利用的。但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度小,使用不当则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应注意各毒药毒性的大小,掌握其安全有效的用量范围,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中病即止。《神农本草经》所谓:“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毒性反应还与炮制、配伍、给药途径及患者体质、年龄、证候等有关,服药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环节。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五、中药的配伍

含义:中药配伍是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

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单行”:单行指的是用单味药治病。病情如果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味黄连治疗痢疾。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单用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都属于“单行”。“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知母,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之效。大黄、芒硝,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之效。麻黄、桂枝,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之效。荆芥、防风,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相畏”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飞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有的医药学家认为,对于有的相反药同用时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倘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妊娠禁忌药按作用强度分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属禁用的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当中的部分药。具体药物如下。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患者病情的不同,其饮食禁忌也有所区别。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患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另外,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等,也可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当然有的还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用量的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确定用量的依据一、药物方面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象“道地药材”,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药材质地: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宜少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用量则宜轻。确定用量的依据二、应用方面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量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确定用量的依据

三、患者方面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确定用量的依据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樟脑:内服剂量,0.1-0.2g。蜂房:内服剂量,1.5-3g。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轻粉:内服剂量,0.1-0.2g。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雄黄:内服剂量,0.3-0.9g。硫黄:内服剂量,1-3g。胆矾:内服剂量,0.3-0.6g。瓜蒂:内服剂量,0.3-1g。甘遂:内服剂量,0.5-1g。大戟:内服剂量,0.5-1g。芫花:内服剂量,0.3-0.6g。巴豆:内服剂量,0.1-0.3g。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乌头:内服剂量,1-2g。麝香:内服剂量,0.06-0.1g。牛黄:内服剂量,0.2-0.5g。珍珠:内服剂量,0.3-1g。八、中药的应用方法

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特别讲究入药方法。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无论生用或制用,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宜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生用煎煮时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后下

薄荷、砂仁、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其攻下作用更强。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另煎、烊化、冲服

另煎: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烊化: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或三七、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第一章、解表药

一、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二、药性特点味辛、质轻,以入肺经与膀胱二经为主。辛能发散,轻扬升浮。肺合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善走肌表,而具有透发毛窍,发汗而解表之功能,使表邪由汗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易于挥发,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三、解表药的分类

解表药虽有辛散发表的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的区别,所治疗的表证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解表药相应地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及发散风热药两类。麻黄处方用名:

生麻黄、麻黄、西麻黄、净麻黄、蜜炙麻黄、水炙麻黄、麻黄绒。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麻黄原植物

麻黄药材标本

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其气微香,入肺与膀胱经,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发汗之峻品,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表实证。治外感风寒所致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脉浮紧等表实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2.用于咳喘实证。小青龙汤治外感风寒、内有寒饮,症见咳喘、痰多清稀者,与细辛、干姜等温肺止咳平喘配伍;麻杏石甘汤治热邪壅肺,症见高热喘急者。

3.用于风水水肿。麻黄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治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脉浮的风水证,与甘草同用便可奏效,即甘草麻黄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使用注意]: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咳喘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慎用。桂枝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温经通阳细辛处方用名:

细辛、北细辛、辽细辛、华细辛、炙细辛、细辛末。性味归经: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解表药细辛原植物

解表药细辛药材标本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本品祛风散寒,达表入里,表寒、里寒证均可使用。

2、用治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本品辛香走窜,能祛风寒,通鼻窍,止疼痛。芎菊上清丸。

3、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本品即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消痰,温肺化饮。小青龙汤。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1~3g;入丸散剂,用0.5~1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牛蒡子处方用名:

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临床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黄芩、银花、连翘、如银翘散。2、用于麻疹不透。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3、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用法用量:

煎服,3~10g。炒用寒性略减。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柴胡处方用名:柴胡、北柴胡、硬柴胡、南柴胡、细柴胡、软柴胡、醋炒柴胡、鳖血炒柴胡。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1、用于寒热往来,感冒发热。本品味辛苦,气微寒,芳香疏泄,尤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治感冒发热,本品也有良好的疏散退热作用。小柴胡汤、正柴胡饮

2、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本品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加味逍遥丸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本品长于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善治气虚下陷神倦发热,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等症。补中益气丸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劳热当用鳖血拌炒。第二章、清热药一、概念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二、药性特点清热药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三、主要作用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

清热泻火药石膏处方用名:

