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页/共2页精品文档推荐第八章宋辽金元阶段的法律制度第八章宋辽金元阶段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宋朝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两宋的法律思想;
2、宋代要紧立法和法律形式;
3、宋代法律内容的进展变化;
4、宋代的司法制度。
一、两宋的法律思想
(一)第一具阶段,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
(二)第二个阶段,以法律来习惯封建商品经济的畸形进展;
(三)第三个阶段,立法思想要紧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妨碍。
二、宋代要紧立法和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的编撰及其特点
《宋刑统》(《宋建盛大详定刑统》)
——宋朝初年制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宋刑统》在体例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有三: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
2、篇下设门
《宋刑统》12篇的每篇中,将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条文汇编为一门,分为213门。其中“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较特别的一具门,它就某些概念举行界定,适用于其他律条中浮现在的同一概念,此即“余条准此”。共有44条,如“‘亲属’,谓丝麻以上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并注明“余条亲属,准此。”即整部律典其余条中所浮现的“亲属”都适用那个定义。
3、立“起请”条
《宋刑统》中还有一些条文之后附有以“臣等参详”或“臣等议曰”开头的文字,称为“起请”条。它们是窦仪等《宋刑统》的编修者对某些律、律疏或“准”条的补充,作为参照,也具有法律效力。
《宋刑统》在内容上对唐律的变化之处
1、删除《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史。
2、增设“折杖法”的规定,即以杖刑代替流、徒、杖、笞之刑,以体现恤刑原则。
3、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比《唐律疏议》明显减轻,对盗罪的处罚加重。
4、增加民事、商事方面的立法。
(二)编敕
敕是皇帝在特定时刻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暂时公布的诏旨,称为“散敕”,在宋代又称为“宣敕”。它别具有普遍性,要上升为普通的法律形式,还须通过特定的编修程序,即“编敕”。
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经常的立法活动
编敕的地位高于《宋刑统》,但《宋刑统》并未被彻底废弃,“诸敕令无例者从律,律无例
及例别同从敕令”,《宋刑统》仍可被适用。
(三)编例
编例是指将原本暂时性的具体的案例通过编修程序,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要紧包括指挥与断例。
1.指挥是中央尚书省等官署对下级官署的指令,对下级官署有约束力。
2.断例是审断案件的成例,断例表现为法律形式时与诏敕一样,需经编纂的程序。
(四)条法事类
南宋中后期立法活动的“条法事类”的浮现。
条法事类指的是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它改变了原来所编的敕、令、格、式中,同一类法律关系的法规分散在别同的篇章中,缺少条理,难以检索,给司法官员的实践带来诸多别便的事情。
最早的条法事类是《淳熙条法事类》,保存至今的是《庆元条法事类》。
三、宋代法律内容的要紧进展变化
(一)行政法律规范
1.中央“二府”与“三司”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中央:
“两府三司”:两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关)与枢密院(最高军事行政机关);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掌握财权)
2、职官的治理与任用
官吏的选拔
“糊名考校法”,科举考试仍然是宋人任官的最要紧途径。宋朝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为了防止科场作弊,宋朝制造了“糊名考校法”与“誉录试卷法”。前者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糊封隐没,使阅卷官别知试卷作者;后者是在糊名考校法的基础上,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字迹和剥换卷首而创设,但怎么确保誊录过程中与原文的彻底一致成了这一办法的最大咨询题。
