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_第1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_第2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_第3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_第4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B(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一语破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般不带宾语。清苦的范围比清贫广,更符合语境。偃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意思与前面的“退却”重复。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这与“退却”构成递进关系,符合语境。)

2.【答案】A(B.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不少”应移到“便利”前。C.表意不明,从中难以确定究竟是谁的观点值得商榷。D.“超过……左右”矛盾)

3.【答案】D(拟人,其余为比喻,B同时为排比。)

4.【答案】C

5.【答案】B

二、名句默写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飞鸟相与还(3)寄蜉蝣于天地(4)心凝形释

(5)奈何取之尽锱铢(6)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7)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诗歌鉴赏

1.(1)(4分)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每点1分,“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1分)

(2)(4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3)(3分)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每点1分)

四、现代文阅读

证明自己有出色的记忆力;表现“不再年轻”的作者对回忆的珍视、怀念(含蓄点出作者对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怀),与下文的内容相契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文采,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2.作者“记性”很好,仍能清晰记得久远的事,现在仍有好的背诵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忘性”也使人惊异,对去过的地方,写过的文稿以及和别人的交往都忘记得彻底,而且忘记得越来越多。

3.生动形象地写出写出自己的“忘性”,表现作者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和困惑;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忘记的思考。

4.不矛盾。作者得意于出色的记忆力,强调记忆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同时认识到没有什么事能够永远被记住,必须坦然面对忘却(启示我们坦然面对遗忘、衰老,对人生中一切必然到来的事物欣然接受);世界和内心已经都够拥挤,忘却可以给内心留出余地,容纳更多美好(我们需要忘记)。

第二课时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B(“界线”和“界限”两个词都指不同事物分界,但此处重在强调“限度”,是抽象的,非实指国家界线,故宜用“界限”。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臵身事外: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此处强调态度,故用“隔岸观火”。绥靖:安抚,保持地方平静。常与“政策”搭配。妥协:以让步的方式避免冲突或争执。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2.【答案】C此项与例句中的“桃花”都运用比喻手法,以桃花比喻美丽的女子。

3.【答案】B(A语序不当、不合逻辑;C两面对一面;D成分残缺,“讲述”后面缺宾语中心语)

4.【答案】D

5.【答案】C

二、名句默写

(1)凌万顷之茫然(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杳不知其所之也(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5)理固宜然(6)舞榭歌台(7)士不可以不弘毅(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诗歌鉴赏

(1)“寒碧”,借代,(1分)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1分)

(2)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2分)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B(腹心:犹言至诚之心,即衷心)

2.C(②说的是夏侯详的人生态度,④说的是夏侯详辞不就职,⑥说的是夏侯详谦虚退让。三者均与人物的“多谋善断”无关)

3.C(“一同来抵抗高祖”表述错误,应为“两人共同响应”)

4.(1)况且现在北魏军队靠近淮河边驻扎,全军的去留无法预测,恐怕有别的图谋。(“次”“去就”“异图”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去就”也可以译为“去向”“行动”等)

(2)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及辅政”“大用”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3)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去。(“未下”“如”各1分,语意表达通顺1分)

【译文】

夏侯详字叔业,谯郡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丧因过度悲哀而损伤身体。在服丧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曾有三只脚的麻雀飞来停在小屋的门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诧异。三年丧满,刺史殷琰征召他补主簿之职。

宋泰始初年,殷琰占据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辅国将军刘勔前去讨伐,双方攻守连月,城内叛军人情危惧,军心动摇离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详劝殷琰说:“我们现在的行动,本意是对皇室表示忠节;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应该归附朝廷,怎么可以屈身投靠北方异族呢。而且现在北魏军队已接近淮河,全军如果难测去就,怕会有反叛的图谋。现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们的诚意,他们一定会高兴地接纳,岂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请让我充任使者。”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详见到刘勔后说:“将军你严围壁垒,矢刃如霜,我们城中守军,实同困兽。军民害怕将军诛杀,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现在之所以出得城来,向您坦露真诚的心意,只是希望将军您能弘浩荡之恩德,降霈然之恩惠,下令解围退兵,那么我们都会相继前来归降了。”刘勔答应了夏侯详的条件。即日殷琰及其部将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齐明帝为刺史的时候,对他极为器重。等到齐明帝辅佐朝廷政务时,招令夏侯详一同出城,准备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详及同乡裴叔业一起谈话,夏侯详却表现得漫不经心,不予酬答。明帝就问叔业什么原因,叔业将明帝的疑问告诉夏侯详,夏侯详回答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因此明帝有点不悦。夏侯详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

