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X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7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7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15三、远景目标··············································17四、总体要求··············································18五、主要目标··············································20第二章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4一、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4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6三、集中力量做优创新平台··································27四、营造更具活力双创环境··································28第三章
坚持速度质量双提升,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30一、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30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和空港经济····························31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34四、布局发展数字经济······································38第四章
落实需求侧管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抓竞争新优势······40一、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40二、精准扩大有效投资······································41三、大力促进消费升级······································43第五章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45一、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45二、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46三、提升区域经济服务能力··································47第六章
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49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49二、提升城市功能品质······································50三、深入推进乡村振兴······································51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53第七章
切实做好文化“大文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新发展····55一、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55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56三、全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57第八章
践行“两山”理念,迈上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59一、持续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59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60三、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62四、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第九章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64一、加快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64二、全面提升资源集聚能力··································65三、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67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69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69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70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73四、加快健康XX建设······································76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77六、深化社会治理创新······································77第十一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平安XX建设达到新高度··········80一、坚定维护国家安全······································80二、全面加强经济安全······································80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81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82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83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83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84三、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84
专栏目录
专栏1:“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3专栏2:“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22专栏3:人才集聚暨创新发展工程····························25专栏4:“一新一轻一重”产业重点项目······················33专栏5: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38专栏6:“两新一重”重点项目································43专栏7:乡村振兴重点项目···································54专栏8:社会事业重点项目···································79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XX市XX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XX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展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定有力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开辟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圆梦撤县设区,置县千年的XX县以安徽高质量发展第一县的姿态,奋力开启了“一区三城”建设发展新纪元。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发展站在新起点。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96.5亿元增长到330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5万元,人均核心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财政收入50.6亿元,年均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4亿元,年均增长1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外贸进出口总额由4.1亿美元增长到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由2.1亿美元增长到3.3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9.4:59.9:30.7调整为6.8:52:41.2,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5年提高10.5个百分点。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荣获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电商百佳县、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质量强区,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平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9家、高新技术企业1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突破4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9.2件增长到32.1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加到61个。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家。新芜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升级试点开发区,XX县荣获中国创新百强县;坚定不移发展航空等战新产业,第一架安徽造飞机在XX县翱翔蓝天,航空产业成为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产业发展考察点,获批“一区两基地”。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城乡统筹,县域一体,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7483元增长到4186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774元增长到26508万元。