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第一单元《时、分、秒》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本单元先安排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再认识计量工具;接着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教材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也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不到几时”几种时刻的说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因此,对于“时间”这个抽象的量,学生很难理解并建立概念。首先必须建立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建立时间观念。经验之谈1.关注学生认知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如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有多长?能干什么……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时间的长短,多次的估计、调整,让学生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有的体验活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有的不能,要让学生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也可以让学生收集1分、1秒能干些什么的例子;了解一下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联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来认识、计算时间等。第1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准备:课件、带秒针的实物钟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师:观察几幅图,说说你的发现。2.师: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人们喊的“十、九、八、七……三、二、一”这些数中,每两个数之间经历多长时间?3.揭示课题: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板书课题:秒的认识)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认识秒。(1)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课件出示钟面(有秒针),说说钟面上有几根针。认识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师: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2)认识1秒和几秒。①观察秒针的转动,思考并回答: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揭示课题: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②师: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走4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一圈的时间呢?为什么?小结:秒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秒。(3)体验1秒的长短。结合钟面感受1秒,让学生体验:1秒钟内能做些什么。师:通过活动,说说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4)了解1秒的价值。①课件出示相关资料。②师:再次说说你的感受。(1秒钟很短,但相当有价值)(5)体验几秒的长短。①10秒小闹钟游戏。规则:老师说“开始”,就闭上眼睛,如果你认为10秒到了就举手,睁开眼睛看看是多少秒。②体验15秒的长短。(第4页做一做第1题)3.认识分与秒的关系。(1)了解1分=60秒。课件出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小格?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并板书)师: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一、二组学生观察秒针,三、四组学生观察分针;然后交换,引导学生发现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走了1小格。(1时=60分,1分=60秒)(2)体验1分钟的长短。①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②1分钟能做哪些事?自选体验活动。(如写数字、做口算题等)③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体验了1分钟和1秒钟的长短,你想说些什么?三、认识秒表和秒表的计时方法1.课件出示秒表。介绍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2.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3.课件出示: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学生读出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如6时55分57秒)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四、反馈测评,巩固新知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题。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3、6、7题。(引导学生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五、课堂小结1.让学生说说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板书设计秒的认识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建立秒的时间观念”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做一做,第7页练习一第8题。教学目标: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会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会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时钟模型。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2.揭示课题: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秒”,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学习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1)自主学习教材第4页例1,与同桌交流一下想法。(2)汇报:2时=()分,怎样想?(3)结合回答总结:因为1时是60分,所以2时是60分加60分,也就是120分,所以2时等于120分。(4)独立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再展示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展示错例,让学生在纠错中理解方法)师生小结出时间单位换算的方法。(课件出示)2.求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1)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师: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可以利用钟面模型),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预设:A.数一数: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算一算:45-30=15,是15分钟。(4)师:怎样知道你的解答是否正确?怎样检验?(5)比较数一数和算一算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明确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计算法更简洁一些)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来计算,也可以直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来计算。三、反馈测评,巩固新知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集体订正前,指名学生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2.课件出示填空题。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8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哪些方法?板书设计时间的换算及计算1时=60分2时=(120)分想:2时=60分+60分=120分45-30=15(分)教学反思因为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计算的进率一般是10,学生在进行时间单位换算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帮助学生总结换算的方法很有必要。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我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教学效果较好。第3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第5题,第8页第9~11题。教学目标: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时间的长短。2.通过练习,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根据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或结束的时刻。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明确目标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梳理)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看谁掌握得最好。二、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相关习题,学生解答。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0题。让学生读出秒表所记录的时间长短,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判断并连线。三、知识应用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9题。重点理解“晚点”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迟到”,“要晚点25分钟”就是“要经过25分钟后到达”;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9:15经过25分钟后的时刻。2.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1题图表。师:观察图表,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目的要求同桌之间互相讨论。(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钟。(怎样计算)(2)上午10:02同学们在做眼保健操。(3)“你最晚什么时候从家里出发?”的含义要重点说一说,理解了再解答:揭示从7:40减去10分钟。四、拓展延伸师:如果下午是2:20上课,按上午的时间安排,请同学们自己填一填下午各种活动的时间。(课件出示)五、课堂小结1.本单元中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最好?哪些知识还需要加强?2.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安排周末时间表,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结束,完成后在班级中展示,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板书设计时、分、秒的巩固练习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巩固时、分、秒的相关知识。通过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对于练习一的第4、11题,出现了跨时的计算,大多数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要注意指导。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用估算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计算起了铺垫作用。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延续,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而且是学习笔算的基础。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这个知识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也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作准备。实验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修订后的教材对估算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体现了关于估算教学的新理念。教材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习估计的策略和方法,体会估算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并且在学习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时进位和退位等思想及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但少数学生在进位、退位中容易出错,需要加强辅导。