(二)刑事法律规范
1.刑事政策
《重法地法》:仁宗嘉佑年间,统治者首先出于京城地区安全的思考将京城开封诸县划为“重法地”,规定在“重法地”内犯罪的,加重处罚。随着地点民众抵抗的加剧,“重法地”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各个重要的府、州、军,其量刑也日益加重。这方面的一系列法律称为《重法地法》。
这种在诸法之外针对某一地区单独制定、单独适用的法律,类似于现代的刑事特殊法,在中国古代是史无前例的。关于非“十恶”范围内的强盗罪株连家族、没收财产,这是唐律甚至是五代苛法中所没有的。但是没多久后即位的神宗彻底确信了英宗的重法,又补充规定在重法地区内的犯罪,别论罪犯本人是否为当地居民,案发是在立法之前或之后,“并用重法”,将
重法的朔及力延伸到立法之前。
“盗贼重法”
强盗罪在五代即为重点打击对象。宋在仁宗前对强盗罪的量刑,普通较五代为轻。神宗后,量刑渐重,神宗熙宁四年,又颁行《盗贼重法》,进一步强化对谋反、杀人、劫略、盗窃罪的镇压。凡犯有《盗贼重法》原定各罪者,不管是否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从重惩罚。《宋史·刑法志》载:“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资以赏告人,妻子编制千里”,“若复杀官吏,焚舍屋百间,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械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
《重法地法》和《盗贼重法》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人身财产和利益,以严刑峻法打击民众的抵抗,并且重法地范围逐渐扩大,徽宗朝对结伙强盗加兵剿杀。创定《重法地法》、《盗贼重法》,以很之刑举行惩处的做法,别仅是加得了对械盗犯罪的处罚,还打破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刑罚制度产生了恶劣的妨碍。但是,刑罚威吓主义并别能完全地铲除盗贼,反而是愈治愈多,愈治社会愈乱,朝廷别得别稍缓强盗之法,但仍规定:犯强盗贷命者,“并于额上刺强盗二字”。
2.刑罚体系
折杖法: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新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折杖法对缓和矛盾曾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别予适用。
笞刑、杖刑—臀杖,7-20下,释放
徒刑—脊杖,13-20下,释放
流刑—脊杖,17-20下,就地配役1年
加役流—脊杖,20下,就地配役3年
刺配之法:为了弥补折杖法轻重悬殊的缺陷,宋开始使用刺配刑。刺配,是将杖刑、刺面、配役三刑并且施加于一人,比后朝的加役流更加严酷。它始创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为宽恕死罪之刑。宋太宗时遂以“刺配”为常法,滥加施用。
凌迟:也作陵迟,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残害肢体再XXX管,使受刑人在极端痛苦中渐渐死去的刑罚,是我国古代生命刑中最为残酷的一种执行办法。它先起于五代,法定于宋。北宋中期凌迟盛行,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明确地把它与斩、绞一起列人死刑之中。往后,元、明、清三代凌迟之刑沿袭别变。
陆游的《渭南文集·条对状》中曾写道:“以常法为别脚,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
(三)民事经济法律规范
1.所有权
“红契”
2.契约制度
买卖契约:法律规定了买卖契约构成的四个要素:先咨询亲邻、缴纳契税、过割赋役、离业,以上四个要素对后世买卖契约制度的妨碍极大,成为别动产买卖契约的基本内容。
3、继承制度
“户绝”资产的继承
四、宋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的进展变化
1.中央司法机关及其职权
宋朝沿用唐制,中央仍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所掌职责亦未改变。
中央除刑部外设立审刑院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审判权的操纵,也为防止大理寺及刑部官吏舞弊,又在宫中增设审刑院,置知院事一人主持,详议官六人协助。凡上奏案件,须先送审刑院加印备案,再交大理寺审理,刑部复核,然后再由审刑院详议复审。审刑院实际是凌驾于三大司法机关之上,直截了当限制大理寺、刑部司法审判权的一具御用机构。
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因机构重叠,裁撤审刑院,并其职能于刑部。
2.地点司法机关及其职权
地点由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但路作为中央向地点派出的一级机构,并别是一级司法审级。太宗时始设诸路提点刑狱司,真宗时改称提点刑狱公事,仁宗时又改称提刑司,要紧负责监督地点州县的司法审判活动,复核各州县的重大案件,监察劾奏州县长官的违法行为,并可直截了当上报皇帝。所以,它是皇帝操纵地点、集权中央的一具代理机构。
