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_第1页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_第2页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_第3页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_第4页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调理效果,中医儿科论文出生后自脐带结扎至生后28d前的婴儿称为新生儿。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切进入,其治疗获得了新的进展,十分是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独特疗效,因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中药治疗国内报道很多,而对于出生29d~1岁的婴儿黄疸中药治疗的国内报道却很少,本研究的69例患者均是日龄为29~60d的婴儿黄疸患者,采用汉朝(伤寒论〕的经典之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观察患儿的二便变化,69例患者全部治愈,疗效肯定,故予以总结。1资料与方式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8日~2020年11月10日,在本院中医科门诊就医挑选的婴儿黄疸患者,共计69例,诊前儿保科已对患儿做了望诊、经皮测胆红素、检验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其报告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华而不实男32例,女37例,均为足月正常产婴儿,日龄为29~39d的44例,40~60d的25例;纯母乳喂养64例,混合喂养5例;出生时住院经蓝光治疗的6例。临床主要异常感觉和状态:均有皮肤黄染,少数患儿有巩膜黄染,颜面色泽黯然,大便黄稠或黄稀,尿黄,指纹多见于风关,少数见于风、气关,色紫。辨证分型:湿热黄疸57例〔82.6%〕,湿热胆汁淤积黄疸12例〔17.4%〕。1.2治疗方式方法所有患儿均用中药汤剂治疗。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5~7g,生大黄0.5~1g〔后下〕,栀子1.5~2g,茯苓3~4g,太子参3~5g,炙甘草1g,每诊一般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10~15ml/次,3~4次/d,哺乳前服,并嘱家长注意观察婴儿二便及纳眠情况。1.3疗效断定皮肤黄染退去,尿淡黄或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指标降至正常值;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已正常,均为临床治愈。2结果2.1患者治疗后的情况69例中,服药3剂的46例,服药4~7剂的17例,服药9~12剂的6例。服药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指标值正常,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值正常的共50例〔72.50%〕,因故未复查的19例〔27.5%〕,复诊观察皮肤黄染已退去,故为全部治愈,但服药之初,有5例大便日内达5~6次,调整喂药量即可,余无不良反响。2.2典型病例病例1:患者,女,日龄29d,桂林市人。初诊〔2020年11月4日〕:皮肤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大便黄稠,尿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检验:血清总胆红素210.2mol/L,结合胆红素9.2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7U/L。诊断:婴儿黄疸〔湿热型黄疸〕。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6g,生大黄0.5g〔后下〕,栀子1.5g,茯苓4g,太子参4g,炙甘草1g,3剂,服法遵前述。二诊〔11月8日〕:皮肤黄染减轻,巩膜无黄染,大便稀黄,尿淡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正常。初诊方药又3剂,服法如上。连续四诊,用药服法如初,先后共服药12剂,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降至正常。病例2:患者,男,日龄33d,全州县人。初诊: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便黄尿黄,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检验:血清总胆红素112.1mol/L,结合胆红素10.3mol/L,碱性磷酸酶282U/L,谷酰转肽酶113U/L。诊断:婴儿黄疸〔湿热淤积型黄疸〕。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6g,生大黄0.5g〔后下〕,栀子1.5g,茯苓4g,太子参4g,炙甘草1g,3剂,服法遵前述。服药后10d复诊,皮肤黄染消退,尿淡黄或清,纳眠好,愈而未再用药。3讨论新生儿黄疸是由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结果,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故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涉极为必要,但当下由于新生儿家长对黄疸的认识及早期干涉配合不够,以致一些新生儿黄疸没有能得到及时处理。有的虽经治疗,但未完全治愈,因而,在临床上常可发现婴儿黄疸患者。本研究69例黄疸婴儿,日龄均为29~60d,均有皮肤黄染,尿黄,少数见巩膜轻度黄染,颜面色黯等症。少数患者出生不久,经过蓝光治疗出院,而后又见黄疸,再来就医。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式方法很多。有人以为,中医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方式方法主要有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浴、中医推拿和针刺等。本组婴儿黄疸均单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全部治愈,疗效肯定,仅有5例服药之初,大便日达5~6次,但调整服药量即可。茵陈蒿汤是祖国传统医药的经典之方,由茵陈、大黄、栀子3味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成效。方中茵陈苦泻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是为主药;配伍大黄苦寒泻下攻积,可引湿热从大便出,故属湿热性的阳黄用之,黄疸可逐步消退。婴儿为稚阳之体,上方皆苦寒之品,唯恐泻之太过,故本方参加甘淡平和之茯苓、太子参、甘草为佐使,到达既助利水渗湿,又能益气健脾,中和药性之目的,与原方配用,共奏消退黄疸,加强体质的成效。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从相关药理作用已可证明。茵陈有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大黄能促进胆汁分泌,胆囊收缩、胆道括约肌松弛,而起利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栀子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其浸出液能抑制结扎胆管的家兔血中胆红素的生成,降低血中胆红素含量;茯苓有调节免疫功能及抗肿瘤作用,其药性缓和,能益心脾、利水湿,补而不峻,利而不湿,能扶正又能祛邪;太子参有抗应激、抗疲惫和加强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有益气滋阴清热之成效。综上所述,茵陈蒿汤加味的组成药物性味、成效及已经知道药理作用都表示清楚,其具有清利湿热、退黄强体的多种成效,疗效肯定,不良反响少,操作简便,消费低廉,临床可推广应用。[以下为以下为以下为以下为参考文献][1]王振义.临床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8-689.[2]玉顺子.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8,18〔8〕:62-63.[3]陶钧.中医药防治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8,6〔1〕:50-52.[4]吴肖妮,费健丽,陈祺雅.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20,9〔3〕:52-55.[5]谢田,牛孝亮,刘占滨.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04,34〔4〕:50-52.[6]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8,11〔5〕:931-933.[7]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