城市发展板块脉络清晰,功能逐渐完善,品质不断提升,大润发、永辉、太平洋百货等一批品牌商业综合体抢滩登陆,繁荣城市经济。成功打造殷港艺创小镇、航空小镇、荷花小镇、汽车休闲运动小镇四个省级特色小镇,智能托盘小镇通过省级培育待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省级(创建、试验)特色小镇全覆盖的县区。获批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创建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省级示范农场23家。创建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8个,重点示范村2个。农村公路路网已基本形成,通过省公交示范城市验收。打造年经营收入50万以上的经济强村11个。桃园、官巷、后沙、珩琅、九十殿等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频出,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绿色发展达到新高度。持之以恒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四城同创”,坚持保护环境、生态优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95天增长到330天。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由70%增长到87.5%。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由92%增长到100%。森林覆盖率由16%增长到25%。森林蓄积量由42万立方米增长到71万立方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9.78万亩。获批县城排水防涝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村水系试点县。重点流域水环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连续4年获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疏通城区道路管网55千米,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5.26千米。获批全国河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称号。赵家河通过省级美丽河湖创建试点验收。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显著。水利建设获得省政府表彰。获批省城市“双修”“宜居县城”试点县。实现工业发展二十年,依然青山绿水间,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国家生态环境领域荣誉“大满贯”。开放发展实现新进步。坚持交通先行、互联互通,芜宣民航机场即将起航,商合杭高铁连南接北,三条高速穿境而过,芜申运河直达上海,空铁公水多式联运蓄势待发;连续九年举办安徽省装备制造产品(XX)产需对接会。举办首届中国(XX)通用航空设计制造发展大会。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深刻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2020年成员大会。新芜经济开发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临港奉贤园区实现共建。设立“G60科创走廊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6941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接入国家平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总数超4万户。弘扬“四千万”精神,打造营商的高地,引资的洼地,2017—2020年连续四年在全市招商引资考核中位列第一,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06个,协议总投资1426亿元。“承诺制”“标准地”等改革率先破冰,荣获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共享发展取得新突破。坚持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两手抓,鼓励支持城乡居民在开发区和城区安居乐业,扶持引导发展“四带一圈”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城乡居民收入节节攀升。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4%。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强力推动,初步实现了“同水源、同管网、同水价、同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建立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道保障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7.86万人增长到25.35万人。实施141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6.42亿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10元/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923元/月。坚持大办教育、办大教育,从幼教到高教一应俱全,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百花齐放,现代职业教育大放异彩。新建、改建公办学校10所,建成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全省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坚持整合资源、靠大联强,深入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发展,区域医疗服务水平逐年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立区总医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100%。荣获“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创建体育强县示范县”称号。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数字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累计改造棚户区7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19.4万平方米。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抓并举,2017年、2019年两次获省政府表彰。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后实施项目布局年、攻坚突破年、创新发展年、质量效益年、巩固提升年行动,积极推动思想解放和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协调发展机制日益完善、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开放发展优势巩固拓展、共享发展成果更加丰富。五年来,全区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区域发展大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摆在压倒性位置,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G60科创走廊建设,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展现了担当作为。五年来,全区围绕“四区”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国民经济量质齐升,民生保障日趋完善,生态文明特色彰显,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第一县”成为全区上下砥砺奋进的共同目标。五年来,全区扎实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强化自主谋划、把握战略机遇、战胜困难挑战,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路径,全区干部大力弘扬“四千万精神”,展现干部担当作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致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区上下接续奋斗的共同追求。五年来,全区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全面落实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首创“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在司法、医疗卫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形成了改革亮点和品牌。深入推进“标准地”“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多样。五年来,全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抢抓机遇、创新实干,拼搏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凝聚了力量。“十三五”规划目标已经圆满完成,实现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
