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_第1页
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_第2页
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_第3页
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_第4页
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炼焦车间化学品介绍及相关生产术语1.化学品介绍1.1化学品1.1.1化学品中文名称:焦炉煤气1.1.2化学品商品名称:焦炉煤气1.1.3化学品英文名称:Coalgas1.2成分组成化学品名称:焦炉煤气有害成分:浓度:CASNO.氢气(H2)55.0-60.0%133-74-0甲烷(CH4)23.0-28.0%74-82-8一氧化碳(CO)5.0-8.0%630-08-0不饱和烃(CmHn)1.8-2.9%无资料二氧化碳(CO2)1.5-3.0%124-38-9氮气(N2)3.0-5.0%7727-37-9氧气(O2)0.4-0.8%7782-44-71.3危险性概述1.3.1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1.3.2侵入途径:吸入1.3.3健康危害:氢气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一氧化碳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及对心血管影响无定论。1.3.4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1.3.5爆炸危险:易燃、易爆。1.4急救措施1.4.1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1.4.2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1.4.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1.4.4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1.5消防措施1.5.1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1.5.2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酚、萘等。1.5.3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1.5.4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1.6泄漏应急处理泄漏应急处理: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汽或改变蒸汽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1.7操作处置与储存1.7.1操作处置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1.7.2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1.8暴露控制及个体防护1.8.1最高允许浓度:中国MAC:30mg/m31.8.2监测方法:直接进样-气相色谱1.8.3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生产生活用气必须分路。1.8.4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1.8.5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1.8.6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1.8.7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1.8.8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1.9理化特性1.9.1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1.9.2PH值:无意义1.9.3熔点(℃):

-1881.9.4沸点(℃):

-1791.9.5相对密度(水=1):

0.791.9.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0.981.9.7临界温度(℃):

-1351.9.8临界压力(MPa):3.61.9.9辛醇/水分配系数:无资料1.9.10闪点(℃):<-481.9.11引燃温度(℃):6401.9.12爆炸下限[%(V/V)]:

12.51.9.13爆炸上限[%(V/V)]:

74.21.9.1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1.9.15主要用途:主要用于焦炉加热、发电、工业燃料等。1.10稳定性和反应活性1.10.1稳定性:在常温常压下稳定。1.10.2禁配物:强氧化剂、碱类。1.10.3避免接触的条件:高温、明火。1.10.4聚合危害:不能聚合。1.10.5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酚、萘等。1.11运输信息1.11.1危险货物编号:230301.11.2UN编号:10231.11.3包装类别:Ⅱ类包装。1.11.4包装标志:有毒气体;易燃气体。1.11.5包装方法:钢瓶包装,管道。1.11.6运输注意事项:严格人员、车辆出入制度和安全操作制度。隔绝火种和热源。管道、阀门密封。应与氧化剂、氧气、压缩空气分开运输。1.12毒理学资料1.12.1急性毒性:煤气中毒时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当他意识到中毒时,常挣扎下床开门、开窗,但一般仅有少数人能打开门,在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筋、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1.12.2刺激性:无资料1.12.3致癌性:无资料1.13废弃处置1.13.1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1.13.2废弃处置方法:点热后排入大气。1.13.3废弃注意事项: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1.14生态学资料1.14.1生态毒性:一氧化碳中毒1.14.2生物降解性:中毒不可逆转1.14.3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1.14.4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1.15法规信息1.15.1法规信息: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12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该法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通过);

1.15.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2009);

1.15.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1.15.4危险化学品名录;高毒物品目录。2.生产术语2.1推焦时间:推焦杆头接触焦饼表面的时间。2.2装煤时间:煤底板从炭化室抽出开始滑动的时间。2.3结焦时间:同一炭化室从装煤到下次推焦的时间间隔。2.4周转时间:同一炭化室相邻两次推焦的间隔时间。2.5大循环时间:不同日期同一时间推同一炉号所用的间隔时间。2.6推焦电流:指焦饼开始滑动的电流。2.7装煤电流:煤底板开始滑动的电流。2.8“乱笺”号:不能按正常的推焦顺序出焦的炉号。2.9推焦计划系数K1:标志生产班组推焦计划表中计划结焦时间与规定结焦时间相吻合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