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_第1页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_第2页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_第3页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_第4页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1.欧阳询观碑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注释①尝:曾经。②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③驻:牛马停止不前,停留。④良久:许久、很久。⑤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思考与练习1.欧阳询是_____代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______”。和唐代______(颜体)、唐代______(柳体)、元代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行()②观()③反()④布()3.下列与文中“晋索靖所书”的“书”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即书诗四句B.平生书不再读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使一书俱4.翻译因宿其旁,三日方去。5.关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以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要善于向他人学习B.学习应精益求精C.观察需要细致入微D.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答案1.唐;欧体;颜真卿;柳公权2.①出行;②看;③同“返”,返回;④铺开3.A4.于是睡在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5.C2.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注释①鬻(yù):卖。②攫(jué):夺取。文化常识《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共八卷,《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本已非原书。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成语均出自其中。思考与练习1.教材里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文都是出自《列子》。2.下列句中的“之”与“吾欲之南海”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旦衣冠而之市B.适鬻金者之所C.吏捕得之D.子攫人之金何3.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昔()②衣冠()③取()④徒()4.翻译:①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5.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答案1.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高山流水等2.A3.①以前;②穿好衣服戴好帽子;③拿;④只4.①(这个人)到了出售金子的地方,乘机抢了人家的金子就离开了。②人都在那里,你为什么要抢人家的金子?5.财迷心窍、利令智昏3.陶母责子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东晋时期名将。②鱼梁吏:负责渔业的官吏。③坩(gān):盛物的陶器。鲊(zhà):腌制的鱼类食品。饷:赠送。④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见饷,即赠给我。文言知识非惟……乃……:这是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相当于“不仅……而且(反而)……”。如《旧唐书·萧俛传》中有“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意思是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打仗,不仅不能取得胜利,而且(反而)危及自身安全。思考与练习1.以下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是().A.雪夜访戴B.陈太丘与友期C.管宁割席D.程门立雪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少()②使()③书()④为()3.翻译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4.陶侃母“责侃”的主要原因是()。A.鲊太昂贵B.此为官物C.于我无益D.以增吾忧5.陶母为儿子树立了怎样的榜样?答案1.D2.①年轻②使者③书信④担任3.(你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是增加了我的担忧。4.B5.清廉不贪、公私分明。4.陆绩怀橘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选自晋·陈寿《三国志》)注释①陆绩:国时吴国著名学者。②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袁术:当时的大豪强。③辞:告别,辞别。文言知识遗:“遗”在文言文中有两个读音,一读“yí”,指遗失、遗忘、遗漏等;二读“wèi”。上文中的“遗”即读“wèi”,指赠送或赠予。又“故人遗我鱼”“天寒,以裘遗之”都读“wèi”,即“赠送”之意。思考与练习1.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代有很多孝敬长辈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待()②怀()③归()④奇()3.翻译:①及归,拜辞堕地。②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4.“术大奇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黄香温席;老莱娱亲;子路负米等2.①招待;②在怀里藏着;③回家;④对……感到奇特3.①等到回去的时候,(陆绩向袁术)长拜告别,(怀里的橘子)掉到了地上。②陆郎你来做客为什么要在怀里藏橘子呢?4.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真是难能可贵5.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选自晋·陈寿《三国志》)注释①诸葛恪: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诸葛亮之侄,诸葛谨长子。②长检:长的标签。③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文化常识陈寿与《三国志》:陈寿,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字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精通《史记》《汉书》。290年,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这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陈寿叙事简略,材料取舍十分严谨,三书少有重复,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将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三国志)是一部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及其他历史、传说创作的历史小说,其中“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不能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等同起来。思考与练习1.《三国志》属于________体史书,和它同一体例的还有《________》等。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会()②使()③举()④乃()3.翻译①乞请笔益两字。②因听与笔。4.孙权“题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孙权“题驴”到“赐驴”的变化,文章运用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了诸葛恪的人物形象。