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1页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2页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3页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4页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性?一、应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1、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2、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老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两方面无益。3、问题雷同,毫无新意。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几问,千篇一律。这类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4、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向学生提问不得法,不仅耗费时间,毫无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提问除了蹉跎岁月、误人子弟外,毫无意义。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1、问题的明确性。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2、问题的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3、问题的激发性。“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①,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4、问题的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1、有的放矢。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②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首先,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4、平中出奇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七根火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代表,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善于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问,能促使学生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夫,同时,也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咬文嚼字的甘甜。5、变直为曲。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不仅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6、化深为浅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