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_第1页
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_第2页
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_第3页
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_第4页
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本田公司企业为了“先发制人”,必需比竞争对手进展得更快,也就是说,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提高销售额,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了提高销售额,首要的是扩大投资。增加投资有降低价钱,扩大生产能力,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开发等各类各样的方式。而且,一旦达到了高增加率,以后只要维持“先发制人”就可以维持优势位置。假设销售额比竞争对手高,就可以够降低本钱;而本钱下降,经济效益就可提高,资金也较雄厚。自有资金多的话,贷款也相应变得容易,就可以不断进取,把这些资金再投入事业,又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此,就进入下一轮“先发制人”的循环,若是建不起那个循环,就会渐渐失去竞争力;其结果,要么面临破产,要么大幅度改变计划。“先发制人”的循环,在自由经济下是必然的结果。且高增加市场比起低增加市场来,这一循环发挥的威力又更充分些。日本企业在“二战”后惊人的经济振兴中,超卓地利用了“先发制人的循环”威力。一、本田和“先发制人的循环”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摩托车行业有50多家企业群雄并立。那时,摩托车市场每一年以40%的势头增加。在摩托车行业,市场占有率占头把交椅的是东发公司(以下简称东发),为22%;第二位是本田公司(以下简称本田),为20%,仅次于东发。不过东发在经营的其他方面,凌驾于本田,如:税后利润率,东发为8%,本田仅为%;欠债额与自有资本的比率,东发为:1,本田则为6:1。东发和本田为日本摩托车行业最大的两个厂家,但东发经济效益好,财务状况也好得多。本田由于进展迅速,在摩托车行业中特别显眼,但由于欠债多,生产过度扩大,因此,财务状况不佳。可是,在尔后的5年间,本田却取得了摩托车行业稳固的霸主地位。东发的市场占有率降到4%,相反,本田则夺得了44%的市场占有率。1960年,本田的税后利润率创造了%的纪录;而东发却出现相当于销售额的8%的亏损。本田的财务状况取得了改善,欠债额和自有资金的比例下降为1:1,经营有了转机,而东发则由于大量贷款,以补亏空,使欠债额和自有资金之比恶化为7:1。过去的所谓稳健经营完全崩溃了,加上摩托车市场的年增加率已下降到9%。东发要想从头称霸,为时已晚。1964年2月,东发终于破产了,销售额一落千丈,资金捉襟见肘,支票无法兑现。不到10年,东发的首席宝座被人夺走,一败涂地。受到这种悲惨结局的不只是东发,许多摩托车厂家也接踵破产或被迫撤退。1950年,日本的摩托车厂家有50家之多,到1960年则减少到30家,到1965年仅剩下8家,而到1969年则归并为4家了(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东发失败的原因,在于面对迅速增加的摩托车市场,采取了固保守地的保守经营姿态。1955〜1960年,东发对扩大生产一直下不了决心,而本田则力求与每一年42%的需求增加率相适应,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加了66%。本田为了加速这种进展势头,果断筹借了大量高息贷款;而东发则自恃第一把交椅,安于现状,没有把本田放在眼里,不采取任何对策,幸亏如此,本田才能充分地灵活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本钱,从而在摩托车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竞争对手陆续退出的进程中,本田收益继续增加,资金平衡表呈现出一大笔盈余。本田占据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摩托车市场,在摩托车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时,本田就迅速转向汽车生产,实行多角化经营。到1975年,汽车部门的收益已超过摩托车。整个20世纪70年代,本田的收益扶摇直上,财务状况明显改善。