5.“举坐欢笑”,笑的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纪传;史记2.①会聚;②派;③全;④于是4.机智勇敢、心地善良、富有爱心3.①(我)请求(您让我)用笔再添加两个字。②(孙权)于是听从了(他),给了(他)笔。4.取笑诸葛谨脸长,侧面烘托。5.既为局面由尴尬变得轻松而感到欣喜,更为诸葛恪才思敏捷、聪明过人而赞叹。6.卞庄子刺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子:旅店里的童仆。③食甘:吃得香甜。有成语“食甘寝宁”。④须:等待。文化常识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此之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用“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用“表”排列历史大事;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各方面代表人物……后历代所修正史,基本上都采用这一体例。思考与练习1.“有顷”是个表时间的副词,相当于__________。在文言中表示时间不长或“一会儿”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欲()②止()③从()④名()3.翻译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②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4.从文中看,杀虎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人与人之间要团结B.做事要仔细观察C.做事不能急躁冒进D.要善于把握时机答案1.一会儿;俄而;未几;少顷2.①想要;②阻止;③跟随;④名声3.①两只老虎正在吃一头牛,吃得香甜必定会互相争斗起来。②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就)站着等它们。4.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5.D7.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选自宋·苏轼《东坡全集》)注释①熟:仔细。②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③痴:不聪慧,迟钝,此处指没有知识。④卒:终于。⑤意:估计,猜测。⑥被:施及,加于……之上。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自()②自若()③竟()④去()2.翻译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②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③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3.“小儿不畏虎”在文中具休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话表述)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妇人面对老虎的“仓皇”衬托了两小儿的人物形象B.从文中来看,“儿痴”是老虎最终离开的根本原因C、本文作者赞赏两小儿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D、故事启示人们面对困难要有充分准备和足够的勇气5.结尾句“而不惧之人”改为“而不惧之儿”是否好?答案1.①从;②神情不紧张;③竟然;④离开2.①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留在沙滩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②(老虎)甚至用头触碰(两小儿),希望至少他们中的一个会害怕。③料想老虎吃人,必定是先将自己的威风施加于人,但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不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了吗?3.老虎从山上奔驰而来,两小儿仍旧在沙上嬉戏;老虎用头触碰,两小儿也并不害怕4.D5.不好,结尾的议论句表现作者由两小儿的故事引发了普适性的思考,而非只针对小儿。8.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汉·刘向《新序》)注释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2向者:刚才。③安在:何在,在哪里。“安”是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谓语“在”之前。④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此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⑤令尹:官职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⑥未治:还没开始治理国家。⑦信其仁:信服他的仁慈。文化常识宰相:先秦(秦朝以前)各诸侯国都有国君,有些国家主管行政的长官称为“相”,如齐相、赵相,楚国则称“令尹”。孙叔敖就是楚国的令尹。秦朝时称为丞相,以后历朝有种种不同的称呼,总称为“宰相”。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归()②泣()③故()④及()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杀而埋之B.归而泣C.恐去母而死也D.而国人信其仁也3.翻译①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②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汝不死也。4.从故事中孙叔敖杀蛇到埋蛇,可以看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5.结尾“及长……”一句不宜删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回家;②哭泣;③原因;④等到2.D3.①刚才我看到了两头蛇,害怕会离开母亲死去了。②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4.机智勇敢、心地善良、富有爱心5.以此反映孙叔敖并未有因见两头蛇而死的结局,并且其因善心而获得民众的尊重和爱戴9.乐不思蜀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慕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注释①王:指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禅:刘禅(shàn),蜀汉后主,刘备之子,小名阿斗。②郤(xì)正:刘禅旧臣,蜀汉朝廷投降后,随刘禅前往洛阳。③陇、蜀:分别为中国甘肃省、四川省的别称,此处指蜀地。文化常识《汉晋春秋》: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撰写的一部史书,共54卷。在叙述三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281年间,史料价值较高。思考与练习1.刘备去世前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_____________,勿以___________.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以此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若()②宜()③迟()④会()⑤复()⑥诚()3.翻译①颇思蜀否?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③何乃似郤正语邪!4.结尾“左右皆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乐不思蜀”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近义的成语有___________。答案1.恶小而为之;善小而不为2.①如果;②应该:③于是,就;④恰巧;⑤再;立即:⑥侵害3.①(你)是否很思念蜀国呢?②你远望西边内心悲伤,没有一天不在思念。③为什么(这)竟像是郤正说的话呢!4.嘲笑刘的平庸无能、贪图安乐5.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流连忘返(乐而忘返)10.曾子烹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彘(zhì)、猪。②特:不过,只是。