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1.gif)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2.gif)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3.gif)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4.gif)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e401d64d61d3bc8c2a2756ca45ffe0f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诗三首》教学设计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4、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过程】:导入:一个愁容满面的游子采芙蓉准备送给家乡的妻子,可惜,花草很快就枯萎了,却无从寄出。送花草的人意识到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一个理想,为什么呢?我们到诗中看看吧。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二、信息筛选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三、合作探究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拓展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课堂小结: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归园田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智能广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确实,我们有的人喜爱做官,一生都在名利场上角逐,或伤痕累累或收获多多;有的人喜爱过平淡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悠闲自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事哲学,追求的自然也就不同。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是如何抉择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初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1、范读并正音。
2、请个别同学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朗读。
4、学生齐读,正音。
韵
yùn
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
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
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
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
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四、精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一)、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二)、探讨课文内容,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提问:文中还有哪个句子表明作者是喜欢自由的?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最能引发人们对自由的向往。)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2)中间八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B、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提问: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总结: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总结本文的写景方法: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以动衬静。四是由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参考:
1、从当
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附板书设计:
近处:宅院、林木
清新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宁静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优美
追求自由
听觉:狗吠、鸡鸣
自然
保持高洁
短歌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修辞手法。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揣摩诗中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位诗中作者的情感。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具设备多媒体【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分别写出了曹操的博大和慷慨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名作《短歌行》。二.解题:1.曹操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2.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三.整体感知诗歌:1.播放录音,整体把握该诗的语调,体味其中情感。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五.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2.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明确:(一)引用成句,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庆节团建主题活动方案
- ktv国庆节的朋友圈活动方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说课稿 部编版必修下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七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说课稿5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2025变更劳动合同范文
- 2025智能化施工合同
- Unit 12 Weather(说课稿)-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四年级上册
- 门诊手术策划方案
- 出资比例 英语合同范例
- 云杉买卖合同范例
- 2025年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完整版
- 《档案管理课件》课件
- 2024年度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团课课件版
- 2025年中考物理终极押题猜想(新疆卷)(全解全析)
- 胫骨骨折的护理查房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精校WORD版)
- 分包商座谈会领导致辞
- GB/T 16679-1996信号与连接的代号
- 高三考前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卷(解析版)
- 北邮工程数学期末试卷B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