标2020年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属性经济建设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30330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9.39.5预期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5050.6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500(五年累计)指标调整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889.4预期性结构效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215指标调整预期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341.2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0指标调整预期性创新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2.5预期性高技术企业数(个)70155预期性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232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040预期性绿色发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305330约束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8087.5约束性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约束性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2025约束性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507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39.7839.78约束性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上级下达完成约束性单位GDP能耗降低(%)上级下达完成约束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上级下达完成约束性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上级下达完成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上级下达完成约束性氨氮上级下达完成二氧化硫上级下达完成氮氧化物上级下达完成开放发展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700700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3.33.3预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54.5预期性共享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040预期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4100041867预期性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628826508预期性城镇调查失业率(%)<43.5预期性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3.513.5约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9.7225.35约束性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0.42(五年累计)0.68约束性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从XX区来看,新阶段孕育新机遇,进入了大有可为的窗口期。新发展阶段带来重大机遇。新发展阶段更强调消费和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注重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新发展阶段,实施更为深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鼓励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相结合。目前我区已构建了“一新一轻一重”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一新”即航空临空产业、“一轻”即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产业、“一重”即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中航空产业作为万亿级新兴产业,是带动知识、科技和资金高度集聚的重要力量;健康生活家电产业,市场越来越走俏,契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汽车零部件正在推进转型升级,配套新能源汽车,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新”以及转型升级的“一重”契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一轻”契合国家需求侧管理方向,这些都更有利于进一步乘势而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XX区位条件优越,高铁、机场、高速、运河集于一身,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形成了1.5小时经济圈,加之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支持我们建设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这更有利于我们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有利于在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新发展平台带来重大机遇。XX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安徽自贸区XX片区等多个重要发展板块,政策红利累积叠加的乘数效应更加明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宏观条件优越。聚焦XX全域发展来看,撤县设区后,XX区定位为XX市东南滨水园林城区和东南新兴发展极,等高站位市一级层面,必将进一步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汇聚的洼地,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新发展理念带来的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后,XX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在创新发展中厚实了产业基础,在协调发展中推动了城乡统筹,在绿色发展中结下了累累硕果,在开放发展中促进了合作共赢,在共享发展中提高了幸福指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未来抢抓新机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面对新阶段新格局对发展的新要求,XX区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较于长三角先进县区,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尚需补短板、强弱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特别是撤县设区后,干部的发展思维等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改革进入攻坚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需破解,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任务依然艰巨。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区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人民必须坚定信心,更加奋发有为,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三、远景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展望2035年,XX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较2025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继续位居全省县区前列,建成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县区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健康XX、平安XX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富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四、总体要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新城、产业兴盛的品质新城和全域美丽的幸福新城。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XX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阶段现代化美好XX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通第一要务、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格局中勇立潮头。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长三角一体化、全区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五、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立足新起点、奋进新时代,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新发展格局的使命要求,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聚焦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提出的“高标准推进航空新城”的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XX市域东南新兴发展极”“XX市域东南部滨水园林城区”的定位,落实区委十一届十五次全会决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发展实践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到“十四五”末,XX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航空新城、品质新城、幸福新城更加鲜明、更具魅力。奋力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长三角地区先进县区,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力,激发创业新活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集聚发展新动能,尽锐出战做大总量,力争“十四五”末,在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经济总量迈上一个新台阶。