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7篇)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
课题:
熟悉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同学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熟悉刻度尺。
2、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熟悉。
3、同学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把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力量,通过活动提高同学估测和测量的力量。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纳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同学在充分观看、思索、沟通的基础上熟悉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支配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关心同学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同学更清晰地熟悉、理解1立尼毕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观察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预备一把尺子,观看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很多不便利,也不精确 。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索解决问题
一、熟悉直尺
1、小组沟通:你观察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预备一把尺子,观看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看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沟通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同学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争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预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假如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班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同学已经具有肯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阅历。“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伴侣”,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详细操作及与同伴沟通,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伴侣”供应分步完成的阅历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详细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阅历。
3.经受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育合作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重点:
通过详细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沟通中,培育优化策略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伴侣,怎样分他俩都兴奋?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伴侣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共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情愿关心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认真观看图片,从图中发觉了那些数学信息?
同学观看,猎取信息。能够发觉“有5个小伴侣”和“20块糖果”。
师: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假如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伴侣,每个小伴侣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老师接着同学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索: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同学爱好和参加,更是为了让同学从中猎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关心小伴侣分糖果为情境,让同学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同学得到参加。]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老师提出,为了关心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便利,更清晰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伴侣,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预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同学独立思索之上的,先让同学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同学思索,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觉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情愿展现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同学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全都性。对于记录这样简单的活动过程,同学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同学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沟通中的优势。让全部同学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同学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沟通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看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爱哪一种?
猜测:更多的同学会喜爱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解会有喜爱多次分完的,老师要给同学时间,等待同学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觉用乘法口诀关心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依据你所喜爱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现同学不同的方法,引导同学沟通、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全都性。准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同学,同时引导同学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伴侣,怎么分呢?
2.活动预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议 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同学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同学先商议 一下分法,能够避开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班级同学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受不是许多,缺乏阅历,需要老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同学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沟通。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同学做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现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同学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同学沟通,意在让同学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同学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同学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嬉戏,活动连续。
师明确嬉戏规章。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嬉戏好玩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连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嬉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连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同学一个自主经受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长。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很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全都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关心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连续玩分糖果的嬉戏,可以自定嬉戏规章。
[设计意图:让同学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同学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长。同学借助生活阅历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阅历,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千以内数的熟悉。
教材分七段支配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材第8~1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其次段,教材第11~1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口算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第三段,教材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读、写几百几十几;
第四段,教材第17~18页的练习二,是前三段内容的综合练习;
第五段,教材第19~20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第六段,教材第21~22页的练习三,是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第七段,教材第23~25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同学经受由方块表示的数算珠表示的数认、读、写的过程,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特点,把握读、写方法。
