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初高学习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
授课人:黄琳程
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
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
授课时间:20XX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
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
的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二、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学会朗
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
困境的旷达。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
领悟词的哲理美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三、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四、
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六、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
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
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3、突破重点、
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
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
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
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
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以文为诗”,“以才学
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
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
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二、知人论世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
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
被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079
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后来,哲宗即位,
苏轼被召还朝。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
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
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
他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三、解题
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
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
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
齐读序
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几首有诗序?《孔雀东南飞》
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
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
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
琶行》。
读词
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读出词人的情感。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
单阐明理,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
竹杖芒鞋、轻马、任料峭、斜照、萧瑟无风雨无晴重
读原因
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
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
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
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
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
“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
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
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
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中的“轻”字亦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
素的超然情怀。②下片
“料峭”与“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
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
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3、自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词序结合
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
了序中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
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3、苏轼如
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
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4、探究一
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
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从
何而来?
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
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
雨的态度。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
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
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5、探究二
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
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
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齐读
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结
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①风
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②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
已无分别总结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四、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或给你感悟,触发你
灵感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①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无”字是苏轼的思想浓缩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本来无一物,哪有晴雨的分别?明确:“无”——物我
两忘的“坡仙化境”②归去,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个归是苏轼的思想浓缩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
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是家
明确:“归”——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可能喜欢
的句子:①一蓑烟雨任平生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意思是不怕风雨,听任自
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
旷达。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
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②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风雨”比喻词人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
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
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
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感受:
六、小结:
1、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写
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
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它体现了苏轼婉转细致的一面。
2、在经过忧患苦难、九死一生之后,苏东坡还能写出
《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潇洒,这样飞扬,这
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狂打超脱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
艺术才情,更是他的人境界的体现。
3、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
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
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七、布置作业
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把它背下来。八、板
书
资料链接: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这是一个在倔强不屈、凛然无畏、摆脱世俗、超然
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词人苏轼人物形象及人生态度、苏轼词特点
2、明确以小见大、双关等写作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教学难
点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
喻手法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二、深入探究文本
思考: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
法?苏轼词有何特点?1.人物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
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
人形象。2.苏词题材上的一大特色:
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以小见大
3.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词人写途中遇雨,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表
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并
且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
风风雨雨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双关:
“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
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
顺境。4.《定风波》
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
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
者襟怀。5.苏轼词特点
广阔的社会视野,渊博的学识,旷达的情怀,浓郁的生
活情趣。6.写作风格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1、豪放风格。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慷慨豪迈的
形象;阔大雄壮的场面。2、旷达风格。《定风波》
3、婉约风格。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对传统
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
自己的一生: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作者思想:
道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
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
联系起来,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
四、小结:
本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内心感受,
表现出作者蔑视灾难、达观自信的胸襟,展现出了一个旷达
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抒
内心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
波澜。
五、知识链接: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恼。
全词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苏轼的人生态度乐观、旷达、积极、进取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挫折磨练了
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
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七、
有何感受?