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省县区第一方阵,达到长三角县区平均水平,发展质量核心指标稳居长三角县区第一方阵,成为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新城。紧紧围绕XX宣州机场空港资源和航空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航空研发制造、临空(低空)经济、空港物流三大产业,统筹推进“港产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国际航空器研发制造及维修保障中心、京东京造科技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枢纽、新引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产业集群,争取形成国家级临空(低空)经济示范区,努力把XX区建设成为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打造产业兴盛的品质新城。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人才、企业、平台、机制“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持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层次。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推进“一新一轻一重”产业跨越发展,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全力以赴实施“115”战略,即力争“一新”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一轻”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元,“一重”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融合“农业+、水利+、旅游+、体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高效发展。——打造全域美丽的幸福新城。优化提升城市形态、功能和品质,统筹推进空港片区、高铁片区、开发区产城一体及老城区规划建设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抓好“三江四湖”“四带一圈”“环城生态走廊”规划建设发展,做好“两山”转化工作,打造“全域生态美丽大花园”。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更多的农村居民在中心城区安居乐业,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抚幼、居住、生活等领域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专栏2:“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类别指
标2020年完成2025年目标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年均8.5年均9以上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9.516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828预期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445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5预期性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15.5年均18预期性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7001200预期性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56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89.4120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9.7年均10预期性创新驱动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年均11年均>9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46.550预期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3237预期性高新技术企业数(个)155300预期性累计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个)720预期性民生福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年均8.4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3.5<3.5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410.6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6上级下达预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25.3525.5预期性绿色生态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4.5上级下达约束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约束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0约束性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100约束性森林覆盖率(%)25约束性第二章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抓好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一、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开展招才引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XX区人才集聚暨创新发展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升级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完善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机制,扎实推进各类引才、引智计划,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坚持像招商引资一样进行招才引智,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完善招才引智考核机制,争取更多人才团队纳入省市重点扶持范畴。到2025年,全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82万人左右,年均增长超过2%。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育。聚焦XX区“一新一轻一重”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结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要求,加大紧缺急需型人才培育力度。打造区产业创新团队,聚集培育一批研发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人才团队。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师研修站建设,组织企业在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等人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5年,新引进和培养1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高职称人才、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30名国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0个区本级产业创新团队。力争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以上。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行人才分类分层服务,制定人才服务责任清单,明确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在推进人才工作中的权限和责任。提供住房保障,推进高端人才安居服务精准化、市场化、个性化,大力建设人才公寓、人才社区、人才之家,优化人才聚集区商业和交通布局,优化人才购房、租房补贴审批程序,规范落实补助政策。提供入学便利,修订完善人才子女入学办法,扩大政策受众面,扩充学校接纳能力,提高办学水平,保障人才子女及时入学。提供医疗服务,畅通转诊渠道。创新“一站式”服务方式,整合服务项目,提升服务主动性,举办人才沙龙、研修培训等活动。建立信息化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党建微平台、QQ群、微信群等信息化手段,打造线上“人才之家”。专栏3:人才集聚暨创新发展工程高层次人才引培工程。新培养和引进1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高职称人才、1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学历人才、30名国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0个区本级产业创新团队。青年人才留芜归芜工程。实施“XX区青年英才回归计划”和高校毕业生“留芜倍增计划”,每年遴选200名优秀毕业生作为“产业储备青年人才”赴企业进行“双师”(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培养。五年内吸引XX区籍大学生反哺家乡,招引XX区毕业的大学生就地择业,不少于1000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五年内培养造就100名左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实施青年企业家培育导师制,选聘25名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对青年企业家进行一对一指导培训。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工程。五年内实现年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转移就业培训、普及性培训合计100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力争新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以上。