本田进入汽车市场,轰动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因为在那时的1967年,日本的汽车行业还很不景气,加上日本经济门户方才对外国资本打开,很多小的汽车厂家担忧企业的前景,拼命谋求同大型厂家的联合,寻觅前途。“日产”在吸收“五子汽车”和“民生柴油机”的同时,还把“富士重工”在国内的生产能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下,“丰田”和“日野”以卡车生产的合理化为目标,进行了协作。通产省则从背后操纵工厂归并,重组汽车行业格局,推动国内厂家提高竞争能力,打进世界市场。本田真正在汽车生产上投下力量恰好是那个时候。因此在从头组合暂告结束,汽车行业方才恢复安静时,本田的加入,自然会引发人们的议论。为了避免新事物的失败,本田必需动员手头上拿得出的一切资源,资金和技术不用说,优秀的人材也必需全数用在汽车的生产商,而支持那些大规模投资的,固然非摩托车部门莫属。二、雅马哈的进攻趁本田分心于汽车事业之机,新的摩托车厂家雅马哈开始扩大生产份额。本田的国内市场份额在60年代创65%的最高纪录以后,开始走下坡路,1981年乃至降到了40%。与此相反,雅马哈的比重,60年代中期尚不足10%,可是到1981年,去口增加到35%。即把本田失去的份额全数占为己有了。就日本国内市场而言,雅马哈已经逼近了本田。本田后来在国内的摩托车市场占有率又进一步落到38%,而雅马哈则达到了37%,二者仅差1%,再走一步,雅马哈就将超过本田,夺取日本的市场霸主地位,进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企业。雅马哈的领袖们洋洋得意地宣称:“超过本田的时刻已经来到,决不能让得手的机缘丧失。”这时,本田为了在汽车部门打下基础,从摩托车部门抽出了相当一部份经营资源,一时摩托车部门的力量比较薄弱,这正好给雅马哈以可乘之机。雅马哈的首领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公开流露出拿下本田的用意,雅马哈领导小池在1981年时大言不惭地说:“本田正在拼命推销汽车,有经验的摩托车销售员几乎都集中在汽车部门,咱们能够在摩托车上与它决一雌雄。只要有生产能力,我就可以够击败本田。”那个时期雅马哈的经济效益超过了本田。60年代末,两边的税前利润率都是7%〜10%,80年代初则都是3%左右。本田由于缺少经验,在汽车的研究开发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因此降低了利润率。197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2%;1983年,则上升到5%,而同期雅马哈的研究开发费用,仅为销售额的1%左右。雅马哈志在必夺,把他们拥有的一切资源都投入到摩托车及相关的产品上。品种日趋齐全,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缩小了和本田的差距。70年代初,雅马哈的品种是18种,大致为本田35种的一半。1981年,雅马哈持续不断地推出18种新车型,超过了只有17种新车型的本田。1981年8月,雅马哈宣布开始建设年生产能力为100万辆的新摩托车工厂。那个新工厂一旦建成,雅马哈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400万辆,超过本田20万辆左右。假设雅马哈的新工厂所制造的摩托车,在日本能够全数销出,那么,雅马哈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接近60%。因此,1982年小池领导发出如此的檄文:“本田和敝公司之间决定性的差距,在于咱们壮大的供给能力。咱们既然是摩托车的专业厂家,固然不甘愿屈居第二。一年内,咱们将要成为国内最大的厂家,两年内,咱们要称雄世界。”雅马哈的首领确信他们能在摩托车市场上占据首位。雅马哈除摩托车外,没有擅长的领域,所以一心一意在摩托车上尽力,拼命投资。由于雅马哈靠自有资金无法实现庞大的投资计划,结果欠下了银行大量的贷款。在经济效益方面,雅马哈和本田差不多;可是,从欠债比率来看,雅马哈集团是3:1,而本田要好得多,是1:1。从品种和生产台数方面来看,雅马哈和本田的差距,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1982年6月,雅马哈宣布1981年会计年度销售总额和利润创历史最高,而本田则是在美国建设大规模的汽车工厂,步步深切汽车业。三、本田的还击面对雅马哈的挑战和扩张,本田固然不会沉默。一进入1978年,本田的还击就开始了。本田的河岛领导发表宣言:“在我当领导期间,决不允许首席宝座拱手让人。”1979年,河岛领导公开承认过去疏忽了摩托车:“从60年代末到此刻,咱们热衷于四轮车的开发,在摩托车部门被竞争对手逼近是不得已的。”