3.皇帝亲自介入审判活动
太宗即位后,亦“常躬听断,在京狱有疑者,多监决之”。至徽宗阶段,更是“每落御笔手诏,变乱旧章”;并明确下诏定令,凡以“常法”阻拦延误“特旨处分”者,以大别恭罪论处;凡“御笔断罪”,别准向尚书省陈诉,违者以违御笔罪论处;凡承受御笔案官府,延误一时杖一百,一日徒二年,二日加一等,三日以上以大别恭罪论处,罪止流三千里。
(二)民刑有不的诉讼程序
“务限”制度,即民事诉讼受理的时刻
据《宋刑统》卷13《户婚律》“臣等参详”条规定:“所有论竞田宅、婚姻、债负之类,取十月一日往后,许官司受理,至(次年)正月三十日住接词状,三月三十日往常断遣须毕。如未毕,俱停滞刑狱事由闻奏。”
(三)审判制度
鞫谳分司的审判制度:鞫谳分司是两宋独特的刑事司法制度。鞫谳分司算是将审与判二者分离,由别同官员分不执掌。鞫,指审理犯罪事实。谳,指检法议刑。审判机构也分成鞫司(亦称狱司)、谳司(亦称法司)。鞫司官和谳司官别得兼任。
“翻异不勘”的复审制度:
翻异不勘,指在录咨询或行刑时犯人翻异(推翻口供)申诉,须由另一司法部门重审。此制源于唐末五代。两宋有"移司不勘"和"差官不推"两种形式。中央及地点司法机构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如刑部左、右厅,大理寺狱左、右推。案犯申诉,在原审机关内移交另一部门
重审,又称"移司不勘"。对移司不勘后仍翻异者,由上级派员前往主持重审,称"差官不推"。按《宋刑统·断狱律》,翻异不推以三次为限。南宋时,五推为限。
(四)检查勘验制度
郑克的《折狱龟鉴》、桂万荣的《堂阴比事》、宋慈的《洗冤集录》
第二节元朝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1、元代立法概况;
2、元代法律的要紧内容和特点;
3、元代的司法制度。
一、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附会汉法”
“以国朝之成法,援唐宋之典故,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成一王法。”(二)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法之别立,其源于南别能从北,北别能从南。然则何时而定乎?莫若南自南而北自北,则法自立矣。”
二、元朝的立法状况
1、“大札撒”
2、《至元新格》
3、《风宪宏纲》
4、《大元通制》
5、《元典章》(《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6、《至正条格》
《元典章》:
元朝还有一部与《大元通制》几乎并且咨询世同时流传至今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它别是由中央政府组织编制颁行的,而是由地点政府(江西)组织收集的法律汇编,经中书省核准后,发往各地参验施行,是今人研究元朝社会和法制的宝贵史料。《元典章》汇合了英宗至治初年往常元朝五十年间有关经济、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格、判例,共60卷,分诏令、圣教、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类,类下有273目,目下列若干条格。要紧是英宗往常内容,另附新集八门,为英宗至治元年、二年内容。其中的“六部”分类法(行政机构职掌举行编目分类),对明清立法产生一定妨碍。
三、元朝法律的要紧内容特点
(一)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别平等
元朝统治者公开推行民族卑视和压迫政策,确认各民族别平等的法律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尽管也有过分裂,但多数阶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统一阶段,又多由汉族人占统治地位。但是,别论汉族人占统治地位,依然少数民族的统治,都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甚至时而浮现武装镇压,这是由封建XXX制度所决定的。
元朝公开地把全国各民族划分为四个等级
划分的标准是民族的别同和被制服、驯化的先后,而这又是以对元朝统治所造成的威胁大小为依据的。四个等级是: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最高;
第二等,群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西域人;
第三等,汉人,即金统治下的汉族人、契丹人、女真人;
第四等,南人,包括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人和西南地区各民族。
1、政治上
爱护蒙古人的优势地位,禁止汉族人占领要职。严防被压迫民族抵抗。首先是任官上的别平等。皇帝自别待言,丞相必须是蒙古勋臣;军机要害部门,更别准汉人和南人染指;地点各级行政机关均设有由蒙古人充任的掌印官“达鲁花赤”,作为地点行政首脑,汉人和南人至多担任副职;在科举考试方面,蒙古人和群目人只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至要考三场,而且同样科举出身,汉人和南人还落一级叙用。其次,严防各被压迫民族的抵抗,尤其是汉族人的抵抗。元律严禁汉人和南人私造、私藏兵器,甚至连私养马匹和聚众狩猎也要禁止。在江南还长期实行宵禁制度,别仅别许人们夜间外出,连屋内点灯也别允许。脚见人口极少的蒙古统治者关于人口众多的汉族的防范之深严。