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工程。累计引进培养高端旅游开发设计、旅游产业管理人才5名,经营管理人才20名,业务骨干人才50名。商贸领域人才开发工程。培养引进100名以上熟悉国内外贸易惯例和规则、掌握本行业专业知识的商贸领军人才。围绕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重点培养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现代资本运营、股权基金管理等领域人才50名以上。创客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围绕国际商贸(跨境电商)、农业、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引进培育500名以上电商、创客人才。教育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建立“沚津名师”培养体系,每年筛选重点培养骨干教师50名、骨干校长5名,着力培养新生代学科带头人和教育领军人物。加快形成一支全科专科合理配置、城乡分布相对均衡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累计培养50名德技双馨名医、名护士。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工程。实施“金牌社工督导”引才工程,开展“新芜社工师”选拔,五年内选拔培养社会工作骨干人才100名左右。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围绕“一新一轻一重”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行动,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打造一批“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企业,支持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争取将航空发动机纳入国家重大专项,将航空电子纳入省级重大专项。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朝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开展技术难题攻关、项目合作、人才合作培养,努力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XX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人员有序流动。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加大科技成果创造、转化力度,更加注重提升科技成果的质量,加快科技成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5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50%,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以上,发明专利万人拥有量达到37件。三、集中力量做优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对标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256”体系建设,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通用飞机型号研发与产业化平台、航空装备维修检测研究中心、航瑞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卓尔航空螺旋桨研发平台。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中电科钻石飞机组建通用航空产业创新中心并申报省级、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创新平台超10家,省级创新平台达1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促进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对接沿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信息和资源优势,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我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积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航空企业积极争取“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国家和省市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精准对接XX产业需求。四、营造更具活力双创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在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及时出台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实现国家、省、市、区创新创业政策的无缝对接。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价,及时对全区创新创业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供给,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精准高效政策体系,不断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群体。继续举办好XX区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区创业,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建立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创业体系,强化信贷扶持和担保贷款扶持,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投向创新创业领域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加强各类媒体对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产业孵化链条。推进北航XX通用航空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现代制造业软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项目建设,支持新芜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支持申报XX通用航空科技企业国家级孵化器项目。建立众创空间质量管理支持机制,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或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不少于5家。
第三章
坚持速度质量双提升,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芜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坚持制造强区战略,坚定不移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用数字化改造传统企业。实施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链长制,建立产业链稳定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产业链融通协调发展,促进“一轻一重”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产业。以零部件配套最全、质量最优、释放产能最快的产业特色为突破口,推动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产业集成式发展,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以电子电器企业为基础,促进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家电产业融合,提升压缩机、控制器、电机等核心部件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家电、绿色家电、健康养生等产品,积极发挥省级生活电器产业集群作用,不断壮大产业集聚能力,加快形成以德力西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园、以飞科为龙头的健康生活小家电产业园、以爱果乐为龙头的智能家居产业园,打造长三角健康智慧生活产业制造基地。到2025年,“一轻”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逐渐完备的优势,聚焦部件总成、系统总成、新能源汽车配件、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鼓励园区领军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发展,靠大联强引进优质战略合作伙伴,加快能级跃升,着力招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生产企业,打造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鼓励强振紧固件、永裕汽车、禾田汽车、德孚转向等企业加大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提高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优势,培育发展整车制造产业链。聚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机械、自动化装备等领域,培育发展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系统集成等配套产业,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裕东、银鸿、捷甬达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扩大市场规模。到2025年,“一重”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和临空(低空)经济打造现代航空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航空产业示范标杆,坚持适航审定、军民融合两手抓,精准构筑航空核心和关联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打造航空产业省级基地,争创高端航空装备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发挥钻石飞机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力国际航空器研发制造及维修保障中心建设,加快形成集航空装备整机制造、研发、维修、培训、旅游及航空会展、应急救援等为一体的航空产业体系。