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高二生物(必修三)一、选择题1.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都能导致①的变化B.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B、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D、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2.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里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D.现代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食蚁兽具有长舌,只有长舌有利于舔食树缝里蚂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抗药性强的被选择,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B错误;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奔跑速度快的狼和鹿被选择,C正确;D、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可能完全隔绝,人也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此,人类进化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影响,D错误。故选C。3.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A.12% B.4.5% C.6% D.9%【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为:该基因总数÷该等位基因总数×100%。【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则与色盲有关的等位基因的总数=200×2+200=600个;又因为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则色盲基因的数目=15+5×2+11=36个,因此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36÷600×100%=6%,故选C。4.生物进化离不开变异。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一旦产生新的变异,就可判定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只有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变异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生殖隔离时就会形成新物种D.如果没有了自然选择,所有生物的进化就再也不会发生【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产生变异不代表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改变,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些变异不只是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B错误;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变异积累到定程度导致的,C正确;D、除自然选择外,人工选择也可以影响进化,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体的配子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能产生新基因C.用农药给农作物除虫导致害虫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D.基因重组不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包括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一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详解】A、二倍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等多倍体生物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组一般不止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B、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一定改变基因的结构,B错误;C、农作物变异的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D、交叉互换能使基因重组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D错误。故选A。6.下图表示淋巴液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B.如果乙渗入淋巴液过程受阻,则会引起组织水肿C.甲、乙、丙和淋巴液构成了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分析题图:甲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详解】A、淋巴液汇入血浆、来源于组织液,根据箭头的方向和个数推断,图中甲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A正确;B、淋巴循环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内环境主要由乙(组织液)、丙(血浆)和淋巴液组成,C错误;D、丙是血浆,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D正确。故选C。7.血浆中的水来自()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组分之间的交换关系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详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这只是一部分来源,不全面,B错误;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故选D8.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9.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尿素、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喝牛奶,进入胃中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⑦肌肉注射青霉素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错误;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③尿素、CO2和胰岛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③正确;④突触小泡在突触小体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⑤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⑥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口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⑥错误;⑦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⑦正确;⑧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A正确。故选A。10.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C.IV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D.II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解可知,Ⅰ呼吸系统、Ⅱ消化系统、Ⅲ泌尿系统(肾脏)、Ⅳ皮肤,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详解】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②表示经泌尿系统将血浆中代谢废物排出的过程,B正确;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并且是人体最大的器官,C正确;Ⅱ为消化道,其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点睛】关键在于熟悉人体内参与维持稳态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及其功能,进而正确识图解答。1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显著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水分、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D、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故选B。12.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a表示毛细血管壁、b表示红细胞、c表示血浆、d表示细胞内液、e表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氧气通过c及a,运输到e的过程,需要ATP②葡萄糖由c经a和e到达d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③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e④由d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可通过c的运输而排放到体外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分析】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氧气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需要经过2层细胞膜;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图中a是毛细血管壁、b是红细胞、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e是组织液。【详解】①O2通过c血浆及a毛细血管壁,运输到e组织液的过程,是自由扩散,不需要ATP,①错误;②葡萄糖由血浆经a毛细血管壁和e组织液到达d细胞内液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②正确;③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d细胞内液,③错误;④由d细胞内液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可由c血浆的运输而排放到体外,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C正确。故选C。13.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B.图甲中的上清液是稀释后的血浆,其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D.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答案】D【解析】【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即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B、图甲中的上清液是稀释后的血浆,其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B错误;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D、加入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后,血浆的pH变化不大,说明其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故选D。1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细胞内的Na+含量往往多于细胞外B.K+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C.静息电位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有关D.兴奋传导方向始终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详解】A、神经细胞中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钠离子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A错误;B、K+外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B错误;C、静息电位产生时,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为外正内负,与钾离子外流有关,C正确;D、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D错误。故选C。15.下列成语和人的神经活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出口成章”有大脑皮层的参与B.“气喘吁吁”主要与下丘脑调节有关C.“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D.“过目成诵”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出口成章”涉及到的语言区是S区,而S区位于大脑皮层上,A正确;

