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主义_第1页
20世纪现代主义_第2页
20世纪现代主义_第3页
20世纪现代主义_第4页
20世纪现代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现代主义20世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世纪,它的文学史突出一个光怪陆离。我个人对这段文学史不是特别热衷(老实说,除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类型小说,我对文学史整个就没什么兴趣,更何况20世纪通俗小说还没进文学史;除了20世纪文学理论,我对文学理论史也没啥兴趣),但是毕竟耳濡目染也了解一些人物,看过一些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已经有名到烂大街的作家,他的百年孤独有名到我们这个写网文书评的小团体里,大部分都读过的程度……我个人对于20世纪文学史的认知是基于两个划分,一个是通俗-严肃的划分,另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划分。于是20世纪小说就被分为了三条脉络:类型小说(尤其是美国,但似乎只有美国)、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两个当然是正规文学史都会讲的啦,但是类型文学入史却是没有被广泛接受的事情,要想了解就要专门去找一些书来读了。我个人读过的类型史里面,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叫做私塾小课的三卷本丛书,分别是曲畅写的奇幻史,肖星寒的科幻史还有储盟的推理小说史,尤其是曲畅大大的奇幻史,实在是精炼流畅,可读性甚高。不过恐怖小说史我是没见到有人做过,其实我是很好奇的。其实这种书讲真是良莠不齐啦,我前两天刚买了一本剑桥科幻文学史,编得就很烂。说着说着就跑偏了,算了,让我们就此进入20世纪的文学史吧,之后的一个月,大概就是要整理这一段内容了,虽然我个人兴趣不是太浓,但毕竟还是有学习的必要的。我们从现代主义开始,因为现代主义相对来说,更出名一些。现代主义的流派繁杂,主张不同,但是也有共通的气质,以及对创新的追求(虽然这种追求,唔,有时候很病态,为了创新而创新,刻意求新求变)。他们的探索增强了文学的表现力,扩大了文学的视野。我个人了解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立足于这样一个目的,将那些有用的表达技法加以“通俗化”,把它们编入创作和作品设计的工具箱,希望能让任何一个一般读者都能体会到它们的魅力——当然,“先锋性”什么的,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开过一些脑洞: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存在像理工科一样的知识生产体系?关于文学创作的知识,由理论研究探索,由工科加以应用化,最后随着产品散布到千万家,我对这种宏大叙事尤其迷恋。|20世纪中前期现代主义社会背景就是旧时代的彻底崩溃,和资本主义理想的崩溃。代表了这两个崩溃的事件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将欧洲各国的封建残余扔进垃圾桶,第二次世界大战则突出了工业文明极度激化的自身矛盾。于是整个世纪都笼罩在精神危机的背景下,这便是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与此相应的则是各种各样的非理性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还有伯格森的直觉和绵延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代主义文学。科学危机和人文宗教也是一个挺重要的文化背景,人们把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归结于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之后树立起一个新的更荒谬的偶像,这个偶像就是人文精神,以人文理论家和艺术家为主,以神秘的方式扮演现代社会的先知角色,这使得现代主义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深度模式。有趣的是,唯科学主义在资本主义最强音的美国开花结果,在二战后诞生了规模宏大的科普和科幻文学写作。现代主义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繁杂的流派,但其总体上也有一致的特征。比如现代主义常常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对现代文明和理性的批判尤甚,而批评总是集中在现代文明的各种异化上面。其有明显的内倾化特征,强调表现内心的真实,具有主观性。热衷于艺术技巧的创新和实验,普遍使用象征隐喻的表达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还有一个就是以丑为美,热衷于表现丑恶。现代主义有些人的追求带有执念性质,比如刻意求新求变,耽于病态丑恶,还有精英主义的批判论调,这些是令我极度反感的。1后期象征主义前期象征主义结束于19世纪90年代马拉美周二聚会的停止,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在20年代到40年代形成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后期象征主义依然坚持凭借直觉把握内在真实的创作方法,但是其表达的思想更为深邃宽广,力图展现文学传统和时代意识,超越了个人的生活和情感。英国的艾略特和叶芝(爱尔兰),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美国的庞德,比利时的梅特林克,还有俄国的波洛克和勃留索夫,他们都是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略特有《荒原》,关于他我们会单独开一篇进行介绍。叶芝成熟时期的诗歌不光体现了象征派的手法,还有现实主义和哲理性两个另外的特色。代表作有《基督重临》《丽达与天鹅》《驶向拜占庭》等。瓦雷里(瓦莱里)受到马拉美的直接影响,他在《纯诗》中认为,诗歌的极致是思想,他的创作因而以象征派的精巧手法、古典派的严谨形式,来表达深邃的哲理主题。长诗《海滨墓园》《年轻的命运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也有短诗集《幻美集》。奥地利的里尔克曾经给罗丹当秘书,他的诗歌创作特色在于将雕塑的美引入文学,以对客观事物的精确描述来象征人的主观感受。其最出色的作品是诗集《杜伊诺哀歌》,收录十首表达哀伤和哲理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有剧作《青鸟》,通过兄妹俩寻找青鸟的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的美好憧憬,抽象深奥的哲理通过象征,在童话般的仙境中铺陈开来,具有独特的风格。