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明代诗文_第1页
第七章明代诗文_第2页
第七章明代诗文_第3页
第七章明代诗文_第4页
第七章明代诗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明代诗文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一、诗文概况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内容空虚,缺乏生气。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对台阁体的弊端有所匡救。二、宋濂与刘基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重庆奉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坚守“道统”文学观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宋濂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如《秦士录》、《王冕传》等。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著有《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刘基(132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为朱元璋所召,后成为开国功臣,封诚意伯,官至御史中丞。作于元末的诗文,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更多体现了传统儒学中积极的因素,表现出对于社会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如《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提出以“术”欺民而不能以“道”治民者必败,思想都很尖锐。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诗如《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等,以质朴的语言反映社会矛盾,是较好的作品。他的一些抒情之作,则流露出豪杰气慨,在元末明初的诗歌中较为少见。《感怀》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三、高启与吴中四杰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江上见逃民家》:“邻叟收饥犬,途人折好花。林空烟不起,门掩日将斜。”

他的古题乐府诗大都袭用旧题,但能别出新意;一些新题乐府诗能描绘出一幅幅农村劳动生活的图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农家气息。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青丘子歌》登临怀古之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诗中出现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引人注目。《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敏感。

高启为有明三百年诗人之首,诗风雄健奔放,气象昌明博大,才气高迈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而不字雕句绘。其诗众体兼长,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尤能表现他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七言歌行豪宕凌厉、隽爽透脱,颇近太白风神;七言律诗清新俊逸、涵浑从容,确有盛唐风范。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杨基(1326—1378后)与高启、张羽、徐贲一起被后人称为“明初四杰”(“吴中四杰”),名位仅次于高启。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敏锐的艺术才华。如“鸦度风阵低,牛鸣月痕弯”(《梁溪暮归》),“林光落虚牖,坐爱衣裳绿”(《游北寺竹林》)等等。入明以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的唯美境界被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语言也从精巧变得简朴。如《遇史克敬询故园》:

三年身不到姑苏,见说城边柳半枯。纵有萧萧几株在,也应啼杀城头乌。袁凯(生卒年不详)少时以《白燕》诗得名,人称“袁白燕”。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洪武年间任御史,得罪太祖,靠伪装疯癫才得幸免,以病归。《己未九日,对菊大醉,戏作四首》:老夫爱此黄金蕊,儿子须将白酒赊。直到残阳下天去,更添灯火照欹斜。四、三杨与台阁体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为杨荣《文敏集》所作《序》),在表达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所作诗文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主旨,多属酬答唱和、应制颂圣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其实极度平庸空泛,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五、李东阳与茶陵派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1447—1516)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他论诗,一是强调宗法杜甫,一是比前人更多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在其《怀麓堂诗话》中,比较细致地分析了诗歌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表现了对宋诗的不满。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不满,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成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先导。因此实际上茶陵派是明代诗歌从台阁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创作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品内容也较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角,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可读性。第二节明代中期诗文一、诗文概况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72)年间,诗文作为主要的文学形式,呈现一种稳定推进并趋向复杂的态势,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互相间有融合,亦有冲突。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

——唐宋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二、前七子1、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支持呼应,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2、前七子的理论主张:进步与保守交织首先,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闭塞,排斥宋元诗文。第二、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鼓吹真情,赞扬民间文学,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调,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

“格”——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调”——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法”——写作方法上的讲究。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物之一。何景明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无歧异,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彼此书信往复,各执己见:李梦阳主张“尺寸古法”何景明主张“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吴中四才子”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其中徐祯卿于弘治末进士及第后,在北京加入李、何为首的文学群体,成为“前七子”之一。三、归有光与唐宋派1、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唐氏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与王遵岩参政》)王氏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江苏昆山。嘉靖进士,官长兴县,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最为著名。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既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之甚厉,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列入“唐宋派”的主要原因。首先,所主张的道,是传统的儒家之道,对宋代理学并无太多兴趣。其次,散文方面酷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同时对宋、元文也不排斥。再者,重视文学的抒情,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四、后七子嘉靖二十七年(1548)左右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文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即“后七子”。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第三节明代后期诗文一、诗文概况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贽提出“童心说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倡“性灵说”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明末,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晚明小品文二、袁宏道与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观念有二:一是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提出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的历史观,也反对摹拟剿袭;二是在继承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文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信口由心,乃见其真。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文学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