B、“气喘吁吁”与呼吸中枢有关,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小脑与躯体平衡有关,“踉踉跄跄”主要是小脑调节异常,C正确;

D、“过目成诵”属于学习及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B。16.图分别是神经元结构示意图和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由细胞体、长的树突、短的轴突共同构成B.只要刺激神经元,神经元均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C.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构成D.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感受器、突触、效应器。【详解】A、神经元由细胞体、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长的轴突共同构成,A错误;B、神经元受到适宜且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而非有刺激即可,B错误;C、③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C错误;D、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参与组成,D正确。故选D。17.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且存在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一个耗能过程。【详解】A、高尔基体与突触小泡的形成有关,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与线粒体有关,A正确;

B、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使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突触后膜兴奋,不会造成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18.下列各图中,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A. B. C. D.【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图中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膜相连接,B正确;C、图中左侧是突触前神经元,右侧是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传递至右,C错误;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D正确。故选C。1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B.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C.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D.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在突触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突触中神经冲动是单向传递的。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双向传导的。【详解】A、刺激a点,由于a位于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同时到达电流表①的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而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先后兴奋,因而可偏转两次,A错误;B、刺激c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表①,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而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先后兴奋,因而可偏转两次,B错误;C、刺激d点,电流表①不偏转,由于突触的存在,使电流表②的两个电极先后兴奋,因而可偏转两次,C错误;D、刺激e点,由于兴奋不能在突触中反向传递,因而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D正确。故选D。【点睛】20.如图表示细胞间某种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b表示受体B.图中甲可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表示靶细胞C.此图示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D.此图示能表明细胞膜可以促进a物质的运输【答案】D【解析】【详解】A、图中a可能表示某种信号分子,由甲细胞释放,b表示乙细胞膜上的受体,A正确;B、图中甲可表示分泌细胞,图中乙表示靶细胞,B正确;C、此图示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D、此图示只表现了a从甲细胞内出来,没有表明细胞膜对a物质运输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D。21.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下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TSHB.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C.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D.由下丘脑合成并由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bcd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图中结构甲表示腺垂体,可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B、若给动物饲喂含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饲料,其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饲喂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被水解成小分子氨基酸,因此c的含量不变,B正确;C、物质c(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二者分泌相应激素,从而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这种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C正确;D、由下丘脑合成并由结构乙(神经垂体)释放d(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被运输到全身各处,并作用于靶器官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故选D。22.图中①~④表示A刺激引起的人体调节过程,B是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A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可通过①过程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以维持血糖平衡B.若A刺激是食物过咸,可引起B产生渴觉,并通过②④过程进行调节以维持水盐平衡C.若A刺激是寒冷,可通过②③过程的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D.若A刺激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高,可引起B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B表示下丘脑,①表示下丘脑的某些神经,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④表示抗利尿激素。【详解】A、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可以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以降低血糖浓度,A错误;

B、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同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②④过程减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维持水盐平衡,B错误;

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进而使得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C正确;

D、若A刺激为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高,可引起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较少,D错误。

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掌握和应用。2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机体持续高烧39℃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机体中的浆细胞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而分泌抗体C.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详解】A、机体持续高烧39℃时,意味着机体体温会在39℃恒定一段时间,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正确;B、机体中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能力,不能接受抗原的刺激,B正确;C、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正确;D、垂体不能合成抗利尿激素,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2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B.图中③、⑤、⑧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C.⑧可表示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有浆细胞、T细胞等【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方式有神经系统参与、内分泌系统参与和免疫系统参与,即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可产生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体液调节中激素属于信息分子,免疫调节中的淋巴因子是信号分子。【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B、图中③为神经递质,⑤为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等,⑧可以代表激素,即三者代表的物质依次是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和激素,B正确;C、⑧可表示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⑧分泌量增加,C错误;D、若⑥表示某抗原入侵,则不能识别该抗原的细胞只有浆细胞,T细胞可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B。25.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细胞,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是胰岛细胞、肝脏细胞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C.激素a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即②过程、合成糖原即①过程、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A正确;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C正确。D、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解题时首先要能够通过血糖调节的过程识别图中的各标号所代表的含义,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26.下列关于人体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本质都不是蛋白质分子B.都在发挥作用后灭活C.并不都作用于特定的目标D.都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详解】A、人体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均为蛋白质,A错误;