经验之谈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本单元的知识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之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也要适度地给予帮助。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不作要求。第一学段结束时,课标要求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教师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加强方法指导。在第一学段,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合理地估算有章可循。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学生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第1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第10页例1,第12页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培养数感。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1.课件出示口算题。(学生以“开火车”游戏的形式回答后,要求学生选择一道口算题汇报思路)2.课件出示“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学生照样子填空。二、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说出图中表达的信息以及蕴含的数学信息)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并要求口头列出算式)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有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三、自主学习,展示交流1.自学教材第10页例1(1)不进位加法口算。(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先收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结果是多少,可以用多少种方法来计算。(学生讨论与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预设:A.30+30=605+4=960+9=69B.35+30=6565+4=69C.35+4=3939+30=69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弧线法”,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用弧线连起来,一边连一边写出结果。(3)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左边4个小题。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2.教学例1(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课件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预设:A.39+40=7979+4=83B.30+44=7474+9=83C.30+40=709+4=1370+13=83(3)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右边4个小题。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3.观察对比。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四、巩固练习,内化方法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填出方框里的数”。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4题。拓展练习先观察,不计算,你能比较大小吗?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习题)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充分地提出问题,并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计算基础,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教学效果较好。第2课时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2,第13页练习二第5~8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顾方法课件出示口算题。(学生以“开火车”游戏的形式回答后,要求学生选择一道口算题汇报思路)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例2的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世博专线大巴票价:48元,普通快客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2)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1)教学两位数的不退位减。课件出示问题: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钱?列式计算:65-5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说算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预设:A.先算65-50=15,再算15-4=11。B.先算65-4=61,再算61-50=11。C.先算60-50=10,再算5-4=1,10+1=11。小结: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2)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课件出示问题:世博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钱?列式计算:65-48。(学生尝试计算,并说说算法)师:同学们尝试在教材上填一填,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比较算式。(3)观察对比。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计算不退位减法时可以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计算退位减法时不能直接减。师:观察主题图,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练习“填出方框里的数”。2.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6~8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注意展示错例,让学生纠错。拓展练习完成练习二第5题,小组内算一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通过让学生自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并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算法,从而选择比较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第3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第16页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问题。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渗透知识迁移转化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1.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课件出示)2.笔算并说一说怎样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课件出示)3.揭示课题。师:这节课要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学习新的计算。(板书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第(1)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预设:A.38+55=93,所以380+550=930。B.300+500=800,80+50=130,所以800+130=930。C.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D.竖式计算: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多种算法。师:笔算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教师板书笔算过程,故意把百位上的数字写成8,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4)比较提升。师:观察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预设1:口算比较方便,不需要列竖式,节省时间。预设2:在遇到简单的计算时用口算比较好,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列竖式计算不容易出错。(5)小练习。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中的加法题,要求用竖式计算。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例3的第(2)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预设:A.55-38=17,所以550-380=170。B.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所以550-380=170。C.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笔算过程,故意把百位上的数字写成2,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十位上5-8不够,要在百位退1,因此百位上是4-3等于1)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退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4)小练习。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中的减法题,要求用竖式计算。3.观察对比,总结算法。师:比较两道笔算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来说说笔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方法。(学生讨论并汇报)小结:(1)相同点:都是几百几十的数相加减,竖式计算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一个是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一个是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计算。(2)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基础练习1.练习“判断百位上是几”。(课件出示)让学生观察上下两道题目,说一说有什么不同。2.完成练习三第1~4题。请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拓展练习图书馆共有980本书,老师借去460本,学生借去370本,老师和学生共借去多少本?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理解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算理和算法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构建方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来解答,最后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达到了掌握算法、内化算理的目的。第4课时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4,第17页练习三第5、7、8题。教学目标: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热爱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2.揭示课题。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大约数,人们通常也喜欢用大约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估算解决问题)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1.教学教材第15页例4。(1)阅读与理解。要求学生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2)分析与解答。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的问题呢?预设: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然后将总人数与巨幕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或等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3+234,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指导学生明确要想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或等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3+234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预设:A.直接算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再和441比较:223+234=457(人)457>441不能坐下。B.把223看成200,234看成200200+200=400(人)400<441能坐下。C.把223看成220,234看成240220+240=460(人)460>441不能坐下。D.223>220,234>230220+230=450(人)450>441不能坐下。比较上面的各种方法,归纳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较简便。