2、经济上
元朝征敛赋役也按等级举行。如元初强征民间马匹的“括马法”,规定蒙古人别括征,XXX国人括征三分之二,汉人和南人全部括征。
3、法律上
元律别仅禁止汉人聚众与蒙古人斗殴,还规定即使蒙古人打了汉人,汉人也别得反手,只能待打完后,再告官府审理;关于杀人罪,蒙古人杀死汉人,只罚其出征(当兵),并征收“烧埋银”(丧葬费)而无须偿命,反之,若汉人或南人杀死了蒙古人,则别但处死,还照征烧埋银;按法律规定,普通初犯盗窃和强盗罪要刺左臂,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而蒙古人则别在刺字之列;蒙古人犯轻罪别受拘捕,犯重罪监禁时,别得拷掠,还由官府供饮食,但汉人和南人别论犯啥罪都要拘捕、监禁、拷打、带刑具,并由家人供饮食;蒙古人犯罪,还有特意机关审理,而汉人和南人犯罪,则由蒙古人操纵的普通审判机关审理。
(二)定罪量刑上的民族差不
1法律往往别规定对犯罪官吏的具体处罚,而是笼统地规定“罪之”、“禁之”、“纠之”。
如《元史·刑法志》载:“诸民间失火,镇守军官坐视别救,、、、,从台宪官纠之。诸军官擅断民讼者,禁之。违者,禁之。”
2法律即使对官吏犯罪的处罚作出具体规定,也比唐宋律轻得多。以贪赃枉法为例;唐律规定,赃十五匹,绞;《宋刑统》规定,赃二十匹,绞;元律规定,赃一百贯以上,仅杖一百零七。
(三)维护僧侣特权和农奴制残余
蒙古族有“崇尚释教”?的传统,元代尤奉喇嘛教为国教,元律明确保障宗教僧侣的特权地位。
首先是政治特权。元世祖始尊吐蕃名僧八思巴喇嘛为国师、帝师,由其负责佛教事务,兼掌吐蕃地区政教大权。“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帝师还掌握宣政院官吏的荐举,并有权干预司法诉讼案件的审理判决,建议赦宥囚犯刑徒。
其次是经济特权。元代僧侣占有大量寺观土地,并常常盗掠民田。关于僧侣、寺庙的田宅、财产,法律明确爱护其所有权,别允许任何人侵犯。
再次是司法特权。元代僧侣普通都拥有特权地位,并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障。元初曾明确规定:“殴西番僧者截其手,詈之者断其舌”。
(四)特别的刑罚制度
1、改变五刑体制。
变化最大的是笞杖刑,均以七为尾数分等,笞刑为七至五十七共六等,杖刑为六十七至一百零七共五等。据讲这是皇帝按照蒙古旧俗,宣扬所谓“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各等分不减免三下而成。所以,这一刑罚制度,集中反映了蒙古民族传统适应对法律制度的妨碍。只是,它实际是在加了十下的基础上,减少了三下。故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王约明确指出:“国朝之制,笞杖十减为七,今之杖一百者,宜止九十七,别当又加十也。”
2、滥用野蛮酷刑。
元代法律别仅将凌迟酷刑正式列入五刑制度,使之成为法定死刑;徒刑附加杖数,决杖后又加镣锁;而且往往滥用一些法外酷刑,如黥刺、劓鼻、剥皮、醢、磔及其他肉刑。这实际是在法律制度中保留了其适应法中降后野蛮的惩处方式。
3、保留传统习俗
元代法律受传统习俗妨碍,并别固守儒家纲常礼教的束缚。如《户婚律》规定:凡被休弃之妻妾,“听其改嫁”,对居丧期偶尔亲属之间的相奸行为,元律亦处刑较轻。如“居父母丧,奸收庶母者”,仅杖一百零七;“居父母丧欺奸父妾者”,只杖九十七。元律还允许父、叔死后子、侄收娶庶母、婶母为妻,兄、弟死后弟、兄收娶嫂、弟妇为妻,唯独禁止汉人、南人这样。这些规定与汉、唐、宋、明的法律精神截然别同。
四、元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中央:
大宗正府、刑部、御史台、宣政院;
1、大宗正府:中央审判机关,由蒙古王公掌管,特意审理王公贵族的犯罪案件,与刑部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地位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别受御史台监察,司法审判彻底独立举行
2、刑部:元朝撤销了大理寺,刑部为最高审判机关,其职能大大超过唐宋阶段,另外刑部设监狱,关押待审、待决的人犯
3、御史台是中央的司法监督机关,负有纠举百官违法犯罪、监督京师与地点刑狱、平反冤狱等职能;
4、宣政院:宗教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侣纠纷案件
地点司法机关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又面对人口众多、文明先进的汉民族,故加强了对地点的监督。如,地点设有“行御史台”,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行使对地点官的监察权;又将全国划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各道设立肃政廉访司,受行御史台统领。如此便形成了从御史台经行御史台到肃政廉访司三级监察系统。这些监察官多由蒙古人担任,品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