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习觳觫便嬖庠序孝悌忖度邪侈胡龁褊小颁白则王畜妻子彼恶知之húsùxiángcǔnduó

piánbìtì

chǐhébānbiǎnwàngwūxù字音字形朗读-3-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àng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1.之徒:这类人。2.道:谈论。3.是以:因此。4.无传:没有流传。5.以:通“已”,无以:不得已。6.若:像。7.臣未之闻也/德何如/莫之能御也/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语段分析一:【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4-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1.而:连词,表修饰。2.之:动词,到,往。3.以:介词,用。4.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5.若:这样。6.而:连词,表转折。7.就:动词,靠近,走向。8.然则:既然这样,那么。9.识:知道。10.诸:兼词,“之乎”。11.牛何之:宾语前置。12.将以(之)衅钟:省略句。语段分析二:【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5-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爱:吝惜,舍不得。2.固:本来。3.然:对,正确。4.诚:确实,的确。5.若:如果。6.异:对……感到奇怪。无异:不要感到奇怪7.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8.隐:痛惜。9.择:区别。语段分析三:【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对,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替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6-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1.是:这。2.诚:的确。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之:取独。4.伤:妨碍。5.远:形作动,远离。6.说:通“悦”。7.夫子之谓:宾语前置。8.戚戚:内心有所触动。语段分析四:【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7-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复:禀报。2.足以:足够用来。3.钧:古代重量单位。4.明:名词,视力。5.秋毫之末:秋天鸟兽生出的羽毛的尖端。6.舆薪:整车的柴。7.许:相信,认可。8.独:偏偏。9.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10.见保:被爱护。语段分析五:【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的东西,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8-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何以异:宾语前置。2.以:连词,表修饰。3.超:越过。4.老①/老②: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5.幼①幼②: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小孩。语段分析六:【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做不到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9-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①duó,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②duó之!1.刑:通“型”,名作动,做榜样。2.寡妻:正妻。3.御:治理。4.举:拿。5.诸:兼词,“之于”。6.所以:……的原因。7.权:动词,用秤称,称量8.度①/度②:丈量/考虑。语段分析七:【译文】《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10-“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1.抑:难道。2.兴:发动。3.危:使动,使……受到危害。4.于是:在这方面。5.肥甘/轻暖/采(通“彩”)色:形作名,肥美的食物/轻暖的衣服/绚丽的服饰。6.便嬖:受君主宠爱的人。7.为是:为了这些。8.朝:使动,使....朝见。9.莅:统治。语段分析八:【译文】“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吗?您的大臣都足够您使唤,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11-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hé亦反其本矣!1.其:语气词,表强调。2.殆:恐怕。3.以:介词,拿,用。4.孰:谁。5.小/大/寡/众/强/弱:形作名。6.集:聚集(总面积)。7.服:使动,使……降服。8.盖:通“盍”。9.反:通“返”。10.本:仁政。11.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介词结构后置。语段分析九:【译文】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12-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藏:储存。2.涂:通“途”。3.疾:憎恨。4.诉:控诉。5.其:副词,表假设。语段分析十:【译文】(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诉说。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6.惛:糊涂。7.进于是:达到这一步。8.以:连词,表修饰。9.敏:聪慧。10.惟:只有。11.放/辟/邪/侈:放纵/不正/不老实/过度。12.已:通“矣”。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达到这一点。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13-语段分析十一:-1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从而:接着。2.刑:名作动,处罚。3.罔:通“网”,名作动,用网捕捉,陷害。4.焉:哪里。5.制:动词,规定。6.畜:养活。7.凶年:灾年。8.之:动词,走向。9.从之:跟从明君。10.惟:只。11.赡:足。12.奚:疑问代词,哪里。13.治:讲求。【译文】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15-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树:名作动,种植。2.衣:名作动,穿。3.畜:饲养。4.无:通“勿”,不要。5.谨:重视。6.庠序:古代学校。7.申:申诫,告诫。8.孝悌: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9.颁:通“斑”。10.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语段分析十二:【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错过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枝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孟子的论辩说理艺术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文本,理清文本文言现象2、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3、通过文本分析孟子的雄辩之术4、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观念作者背景文体知识文本梳理课堂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为“亚圣”。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倡“仁义礼智”;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价值观上提出“舍生取义”。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

孟子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文题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事”是什么意思?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春秋五霸之首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的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剥削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主张。《学习指导》P7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2.主要人物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武力成就霸业齐桓、晋文————春秋霸主齐宣王——齐国国君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最后未被用孟子说服齐宣王实行仁政,实现王道。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研读本文贰听|读|说|写|思|行整体感知齐宣王和孟子聊天的真正目的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依据。神级聊天攻略齐宣王原本想向孟子请教的是“霸道”治国理念。孟子想要向齐宣王宣扬的是“王道”治国理念“王道”保民而王,发政施仁(用仁义治理天下)“霸道”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用武力征服天下)vs聊天攻略【探究】文章有哪几个重要的话题?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如何具体实施王道?聊天攻略

话题一:若寡人者,可以保民而王乎哉?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齐宣王问“何如可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宣王问“吾可保民”——孟子举例“以羊易牛”——孟子提出非爱而为不忍——孟子问“牛羊何择”指出矛盾——孟子提出“不忍即仁术”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策略:肯定善心,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聊天攻略

话题二:“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比喻举例提出“不为”“不能”概念——齐王追问二者区别——孟子举“挟太山”“为长者折肢”例说明“不为”“不能”区别——孟子提出“推恩于民”的观点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攻略话题二:“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聊天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举例论证:举了“举百钧”不能“举一羽”“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例子说明“不为也,非不能也”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论点:齐宣王“不王”是不为非不能,要推恩于民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攻略

话题三:“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孟子以“快于心”激宣王——宣王言“将以求吾所大欲”——孟子旁敲侧击,连连反问,逼问“王之大欲”——宣王言“吾不为是也”——孟子点明王之大欲,用“缘木求鱼“作喻,点出图霸不可能实现——宣王认为言过其实——孟子点明霸道的危害,用“邹与楚战“作喻,点明胜负、强弱之理——先破后立,孟子正面描绘“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聊天攻略话题三:“霸道”的危害与仁政的成就。聊天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比喻论证:缘木求鱼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对比论证:图霸的后果,后必有灾——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论点: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2.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结果

王曰:“吾惛(糊涂,不明事理),不能进(达到)于是(这一步,这种层次)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教我。聊天攻略

话题四:如何具体实施王道?

1.在这部分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聊天策略:正反对比,有理有据,水到渠成。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论点: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聊天策略

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1.善于通过表扬来树立对方信心2.善于使用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4.善于类比推理、迂回曲折、层层推进5.善用排比增强文章“浩然之气”提出话题正面劝导反面论述破其“大欲”引出主张阐述措施岔开提问,转谈王道提出论点,以例引导正面晓谕,指明方向保民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