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_第1页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_第2页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_第3页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_第4页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传染病的控制措施内容第一页,共71页。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二页,共71页。4月8日,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发布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共报告一般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起,发病174人,无死亡。其中麻疹1起,发病54人,无死亡;水痘1起,发病21人,无死亡;食物中毒1起,发病99人,无死亡。随着季节的推进,气温已经回暖,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切实抓好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工作,广泛宣传消化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增加防病意识和能力。第三页,共7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已经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三年五月九日第四页,共71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一章第二条中给出的定义: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定义第五页,共71页。恐怖袭击事件(生物、化学、核和辐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性疾病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自然灾害其他类型第六页,共71页。突发性和意外性多元性频发性危害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群体性阶段性国际性特征第七页,共71页。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成因的多样性。比如,各种烈性传染病。许多公共卫生事件与自然灾害也有关,比如说地震、水灾、火灾等,像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最重要的就是地震以后会不会引起新的、大的疫情,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很艰难的,所以我们党中央也高度重视地震有没有引起新的疫情,各级政府部门非常关注,从而避免了大灾之后必然有大疫的情况。公共卫生事件与事故灾害也密切相关,比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交通的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也是形成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生物恐怖等。另外,还有动物疫情,致病微生物、药品危险、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等。第八页,共71页。第二个特点是分布的差异性。在时间分布差异上,不同的季节,传染病的发病率也会不同,比如SARS往往发生在冬、春季节,肠道传染病则多发生在夏季。分布差异性还表现在空间分布差异上,传染病的区域分布不一样,像我们国家南方和北方的传染病就不一样,此外还有人群的分布差异等。第三个特点就是传播的广泛性。尤其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某一种疾病可以通过现代交通工具跨国的流动,而一旦造成传播,就会成为全球性的传播。另外,传染病一旦具备了三个基流通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它就可能在毫无国界情况下广泛传播,这是第三个特点,也就是传播的广泛性。第九页,共71页。第四个特点是危害的复杂性。也就是说,重大的卫生事件不但是对人的健康有影响,而且对环境、经济乃至政治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上次的SARS尽管患病的人数不是最多,但对我们国家造成的经济的损失确实很大。第五个特点是治理的综合性。治理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第一是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结合,我们不但要有一定的先进技术还要有一定的投入;第二是直接的任务和间接的任务相结合,它即是直接的愿望也是间接的社会任务,所以要结合起来;第三是责任部门和其他的部门结合起来;第四是国际和国内结合起来。只有通过综合的治理,才能使公共事件得到很好的治理。另外,在解决治理公共卫生事业时,还要注意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社会体制、机制的问题;工作效能问题以及人群素质的问题,所以要通过综合性的治理来解决公共卫生事件。第十页,共71页。第六个特点是新发的事件不断产生。比如1985年以来,艾滋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2003年,非典疫情引起人们的恐慌;近年来,人禽流感疫情使人们谈禽色变;以及前段时间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等都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第七个特点是种类的多样性。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生物因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各种事故灾难等。第八个特点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1999年宁夏沙门氏菌污染食物中毒;2001年苏皖地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2002年南京毒鼠强中毒品;2004年劣质奶粉事件等。这些事件都属于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引起的卫生事件。第十一页,共71页。第九个特点是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这公共卫生的建设及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有关系,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忽视生态的保护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滥用和管理不善,都会使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第十个特点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严重。公共卫生事件不但影响我们的健康,还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件有很多的特点,公务员,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部门一定要掌握这样一些特点。第十二页,共71页。分级主要依据危害大小、发生区域、行政区划三个原则确定我国行政区划分为4级,突发事件也相应地分为4级4级分别为特别严重(Ⅰ级、红色),严重(Ⅱ级、橙色),较重(Ⅲ级、黄色),一般(Ⅳ级、蓝色)分级第十三页,共71页。报告:接诊医生诊断后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第十四页,共71页。二、传染病第十五页,共7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第十六页,共71页。——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7章41条)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于2004年12月1日实施。新《传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条1.4万字。包括:总则,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七页,共71页。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十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作出修改

第十八页,共7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1991年10月4日国务院批准,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令第17号发布施行。第十九页,共71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页,共71页。