师:为什么有的同学估算的能坐下?有的同学估算的不能坐下?怎样估算合理?你有什么收获?(4)回顾与反思。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怎样检验?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预设:223接近220,441-220接近220。一到三年级坐下后还剩下大约220个座位,220小于234,四到六年级就坐不下了。三、巩固练习,知识应用基础练习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练习。师: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学生应用估算解决问题,并交流估算的方法)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习三第5~8题。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如估高位法),注意指导学生在估算时选择合适的单位。第7题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含义,体会有些情况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第8题完成后,可以进一步追问“500元够吗?”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与方法。拓展练习(课件出示)仓库里有货物712箱,已经运走358箱,剩下的货物用这辆卡车能一次运走吗?(这辆卡车一次最多能运350箱)哪一种估算是正确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合理选择估算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所用的估算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但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帮助学生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第5课时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估算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13题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巩固进位、退位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尤其是进退位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明确目标1.计算练习。(课件出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重点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方法。(2)估一估,连一连。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用估算解决问题进行巩固练习。二、基础练习1.填表。(课件出示)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求“和”,怎样求“一个加数”“差”“减数”“被减数”。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发现和与差的变化规律。(一个加数不变,和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减数不变,差随着被减数的变化而变化)3.课件出示解决问题。比较两个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0、11题。2.课件出示练习三第13题图。(1)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2)师:怎样解决今天大约卖出多少根的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3)师:根据原有矿泉水528瓶,卖出184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估算问题“大约还剩多少瓶?”)(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四、拓展练习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关注“学校在邮局和电影院两侧、一侧”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考虑到“一侧”的情况,可以用线段图展示两种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估算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关于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估算练习,学生在练习中要掌握计算的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同时在练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寻找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估算解决问题还处于起始阶段,少数学生会感觉比较困难,教师应注重估算策略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0页练习四。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知识点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明确目标师: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一起来回忆一下。(师生一起梳理本单元知识点)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对本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本环节引导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二、对比理解,掌握算法1.提出问题:怎么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2.讨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之间有什么联系?预设:(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2)虽然方式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三、基础练习1.口算。(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2)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2.计算。(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3.估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3题。①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②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632-441。③师: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④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预设: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算法二:把632看成630,441看成440,630-440=190,大约多190个座位。小结: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得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四、知识应用1.完成练习四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评一评。2.完成练习四第2题。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教师重点指导用估算进行比大小的方法。3.完成练习四第3题。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其他的数学问题,提出并解答。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对整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其中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是估算,学生的困惑是:什么时候估算成整百数,什么时候估算成几百几十的数。用估算解决问题时,哪一种估算方法更合适?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第三单元《测量》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教材关注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的编排中加强了操作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新知。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如用自己的方法估计家到学校有多远,让学生积累估测活动经验,掌握估计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新教材中增加了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这一知识点,更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克与千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估测能力是本单元的重点。经验之谈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还要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认识毫米、分米时,可以准备电话磁卡、公交卡等厚度为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让学生从数学书中量出1毫米,数数多少页等。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体验和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3.重视学生估测方面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长度或质量进行估测的意识,同时要注意对估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础的教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即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还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策略的认识,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工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一枚1分硬币、一张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初步认识1毫米。(1)师: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直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3)课件演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4)请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5)提出问题: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引导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的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2)引导学生先闭眼想象1毫米的长度,再用手势来比划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如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手指甲约10天长1毫米,降雨量通常用毫米作单位)(4)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5)估一估数学书大约几页厚1毫米。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书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直尺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页。(大约13页)三、探索方法,展示提升1.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画线段。(画一条长3厘米7毫米的线段)师: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四、反馈测评,巩固新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画法,如果有学生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也要鼓励。提示画线段时要数清楚小格。1.完成练习五第1、2题。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直尺进行测量验证。2.完成练习五第3、5题。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资料。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cm=10mm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到了毫米产生的意义。