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二)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1)本义:阴阳二气(2)引伸义: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举例],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举例]。
阴和阳的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是标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畴。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一)阴阳对立
1哲学
2自然界
3人体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白鱼尾黑鱼尾黑鱼眼白鱼头黑鱼头白鱼眼太极图(二)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关系。
1.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
2.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3.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依据。阳中有阴(阴依存于阳)阴中有阳(阳依附于阴)如这种关系一旦有一方面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面就不能存在了。就会导致生命活动失常,甚至生命活动停止。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互根互用,资长对方化生供给双方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三)阴阳消长
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
人与自然相统一,阴阳交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这种不断消长运动的新陈代谢过程,推动了人的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当一方消耗太多或增长太过或外加力量超过了本身所能承受、调控的范围,阴阳的消长运动无限度地进行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常,疾病产生,甚至生命消亡。功能活动(阳)营养物质(阴)阴消阳长(阴少阳多)化生(消耗)供给(消耗)阳消阴长(阳少阴多)例如,功能活动与营养物质(四)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互转移、变化。
阴阳消长(量变)阴阳转化(质变)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
的运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物质(阴)功能(阳)产生供养气(阳)精(阴)产生供养(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转化阴阳失调(偏盛偏衰)阳盛(阳长太过):热证(实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盛(阴长太过):实寒热(实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偏盛正常偏衰(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2)辨别疾病证候发热、肢热、面红、舌红、脉数——阳证(热证)怕冷、肢冷、面白、舌淡白、脉迟——阴证(寒证)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2)归纳药物的性能(3)指导取穴阴(寒)证治以阴调和阴阳阳证阴证阳盛(阳盛则热)阴虚(阴虚生内热)阴盛(阴盛则寒)阳虚(阳虚生内寒)阳(热)证治以阴寒凉清热寒凉补阴温阳散寒补阳散寒第二节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常识性概念木、火、土、金、水
2、哲学的范畴五行的医学含义
应用五行的属性和五行间的相互联系,说明人体结构系统,功能特点,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有机有机统一。(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属性的概念
哲学上: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
逻辑学上:对象的性质和对象间的关系。五行特性概括特性解说木升发、条达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木。火炎热、向上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燃烧之火,其性温热,其焰上升,因而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火。土长养、化育古人称“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凡具有生化、养育、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中医学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金清肃、敛降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其本义是指金的可熔铸变革特性。但渗透于中医学之后,则演变引申为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金。水滋润、下走古人称“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性湿润,由上向下流行,因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水。木的特性伸展易动火的特性炎热向上土的特性
生长生化金的特性能柔能刚变革消杀水的特性向下润泽寒凉(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1归类法
2推演法
五行的事物归类自然界
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气五季
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酸青风春木肝胆目筋怒泪苦赤暑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甘黄湿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辛白燥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咸黑寒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四)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相生规律资生促进助长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规律
制约克服抑制克我与我克所胜与所不胜3五行制化规律
制化: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
规律: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五行的平衡“生我”、“我生”虽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如木的“生我”为水,木的“我生”为火;而水又能制火。“克我”和“我克”虽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如木的“克我”为金,木的“我克”为土;而土又生金。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以此来阐释自然,即能说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此来阐释人体,即是机体的生理平衡。3五行相乘规律
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4五行相侮规律:
持强凌弱又称反克火侮水两者之间联系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即可受到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就是对五行之间相乘和相侮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划分人体结构系统
2说明脏腑生理功能
3说明脏腑相互关系滋生、制约、制化、互藏
4反映人体与内外环境的统一解释生理现象(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1发病
2传变(1)相生关系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关系传变相乘、相侮病理传变常见类型含义病理举例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水能生木,肾病及肝子病犯母指病变由子脏累及到母脏。木能生火,心病及肝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指相克太过为病。木能克土,肝气横逆犯脾胃相侮意即反克为病。肺可制约肝,肝来侮肺,表现为肝火犯肺(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脏腑病变部位
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
3推断病变的预后3.指导诊断疾病
依据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变,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综合望、闻、间、切等收集来的材料,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病情。(四)指导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传变
2确定治则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补母、泻子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卖租赁房屋合同
-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环保产业供应链合作框架协议
- 抹灰分项工程劳务合同书
- 结婚财产分割协议
- 项目季度工作总结与成果展示报告
- 离婚协议谈话笔录
-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所有权转移
- 专利权转让协议书
- 个人房屋转让合同协议
- 在线教育课程设计开发合作协议
-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解读
- 2024土方工程承包合同包含进度支付与违约责任条款范本3篇
- 医院医用织物洗涤(租赁)服务方案投标文件
- 2022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英语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建医院幕墙工程专项方案
- 基于OBE理念的世界现代史教学与学生历史思维培养探究
-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概述演示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现行)
- 一年级20以内加减及混合口算练习题
- 中南大学《药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电队技术员安全生产责任制(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