齐建武末年,荆州中兵参军刘山阳事先还在荆州,山阳的副将潘绍欲谋反,夏侯详就假装叫潘绍前来议事,在城门口斩了他,荆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详迁司州刺史,但他却推辞而不去上任。

高祖发兵起义时,夏侯详与萧颖胄协助高祖同创大业。凡是军国大事,颖胄多向夏侯详求教。当高祖率军围攻郢城却久攻不克时,颖胄派遣卫尉席阐文到高祖军中。夏侯详向高祖献计说:“越是处境艰危的壁垒越容易坚守,而想攻取它却很困难;驻兵攻取坚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确实应该多加谋划,广泛询问并采纳大家的意见,规定军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们的见解献上来,尽其所想,择善而从,并且选用能人,不以人废言,不以多罔寡。还需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以及敌人的粮草储备,窥探敌方的军心民情,权衡双方的形势。”高祖表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计谋。

天监二年,夏侯详上表朝廷,请求辞去官职,高祖颁诏解除他侍中之职,晋升为特进。天监三年迁为湘州刺史。夏侯详善于处理政事,在湘州任职的四年时间里,为老百姓所称颂。湘州城南面临水处有座险峻的山峰,古老的传说说“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职就会被取代”。因此历任的官员都不敢到那儿去。夏侯详却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台楼榭,延请僚属,以表达自己谦虚退让的志向。天监六年,夏侯详生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寒假作业答案(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

【解析】机敏: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灵敏。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潦倒:颓丧;失意。潦草:(字)不工整;(做事)不仔细,不认真。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不赞一词: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2.【答案】C

【解析】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应该注意,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有几种“像”字句就不是比喻句:表示同类比较的,表示举例的,表示猜测的,表示联想、想象的,表示说明的等。

3.【答案】B

【解析】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不符合语境。

4.【答案】A

【解析】B.⑤⑥先承接前一句继续用比喻解释“三危”,然后用“灵感”总启下文。②①④先表明乐僔和尚到三危山的时间,然后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写“三峰”和“小峰”,揭示“三世佛”等产生的灵感。③揭示“飞天”产生的灵感。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也适当结合地域文化知识,期待同学们能“读万倦书,行万里路”等。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欢歌迎春:水泽源流江河湖海(青海)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欢歌迎春: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云南)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

二、名句默写

(1)金樽清酒斗十千(2)樯倾楫摧(3)歌窈窕之章(4)浩浩呼如冯虚御风

(5)赢得仓皇北顾(6)渭流涨腻(7)小人长戚戚(8)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三、诗歌鉴赏

(1)①远近结合,先写南雁飞回的远景,再写墙阴雪霁、兰芽破土的近景;②俯仰结合;先写仰望天空南雁侧阵飞回之景,再写俯视雪霁、兰芽嫩之景;③虚实结合,南雁飞回,雪霁为眼前实景,兰芽嫩为内心感受;④选取南雁、霁雪、兰芽等具有初春气息的意象,铺陈细描;⑤层层深入,由南雁回飞的依稀征兆,到墙阴雪霁的实景,再到遍觉兰芽嫩,一步步写出春天到来的过程。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了午夜酒醒、忆想前欢,感慨时光流逝、内心烦忧的主人公形象。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3)通过花期渐近,寒梅传信(1分),写出对春天到来期盼、向往之情(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生态度(2分)。

四、现代文阅读

1.本段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作铺垫。

2.①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

②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又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1)运用了插叙的方法,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景与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的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