吸引5—8家运营服务类企业入驻,加速推进中信海直直升机维修及空中应急救援、中航油物流配送基地、航空科普示范基地,拓宽、丰富维修、培训产业链,打造XX航空“运营服务”产业基地;吸引3—5家新材料研制企业入驻园区,形成包括钻石复材、创联新材料在内的航空“新材料研制”产业基地;围绕通航+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引进10家以上时空信息基准服务平台类企业入驻,建设通航大数据中心,形成“通航+5G应用”产业基地。积极开展航空发动机、航电设备、螺旋桨等核心部件、航空材料及产品轻量化、大型无人飞行器、综合航电系统等研发攻关,加快建设通用航空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支持组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创新中心、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力争2025年,XX航空临空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就业人数超万人。加快发展临空(低空)经济。发挥芜宣机场空港优势,依托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实施,联合中电科、航天三院、国营XX机械厂等大型央企以及优质国企、军企和民企,瞄准航空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通航整机和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研制试验试飞等低空产业项目重点推进。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低空)经济区和空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布局发展机场功能性服务业、空港配套性服务业、临空指向高端制造业和航空相关科技服务业,聚焦航空制造与运维、航空物流、高新技术、商贸服务等核心产业,延伸发展航空用户支援、总部会展和绿色食品等业态。树立“航空+”理念,加速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部件集聚区标准化厂房、通航运营区项目及通用机场联络道等载体建设;有序推进航空经济功能区建设,建好“两核双翼”型航空特色小镇;加快布局空港酒店、购物中心等功能服务载体。推进航空文化创意园建设,精心谋划并加快推进未来空港区域运营发展。谋划建设“临空+会议+商业+文旅”商业圈,合理布局总部商务、信息产业研发、免税店等服务功能,加强空港经济区与高铁站的交通联系,增强枢纽经济辐射能力,高标准建设航空新城,打造安徽“航空城”。推动芜宣机场口岸对外开放,推动设立XX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专栏4:“一新一轻一重”产业重点项目航空临空产业: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港、国际航空器研发制造和维修保障中心、空港产业园、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北航XX通航创新园二期、XX三元通用机场升级改造项目、航空科普示范基地、航空小镇配套航空综合体项目、通航运营区、航空部附件集聚区、长三角直升机城市应急救援综合运营服务项目、中电科集团复材基地暨钻石飞机二期项目、航瑞航空动力中小型活塞航空器发动机研制项目、中电科钻石飞机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研制、华明航电通航综合航电系统研制、雄名赫斯端齿联轴器、卓尔高效空气动力螺旋桨研究中心项目、航空新材料研制产业基地、圆翔航空直升机和旋翼飞行器研制、雪猎鹰旋翼机飞机研制项目、华航翼轻小型航空器研制项目、中航智无人直升机研制、海鹰长航时无人机研制项目。电子电器暨健康生活家电产业:德力西低压电器产品制造、飞科健康智能生活小家电产品、西屋厨房小家电、西屋健康智能家居按摩椅、浙江卓力家用电器、盾安家电配件、卧龙家电电机、珠海拾比佰家电彩涂板、昆山德朋电子连接器、中汇瑞德继电器、合兴电器配件、宁波阿诺丹机械压缩机、长江电器压缩机电机、上元电力金具、中安达电力金具、美奥电器配件、众辰电子变频器、爱果乐健康智能家居、科逸住宅产业化、曼特高端生活家居、华兴节能门窗、真兰仪器仪表研制、正德新源跑步机、鹰派克健康运动器材等。汽车零部件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安博帝特汽车减震器、强振汽车紧固件、德孚汽车转向系统、禾田汽车轻量化底盘系统、佳先汽车传动系统、永裕汽车密封系统、荣基密封系统、昆山超群汽车铝合金轮毂、友成汽车模具、瑞标紧固件和机动车零配件、中汇瑞德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总成、南京艾迪汽车制动系统、上海裕东自动化包装设备产业园、XX银鸿液压成套设备、大连大山连铸设备和结晶器总成、赢诺液压阀组、上海圣克赛斯液压系统和液压附件、浙江森永光电研磨抛光设备、华星消防设备、思诺物流装备、创联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制,聚赛龙高性能改性工程塑料生产项目等。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新型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及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不断延伸。——现代物流。以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产业物流和应急物流为重点,围绕建设XX市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芜宣机场申报国家航空一类口岸契机,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打造国际化多式联运集散中心。加快推进XX(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芜申运河横岗码头及物流枢纽建设,形成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打造全球重要航空物流节点。加快林安商贸物流园、红杨三义冷链仓储物流等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递物流技术应用和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增强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快递物流体系建设,深化与邮政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区、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快递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招引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金融服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大力建设全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力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力争到2025年实现不低于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构建全区基金服务体系,争取“一产业一基金”,提升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力争到2025年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额占社会总融资比例不低于10%。——新型信息服务。鼓励重点企业加快研发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新型中间件和办公套件,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工程,支持提升关键技术服务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广泛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支持开发各类惠民应用。统筹推进“智慧XX”建设,推动科大讯飞“智慧学校”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教育大数据综合示范区。推进人力资源网络招聘常态化,打造全天候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工业设计。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推动工业设计与工业企业、企业战略和品牌塑造深度融合,构建“设计+制造”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工业设计服务,大力推广工业设计共享经济新模式。推进北航科创园、殷港艺创小镇等载体发展,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形成具备服务全区的数字创意设计、创意产品设计能力。——检验检测。围绕航空、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引进相关检验检测、认证许可、设备研发、信息服务等机构和企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检验检测企业,集聚一批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开发与应用工业检测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到2025年,检验检测机构达15家。品质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商贸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积极发展育幼、家政、物业、体育等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文化休闲旅游。全面推动景区、服务和价值跃升,加快建设全域旅游休闲区。推进殷港艺创小镇、顶峰1979文化创意产业园、七房艺术村、西河粮仓文创园等载体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传统旅游景区向旅游经济综合体转变,提升陶辛水韵景区和六郎枕水官巷景区4A级景区设施和服务,推进西河文化旅游区建设争创4A级景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推荐优质景区申报;支持陶辛胡氏宗祠、红杨汽车公园和花桥镇东草湖省级湿地公园等创建3A景区。完善沿线节点和配套设施,打造乡村旅游风情道,塑造XX桃园、六郎慢城、陶辛水韵、红杨西河古镇、花桥城址等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长三角全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至2025年,全区年旅游接待达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亿元。