除小棒之外,方块(小正方体)是同学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另一种好的学具。由10个小方块拼成一条、10条方块拼成一板、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不仅能使同学详细感知千以内数的多少,而且也直观地显示了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基本特点。算珠表示的数,则介于直观与抽象之间,说它直观,每个数位上的数看得见、摸得着;说它抽象,相同颗数的算珠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借助这一中介,再进行相应的认、读、写的活动,同学的抽象思维便能顺当绽开,对相应的千以内数的熟悉也就更加清楚。
2、重视数(shǔ)数在认数中的作用。
教材第8页,在熟悉整百数时,让同学借助方块图(或拼成的整板正方体实物),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教材第11页,在熟悉几百几十时,让同学借助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从890数到1000;教材第14页,在熟悉几百几十几时,又让同学借助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从598数到611,从988数到1000。这样的支配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有利于同学从数序的角度丰富对千以内数的熟悉;其次,有利于同学丰富对一千的熟悉,逐步形成对一千的良好数感;第三,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供应思索的基础:甲数和乙数,假如按挨次数数,甲数在乙数的前面,则甲数小于乙数,反之,则甲数大于乙数。
3、选择丰富的认数素材,引导同学在详细情境中丰富对数的熟悉,体会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不断拓宽学问视野。
教材在选择认数素材时,既留意了同学熟识的事物,也留意了同学能够理解的、感爱好的事物;既强调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又重视同学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把素材的趣味性、前瞻性及其数学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详细来说,本单元的认数素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日常生活素材。如书的页码、方格纸上每页的方格数、电表上的读数、大路边的路程提示牌、门牌号码、自行车价格、身高的厘米数等。其次,环保素材。如,我国野生亚洲象的头数、世界上龟的种类数、我国人工饲养的东北虎的只数等。第三,自然奇观。如,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叶子的直径、世界上最大的`花的直径、世界上最高植物的高度等。
4、引导同学依据对数的理解探究有关的口算方法;通过口算进一步巩固对有关数的理解。
教材第9页,在熟悉整百数后,支配例题教学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并让同学在练习中自主探究整百数减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教材第13页,在熟悉几百几十后的想想做做中,先让同学借助直观和对几百几十的已有熟悉探究几百加几十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同学把握口算方法。上述支配,把对数的熟悉和相关的口算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同学的口算力量,也有利于同学在探究和把握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理解。
5、鼓舞同学利用已有的学问阅历,用不同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其基本规章与百以数的大小比较是一样的,都是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考虑到新旧学问间的这一内在联系,教学时,主要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不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而是启发同学联系已有的学问阅历,先用不同方法去比较,再在沟通中逐步把握比较方法。如第19页例题比较312与285的大小的教学,可以启发同学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索:由于312比300多,285比300少,所以312大于285;假如数数的话,312在285后面,所以312比285大;假如在计数器上拨数,312的百位拨3,285的百位拨2,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把百以内数大于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推,从最高位开头比,由于百位上3比2大,所以312大于285等等。其次,启发同学用不同方式描述数的大小。如教学第20页的第3、4、5题时,一方面要关心同学理解教材呈现的对数的大小的不同描述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启发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有关数的大小比较。
6、结合认数过程,敏捷支配估量。
对学校生来说,估量是一种需要着力培育的意识,是一种需要逐步把握的技能,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估量的过程,有时侧重对数的大小的推断,有时侧重进行以相应口算为基础的粗略计算,有时则是为满意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实行的一种策略。本单元教材支配的估量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第一,结合数的熟悉进行的估量。如,第17页第5题估量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把它们圈起来。其次,结合数的大小比较进行的估量。如第22页第7题,第8题等。第三,结合简洁推理进行的推断。如,第10页第6题,第25页第12、13题等。
7、通过解决简洁实际问题,巩固对数的熟悉。
为了使同学进一步体会所学的数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应用中巩固对数的意义、大小、读写方法的熟悉,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里支配了肯定数量的实际问题。如第10页第7题,以同学特别熟识的走路上学为题材,让同学依据已走的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从家到学校的总米数;依据总米数和已经走的米数,求还要走的米数;依据总米数和还要走的米数,求已经走的米数。同学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熟悉整百数的意义,而且还能体会数量间相依互变的函数关系。又如,第18页第9题,让同学依据几种果树的棵数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同学在选择信息、组合信息的过程中,培育对数的特点及大小的直觉推断力量。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4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知我们好玩的数学学问呢!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调皮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嬉戏呢。你们喜爱做嬉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头。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想并作好记录。留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预备好了吗?请开头!
4、请各小组汇报状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肯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调皮,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竞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竞赛规章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非常,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调皮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肯定能摸出黄球。板书(肯定)没有黄球时,则不行能摸出黄球。板书。(不行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同学独自做后,集体沟通)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肯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行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关心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动身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行能发生,也有的肯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转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乐观思索得出的结果。
4、今日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许多,准时地了解,仔细地思索,可以关心我们在面对这些大事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推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舞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同学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通过沟通、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数学学习的爱好,进展数学思索。
教学重点:使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舞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老师今日要考你们一班级的学问,有没有信念?
1、口算。8+5+16+7+39+8+26+5+39+7+37+8+6
2、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口算出每个三角形上数的总和。
439
557581
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揭题:今日我们就来进一步的讨论怎样笔算三个数的连加。(板书:连加)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一、二、三班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你准备怎样列式?(指名说)老师板书:85+143+126
2)同桌说一说,你预备怎样算?(同桌说,再独立计算)指名说如何计算。
3)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小组争论。
4)指名说:还可以只列一个竖式:85
143
+126
354
5)你喜爱用什么方法计算?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同学体会到“只列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2、教学试一试:四、五、六班级一共借书多少本?怎样列式?(指名说)
178+194+236
178
194
+236
□□□
个位上先加哪两个数比较便利?十位上呢?同桌争论。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同学自己完成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提示:想做全对吗?那要特殊仔细、细心地计算哦!