4.①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②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③从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④从宝宝的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的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⑤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命生生不息的坦然(达观)。(能答出三点即可)

寒假作业答案(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A(遮蔽:遮住;遮盖:从上面遮住,隐藏或者隐瞒。往往:根据以往情况,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间隔不久。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2.【答案】B(ACD拟人,B为比喻)

3.【答案】D(既欣赏“山中”,又欣赏“朝中”洁身自好的高雅情操有误)

4.【答案】D

5.【答案】C(A“晡时”为接近傍晚;B“除”为授予官职,“乞骸骨”为请求退休;D应为秀才、举人、进士)

二、名句默写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2)以兴利除弊(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4)一尊还酹江月(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6)泣孤舟之嫠妇(7)赢得仓皇北顾(8)难壬人

三、诗歌鉴赏

(1)运用比喻的修辞(1分),形象地写出远眺江水的蜿蜒之景(1分)。

(2)描绘了一幅青山绵延、十里长街、人烟稠密、榕叶满川、白鹭翩飞的辽阔雄浑的画面(2分),词人由远及近(1分),动静结合,(1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3)末尾两句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绪,(2分)同时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2分)

四、文言文阅读

1.B.这里“尚”应为“娶”。

2.D.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3.C.吕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4.①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属、便”各1分,判断句式1分。)

③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兴、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译文】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反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赵建德当南越王。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五)

一、文言基础知识

1、例句和B.宾语前置句,即“为何”,“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不知道断句,不解决疑惑;

A.定语后置句,即“利爪牙,强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定语后置句,即“有异态山水”,译文:认为凡是州中有奇异风景的山水;

D.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后置,译文:况且我和你在江边打鱼砍柴;

故选:B。

2、A.“博学”解释为“学问广博”有误,应解释为“广博地学习”。句子翻译为:君子要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的省察自己;

B.“或”解释为“或者”有误,应解释为“有些人”。句子翻译为: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

C.“异”解释为“奇怪”有误,应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句子翻译为: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

D.正确;

故选:D。

3、A.骤,屡次得到,译文为:(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觉,醒来,译文为: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B.披,拨开,译文为: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喻,通晓,领悟,译文为: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

C.译文为:屈驾前来探望我(和我互相问候);曾,连,译文为: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D.译文为: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巧辩的小人,不算是拒绝别人的意见。。

故选:D

4、例句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A.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句子翻译为:而如今又在哪里呢;

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所约束;

C.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赤壁之下游”。句子翻译为:苏轼和同伴们结伴在赤壁之下泛舟而游;

D.定语后置句,“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应是“有异态山水”,句子翻译为:认为凡是永州这个地方有奇异形态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

故选:B。

5、A.迩:近。译为: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二、语言文字应用

1、A.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

B.比喻,山像是舞动的银蛇,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

C.比喻,皎洁的月儿像玉盘一样晶莹洁白。

D.比喻,用“一江春水”喻愁之多。

故选:B。

2、A.不合逻辑,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将“网络诈骗等手段”改为“等网络诈骗手段”;

B.正确;

C.不合逻辑,表降低、减少时不能用倍数,应将“一倍”改为“一半”;

D.搭配不当。“慈善文化”与“营造”不能搭配,可在“慈善文化”后加“的培育”。

3、C.“顶上功夫”,指头顶上的功夫,应为理发店。

4、语段表明了菊花的品格,文人墨客深爱菊花,菊花不畏寒,菊花有高尚的节操。由第一处横线前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情有独钟”可知,此处横线应填入表示很多人爱菊的诗句,故应填③;第二处横线承接“菊不畏寒”,只有②符合这个意思;第三处横线咏叹菊花的品节,应填①。

故选:B。

5、②这两句选自贺知章的《咏柳》,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所以写的是春天的美景;

①这两句选自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而且后面写到蛙鸣之声,也是夏天特有的,所以是夏天之景;

③这两句选自李璟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描绘的是秋景;

④这两句选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这是写的冬景。

故选:A。

三、答案:

(1)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这是一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

(2)“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3)“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

译文:桃花汛涨平了湘江两岸,飘忽如云的白帆驶过枫林。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当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时候,一颗向北的心啊永念皇恩。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

赏析:这首诗既是杜甫晚年悲苦生活和忧国优民思想的体现,又是诗人对自己的诗作充满自信和自负的自我鉴定。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这里“桃花水”对“枫树林”,为借对。春天,春水奔流,桃花夹岸,极目远眺,风帆如方阵一般,而枫树也已成林,这是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为了苟全性命,诗人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四处逃难,而今又要远去衡湘,使诗人泪满衣襟。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一起首就描写了绮丽的景色,按理说看到这样好的景色本该分外愉悦才是。但是由于乱离漂泊,又想到自己老病跋跄,面对美景,诗人反而潸然泪下了。

“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诗人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杜甫在成都时,代宗曾召他赴京兆功曹,杜甫没接受,后因严武表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他对代宗还是有着一定好感,存有一线希望的。这里“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前后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加衬托出了诗人一生奔波无定,但一心报国的思想情怀。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这两句感慨很深,很大,自视也很高。不能不使杜甫伤感:对于同时代的人诗人或较有成就的诗人,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儿乎都评论到,全都给以相应的评价,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他自己也没有知音。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但杜甫并不急于求人知,也并不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自信:他知道将来总会有他的知音的。但这不能不说是杜甫一生的悲剧。三、四两联,正是杜甫晚年生活与思想的自我写照。

诗以明媚的自然春景开头,但由于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这样就使前面所描写的欢快、轻松的气氛消逝的无影无踪。这样对照写来,景与情似乎极不相称,但却显得深刻悲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1)A.“古代男女二十岁时行冠礼”错,应是“古代男子”。

(2)C.“全都被君王采纳”错,原文“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是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

(3)①重点:“强御”,豪强之人;“或”,有时;“宽贷”,宽恕。

译: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豪强之人他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有想宽恕的人,薛聪就据理争辩。

②重点:“聪深为孝文所知”,被动句式,“为……所”,表被动;“遇”,看待;“心膂”,心腹。

译: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当德才兼备的能臣看待,对内把他视为可以托付的心腹。

(4)“理识”是句子的宾语,其后断;“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分别承前省略主语,其前断;“见者”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断为: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译: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答案:(1)A。

(2)C。

(3)①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豪强之人他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有想宽恕的人,薛聪就据理争辩。

②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当德才兼备的能臣看待,对内把他视为可以托付的心腹。

(4)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

译文:

薛聪,字延智,品行正直有见识,他很看高自己,不随便与人交往。即使在看不见人的房间,也整天严肃庄重,见到他的人没有不肃然起敬的。他广泛阅览古代典籍,精力过人,对于前人的言行,也多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辞藻辩驳与应对,更是他所擅长的。遭逢父亲丧事,薛聪在墓旁修建房舍守孝,哭泣的声音,使路人悲伤感动。兄弟的情谊和睦深厚,但家教特别严,弟弟们即使成家做官,常常也免不了要受棍棒的惩罚,对他肃然起敬。不到二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太和十五年,开始做官,担任著作佐郎。在当时,魏孝文帝留心于厘清氏族,审定官秩品级,士大夫入仕做官,优等的人也只能担任奉朝请,薛聪一开始就是著作佐郎,当时的人评论称赞他。后来升任书侍御史,所有他弹劾的人,即使是强横也不回避,孝文帝有时想宽恕人,薛聪就据理争辩。孝文帝常说:“我看到薛聪,不能不感到害怕,何况是其他人呢?”从此权贵外戚都不敢妄动。屡经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依然担任直阁之职。薛聪很受孝文帝的信任,对外把他看作德才兼备的能臣,对内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亲信禁卫之兵,都委任薛聪管辖统领,所以整个太和年间,薛聪一直担任直阁将军。群臣退朝以后,薛聪总是陪伴侍卫在皇帝身边,谈话直到夜深人静。时政得失,他都参与谋划,时常劝谏皇帝的过失,所进谏的事多被皇帝采纳。他稳重沉着细密,外人无法窥探行迹。孝文帝想要提升他的名爵地位,他总是坚持推辞不接受,孝文帝也很体恤了解他,对他说:“你的道德修养已经很高,本来就不是用官爵可以使你感到荣耀的。”又任命他为羽林监。孝文帝曾和朝臣议论天下姓氏的地理位置和人物,对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薛氏是蜀人,肯定是蜀人吗?”薛聪回答说:“我薛氏的远祖广德,世世代代在汉朝做官,当时人称之为汉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随刘备入蜀,当时人称之为蜀人。我现在侍奉陛下,只能算臣虏而不能算蜀人。”孝文帝拍手笑着说:“你自己说明不是蜀人就行了,何必还要挖苦我呢?”薛聪于是扔了手中的戟后出去了。孝文帝说:“薛羽林喝醉了。”他被皇帝知遇到了这种程度。二十三年,跟随皇帝到南方征战,兼任御史中尉。等到宣武帝登基,任命为都督、齐州刺史,执政简约平静。在齐州去世,官民都怀念他,留下他的坐榻用来纪念他。赠为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号简懿侯。魏前二年,追赠薛聪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六)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1、C.江河:专指长江黄河;译文: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A.歌:名词作动词,唱歌。粪土:意动,把……看作粪土。

