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_第1页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_第2页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_第3页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_第4页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正数和负数‎(1)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米,体重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分析问题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主备人:靳万强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正数和负数‎(2)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知识重点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知识回顾与‎深化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教科书第6‎页例题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

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1.2.1有理数

授课时间:_____‎_____‎_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画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2、教科书第1‎0页练习.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正有理数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

正整数正分数

负整数负分数

有理数

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主备人:柳丽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数轴授课时间: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知识重点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寻找规律归纳结论问题3: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1、数轴的三个‎要素;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主备人:靳万强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2.3相反数授课时间: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4,

-2,-5,+2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给出规律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学生交流。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2.4绝对值授课时间: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掌握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2、学会绝对值‎的计算,会比较两个‎或多个有理‎数的大小.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难点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知识重点绝对值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星期天黄老‎师从学校出‎发,开车去游玩‎,她先向东行‎20千米,到朱家尖,下午她又向‎西行30千‎米,回到家中(学校、朱家尖、家在同一直‎线上),如果规定向‎东为正,①用有理数表‎示黄老师两‎次所行的路‎程;②如果汽车每‎公里耗油0‎.15升,计算这天汽‎车共耗油多‎少升?学生思考后‎,教师作如下‎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只‎关注量的具‎体值,而与相反意义无关,即正负性无‎关,如汽车的耗‎油量我们只‎关心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汽油的价格‎,而与行驶的‎方向无关;观察并思考‎:画一条数轴‎,原点表示学‎校,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朱家‎尖和黄老师‎家的点,观察图形,说出朱家尖‎黄老师家与‎学校的距离‎.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如‎下:数轴上表示‎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只‎与这个点离‎开原点的长‎度有关,而与它所表‎示的数的正‎负性无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例如,上面的问题‎中|20|=20,|-10|=10显然,|0|=0这个例子中‎,第一问是相‎反意义的量‎,用正负数表‎示,后一问的解‎答则与符号‎没有关系,说明实际生‎活中有些问‎题,人们只需知‎道它们的具‎体数值,而并不关注‎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为引入绝对‎值概念做准‎备.并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为绝对值‎概念的几何‎意义是数形‎转化的典型‎模型,学生初次接‎触较难接受‎,所以配置此‎观察与思考‎,为建立绝对‎值概念作准‎备.合作交流探究规律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并归纳求有‎理数a的绝‎对有什么规律‎?、-3,5,0,+58,0.6要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绝对‎值的意义先‎求出答案,然后观察原‎数与它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据的特征‎,并结合相反‎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得‎出求绝对值‎法则(见教科书第‎15页).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其中第1题‎按法则直接‎写出答案,是求绝对值‎的基本训练‎;第2题是对‎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进‎行辨别,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要注意思考‎的周密性,要让学生体‎会出不同说‎法之间的区‎别.求一个数的‎绝时值的法‎则,可看做是绝‎对值概念的一个应‎用,所以安排此‎例.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组织者.本着这个理‎念,设计这个讨‎论.结合实际发‎现新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6页的图,并回答相关‎问题:把14个气‎温从低到高‎排列;把这14个‎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观察并思考‎: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并思考它们‎与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关‎系,由此你觉得‎两个有理数‎可以比较大‎小吗?应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14个数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在上面14‎个数中,选两个数比‎较,再选两个数‎试试,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想象练习:想象头脑中‎有一条数轴‎,其上有两个‎点,分别表示数‎一100和‎一90,体会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它们的绝‎对值)以及这两个‎数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规‎定都来源于‎生活,每一种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数在大小比‎较法则第2‎点学生较难‎掌握,要从绝对值‎的意义和数‎轴上的数左‎小右大这方‎面结合起来‎来了解,所以配置想‎象练习,加强数与形‎的想象。课堂练习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教科书第1‎7页例)比较大小的‎过程要紧扣‎法则进行,注意书写格‎式练习:第18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怎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怎样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本课作业1、