1982年1月雅马哈股东大会上小池领导的发言传来,河岛更是怒不可遏:“雅马哈吵醒了狮子不算,还狂吠不断,击垮雅马哈!”本田的还击并非等闲,在发表宣言后的一年半时刻里,本田的生产份额,从40%猛增到47%,而雅马哈却从35%下降到27%。国内市场份额,本田从38%上升到43%,雅马哈则从37%下降到23%。本田的战术若是教科书所写的那样,主要办法是大幅度降价、增强广告宣传和增加委托销售的商品库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战术,即扩充产品品种。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连最畅销品种也予以降价3成,以迎合交战的需要。1982年夏天,微型摩托车乃至卖得比10档变速自行车还廉价。在激烈的价钱竞争的最高潮,本田仍能以低于雅马哈一成的价钱把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本田在报复战上利用的新战术,是品种的扩充,在一年半的时刻里,本田推出的新型摩托车达81种,而雅马哈推出的新品种不过34种。截止到70年代末,两家进入市场的车型都为60种左右,而在一年半时刻里,本田推出81种,那个数字实在令人吃惊。本田在开发新品种的同时,大量地停止旧产品型号的生产,把他们新创的81个品种和淘汰的旧型号32种加在一些,共变更了产品目录中的品种113个;而雅马哈只淘汰了8个品种,新推出34种,合在一路,全数产品目录的变更仅为42个。本田给消费者留下了面目一新的印象,相反,雅马哈却让人失去了新鲜感,对比之下相形见绌。本田的更新产品和降价攻势,给雅马哈以繁重的冲击。本田的新型产品无论是在性能方面仍是在外观方面,都大受消费者欢迎,本田产品十分畅销。零售商也踊跃地配合,增进本田产品的销售。本田以捐躯旧型号的销售额为代价,通过新产品,提高了销售额。新产品不断推出,意味着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经相应缩短,与此相应,市场现有型号产品的需求量则会急剧减少。产品的短寿化,对于市场占优势的一方来讲,相对是件易事。可是,对相对掉队的企业来讲正好相反,一方面必需增强投资,以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又必需大幅度地降价,以处置堆积如山的库存老产品。但是,由于资金上的原因,很难做到这两点。四、雅马哈的失利本田的还击,使雅马哈的销售额下降了50%以上,蒙受了庞大的损失。据估量,1983年初,雅马哈的库存量达到了摩托车行业总库存量的一半左右。按照那时雅马哈的销售量推测,该公司的库存台数相当于整整一年的销售量。处置库存的惟一办法是向零售商提供推销费,并大幅度降价,但雅马哈连这点力量都没有了,被逼得走投无路,最后竟一本正经地研究如何化库存为废铁的计划,真可谓黔驴技穷。雅马哈及其子公司的财政马上陷入窘境,1981年的欠债和自由资金的比例是3:1,但到1983年则恶化为7:1。而现在,本田依托汽车的持续成功,使财务体制变得超级健全。本田猛烈反扑一年半后,1983年1月,雅马哈的小池领导认输了,“本田的攻势,咱们实在无法招架……希望雅马哈和本田之间的战争能够结束……守住雅马哈应有的地位(仅次于本田居第二位)。”1983年4月14日,雅马哈宣布下半财政年度的损失额累计为40亿日元,盈利消减了80%,下一年将有可能陷入无盈利的窘境。因此决定消减产量18%,即产量仅为180万辆,接着,又进一步制订了在两年内裁减700名职工的减员计划。对雅马哈集团的进展曾经作出重大奉献的川上会长承认自己的失策:“咱们采取的是自取衰亡的行动,这是我的过错/小池领导被撤换,代之为江口领导。1983年5月28日,雅马哈制订了应急计划,摩托车的产量又一步消减到150万辆,以求在2~3年内,通过减产慢慢减少零售商的库存。裁员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又有2000人被辞退,加在一路,被辞退的职工,约占全数职工人数的20%。原制订的新事业计划在两年内全数冻结。即便有了如此大型的重建计划,也未能阻止雅马哈的衰落。1983年5月30日,雅马哈的销售额又下跌30%;同年8月6日,雅马哈估量1983年的赤字总额可能达到200亿日元;那个金额,远远超过了1981年会计年度创下的历史最高利润额。因此,同年10月又制订了减产计划,年产降为138万辆。但是,本田丝毫也不放松追击,他们进一步增加品种,对雅马哈施加压力。从1983年12月到翌年9月,本田又更新了39种旧型号,推出39个新品种,如此,本田在日本市场发售的摩托车品种共达到110个。而在雅马哈的106个品种中,只有23个新产品。尤其在主导产品上,本田已有18个品种更新换代,而雅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