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校本课程《古诗诵读》课件_第1页
小学三年校本课程《古诗诵读》课件_第2页
小学三年校本课程《古诗诵读》课件_第3页
小学三年校本课程《古诗诵读》课件_第4页
小学三年校本课程《古诗诵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校本课程三年级古诗诵读校本课程

以古诗诵读为模式以语文课堂审美化为目的开发诵古诗感受美的校本课程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弘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礼之邦的子民们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也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诗作。由于其独特的教化作用,诗歌历来受到统治者们的高度重视。“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话可以说很有代表性。在他看来,学诗是提高政治才干,处理外交事务,学习文化知识,培养美好品德的重要手段。古诗都很美,美在形式,美在韵律,美在语言,美在意境。优秀的古诗是进行文化熏陶的好教材,那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古诗作品,其语言美、艺术美、爱国精神、浪漫情怀以及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发散出的无穷的魅力,更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审美教育素材,而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加强古诗诵读,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对于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质、审美能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古诗更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审美教育教材,因而,我们开发以古诗诵读为有效载体,以审美教育为实验目标的校本课程。从审美的角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并教给他们一些鉴赏古诗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之在古诗诵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古诗诵读校本课程1、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3.寻常:平常、普通。[简析]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古诗诵读校本课程3、泊船瓜洲(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1.泊:停船靠岸。2.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4.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5.数重:几层。6.绿:吹绿了。7.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古诗诵读校本课程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注词释义]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蔽,遮盖。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古诗诵读校本课程5、金缕衣(唐)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词语解释】

金缕衣:指华丽贵重的衣服。

堪:可以。

直须:只该,就应该。[解说]劝你不要去爱惜贵重华丽的衣服,而必须珍惜青春少年时光。有花可以摘取的时候,就要去折花枝,不要等到落花的时候再去折空枝。这首诗劝戒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不要等青春逝去时再去抓紧时间,那样就会后悔不及的。【诗文赏析】

上联用赋,下联用喻,反复咏叹「珍惜时光」的主题。「千金散去还复来」,金钱可以再得,然而青春却一去不返。全诗结构简单,节奏迂回徐缓,琅琅上口。古诗诵读校本课程7、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巴山:即大巴山,这里指四川。2、剪烛:剪去蜡烛燃烧时所结的烛花。[解说]您问我几时回来,我自己也不知道。此刻正是秋夜,四川这里的雨下得好大,池塘的水都涨满了。什么时候我回到家里,和您一起坐在西窗下,一边剪烛花,一边告诉您我今夜对您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言浅而意深,语短而情深,令人回味无穷。[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小诗。开头一句写离情。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滞留在巴蜀的诗人思念着北地的爱妻。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乡思之情。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景中透情,委婉清新。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池水涨满,当是诗人在室内的合理想象。三、四句写未来的欢聚。这两句紧扣“夜雨”,将笔锋一宕,另辟新境,怀念转而写希望。这又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描绘诗人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就把眷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深切,使全诗的格调明快爽朗,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共剪烛”,形象地表明夫妻二人久别重逢的欢快心情。“巴山夜雨”,是夫妻俩秉烛长谈的话题,追溯往事,回味无穷。全诗语浅情深,真切动人,平易流畅而又委曲深细。古诗诵读校本课程8、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文解释】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词语解释】鸡黍:杀鸡煮黄米饭,农家待客丰盛的饭菜。郭:外城墙。过:探望。具:置办。轩:窗户。圃:菜园。话桑麻:谈庄稼事。就:靠近。【诗文赏析】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古诗诵读校本课程9、示儿(南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2.但:只。3.九州同:祖国统一。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6.乃翁:你的父亲。[简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古诗诵读校本课程1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解说]不知从谁家悄然飘来了吹笛声,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在这夜晚,听到这一阵阵倾诉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哟!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这正是人们喜爱这首诗的道理。【注释】①玉笛:玉制或镶玉的笛子,极喻笛之精美。②洛城:即今之河南洛阳城,唐时曾为东都。③折柳:《折扬柳》曲,大多歌唱离别之情。古人有折柳赠别习俗(“柳”与“留”谐音),故闻此曲产生使人离别之思。④故园情:怀念故乡的感情。【导读】开元二十年春天,李白寓居洛阳。此时的李白离开家乡已经五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李白到处拜谒,无奈“十谒朱门九不开”。仕途上的失意更加令诗人无比惆怅,对故乡的思念悄然袭上心头。在一个春意恼人的夜晚,李白居于逆旅之中,展转难眠,忽闻,一阵悠扬的笛声飞进窗棂,仔细一听,原来是思乡怀旧的《折杨柳》曲,它伴着阵阵春风,散入到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首二句中的“暗飞”、“散入”、“满”几个词,极写声音流散之速、波及之广。诗人把无形的声音写得可触、可视、具体感人了。后两句由景入情,更见荡气回肠。第三句点明闻笛的时间和所吹曲子的内容。洛阳古称东都,宦游在外、仕途失意的人多云集于此,所以诗人推己及人,产生联想,在第四句中用“何人不起故园情”写出此夜不仅是李白,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闻笛思乡,钩起万千乡愁绪。全诗起落有致、承转自然,有天衣无缝之妙。古诗诵读校本课程12、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2.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4.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今译]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古诗诵读校本课程13、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注释]朗月行:为乐府古题。

呼:称呼。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今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解说]《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古诗诵读校本课程1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未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十一月风雨大作》节选自《陆游集》。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大作,大起。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写这首诗时68岁,在故乡闲居。〔僵(jiāng)卧〕挺直躺着。诗人借僵卧的睡态以说明自己年老力衰。〔不自哀〕自己不感到悲哀。〔尚思〕还想着。〔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戍,军队防守。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这句意思是,虽然年老体衰,可还是想去防守边疆,为国家出力。〔夜阑〕夜深。〔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这句是诗人对梦中北征情景的想象。〔冰河〕泛指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