——商贸服务。加快推动商贸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商业业态创新,积极培育新消费新供给,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优化商贸流通设施空间布局,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鼓励建设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建设专业市场,提升市场集聚度,增强辐射能力。完善提升东湖商业圈、城南商业圈整体功能和形象,提高商业文化内涵,打造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环境美的核心商业圈。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健康养老。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计划。建设城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促进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养老平台和城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探索发展农村特色养老服务,利用农村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探索发展旅居养老产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消费升级。利用智慧养老平台、社会信用体系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大与XX医药卫生学校等培训机构合作、知名养老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逐步补齐养老护理员缺口短板。到2025年,培育健康养老产业龙头企业不少于1家,打造健康养老示范点不少于2个,培训养老护理员不少于200人。——教育培训。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培训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与全区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二期和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区内职业学校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加快推进教育培训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和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到2025年,基本实现教育培训信息化和现代化。专栏5: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XX古鸠兹历史文化园生态修复项目、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珩琅山玫瑰谷健康小镇、红杨山汽车体育公园、西河文化旅游区、花桥鸠兹城源文化旅游区、XX东草湖湿地公园、中国六郎水上慢城生态旅游集聚区、XX空港田园综合体、横岗鸠兹部落文化乐园、青弋江画廊、九十殿静心养吧休闲旅游区、花桥横岗航飞体验营地、花桥国家级航模飞行营地、官巷水街、七房艺术村“艺术粮仓”乡村文化园、荆龙特色商业步行街、南湖印农贸市场、港龙时代天骄农贸市场、津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六郎镇特色农产品直销市场、XX(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中国(XX)空港保税物流园、陶缘民宿休闲旅游区、XX馋丫头坚果电商产业园、XX数字信息产业园、芜申运河横岗码头及横岗物流园区、林安智慧物流园及跨境电商产业园、科讯航天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
四、布局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新芜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强数字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支持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支持企业上云,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聚焦云服务、云消费、云制造、云农业、云管理等领域,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线上经济企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打造人力资本产业园、网络直播等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形成平台经济集聚发展效益。到2025年,力争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抓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加快城市治理智慧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品牌,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强化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流程再造,提供便捷高效满意服务。围绕平安XX、信用XX、智慧交通、防灾减灾、应急指挥等领域,加快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和协同联动。加快智能终端推广应用,提高民生服务的便利化、普惠化。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推行“城市大脑”建设,建立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服务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应急协同处理能力。加强新型智慧社区建设与“城市大脑”联动发展,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智能化、协同化、集约化水平。到2025年,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第四章
落实需求侧管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抓竞争新优势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落实需求侧管理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中抢抓新机遇,形成新优势。一、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枢纽城市构建空铁公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拓展航空、铁路、水运、公路一体化集疏网络,全力打造外联内通、互联互通、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运营XX宣州机场,升级三元通用机场。做好合芜宣城际铁路、G60科创走廊合肥至XX高速磁悬浮轨道前期工作。利用皖赣电气化铁路既有线,力争恢复三元站货运功能。谋划推进芜宣机场至高铁XX南站城市轻轨试验段建设工作。推进芜申运河横岗码头项目、青弋江疏浚项目。加快G5011芜宣段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优化XX出口,新增芜宣机场互通和殷港互通。加速推进S28芜溧高速西延工程开工建设。推动S208横岗至湾西路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建设。谋划芜屯路提速和湾石路拓宽改造、黄池大桥和裘公河大桥工作,不断完善XX区对外综合集疏运体系。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依托已形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构建“大交通、大物流、大贸易、大价值”体系,提高物流效率,畅通各类要素循环,打造全国性物流枢纽。内培外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化发展,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逐步由单一贸易功能向综合性功能拓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电商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增强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敏捷调整能力。借助现有流通体系网络,打造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打造空港型物流枢纽。积极争取宁宣高铁引入芜宣机场,打造空铁联运基地,加快京东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港等项目建设。依托芜宣机场扩建工程,发挥京东集团在航空网络、多式联运、跨境供应链、仓储网络以及空港园区运营等方面的一体化能力优势,推动以现代航空货运及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为核心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机场枢纽工程、超级转运中心、全球现代供应链管理中心、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京东货航运营基地、综合交通联运中心等十大板块重大项目,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港型物流枢纽。二、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引领,抓好一批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担保难问题。深化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更多周期长、成本低的政策性贷款支持。加快推动企业采取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和债转股等多种方式直接融资。鼓励在建项目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市场化方式开展后续融资。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开放交通、水利、生态环境、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快疏通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领域的堵点。