石膏、生石膏、煅石膏。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本品善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壮热、烦渴、脉洪大,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清热泻火之力,如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2.用于肺热喘咳。本品有清泄肺热作用。治邪热袭肺的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常配麻黄、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3.用于胃火牙痛。本品能清胃泻火。治胃热上冲,牙龈肿痛,常配升麻、地骨皮等;治胃热阴虚,牙痛烦渴,常配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本品煅后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作用。治疮疡溃后不敛,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治湿疹,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治水火烫伤,常配青黛、黄柏等。[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宜生用;敛疮宜煅用。[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知母处方用名:

知母、肥知母、光知母、知母肉、盐知母。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用于气分实热证。本品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治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常与石膏相须配伍,如白虎汤。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本品既清肺热,又润肺燥。治肺热咳嗽,咯痰色黄,常与贝母、黄芩、桑白皮等同用,如二母宁嗽丸;治肺热伤阴,燥咳无痰,常配贝母,即二母散。3.用于阴虚消渴。本品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作用。治内热伤津、口渴引饮,可配葛根、天花粉、五味子等药以增强药力,如玉液汤。4.用于骨蒸潮热。本品能滋肾降火、退蒸除热。治肾阴亏虚,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合六味地黄丸同用,如知柏地黄丸。[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润燥宜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平平黄柏清热燥湿滋阴降火解毒敛湿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便,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止血祛瘀通经退黄通淋大黄化痰药川贝性味归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药性说明

川贝母味甘性凉,清肺润燥以止咳化痰,善治燥咳久嗽。地下鳞茎入药

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虚劳咳嗽,常配伍沙参、麦冬肺热燥咳,配伍知母,二母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

反乌头。止咳平喘药苦杏仁处方用名

杏仁、苦杏仁、光杏仁、杏仁泥。性味归经

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用于咳嗽气喘。本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降肺气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达止咳平喘,为治咳喘之要药。随证配伍可用于多种咳喘病证。风寒咳嗽,配伍麻黄、甘草,三拗汤风热咳嗽,配桑叶,菊花,桑菊饮燥热咳嗽,配贝母、沙参,桑杏汤肺热咳喘,配麻黄、石膏、甘草,麻杏石甘汤

用于肠燥便秘。五仁丸。用法用量

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行气药凡能调理气机,治疗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适用于:气滞证、气逆证。常用药: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头。陈补

药补气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补阳药

补气药人参《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味甘、微苦,性微温。主归心、脾、肺经。[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人参主要是大补元气与脾、肺之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补

药补气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补阳药

药补气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补阳药

1、元气虚脱证性微温而为补气强壮之品,补虚力甚强,善大补元气,素有治

虚劳内伤第一要药之称,气虚津伤之重证、急证每用,亦常用治气虚欲脱、消渴等证;

2、脾肺心肾气虚证脾气虚脾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肺气虚肺气虚弱、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等证。肾气虚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肾虚阳痿等证。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野山参:野山参,以年代久远质重者为佳,功能大补元气,无温燥之性,并兼滋养阴津,元气大脱及气津两伤重证多用。园参:园参为家种之品,与野山参相比而药力较缓,今世所用多此,并因炮制之别而分为红参、生晒参、糖参,参须等。[常用品种]:红参红参质优,性偏温,补气之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能振奋阳气,适宜救脱,气虚阳衰者宜之。秋季采挖后,蒸熟晒干或烘干糖参,又名白参、白人参,性最平和,药力相对也小,适宜健脾益肺,脾弱肺虚者宜之。

采挖后经沸水浸烫,浸糖水中,取出晒干。生晒参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能补气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气津两伤者宜之。采挖后洗净晒干

参须参须补力甚弱,气虚轻证及不能峻补者宜之。朝鲜参,朝鲜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功同红参而药力较强。[用量用法]:入汤剂,5—10g;用于急重证,用量宜大(15—30g煎服);宜文火另煎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5—2g。[使用注意]:人参反藜芦,与五灵脂属十九畏所列的配伍禁忌,服人参时不宜吃萝卜或喝茶,否则会影响其补力。西洋参

[药性]: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应用]:1、气阴两伤证2、肺气虚与肺阴虚证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补

药补气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补阳药

药补气药

补虚药

补气药

补阳药

西洋参功善补气,性偏寒凉,又能养阴,清火生津。故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火者,用本品甚佳。主要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的烦倦、口渴,及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