B.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C.耻:意动,以……为耻。膏泽:膏,油。泽,雨露。代指恩惠,这里用作动词,施加恩惠。

D.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A.“披”解释为“披戴”有误,应解释为“拨开,分开”。句子翻译为:拨开杂草坐下;

B.“存”解释为“存在”有误,应解释为“问候”。句子翻译为:“用”(以)“枉”(屈尊的方式)去“相存”(问候、探望);

C.“苦”解释为“痛苦”有误,应解释为为“甚,很”。句子翻译为: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眼就消失了,逝去的年华苦于太多。

D.正确。

4、A.两句里“所以”都是用来……的,表凭借;

B.第一个“其”,这样,代词;第二个“其”,大概,也许,副词。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不译;第二个“之”,代词,代法度。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第一个“于”,介词,被,表被动,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第二个“于”,介词,比,表比较,引进比较对象。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5、A.名词作动词,游水;

B.意动用法,以……为师;

C.名词作动词,攻下;

D.无活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

1、第一空处强调“公益与每个人”关系密切,故应用成语“息息相关”。因为“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而“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二空和第三空处,“你没有亿万身价,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形成假设语意关系,故用“即使……也……”。第四空白处,强调“爱心就在你我之间”相传,应用“传递”(指由一方到另一方),而“传承”有继承的意思。

故选:C。

2、坦诚:重在真诚;坦率:重在直率。此处指直率地说,故:坦率,排除AD。

弱肉强食:指弱者被欺负;以强凌弱:指仗着自己强势来欺负弱者。此处指似乎有点仗着自己强势来欺负弱者,故:以强凌弱,排除C。

半斤八两: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含有贬义;棋逢对手:下棋碰上了水平相当的对手,比喻双方本领不相上下,褒义。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在于有滋味而沉浸其中;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故选:B。

3、A.拨冗:(指对方)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敬辞。不用于自己。

B.雅正:敬辞,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不用于自己。

C.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是表示推辞的客气话。正确。

D.内人:谦辞,对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不用于别人。

故选:C。

4、A.“仪容”与“遗容”同音,播音中会产生误解。

B.诉讼状必须用书面语,“小偷小摸”“脑袋”皆为口语。

C.正确。

D.“惠存”是敬辞,不用于自己一方。

故选:C。

5、通读语段,抓住关键语句“所以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可以看出现代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应该自立自强,它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可靠的保障,排除ABC。

故选:D。

三、诗文阅读

答案: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山路人少。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反衬”)。

(3)诗人的心境轻松愉悦。直接抒情: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抒情:以景写情,借景抒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译文:

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人林小径罕见人影,翠绿的藤萝深处,只有两三声鸟鸣。早晨的霜气重重地袭来,既使穿着驼裘大衣都感到冷意,但是我的心情却轻快得和马蹄一样。十里青山,一溪流水,仿佛都和我产生共鸣一样,显得那么赏心悦目、生动多情。

赏析:

清早起身出门,看到的是一片清幽静谧的景象:晓月还没有落下,稀疏的树木枝头仍孤零零地挂着几点残星;山上的人很稀少,翠绿的藤萝深处,鸟儿也很少鸣叫,浓霜还在闪着寒光,天气还很冷。这是一个寒冷的孤寂的冬天的早晨。

但是诗人一想到要回家了,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诗人一样,洋溢着无限喜悦之情。

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写出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者一样,洋溢回家的无限喜悦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

(1)D.“用反问、拟人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无人拣拾柴禾的遗憾和痛心”错误,不是反问,而是疑问;“遗憾和痛心”错误,情感分析有误,用词过重,应是“失落感”。

(2)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具体上说,内容上主要就是点名了写作对象“柴禾”。结构上结合开头段落的作用来回答,如引出下文对柴禾以及孩子拣拾柴禾的事件的描写。同时这是通过倒叙的说法,展现出文本的艺术特色,增强了文本的内涵,避免了文本的平铺直叙,显得错落有致,进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二段至第六段作者回忆了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如“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一锅和子饭,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冬季。”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过去人们对柴禾的依赖之情。但从第七段以后,作者重点描写了城市以及农村不再有柴禾的事情,如“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村人说,漫山遍野拣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拣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惋惜之情和失望之情。尤其最后一段话“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表面是写柴禾想念从前,实际上是写作者对过去的想念。所以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把过去拣柴禾的事情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

答案:

(1)D

(2)①由秋天落叶想起柴禾,自然起笔,引出下文。②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③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3)①标题“无人拣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去拣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拣拾柴禾的现象进行对比;②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暧,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③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喟。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七)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1、D.跬步:半步,跨一脚。译为:不积累半步;其: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译为:难道都出于这个原因吗;

2、A.没有通假字;

B.“生”通“性”,天赋、资质;

C.“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D.“尊”通“樽”,酒杯。

3、A

4、A.“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B.“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下”,名词作动词,低于……之下;

D.“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5、A、通,普遍;

B、正确;

C、曾,竟,简直。

D、觉,醒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

1、D.“运用反问”错,运用的是设问。

2、D.“阐明教养的获得要有世界眼光与情怀”不当,重在强调现代因素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不合“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

3、本语段重点在“只顾嬉戏”“忙着采蜜”“都怪讨厌的风”“都怪那眩眼的阳光”,这是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原因,寓言的寓意是劝告人们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所以选D项。故选:D

4、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应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化。对照选项,A项说明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故事稍微有偏差;C项说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D项说明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便能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只有B项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故选:B。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思是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突然不经意间一次回头,却在灯火稀疏的地方发现了她。所以词句蕴含的哲理是: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A.表达了东坡先生对宦途发出的悲鸣,也象征四季更替万物变化的节律以及新旧更替换代的规律。不符合。

B.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不符合。

C.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不符合。

D.“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正确。

三、古诗文阅读

答案:

(1)C

(2)同: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异: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

译文: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

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

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

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赏析: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

四、古文阅读

(1)A.第一个“绝”,横渡;第二个“绝”,与世隔绝;

B.第一个“望”,看;第二个“望”,名声、名望;

C.两句里“假”都是借助、假借的意思;

D.一个“强”,强壮;第二个“强”,有余、略多。

(2)A.“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B.“可以”,古今同义,指表示可能或能够或表示许可;

C.“爪牙”,古今异义词,古义: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党羽、帮凶;

D.“江河”,古今异义词,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D.“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D.“在于君子有一种内在的向上动力,促使他去学习,从而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分析有误,原文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说君子的禀赋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是善于借助于外物。可见,“君子有一种内在的向上动力,促使他去学习”错。