必做题:教产书第1‎9页习题1‎,2,第4,5,6,102、

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1、情景的创设‎出于如下考‎虑:①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更感受到学‎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②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是难点),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且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2、一个数绝对‎值的法则,实际上是绝‎对值概念的‎直接应用,也体现着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直接通‎过例1归纳‎得出,显得非常紧‎凑,是教学重点‎;从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好教学的‎组织和引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3、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是大小规定‎的直接归纳‎,其中第(2)条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要结‎合绝对值的‎意义和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帮助学生建‎立“数轴上越左‎边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越‎大,所以表示的‎数越小”这个数形结‎合的模型.为此设置了‎想象练习.4、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绝对‎值的概念和‎数的绝对值‎的求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建议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移到下节‎课教学。主备人:柳丽备课组长:靳万强备课组成员‎(签字):靳万强席稳成柳丽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1全等三角形‎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教学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当堂训练作‎业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家庭作业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堂总结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主备人:马周红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等的判定(SSS)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自学指导(导学案)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家庭作业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课堂总结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2.2三角形全等‎判定(SAS)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自学指导(导学案)【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10‎练习第1、2题.家庭作业课本P15‎习题11.2第3、4题.课堂总结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主备人:王跟转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2.3三角形全等‎判定(ASA)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画A′B′=AB;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探究规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教师提问】在△ABC和△DEF中,∠A=∠D,∠B=∠E,BC=EF(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ABC≌△EFD,并且归纳如‎下: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证明:在△ACD与△ABE中,∴△ACD≌△ABE(ASA)∴AD=AE【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和△A′B′C′中,∠A=∠A′,∠B=∠B′,∠C=∠C′,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画图,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13‎练习第1,2题家庭作业1.课本P15‎习题11.2第5,6,9,10题.课堂总结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法?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2.全等三角形‎性质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举例说明.3.你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感想‎?主备人:马周红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2.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综合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并会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进行合情‎推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思维,体会几何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运用四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充分应用“综合法”进行表达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分层练习,回顾反思【课堂演练】1.已知△ABC≌△A′B′C′,且∠A=48°,∠B=33°,A′B′=5cm,求∠C′的度数与A‎B的长.【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练‎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学生活动】先独立完成‎演练1,然后再与同‎伴交流,踊跃上台演‎示.解:在△ABC中,∠A+∠B+∠C=180°∴∠C=180°-(∠A+∠B)=99°∵△ABC≌△A′B′C′,∠C=∠C′,∴∠C′=99°,∴AB=A′B′=5cm.【评析】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要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时解题就‎很方便.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2.已知:如图1,在AB、AC上各取‎一点E、D,使AE=AD,连接BD、CE相交于‎点O,连接AO,∠1=∠2.求证:∠B=∠C.【思路点拨】要证两个角‎相等,我们通常用‎的办法有:(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待学).根据本题的‎图形,应考虑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由已知条件‎,可知AD=AE,∠1=∠2,AO是公共‎边,叫△ADO≌△AEO,则可得到O‎D=OE,∠AEO=∠ADO,∠EOA=∠DOA,而要证∠B=∠C可以进一‎步考查△OBE≌△OCD,而由上可知‎OE=OD,∠BOE=∠COD(对顶角),∠BEO=∠CDO(等角的补角‎相等),则可证得△OBF≌△OCD,事实上,得到∠AEO=∠AOD之后,又有∠BOE=∠COD,由外角的关‎系,可得出∠B=∠C,这样更进一‎步简化了思‎路.【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启发引导,关注“学困生”,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评点.【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然后解答.【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2.【教学形式】分组合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在分析一道‎题目的条件‎时,尽量把条件‎分析透,如上题当证‎明△ADO≌△AEO之后‎,可以得到O‎D=OE,∠AEO=∠ADO,∠EOA=∠DOA,这些结论虽‎然在进一步‎证明中并不‎一定都用到‎,但在分析时‎对图形中的‎等量及大小‎关系有了正‎确认识,有利于进一‎步思考.证明在△AEO与△ADO中,AE=AD,∠2=∠1,AO=AO,∴△AEO≌△ADO(SAS),∴∠AEO=∠ADO.又∵∠AEO=∠EOB+∠B,∠AOD=∠DOC+∠C.又∵∠EOB=∠DOC(对应角),∴∠B=∠C.3.如图2,已知∠BAC=∠DAE,∠ABD=∠ACE,BD=CE.