53279586
316402117
+125+311+208
做完了想知道对不对怎么办?(要验算)一般用再算一次的方法验算。
2)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说图意。
2)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怎样列式
3)同学独立计算。
4)汇报核对。
5、想想做做第2题。
同学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日你获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连加
一、二、三班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126=354(本)
85
143
+126
354
教学后记: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同学进一步娴熟把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同学能结合详细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同学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力量。
教学过程:
一、基础学问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留意什么?
2、同学小组内沟通。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同学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沟通。)
[设计意图]: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计算方法。
二、进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老师多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多赐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育他们学习的自信念。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同学独立做一做,同学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确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进展练习,让同学敏捷运用学过的学问,在体验学习胜利的同时进展思维的灵敏性,培育学习的自信念。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同学先独立做再全班沟通。
2、小伴侣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同学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培育同学实际应用的力量。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熟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熟悉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力量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育同学的估测力量。
2、培育同学的观看比较力量、操作力量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观的情感体验,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念。
2、养成仔细、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同学初步熟悉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支配: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同学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力量点:培育同学观看、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同学汇报量的结果。
问:惊奇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假如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熟悉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观看,汇报。
A、数,按挨次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觉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熟悉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量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推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假如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便利,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爱好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同学在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依据实际状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同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力量点:培育同学观看比较、动手操作的力量。
德育点:培育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同学在活动中,熟悉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同学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同学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同学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同学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同学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同学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觉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同学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便利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便利些?”
老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假如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便利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日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熟悉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老师拿出米尺告知同学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同学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同学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老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同学回答后,
老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同学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老师出示1盘卷尺,告知同学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同学: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精确 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创设情境,让同学自己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力量点:培育同学的观看、想象、操作力量、合作意识以及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德育点:培育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看、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许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熟悉线段。同学拿出预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觉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知同学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推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相互沟通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头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始终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争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同学进一步熟悉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力量点:培育同学整理学问的力量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德育点:仔细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同学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量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沟通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同学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量,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同学体会到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
3、让同学正确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育同学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同学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同学体会到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日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关心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沟通、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同学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现不同同学的竖式并让同学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由于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量同学不会消失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假如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老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肯定要比除数小
老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肯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21÷514÷3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日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日最胜利的是什么?你准备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同学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学问,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力量。
教学重点:
同学能比较娴熟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娴熟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同学能比较娴熟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娴熟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挨次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索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熟悉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区分、推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在平面图上将物体按指定方向和距离(格数)平移。
2.使同学经受观看、模拟、推断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培育观看、推断等思维力量。
3.使同学初步熟悉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培育认真观看、仔细比较等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推断平移或旋转后前后相关的图形教学预备:课件,小转盘、长方形卡纸、小棒、三角尺、嬉戏纸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暑假里,南京举办了青奥会,你们知道吗?(自由简洁沟通)欢欢她们一家也来到了南京观看的青奥会的竞赛,让我们随着她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二、熟悉平移和旋转
1.运动现象中初识平移
出示视频,介绍:首先他们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到了宾馆,上了电梯;最终,在竞赛场馆,看到了三面国旗冉冉升起。(视频停,出示例1)
(1)车厢平移现象
小伴侣们,还记得火车车厢(贴出火车图片)是怎样运动的吗?
(同学说,引导说出:轨道、直的等),大家用文具盒来仿照一下,(同学动起来),片刻后让同学演示:你的“小火车车厢”是怎样运动的,走了什么路线?小结:火车车厢的运动是直直的向前。贴“”。
(2)电梯平移现象
那电梯(贴电梯图),电梯是怎样运动的?(同学说)
用你的手势来告知大家,贴出电梯图,说出:电梯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贴出“”。
电梯还能怎样运动?(直直的向下运动)
(3)国旗平移现象
赛场上,运动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升起了三面国旗,国旗在旗杆上是怎样升起的?来,用卡纸来表示一下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
贴国旗图,演示直上,国旗的运动是直直的向上。
那降国旗时,国旗的运动呢?(直直的向下)
归纳:从刚才的几个运动现象里,你能发觉它们相同的地方呢?引导大致得出: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
对,像这样,它们在运动时,路线都是直的。这样的的现象可以看成是平移。(板书:平移。)
小伴侣们,在我们教室内外,你能发觉平移的现象吗?那在其他地方呢?(举例加手势)
关心同学推断是不是平移现象,以及说法的精确 性。
2.简洁操作中正确理解平移
小伴侣们能发觉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我们现在来玩一玩平移运动,好吗?(出示“试一试”)
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同学统一做好,目光巡察,个别订正)
连续出示:把它平移到课桌面的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同学活动,老师参加同学活动。)
让同学演示,课件跟着演示。(统计,就是这样平移的请举手)看到小伴侣们玩得很快乐,老师也想做一次平移,演示错误的平移方法。问:是平移吗?怎么不是?