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支持符合专项债出资条件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XX市新基建“1115”行动计划,加快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G基站、千兆光纤扩网布局,推动IPV6规模化布局,逐步构建“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信息支撑体系。推动通航研发、制造、测试、维修、运营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聚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新一轮5G建设行动计划,逐步实现5G网络全区覆盖,并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镇功能性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聚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推广5G场景应用,推动智能云改工程,积极推进新芜经济开发区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并发挥效应。到2025年,高标准建设5G基站1000个,建设5个智能工厂,实现300家“企业登云”。三、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发展新型消费。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挖掘潜在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打造教育、文旅、体育、康养、休闲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拓宽消费功能、丰富消费内涵。引导企业做精做强主业,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补齐高端消费领域供给缺口。推动线上线下深入融合,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着力打造消费新热点、新平台。整合城市消费资源,打造一批消费热点,发展一批消费平台,提升一批地方特色小店和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城市夜间经济,丰富夜生活内容,形成夜间购物、饮食、娱乐、观赏、学习、健身等夜间经济系统,提升城市消费影响力和辐射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提高城乡配送效率,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日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专栏6:“两新一重”重点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XX华为大数据产业园、XX区大数据中心、安徽省基础地理信息产业园(XX分园)、XX区5G基站建设、XX区地下管网安全运行在线监测、XX100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行政楼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芜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XX区总医院及医共体数据中心、政务云中心;通用航空研制和测试、维修平台等。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建设项目、城东污水处理厂、城区排水防涝综合整治工程、城区污水提升泵站改造及污水管道修复、自来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XX活水工程、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红杨集镇区污水管网连接、湾石路陶辛段改扩建、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垃圾分类智慧化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廊道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优化XX出口(由原先的“两进四出”六口拓宽为“四进四出”八口)、芜宣机场互通和六郎互通工程、高铁XX南站至芜宣机场、S208横岗至湾西路一级公路改造工程、S335新丰至杨家渡桥东一级公路改造工程、S339机场综合保税区至马元河桥一级公路改造工程、S208杨黄段改造工程、水阳江大桥建设工程、S334峨山路东延伸工程二期,建设新芜大道北延、港城大道、机场大道(高速—湾红路段)、XX大道跨皖赣铁路等城市主干道,建设水阳江大桥、方村桥、桂渡桥、红光桥、十连桥等。规划“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项目,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30公里,大中修9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芜申运河横岗码头工程。“三江四湖”治理保护工程、青弋江干流防汛抗旱提升工程、六连圩防洪排涝工程、汪溪排涝二站、汤泊河灌区新建工程、六郎灌区更新改造工程、陶辛灌区更新改造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河湖连通工程、易涝地区排涝能力提升工程、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
第五章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一、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国际化的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双联系、入千企”“四送一服”,完善“企业吹号、部门报到”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政策,在金融、财税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以恒心办恒业。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系统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聚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解影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加强要素交易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健全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提高应急状态下的要素高效协同配置能力。完善市场运行监管机制,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保障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二、完善地方财税金融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政策、重点改革的财力保障。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决算全过程,扎实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和功能,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强化地方债务管理。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创新融资担保机制,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商业银行定向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金融保障。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地方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健全规范、科学、安全、高效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从严管理政府负债和隐性债务。抓住基础设施REITs试点机遇,组织实施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权属清晰、运营良好的重点领域基础设施优质资产。着力推进企业联合发展机制,推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品互购、优势互补、市场互用的机制,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提升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行清单制管理。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比。协同推动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深化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举措,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全覆盖,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提高经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行政权力清单,健全责任清单,建成权责明确、制度完备、监督有力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冷链解决方案
- 建设工程管理总结
-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 -《探究性实验微专题》说播课课件
- 防溺水防雷击安全教育
- 开花树课件教学课件
- 3.3.2氮氧化物及含氮废水的处理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 药物滥用危害健康
- 迈柯维呼吸机培训
- 急性创伤相关知识及护理常规
- 酒店如何做好食品安全
- 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过程性考核作业3实践作业
- 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 银行诉讼时效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参赛作品
- 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策略
- 职业生涯规划书助产
- 香浓可口的焦糖布丁
- 公墓宣传推广策划方案
-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精准教学】
- 《亚里士多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