在数一数、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中,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但由于刚接触毫米,学生在估测长度时不是那么接近,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估测训练,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第2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2及第25页练习五第6、7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标准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和毫米)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课件出示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师: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板书:分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认识1分米。(1)自学教材第23页例2。(2)汇报交流。小结: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让学生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说明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3)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有多长。(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4)先闭眼想象1分米的长度,再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最后用尺量一量,看画得准不准确,可以多次调整。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高度等)3.认识几分米。在米尺上指一指2分米、5分米、7分米等长度,并用手势比一比。4.米和分米的进率。以分米为单位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提问: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1米=10分米)三、动手操作,实践应用(1)让学生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一张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最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四、反馈测评,巩固新知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五第6、7题。趣味练习(课件出示“小马虎的数学日记”)师:他这样写可以吗?说说你的看法,怎样改合适?五、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例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在交流汇报中进一步建立“1分米”的表象。练习中,学生对小马虎的日记非常感兴趣,在纠错中巩固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第3课时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3及第25页练习五第8~10*题。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明确目标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2)师: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3.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教学例3。(1)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填一填。(2)小组内交流换算的方法。2.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1)课件出示例3中5角硬币的图片。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2)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3)学生汇报并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3.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1)课件出示例3中课桌图片。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2)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4.练习。(课件出示)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5.归纳总结。师:比较刚刚学习的长度单位换算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小结: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单位间的进率;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三、反馈测评,巩固新知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4、8、9题。拓展练习完成练习五第10*题及思考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能自主梳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进率准确进行换算。少数学生对进率不熟,容易混淆,教学中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纠正,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第4课时千米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及第28页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3.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实际表象,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米。教学准备:课件、卷尺、标枪。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1.教师提问: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2.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学习千米时,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例4,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学生回答)预设: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上有“千米”,铁路的长度等。小结: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课件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课件出示填空题。三、实践感知,建立表象1.实践、想象,认识“1千米”。(1)师:想利用学校跑道,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吗?讨论方案:“怎么体验好呢?”预设:走100米,想象10倍的路程……(2)制定方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测。(3)活动准备:①认识10米。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②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4)活动内容: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②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100米(以平时速度步行)1千米(估计)步数192步(参考值)时间2分钟(参考值)(5)到跑道上实践、记录。(6)各小组汇报实践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据板书)2.推理、估计,建立1千米的表象。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计)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说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四、知识应用,深化理解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六第1~3题。拓展练习把路程是1千米的两地用彩笔沿线路画出来。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六、课后延伸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1)千米也叫公里,用字母km表示1千米=1000米教学反思“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的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教师要注意从教材到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想象、推理建立1千米的表象。第5课时千米的认识(2)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5、例6及第28~30页练习六第4~15*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估测能力。4.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路程的估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让学生用手势比一比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2.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进率)3.判断。(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9题)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千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教学教材第27页例5。(1)课件出示:3千米=()米5000米=()千米(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3)练一练。(练习六第4、11题)2.教学例6。(1)师: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约有多远的时候,可以用哪些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结合例题说一说、算一算。(可以步测、找参照物、用时间估测)(3)估计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反馈测评,知识运用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六第5、8、13、14题。拓展练习完成练习六第10、15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后延伸1.完成练习六第6、7题。(估测路程)2.完成练习六第12题。(调查、收集交通标识的含义)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2)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估测的方法:步测法、找参照物法、时间估测法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十分单调和抽象。千米作为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计算,却不一定能掌握长度观念。所以在活动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估测一段路程的长度,学生会感到比较困难,要着重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作标准进行估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算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第6课时吨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例7、第32页例8及第34页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体重、一些动物的质量、汽车和电梯的载质量等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1.师: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关系?(1千克=1000克)2.让学生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2袋盐重1千克)3.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课件出示)4.师:克和千克是我们前面学习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要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体验与感受,相互背一背,感受1名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再想象40名同学的体重是1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吨。1.初步认识吨。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师: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思考:“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师: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比较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1吨=1000千克)2.体验1吨有多重。(1)师: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2)结合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算一算,说一说。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4.吨与千克的换算。(1)课件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集体交流、说方法。(3)练习:教材第32页做一做左边的题。