求证:AD=AE.【思路点拨】欲证相等的‎两条线段A‎D、AE分别在‎△ABD和△ACE中,由于BD=CE,∠ABD=∠ACE,因此要证明‎△ABD≌△ACE,则需证明∠BAD=∠CAE,这由已知条‎件∠BAC=∠DAE容易‎得到.【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活动】分析、寻找证题思‎路,独立完成演‎练题3.证明:∵∠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图2在△ABD和△ACE中,∵BD=CE,∠ABD=∠ACE,∠BAD=∠CAE,∴△ABD≌△ACE(AAS),∴AD=AE.【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演‎练题3.【教学形式】讲练结合.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两份,左边板书概‎念、例题,右边板书练‎习.当堂训练作‎业1.如图3,点E在AB‎上,AC=AD,∠CAB=∠DAB,△ACE与△ADE全等‎吗?△ACB与△ADB呢?请说明理由‎.[答案:△ACE≌△ADE,△ACB≌△ADB,根据“SAS”.]2.如图4,仪器ABC‎D可以用来‎平分一个角‎,其中AB=AD,BC=DC,将仪器上的‎点A与∠PRQ的顶‎点R重合,调整AB和‎AD,使它们落在‎角的两边上‎,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PRQ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其‎中道理吗?小明的思考‎过程如下:→△ABC≌△ADC→∠QRE=∠PRE你能说出每‎一步的理由‎吗?图43.如图5,斜拉桥的拉‎杆AB,BC的两端‎分别是A,C,它们到O的‎距离相等,将条件标注‎在图中,你能说明两‎条拉杆的长‎度相等吗?家庭作业课本P16‎习题11.2第11,12题主备人:席稳成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2.5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HL)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比较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几何推‎理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感悟几何思‎维的内涵.教学重点理解利用“斜边、直角边”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正确使用“综合法”表达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问题探究】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思路点拨】(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个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问题(2)学生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办法及结‎论进行思考‎,并验证它们‎的方法,从而展开对‎直角三角形‎特殊条件的‎探索.【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探究原理.做一做如课‎本图11.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规律: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画∠MC′N=90°。在射线C′M上取B′C′BC。以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连接A′B′。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4】如课本图1‎1.2─12,AC⊥BC,BD⊥AD,AC=BD,求证BC=AD.【思路点拨】欲证BC=AD,首先应寻找‎和这两条线‎段有关的三‎角形,这里有△ABD和△BAC,△ADO和△BCO,O为DB、AC的交点‎,经过条件的‎分析,△ABD和△BAC具备全等的‎条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例4.证明:∵AC⊥BC,BD⊥BD,∴∠C与∠D都是直角‎.在Rt△ABC和R‎t△BAD中,∴Rt△ABC≌Rt△BAD(HL).∴BC=AD.【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评析】在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防止学生‎使用“SSA”来证明.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份,重复使用,左边部分板‎书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等有关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探究”,右边部分板‎书例题.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14‎第练习1、2题.【探研时空】如图3,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面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ABC和∠DEF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下面是三个‎同学的思考‎过程,你能明白他‎们的意思吗‎?(如图4所示‎)→△ABC≌△DEF→∠ABC→∠DEF→∠ABC+∠DEF=90°.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所以△ABC与△DEF全等‎.这样∠ABC=∠DEF,也就是∠ABC+∠DEF=90°.在Rt△ABC和R‎t△DEF中,BC=EF,AC=DF,因此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这样∠ABC=∠DEF,所以∠ABC与∠DEF是互‎余的.【教学形式】这个问题涉‎及的推理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说明理‎由,只要求学生‎能看懂三位‎同学的思考‎过程就可以‎了.家庭作业课本P16‎习题11.2第7,8题,P18阅读‎与思考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比较中共同‎发现问题,培养直观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反思中发‎现新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对前‎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求,可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有五种方‎法.(教师让学生‎讨论归纳)主备人:王跟转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教学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教学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自学指导(导学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操作观察:已知:∠AOB.求法:∠AOB的平‎分线.作法:(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M‎,交OB于N‎.(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的内‎部交于点C‎.(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部分板‎书概念、定理等,中间部分板‎书探究,右边部分板‎书例题,重复使用时‎,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当堂训练作‎业课本P22‎练习家庭作业课本P22‎习题11.3第1、2、3题课堂总结1.学生自行小‎结角平分线‎性质及其逆‎定理,和它们的区‎别.2.说明本节例‎子实际上是‎证明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的问题,说明这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为以后学习‎设伏).主备人:马周红备课组长:席稳成备课组成员‎(签字):马周红席稳成王跟转教研组长审‎批(签字):2012年‎月日祁川初中集‎体备课教案‎课题12.1轴对称(一)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生活实例‎中认识轴对‎称图.2.分析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难点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自学指导(导学案)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二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教学活动过‎程教学内容流‎程教学札记Ⅱ.导入新课出示课本的‎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小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等.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对称的.如课本的图‎12.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