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 获奖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虞美人教案 获奖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虞美人教案 获奖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虞美人教案 获奖优秀教学设计_第4页
虞美人教案 获奖优秀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虞美人》【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体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悲惨的国破家亡之痛。2.诵读词作,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一、导语设计:这是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提问:虞美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伤感为什么?——不急着回答,等我们学习完后再来解答这个问题。2.知人论世:(1)李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相见欢》等词。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为偏安一隅之一国主,晚年被俘。他即位时,南唐形势岌岌可危,内外危机深化,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15年苟且偷安的生活,纵情生活,侈陈游宴,但这时他也感觉到无法摆脱的没落的命运,故其前期词在华艳温馨中时时流露出些许哀愁;而后期他在亡国的惨境中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在词里倾泻他“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李词可分三个时期:一是李煜幼年到964年大周后之死时,他生活美满幸福,精神适意,物质方面备极奢华,其词华艳温馨,多写调情、幽会、惆怅、欢愉、清歌、曼舞,写对人生的眷念;二是964年至975年亡国被俘北迁,大周后因伤爱儿而死,李煜痛失爱妻娇儿,国势日衰,其词由乐观变为悲观,黯淡萧索,顿感人生无常;三是975年至978年被害,囚徒生活使他备受艰辛与侮辱,其词歌咏孤独、梦和对人生的厌倦,使他的词有哀怨凄绝的“以血书”的特色,写出了士大夫们人人感到而苦于说不出的悲哀。本词《虞美人》为这一时期词的代表作。(2)历史背景: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三、诗歌诵读技巧: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四、领悟其意思春化谢了,秋月淡去,时光一年一年溜过,到何时才是人生的尽头?多少的往事还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昨晚,东风又吹进小楼,在月光下,实在不忍去回想我那失去的家国!往日宫中那些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依旧在那里,只是如今人事已变,面目全非。我真不知道往后还有多少悲愁?多少悲愁,如满江的春水,永远不断地向东流,向东流……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五,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小大固不同矣。”李词艺术上的特点:(1)直接抒情。(2)用白描手法。(3)语言明净、优美,接近口语。李煜是个空具才华的幻想者、怯懦者,要他主政,必然亡国。他一生可以说是一场豪华、凄凉的梦,是首哀怨凄绝的诗。1.“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却丝毫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物质自由、尊严、欢乐→精神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好在哪里?囚居的小楼昨夜又吹来了东风,预示着有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经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经不在了。故国凝聚了自己人生的荣耀和梦幻。“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躲着自己故国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用上心有,又有谁能忍受这样的况味?“又”字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哀痛?小楼的“东风”带来了春天的信息,但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自己的生命在流逝,昔日的美好也令人心痛,于是词人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长逝不返,感慨自己的复国之梦也随着花开月圆而渐行渐远。在这里,“东风”“月”等意象都勾起了作者五十人非的惆怅,衬托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真切而又深刻的描写了由江南国主沦落成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提问: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短暂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两两对照,反诬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写出永恒与无常的绝大反差,表现出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富有哲理以为,感慨深沉。但是对于此时的李煜,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他不可能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只是在”恰似一江春水”的愁中奏响生命的悲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多、长无形(愁)——有形(水)拓展:你还能联系到哪些以水喻愁的词句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赏析:自问自答,以具体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写出愁的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纵观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开始的问天、问人到自问,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了一个“愁”字。王国维说:“你才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六、现在同学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感伤的了吧?想必大家也已经被这份感伤而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了吧?同学们能否总结出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呢?——1.白描手法,运用清新的语言写情。2.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的情感引起共鸣,增添词的艺术特色。七、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做出了许多成就。这主要表现在:1.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和,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中别树一帜。正如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八、[拓展]阅读讨论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1.第一创作阶段: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2.第二创作阶段:(任选一首阅读)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寄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软禁在汴京的李煜,对往昔的生活和南唐的江山无限怀恋。他就在这首词里,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春意衰残的惋惜声中。

全词由寒雨惊梦和凭栏感叹这两个片断组成。

透过帘子,从门窗外面传来了潺潺[chàn]的下雨声。降雨是春深的一个标志。这使他感到,春天已经快要完结了。“阑珊[lánshān]”是衰残的意思。他所盖的丝绸被子,也就是“罗衾[qīn]”,难以抵御阵阵的寒意。因为这时候已经进入了夜间的最后一个更次(五更),气温最低。寒凉使他从梦中醒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身是客”,是他对自己被囚在汴京的含蓄的说法。“一晌[shǎng]”,片刻。他适才在梦中,暂且忘掉了身为俘虏的处境,贪恋地享受了片刻的欢乐。显然,在睡梦中,他又重温了往日的帝王生活,而梦醒却使他重新回到了严酷的现实。他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词中写他感觉寒冷,就不仅仅是由于五更和春雨,而是同他当时的心情有关的。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来写他在软禁中的屈辱辛酸,也没有表现他是多么怀念旧日的自由享乐生活;他只是抓住梦中贪欢这个细节,白描地写来,又以梦醒后的凄凉情景作为对照,这就胜过千言万语的呼喊和哀诉,活生生地写出了这个亡国皇帝的痛苦的灵魂。

下片凭栏感叹是上片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倚靠着楼阁的栏杆,是为了向远方了望。因为昨夜的好梦,更加勾起了他对南唐故国的怀念。所以他要凭栏远望。可是远在金陵一带的南唐国土,又怎么是他从汴京所能望到的呢!了望也不过是增添新的懊恨罢了。于是,他只能发出“独自莫凭栏”的自我劝戒。还是不要一个人倚栏远望了吧。那被宋朝占领了的南唐的广阔国土,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哪!这句话,对于他有着特别不平常的含义,不是吗?当他一脚跨上了押送他北上的船只,就离开南唐了,而想重新回到南唐,却恐怕是今生今世再也不可能了。

他凭栏没有望到南唐,而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一片残春的凄凉景色。

落在水面上的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