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七第1~3题。第3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趣味练习改错。(课件出示日记)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拓展完成练习七第5题。板书设计吨的认识1吨=1000千克4吨=(4000)千克3000千克=(3)吨教学反思本节课认识了新的质量单位吨,“吨”这个质量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如背一背一名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想象一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约重1吨。让学生收集一些资料,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质量可以用吨来表示,以此来丰富学生对吨的感受和认识。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细致。第7课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及第34、35页练习七第4、6、7、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2.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各种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租自行车的问题:(1)如果都租2人车,至少需要租几辆?(2)还可以怎样租车?预设:租3辆2人车;租2辆3人车;租一辆2人车和一辆3人车。2.师:刚才同学们回答了几种租车的方案,如果要把这几种方案用一种形式表示出来,让我们一目了然,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呢?(列表法)我们来试一试吧!(教师板书)租车方案2人车3人车总人数①3辆0辆6人②1辆1辆5人③0辆2辆6人师:大家看,这样我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合适?(第②种)3.师: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那么列表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列表是无序的、有遗漏的,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的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示,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有序列举的优点。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课件出示例9。1.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师:你想到了什么方案?预设:生1:用2吨的车运4次。生2:用3吨的车运2次,2吨的车运一次……3.师:你确定只有这几种方案吗?怎样找到所有不同的方案?(用列表法,可以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4.探索方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5.汇报交流:列表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表格)教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简便、直观。6.回顾与反思。(1)说说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2)师: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3)让学生检验方案①和方案④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三、反馈测评,巩固新知基础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练习七第4、6、8题。拓展练习完成练习七第7题。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对于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板书设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教学反思本节课给学生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列表法有助于有序思考和列举。在现实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去解决,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法的优点,学会数学思考,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是学生在实际列表过程中感到困难,如怎样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方案,计算中也存在问题等,需要教师持续关注。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集体备课教材解读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迁移解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教材的例题编排将笔算加减法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在教材的编排中,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实现知识的类比和迁移。同时,新教材将验算分散安排,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体会验算的作用。修订后的教材将估算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本单元的例4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在本册第二单元已经接触到列竖式计算,对多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可以通过两位数加减法的类比,推出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算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错例,对比分析,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经验之谈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探索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考虑到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运用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2.注重教学的实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时要突出基本算理,如果学生计算有困难,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反思“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运算程序和步骤的抽象和概括。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多关注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验算的习惯。4.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每分钟2~3道,教师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1.加法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主题图,第37页例1、例2及第39页练习八第1~3题。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经历三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和策略。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不进位、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一次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笔算题。学生笔算,要求选择一道笔算题汇报方法。2.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和统计表。(1)师:除了鸟类,中国湿地还存在大量的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如蜥蜴、麋鹿、狐狸等等。你能从统计表中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预设:我国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我国鸟类比爬行类动物多多少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哺乳类动物比爬行类少多少种?(3)你能把这些问题分类吗?(指名说)师: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其中的加法问题。(板书课题:万以内的加法)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自学例1和例2。(1)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列出算式。(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内交流算法。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展示。重点说一说271+31是怎样计算的。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3.师:比较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一道进位,一道没进位)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1)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2)汇报交流。提问:这道笔算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预设:向百位的前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5.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6.让学生比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结: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7.练习: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成练习八第1~3题。2.改错。(课件出示)四、课堂小结今天你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三个例题中其中一个加数不变,但由于另一个加数的变化,就出现了不进位、一次进位等不同情况。由于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两位数,几百几十数加几百几十数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不困难,学生掌握得也较好。教学中重点让学生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再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方法是一样的,教学中注意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第2课时万以内的加法(2)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3、做一做及第39页练习八第5题。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2.能根据实际,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笔算和验算。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明确目标1.课件出示笔算练习。2.揭示课题:昨天我们学习了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课件出示例3信息,不出示问题。1.学生自由读题,收集数学信息。2.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预设: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一共有多少种?野生动物比野生植物少多少种?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师:(课件出示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一共有多少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结果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可以作为笔算的检验方法。3.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45+298。4.估算结果并交流。预设:445+298≈750(种)445+298≈700(种)(450)(300)(400)(300)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一般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估计和的范围,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5.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1)师: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试一试。(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竖式。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5+8=13写3向十位进1;十位:4+9+1=14写4向百位进1;百位4+2+1=7写7。6.探究验算方法。(1)让学生自己探究验算方法。(2)交流方法。预设:将原来的算式重新算一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