(5)①“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知”通“智”,智慧;“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句子翻译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句子翻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五、名句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

5、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八)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

1、题中,A项的“之”,前者作助词,置于主谓间,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后者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的”。B项的“乎”,前者作助词,形容词词尾,可不译;后者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D项的“其”,前者作语气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后者作代词,它的。C项的“而”都作连词,都表修饰。

故选:C。

点评: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揉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A.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B.第一个“于”,介词,对于;第二个“于”,介词,从。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两句里“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第一个“其”,助词,表推测,大概;第二个“其”,代词,那。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3、A.均为介词,比;

B.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向;

C.介词,从;介词,被;

D.介词,比;介词,向;

4、A.译:攀援著登上山,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而玩赏;不知道矗立着的楼房究竟有几千万座;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速:招致,译: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荆柯去刺杀秦王的计谋,才马上招来了祸端。

B.译: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际:交会,译: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边,交会为一体;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C.译:任凭小船到它所要去的地方;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所以写文章来记载这件事;送给秦的东西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D.译: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数:命数,命运,译:那么胜负胜负的命运,存亡数存亡的命理;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故选:C。

5、A.就:靠近。译文: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其他正确;

B.都正确;

C.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译文: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其他正确;

D.通:普遍。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其他正确;

二、诗文阅读

(1)B

(2)①回归故里,看故乡已然陌生,表达了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的无奈与哀伤之情;②曾经尽情享受的青春年华不再,如今已是双鬓斑白、瘦弱衰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之情;③虽有“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但是心中依然有遗憾,表达了词人不甘心困居故里,但又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译文:辽东化鹤归来,老成凋谢,少者成长,使我深切地感到人生无常。这一处处的荒凉的坟墓中躺着的人啊,曾经在生前有过多少美梦,现在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断绝了。曾经携带着美酒,来到春色满园的林园中,对酒赏景;青年的时候,也曾经在春意昂然中寻花问柳,没有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光阴流得很快,现在我已经人瘦弱衰老了,双鬓已经花白了。

亲友都流散了,死的死,走的走。而今未曾料到的只剩下孤身单影,自己一个人回到了故乡。幸好,我现在眼睛还算看得见,瘦弱的身体还算健康,品茶也能够知道茶的甘甜,吃饭也还能够嚼烂。不要以为自己老迈了,还有许多的穷人活的比我更累呢。危机虽然侥幸躲过,然而壮志已经消残。回到家乡的日子里,乘着小舟,在湖中悠闲地采莼。我还有什么可以有遗恨的呢?现在我与渔翁饮酒同醉,与小溪旁的农民结为邻居,我感到这一切很满足了。

赏析:

此词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慨,饱含着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无奈。

上片写自己回到故乡,就像当年的丁令威回到辽东一样,见到的是物是人非。自己曾经的亲朋故交许多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看着一座座坟墓,想到与他们生前的交往,令人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载酒”三句是回忆,当年自己也曾载酒寻花,在园林巷陌之中留下足迹,并不曾辜负那上天赐予的大好春光。“流年改”一转,跌落现实,可如今时光流逝,自己也身体憔悴,两鬓斑白了,可是功业依然无成。

下片写自己回到家乡后的生活。笔锋又一转跌:亲朋故友大多飘散如云了,又何曾想到自己居然还能活到现在。“幸眼明”四句写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自我宽慰之语。陆游在《书喜》一诗中写道:“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其实这样的话,只是故作宽慰,掩饰自己内心的惆怅罢了。“王师北定中原日”才是他的志向“但悲不见九州同”才是他此时的真切感受。这些年仕途坎坷,虽然躲过了重重危机,但是功业无成,连自己的豪情壮志也被消磨殆尽了。结尾“躲尽”六句是写作者回到家乡,驾着小船在湖中采莼,与渔翁溪友相伴之情景,这最后几句虽然是在描写自己当时生活的安闲惬意,看似轻松旷达,其实流露出了更多的无奈,让读者也为之动容。