③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文化常识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大学》《孝经》等作品。他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之()②适()③教()④遂()2.翻译①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特与婴儿戏耳。3.“是教子欺也”一句中“是”是代词,在文中具体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4.曾子教育孩子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或肯定。曾子在对妻于的话语中连用五个“也”字,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到……去;②到……去;③教诲;④于是,就2.①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②(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3.妻子欺骗孩子要杀猪给他吃4.要讲诚信,不能欺骗5.曾子语气的坚毅,他严厉指出妻子教育方法的错误及其原因,认为教育不可小觑11.海瑞清廉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选自明·周晖《金陵琐事》)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刚峰海公: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②宦囊:做官而余的积蓄。③王司寇凤洲: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司寇,古代官名,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文化常识官吏:“官吏”一般指当官的,“官”即“吏”,“吏”即“官”。但古人有时是把它明确分开用的。“官”指官员,是朝廷任命的,如县令、郡守、州刺史。“吏”指官府中的办事人员,差役也称“吏”。思考与练习1.“同乡宦南京者”“苏检点其宦囊”,两句中的“宦”字意思一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卒()②惟()③其()④云()3.翻译①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②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4.以下对“不立党”理解正确的是()。A.不建立党国B.不参与竞争C.不拉帮结伙D.没有朋友5.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体现作者对海瑞清廉的高度赞扬。答案1.不同。前一个是动词,做官;后一个是形容词,做官的。2.①死;②只有;③他的;④说3.①像这样的都御史哪里可以多找寻到(又有几个)?②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一评价吗?4.C5.叙议结合12.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注释①身:本人,自己。屦(jù):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②跣(xiǎn)行:赤脚走路。跣,赤脚。文言知识第二人称: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只有“你(们)”;而文言中的第二人称有“子”“尔”“汝”“若”等。上文“子必穷矣”,意思是你一定会变穷的。“卿”也是第二人称,但不同于“子”等,含有敬意。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徙()②或()③冠()④被()2.翻译①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②以子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平?3.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4.“以子所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这则故事主旨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做事不能循规蹈矩,只有不断地大胆创新,才会达成既定目标B.个人的技术专长和所要面对的实际需求,都是做好事情的条件C.做事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分析客观条件,才能有良好效果D.不能依靠旧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行动时要善于听取意见答案1.①迁移;②有人;③戴;④同“披”2.①麻鞋是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②凭借你们的长处,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去,要想不穷困,那怎么可能呢?3.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4.鲁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5.A13.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注释①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名侨,字子产。乡校:地方上的学校,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2)游:闲逛,游乐。③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hōng,名蔑,字然明。④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⑤退:工作完毕后回来。⑥作威:摆出威风。⑦防:堵塞。川:河流。⑧道:同“导”,疏通,引导。文言知识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例如选文中的“药之”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之为药”,翻译为“把郑人的议论当作治病的良药”。思考与练习1.《左传》是_____家经典之一,与《_______》《______》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________》编成。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①善()②行()③改()④损()⑤遽()⑥犯()3.翻译①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②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4.子产在阐述观点时用了_______说理的方法。5.对文中人物观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然明认为百姓不懂政治,聚在一起只会寻衅滋事、扰乱治安,所以态度强硬地要关闭乡校B.子产不毁乡校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取百姓的正确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C.子产认为阻止人们谈论执政的后果就像洪水泛滥,应该放开言论,加以疏导D.子产主张保留乡校、听取百姓意见,体现其仁厚慈爱、爱民重民的治国思想答案1.儒;公羊传;谷梁传;编年;春秋2.①赞扬,称道;②实行;③改正;④减少;⑤立即;⑥侵害3.①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②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4.比喻5.A(然明只是建议关闭乡校,而非态度强硬)14.曹植聪慧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选自晋·陈寿《三国志》)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倩(qìng):请别人代自己做事。③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三曹:东汉末年到曹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诗作风格清俊通脱,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等。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一首可以考证的七言诗。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