小结:原来平移数学书时,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路线要直直的,数学书也不能转动。
连续出示:把数学书放在课桌面的左上角,你还可以怎样做就能把它平移到右下角。(同学操作)
拓展出朝右下平移(课件)。问:沿这个方向也是平移吗?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呢?(几生回答,能达到几个要素)同意吗?(面对黑板箭头,手势变换一些角度)就是说,只要沿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的路线是直的,这样就可以看成是平移。至于运动的方向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手势示意:竖直的),还可以是(斜着的)。说得真好!
3.运动现象中初识旋转
离开了竞赛场馆,欢欢她们来到了百货大厦,看到了一个挂钟(贴钟面图片),我们来看看钟面上的分针,(演示从12走到3)问:它是怎样运动的?(来我们抬起左手臂来表示分针从12走到3),问:是平移吗?你是怎样想的?(让同学说说自己想法),不是平移是什么呢?(估量同学会说旋转)
欢欢带着这样的问题又看到了另两样物体(贴风扇叶片、螺旋桨图片),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形象描述,示意加动作)
这三个物体在运动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都在转)为什么钟面指针、电风扇叶片和螺旋桨都在肯定范围内转而没有转到其他地方呢?(让同学自主找到固定的中心)渐渐揭示: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可以看成是旋转。(板书:旋转)
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旋转现象?(举例加手势,师关心同学推断是不是旋转)
4.操作中深化理解旋转
小伴侣们,老师为大家预备了小转盘,我们来玩一玩旋转,好吗?出示:预备一个小转盘,把指针指向A。(目光巡察)
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一圈。(同学操作,选择同学上展现台演示,应当是用顺时针完成)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操作逆时针旋转)
简洁归纳:原来旋转既可以这样转(贴顺时针标志),也可以这样转(贴逆时针标志)。
老师也想玩一玩转盘,认真观看:指向A转到指向B,问:这是旋转吗?(同学畅所欲言,应当有同学说不是,他觉得要转一整圈才是)让同学聚焦到,旋转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转动,可以转一整圈,也可以转一小段。
请大家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你能连续旋转到指向C或指向D吗?(同学操作,一生演示一下)
三、分层练习,深化熟悉
1.同学们,我们跟着欢欢熟悉了“平移”和“旋转”,那老师想考考你们能不能分清这两种运动现象,真的能吗?假如是平移运动,我们一起在面前演示“。(动作)
想想做做第一题(留意不同想法)
2.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这儿有根小棒,你能让它作平移运动吗?(展现),你又能不能做出旋转运动?(重点是找准固定中心)。
那你能用长方形的卡纸或三角尺来做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真好玩!同样的物体,怎么做就是平移?(引导说要素),怎么做就是旋转?(引导说要素)
3.秋天到了,一阵风吹过,地面上有很多的落叶,我们来玩个移叶子的嬉戏,好吗?哪些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绿色树叶重合?可以通过平移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在括号里打“√”。(用嬉戏纸完成?)
指名同学汇报结果。有不用看法吗?推断时有什么快捷的方法吗?(留意做错的同学,关心分析错误缘由)
2、4、6号树叶虽然通过平移不能和绿色树叶重合,要怎样做,它也能与绿色树叶重合呢?(先旋转再平移或先平移再旋转,同学答)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日我们熟悉了两种运动现象,它们是(让同学说平移和旋转),沿着同一方向、路线是直直的,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围着一个固定的中心转,这样的运动是旋转。生活中的许多运动中都有平移和旋转,只要我们带着才智的眼睛,就肯定能找到它们。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育同学主动获得学问的力量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比较娴熟地应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依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伴侣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12345
人数5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日请同学们自己来讨论学编5的乘法口诀。
1、四人小组争论沟通,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老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觉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慧自己发觉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嬉戏:翻一个数立刻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争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隐秘:积的个位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同学同桌相互对口诀,以嬉戏形式完成。
2、第2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汇报沟通。
3、第3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争论订正。
4、第4题
同学独立完成,集体沟通订正。
5、第5题
老师引导同学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沟通。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让同学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生动好玩的故事情节中,让同学轻松把握并运用关于6、7、8、9的除法学问。
3.培育同学独立思索的力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同学把握6789的除法学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法学问在生活中的敏捷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谈话:冬天到了,小鸟们从北方飞回南方过冬了。这个冬天它们预备住在暖和舒适的“长颈鹿”宾馆。
小鸟:长颈鹿先生,您好!我们有42个小伙伴,想住在你这儿,请你支配房间吧。
长颈鹿:每间客房可以住6只小鸟,我要为它们预备几间屋子呢?