三、现代文阅读

(1)D.“《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无中生有。文中第一段只有“《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等信息。

(2)C.对应的原文第一段“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选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曲解文意。

(3)B.因果倒置,原文最后一段“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是“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的原因。

四、名句默写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8、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9、《赤壁赋》中描写作者驾扁舟行驶江面,像架风飞行而飘飘欲仙的神态,抒发作者心旷神怡之情的语句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句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1、《赤壁赋》中描绘秋风拂来,江水澄净,不起波浪的景色的诗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2、《赤壁赋》中描写夜晚月亮飞升,徘徊星空,江雾茫茫,水天一色的语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3、《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4、《赤壁赋》中描写凄婉洞箫之声,使得潜藏的蛟龙也舞动,孤舟的寡妇也伤泣的七句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5、《赤壁赋》中再现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气概的诗句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6、《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川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诗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7、《赤壁赋》中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绝,月亮盈亏却始终无所增减的哲理的语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8、《赤壁赋》中表现诗人最终彻底顿悟,寄情自然风月,以开阔的胸襟和旷达的精神,尽情享受自然声、色的诗句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寒假作业答案(九)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B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强调克服困难,适用于用于①句。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共同努力,适用于②句。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行动一致。强调目标一致,适用于③句。

2.【答案】D(A成分残缺,在“和”后面应该加个“与”;B项,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终未归隐山林”的“写照”;C项,句式杂糅。“按姓氏笔画为序”应为“按姓氏笔画顺序”或“以姓氏笔画为序”。)

3.【答案】D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令堂”。D项,正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

4.【答案】C这是南宋著名谏官、爱国诗人曹豳的诗《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首诗所蕴含的是春天花事消歇后的感慨,是在孤寂中因时序更替引起的淡淡哀愁。

5.【答案】B

二、名句默写,略。

三、诗词鉴赏: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四、现代文阅读

1.①金把头提出“比杠”引众议;②小山东等人出师不利;③老武头挺身而出欲“比杠”;④老武头“比杠”戏对;⑤金把头等人服软受教训。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特点。②为下文写闯关东谋生的山东人不服输、不惧硬的精神,以及老武头的侠肝千义胆做了必要的铺垫。(4分)

【解析】作答时,首先要考虑段落的内容,首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特点。然后再结合情感、结构、氛围等方面的作用综合考虑即可。

3.画线句是对老武头穿軏的动作描写,“腿一缩,呈金鸡独立式”简洁形象地写出了他整理軏的姿势,“慢吞吞”“足有半炷香的工夫”写出了老武头整理軏戰时间之久,说明他故意刁难“金把头”等人,体现了他的睿智。(4分)

【解析】首先确定画线句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根据“腿一缩”“伸出手”“提”等词可知用了动作描写,然后结合文本分析这些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的推动等的作用。

4.①从老武头勇于挺身而出,可以看出他为人仗义、乐于助人。②从“比杠”过程中心智的较量,可以看出他有勇有谋、机智灵活。③从他并没有对金把头提过分要求这点看,他能顾全大局,做事有分寸。④从对金把头等人的训斥与劝谏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任答三点给满分)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将与老武头相关的具体事件与周围人物的具体言行等综合起来分析,分条概括出老武头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寒假作业答案(十)

一、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D[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卓尔不群: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出类拔萃:超出同类。]

2.【答案】B[A项,语序不当,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放到“将承办”之前,并将“年底”后的逗号删去。C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最后一句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项,主语残缺,“因加大”前应补出主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3.【答案】D[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④句紧接第②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⑥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③句紧接第⑥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①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⑤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选D。]

4.【答案】B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小院地偏人不到”与“满庭鸟迹印苍苔”衔接最自然、紧密。A项,“林间”与“西斋”不合。C项,“过客稀”不及“人不到”。D项,“寒气”与全诗意境不合。]

5.【答案】C[“笑纳”是敬辞,指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

二、名句默写,略。

三、诗歌鉴赏:

(1)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分)

(2)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参考诗意疏通: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四、古文阅读

1.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2.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3、C【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