美国诗人庞德影响很大,不过他主要旅居欧洲各国进行创作和评述,他在伦敦发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影响深远,强调用客观准确的意象来表达观念。他的重要作品有《休·赛尔温·莫伯利》,对英国的文化现状进行了嘲讽,后来又有长诗《诗章》,纵论世界文化,旁征博引,气势恢宏。俄国的象征主义也很激烈,由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雄文《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发起,首倡象征主义。勃留索夫是俄国象征主义的代表人,他编辑的诗集《俄国象征主义者》影响很大,他自己的诗歌创作重视表达自我感受。后期的俄国象征主义也有现实主义的倾向,比如勃洛克的《十二个》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讴歌革命。俄国的象征主义后来发展为阿克梅诗派,代表人物有古米廖夫和阿赫玛托娃等人,核心阵地是杂志《阿波罗》,他们有浓重的唯美主义倾向,但是反对象征主义的对神秘精神来世的追捧。学者常用“白银时代”来代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俄国文学历史,大抵就是指象征派的成就。之后俄国文学因为政治等原因和外界缺乏联系(苏维埃嘛),有自己的发展道路。2未来派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极为激进的艺术思想,从1909年从文学领域诞生起,迅速扩展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然后以同样惊人的速度的衰落(233)。其带有否定一切传统的特质,要求抛弃一切传统,丢弃所有文明成果,创造属于未来的新艺术,在形式创新方面标新立异。他们歌颂现代机器文明的速度和力量,认为直觉和潜意识才能把握飞速变化的真实。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是未来主义的创始人,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是这一运动诞生的开始,他有剧作《他们来了》,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有很大影响。法国的阿波利奈尔从浪漫主义转向未来主义,借鉴立体主义绘画而创立了立体未来主义,有《醇酒集》。俄国的未来主义分成两支,一支是自我未来主义,开端是谢维里亚宁发表的《自我未来主义序幕》,;另一支是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立体未来主义,开端是《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两者都宣扬绝对的创作自由和形式创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有直接作用(见之前俄国形式主义的笔记)。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致力于未来派创作,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3超现实主义其来源于法国,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超现实主义宣言》是这一派正式开始的起点。其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重视表现超理性而位于潜意识深处的意识世界,要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通过直觉进行写作,追求迷离诡异的艺术效果。法国的布勒东是超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他与苏波合写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他创刊的《文学》杂志是超现实主义的阵地,他自《超现实主义宣言》开始的一系列理论著作是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他有代表作《娜迦(加\嘉)》(什么狗屎翻译,能不能把译名统一一下呀喂),还有一些其他的诗歌和散文。阿拉贡也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明明是人族皇帝),他的创作从超现实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最后转向新小说写作。4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对自然主义的直接反叛,反对自然主义过分强调客观精准的思路,提倡对于主观真实的表现,用夸张扭曲的手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19世纪末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有《到大马士革去》和《鬼魂奏鸣曲》等剧作。后来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卡夫卡和美国的奥尼尔,他们都要单独介绍。还有就是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有科幻小说《鲵鱼之乱》,善于用虚构幻想的故事层来讽刺现实。5意识流意识流来源于心理学,心理学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那个),提出意识流这个术语,认为人的意识死一片不可分割的流动之物。伯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影响也很大。另外,伯格森听说还是挺重要的,好像还和爱因斯坦就量子力学有过著名辩论(虽然事实证明是爱因斯坦错了,但是伯格森的意识哲学,老实说插手物理谈论也很神秘),但是在中国却不怎么火。意识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时,其使用心理逻辑来组织作品,表现人心理的真实,从而在叙事和结构上做出了突破。意识流小说在叙述层的贡献,已经成为现代小说的基本创作方法。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美国的福克纳,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都是意识流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和福克纳会专门开文章说,这里就省略了。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追忆似水年华》,一共有七部,后三部在作者死后才发表。以叙述者我的追忆和联想构成整本书,但是又不限于个人的单线回忆,而是枝杈横生,讲述的现实只存在于回忆当中。伍尔夫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认为文学应当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其《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经典的实验作品。