1、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
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
自解,在自解中超凡超俗。八、知识拓展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1、知人,要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了解诗人的理想抱
负。2、知人,还要知人的不同时期。3、论世,要明确时
代特征。
4、要特别注意诗的小序、诗下的注释等。九、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及练习册
《定风波》
授课人:黄琳程
授课内容:14级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单元古典诗文诵读第
15课《定风波》授课班级:14级会计3班
授课时间:20XX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节授课地点: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教学楼2—104一、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
的豁达胸襟。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二、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通过以小见大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学会朗
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
困境的旷达。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
领悟词的哲理美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三、教学重点
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四、
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
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六、教学设想
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
作者,读出哲理美感。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
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3、突破重点、
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八、教具准备音频播放器、PPT课件、话筒、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
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又为妻
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
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
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以文为诗”,“以才学
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
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有何种人生态度呢?欣
赏歌曲《水调歌头》,品味歌词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
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
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就是苏轼。二、知人论世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入第三等,被授予官职
1069年,神宗即位,苏轼因接连上疏反对王安石新法,
被调任杭州通判。后被调往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1079
年,因作诗被人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后来,哲宗即位,
苏轼被召还朝。因不满司马光全盘废除新法,遭旧党排挤,
再次被调到杭州当太守。
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被
外放到颍州、扬州、定州。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
他再次被贬至惠阳。而后,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三、解题
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
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
月七日作于黄州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2.播放朗诵音频《定风波》
齐读序
1、全班学生读序,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2、个别学生读序,概括序的作用。
序交代了词的主要内容即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和写作缘。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哪几首有诗序?《孔雀东南飞》
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
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
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
琶行》。
读词
1、全班读词,加深对词的理解,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读出词人的情感。2、学生个别读,读后学生作出评价,简
单阐明理,教师适时点拨重读:莫听、何妨、吟啸、徐、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竹杖芒鞋、轻马、任料峭、斜照、萧瑟无风雨无晴重
读原因
①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指风吹雨落声,
这是当时的客观存在。“莫听”是苏轼对同行人的劝告,外
物不足于萦怀。
“何妨”:二字突出了表现了词人此时从容淡定的神情,
任风雨袭来,你下你的雨,我行我的路。同时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一种挑战风雨的意味。
“吟啸徐”:这是一种不为外界环境左右的自得的境界,
体现苏轼在风雨中的洒脱、从容、闲适
“竹杖芒鞋”体现现在的状态,而“马”是比较物。竹
杖芒鞋自然是轻便的轻巧的,但在风雨路途之中行进拖泥带
水,又如何“胜”过骑马呢?显然“轻”是一种心态,一种
轻松的心态,一种超然物外,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神态。
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中的“轻”字亦同。
“任”:任凭,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的风风雨雨我行我
素的超然情怀。②下片
“料峭”与“斜照”重读形成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
“萧瑟”重读,突出刚才所经之处的特点,这是外在环境,
是客观存在。“无风雨”“无晴”这是作者的心理感受,
是主观认知是作者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3、自朗读,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心理状态。词序结合
1、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
了序中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
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上片写雨中情景和感受
2、请根据上面的内容描述一下雨中情景。3、苏轼如
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积极面对的态度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安贫乐道的精神或是隐逸思想或是达观和不畏坎坷的
超然闲适的心态应对
4、探究一
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要表现自己面对自然的风雨而具
有的心态吗?如果不是,他写这首词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蓑“从
何而来?
作者是以自然的风雨隐喻政治的风雨,人生的风雨,以
自己对待自然风雨的态度来表明自己对待政治风雨、人生风
小初高学习
小初高学习
雨的态度。即面对政治的风雨,面对宦海的浮沉,乃至人生
的种种危难和挫折,要超然物外,坦然面对,不躲避,不畏
惧,泰然处之,潇洒从容。5、探究二
从词的上片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
雨的达者——“醉”东坡的形象。6、齐读上片,再现人物
形象情感7、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齐读
下片写什么?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8、小结
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容触摸屏TP简介》课件
- 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
- 中心供氧的应急预案
- 《光伏电池板与系统》课件
- 因式分解活动课
- 《通货膨胀和失业》课件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集合的运算第课时补集
- 《生物公司运营分析》课件
- 混泥土搅拌车咕噜咕噜
- 六年级上册英语重难点复习学案基础练语音练拓展练-Unit8ChineseNewYear译林三起含答案
- 2024年比特币投资项目发展计划
- 农业行业:农业众筹模式推广方案
- 成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2
-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大作业35淘宝案例分析
- DB61T1521.5-2021奶山羊养殖技术规范 第5部分:后备羊培育
- 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版)
- 跨学科实践活动6 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番茄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08SS704 混凝土模块式化粪池
- DL∕T 1845-2018 电力设备高合金钢里氏硬度试验方法
-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第二辑】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