老师:同学们,请你关心长颈鹿先生来算一算吧。
老师板书:42÷6=7(间)
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关心长颈鹿解决了问题。假如有48只小鸟,长颈鹿要为它们预备几间屋子呢?
老师板书:48÷6=8(间)
老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同学们,你们真聪慧,能够利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看谁做的好就嘉奖他一朵小花。
二、问题探究
1.P82练一练1后,投影出示反馈。
2.P82练一练2后,投影出示反馈。
3.小动物回家。
天已经黑了,住在长颈鹿宾馆的小兔和小鹦鹉旅游团也要回自己的房间休息了。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该进哪个房间呢?P83练一练3。
4.猫捉老鼠。
游客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尽职尽责的猫保安却坚守自己的岗位,爱护游客的安全。快看,小偷老鼠消失了,我们一起来帮猫保安捉老鼠吧。
每个口诀写出了几个算式?(4个)认真观看这四个算式,你发觉了什么?
是不是全部的算式都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5.餐厅里的故事。
看书P83“数学故事”你从故事中发觉了哪些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今日,在“长颈鹿宾馆”里发觉了这么多好玩的事,我们能干的小伴侣们运用所学的除法学问关心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兴奋吗?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学到的学问来解答,我们肯定要努力学习呀!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洁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制造出自己喜爱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依据实际确定所观看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受观看、操作及合作沟通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4、在观赏漂亮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奇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同学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学问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学问,观赏并制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进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学问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进展同学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预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同学观赏。
2、观看感悟,发觉规律。
(二)激发爱好,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今日,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看想象,熟悉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找一找。
(2)同学反馈,老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争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漂亮的图案。
2、汇报展现,对比分析
争论:
(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
(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
(三)自主设计,制造漂亮的图案
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图左上角的方格中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制造一个漂亮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沟通,鼓舞创新
(1)说一说:你设计了一个什么基本图形,怎样运动的?
(2)比一比:设计好的图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3)赏一赏: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谁设计的图案更有新意?
三、质疑再探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学问?
2、走进生活,观赏生活中利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出的漂亮图案。
四、运用拓展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假如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沟通,相互观赏。
(二)联系旧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学问
1、是由()组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计算?依据同学会回答老师板书:8÷4=2(组)
(2)出示学具,同学摆一摆、圈一圈。
2、9幅,可以组成()组。
(1)同学说想法,老师板书:9÷4=2(组)……1(幅)
(2)同学用学具验证。
(3)同学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别表示图中的哪部分?
3、15幅,能拼出()组,若拼成4组,还需要再增加()幅。
二班级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结合详细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熟悉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娴熟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同学在详细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同学经受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究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同学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育同学仔细观看、独立思索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增加学数学的信念。
(3)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和思维的灵敏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爱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与过哪些消遣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很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争论。
b沟通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很简单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力量较差的同学,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争论。
b沟通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依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2.1压强
- 小学二年级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800道题
- 信息论与编码课件(全部课程内容)
- 医院节能环保与资源利用管理制度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精美课件
-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客运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手机
- 2024年汕尾从业资格证客运考试题库
- 2024年雅安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银川客运资格用什么练题好
- 2024下半年江苏苏州城市学院招聘管理岗位工作人员27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教室使用登记表
- 易制毒化学品培训教育制度
- 中成药处方审核专家讲座
- 2014年4月自考00804金融法二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口腔护理持续改进
- 妇产科临床路径分析:优化医疗流程
- 2023四年级学生劳动素养考试试题
- 《航空法规全》课件
- 车辆尾气处理培训课件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