她之后有成熟的《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夫人》两部意识流作品。|二十世纪后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美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后期现代主义也呈现出这种悲观来。二战后存在主义哲学风靡一时,来自于克尔凯郭尔、雅思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被萨特发扬光大,其叙述模式被广泛接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将世界描述为荒诞而无意义的,而将人的自由以“回归存在”的方式加以张扬,认为人要在荒诞中为自己创造和选择意义,从而导向一种个人主义的介入行动,总体上是积极的。之后流行的则是后结构主义,这一派的思想更加极端,完全无视现实而走向彻底的自娱自乐,反对一切整体性的权威。在文学上,后期现代主义接着现代主义的方向接着进行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到了八九十年代,反对现实和纯粹创新这两者各自被推至极端,形成了完全不关心现实和彻头彻尾解构的创作思路,也就是反文学的浪潮。刻意的反文学创作被当代一些亦步亦趋、拾人牙慧的垃圾用作标榜自我身份、树立鄙视和区隔的手段,有极为不良的影响。1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知识背景,直接表现存在主义思想,表达世界的荒诞,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宣扬人自我选择的自由。从法国兴起,二战后扩展到全欧美。代表人物是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萨特和加缪单独总结,只说波伏娃。波伏娃有《女客》《他人的血》《官员》等小说作家,她的女权主义理论著作《第二性》也很出名(我买了到现在还没读)。2荒诞派戏剧二战后诞生于法国,是存在主义在戏剧方面的表现,不仅在故事层和思想层上承接存在主义的部分观念,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更刻意使用荒诞走板的戏剧形式,丢弃了明晰的情节人物等,以便同故事层相一致。法国的尤内斯库和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此外,法国的热内和俄国族裔法国国籍的阿达莫夫也是荒诞派的代表。50年代以后,荒诞派传到全欧美,有英国的品特和美国的阿尔比。3新小说新小说盛行于50年代的法国文坛,和荒诞派戏剧大概在同一时代。荒诞派戏剧是反戏剧,而新小说是反小说,他们认为巴尔扎克式现实主义的写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现实,必须要用反意义反情节反人物的新小说来取而代之,他们在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有目共睹。不过他们的内部也各自有分歧,有的认为真实应当是心理内在的,有的认为驱赶主观对外物做精确的描述,还有的进行语言革新。萨洛特、格里耶、布托尔和西蒙是重要的代表人。萨洛特有理论著述《怀疑的时代》,这是新小说公认的宣言书,她小说的代表是《无名氏肖像画》。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布托尔的《变》,西蒙的《弗兰德公路》都是重要的新小说。4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寂静的50年代,垮掉的一代冲破沉寂,集中体现了战后青年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精神。他们关心的是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抗议社会的压抑,创作讲究无节制无拘束,多用粗鄙的语言。金斯堡的《嚎叫》和凯鲁亚特的《在路上》被视为这一派的经典。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其声气相通,主角用叛逆和堕落来反抗成人世界的无聊和虚无,显示了一代青年的苦闷,因而风靡全国。5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小说流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而孤独软弱的个人只能通过玩世不恭来加以嘲弄,以表面的轻松调侃,写恐怖压抑的故事,造成悲喜交加的效果。有时候作者有意识地突出故事层各种不合理的东西,以指明世界的荒诞。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还有《出了毛病》是黑色幽默的代表,而冯尼古特的《第五号屠宰场》和《冠军牌早餐》也很出色。除此之外还有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以及约翰·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信件》。6后现代派据说美国有一些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作家艰深的文学实验,转而从通俗小说等体裁中汲取养料,不是特别了解。|俄国非主潮文学20世纪下半期的苏联文学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外,也有一些被边缘化的“非主潮文学”,其中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仅仅是因为政治原因被打压,就不在这里介绍了。非主潮文学大部分和现代主义有共通之处,比如侨民文学中旧有大规模的现代主义创作。侨民文学来自于苏联成立后流亡国外的作家,共有三波浪潮。第一波是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时间长人数多,西方的柏林、巴黎和纽约各自都是侨民的基地,在东方则有哈尔滨。俄国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布宁(蒲宁?),诗人茨维塔耶娃,创作出象征主义硕果、长篇小说《彼得堡》的安德烈·别雷等。第二波是二次大战前后,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纳博科夫这样的知名人士。第三波是八九十年代,大多为因为政治原因而被驱逐的人士,比如揭露劳改营状况的索尔仁尼琴,再比如写了一系列流亡诗歌的布罗茨基,这俩人均获诺贝尔文学奖。还有阿克肖诺夫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克里米亚岛》,以及早在60年代就写成的《带星星的火车票》。异样文学是因为借鉴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手法而与苏俄文坛格格不入的文学流派,有叶罗菲耶夫的《莫斯科-别图什基》,还有塔·托尔斯泰娅的《彼得斯》皮耶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