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常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有极大危害性传染病第二十一页,共71页。历史上鼠疫、霍乱、天花的危害。现在AIDS、疯牛病、学传播疾病的危害、埃博拉热、军团病、莱姆病、0157:H7大肠杆菌肠炎。未来的展望对自然环境的开发:自然疫源病。生产集约化:食品、饮料、饲养场、果蔬基地

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第二十二页,共71页。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化、空调系统、快餐化、交通网、投寄网。医疗:已发现传染病下降、新发现上升。病原体自身:新病原体、抗力增强。据健康报报道:2012年我国报告疟疾病例中境外输入性病例占91.1%。第二十三页,共71页。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都是病原体、宿主、和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结果。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基本条件第二十四页,共71页。传染力:引起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致病力: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毒力:引起机体严重病变的能力变异性:耐药性改变、抗原性改变、毒力改变病原体第二十五页,共71页。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接触

水医源性

媒介

土壤

易感人群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

气候

地理第二十六页,共71页。定义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途径第二十七页,共71页。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接触传播

淋病、尖锐湿疣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传播途径分类第二十八页,共71页。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乙肝多途径传播

土拉菌病第二十九页,共71页。预防为主(健康教育、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传染病监测等)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第三十页,共71页。1、传染病报告第三十一页,共71页。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第三十二页,共71页。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级疾病控制机构乡级以上疫情责任报告单位都必须建立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县级以上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实行计算机网络直报,乡级逐步实行。责任报告单位第三十三页,共71页。报告病种: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报告类型:病例报告、病原携带者报告、订正报告、死亡报告专项调查信息原因不明和新发传染病应及时报告疫情报告内容第三十四页,共71页。2013(一)将第三条第五款修改为:“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二)第四条增加一款,作出第二款:“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第三十五页,共71页。(二)报告病种1、甲、乙、丙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第三十六页,共71页。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第三十七页,共71页。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第三十八页,共71页。2、其他法定管理的传染病3、监测传染病第三十九页,共71页。责任报告人在诊断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本单位传染病信息管理人员核实后当日输入报告系统。铁路、民航、新疆建设兵团、农垦等行业及部队武警向所在县疾病控制机构报告传染病报告卡,条件许可时实行直报。报告程序第四十页,共71页。实行属地化管理院内诊断的传染病由首诊医生填写报告卡疫情暴发现场调查的院外病例由属地疾控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乡镇以最快方式送卡,条件许可时直报县级直报报告方式第四十一页,共71页。甲类及乙类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及其他暴发疫情诊断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同时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其他需要报告的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报告时限第四十二页,共71页。传染病专项监测、专项调查信息的报告卫生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传染病专项调查,其信息应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输入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如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只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第四十三页,共71页。对于卫生部开展哨点监测的传染病,承担哨点监测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除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外,还应按照卫生部制定的监测方案填写传染病病例个案调查表,并录入信息报告系统。第四十四页,共71页。(三)补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的漏报的传染病病例时,应及时补报。第四十五页,共71页。(四)查重录卡前,对填写的报告卡须进行重卡检查确认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记,不再通过网络录入。责任报告单位每日对当天报告卡进行查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对本年度报告卡进行网络查重。重报的报告卡,通过网络做出删除标记。第四十六页,共71页。审核订正补报查重资料保存与管理数据管理第四十七页,共71页。省以上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以信息、简报等形式向有关部门报告交流通报疫情分析第四十八页,共71页。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卫生部制定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各级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包括常规评价和专题调查评价疫情报告的监督评价第四十九页,共71页。2、流行病学调查第五十页,共71页。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1、确定病因2、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调查目的第五十一页,共71页。3、预测流行趋势4、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5、为建立或改进监测系统提供依据6、供现场培训第五十二页,共71页。组织准备核实诊断确定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调查步骤第五十三页,共71页。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并验证采取控制措施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第五十四页,共71页。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原携带者:登记、管理、随访。特殊行业暂时离开岗位。3、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第五十五页,共71页。接触者:接受检疫知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必要时留验、医学观察,必要时对潜伏期较长者如麻疹接触者进行预防接种。动物:隔离治疗、捕杀。第五十六页,共71页。消毒灭菌杀虫灭鼠4、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第五十七页,共71页。

在人类与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逐步由被动治疗向积极主动预防方向发展,而作为预防传染病重要手段的消毒工作亦越来越受到重视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的重要措施第五十八页,共71页。消毒:消毒可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叫消毒第五十九页,共71页。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现传染病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病原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