B、溶菌酶在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灭活,B错误;

C、溶菌酶并不作用于特定的目标,C正确;

D、溶菌酶可以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之外,如唾液中,D错误。

故选C。27.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B.抗原能与抗体结合,发生特异性反应C.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D.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答案】C【解析】【分析】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详解】A、抗原刺激人体发生体液免疫,该过程中能产生抗体,A正确;B、抗体具有特异性,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因此体液免疫被称为特异性免疫,B正确;C、在某些情况下,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C错误;D、抗体具有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D正确。故选C。28.如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物质,④~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③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①B.人体内的细胞④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⑧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快速分泌②【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中,细胞或结构①~⑨分别是抗原、抗体、受体、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详解】A、③为受体,本质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正确;B、人体内的细胞④为T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C、⑧可使靶细胞裂解,故为效应T细胞,④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故为T细胞,C正确;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⑦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分泌②抗体,D错误。故选D。29.甲、乙两人都表现为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下,为找出病变的部位,现通过给两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别测定每个人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测定结果如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mU/L)注射前注射后健康人930甲22乙229A.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垂体B.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C.甲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乙病变的部位是甲状腺D.甲病变的部位是垂体,乙病变的部位也是垂体【答案】B【解析】【分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详解】分析表格可知,甲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甲个体病变的部位不是下丘脑,而是垂体;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显著升高,说明乙个体病变的部位是下丘脑,即ACD错误,B正确。故选B。30.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B.某种b的分泌物与a的某种分泌物在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由题图可知,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垂体),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c为下丘脑。【详解】A、c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A错误;B、若b为甲状腺,则它分泌物的甲状腺激素与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C错误;D、c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D错误。故选B。31.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b、c、d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B.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浓度D.a、b、c、d都是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的【答案】A【解析】【详解】A、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神经递质,d是胰岛素,c是抗利尿激素,a、c、d这三种激素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b是经过组织液达到突触后膜,A项错误;B、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所以c激素由下丘脑分泌,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B项正确;C、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C项正确;D、a、c、d这三种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才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项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激素作用的特点、水盐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2.如图所示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受刺激的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乙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物质M为抗原,由甲摄取、处理后传递给乙D.物质M为淋巴因子,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是T细胞,乙是B细胞,物质M是淋巴因子,物质N是识别淋巴因子的受体。【详解】A、甲为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B、乙为B细胞,不是浆细胞,B错误;C、物质M为淋巴因子,由甲分泌传递给乙,C错误;D、乙为B细胞,物质M为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故选D。33.禽流感可以采用血清疗法,该法是用康复病人血液制备成血清进行治疗的方法。科研人员用患禽流感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清,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清疗法在免疫学上属于主动免疫B.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控制实验的自变量C.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属于本实验的因变量D.甲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优于乙【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题干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康复病人的血清,因变量是抗原—抗体反应强度,对照组应用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无抗原—抗体反应,乙的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明显强于甲的血清。【详解】A、康复病人的血液制备成的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则血清疗法即注射相应抗体进行治疗,在免疫学上属于被动免疫,A错误;B、对照实验应用正常人的血清进行实验,目的是排除血清中其他抗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不是控制自变量,B错误;C、由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康复病人的血清,因变量是抗原—抗体反应强度,C正确;D、由图示可知,乙的血清的抗原—抗体反应明显强于甲的血清,因此乙的血清用于治疗禽流感患者的效果优于甲,D错误。故选C。3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A.②⑥ B.②⑤ C.③⑤ D.①④【答案】B【解析】【分析】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详解】①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①错误;②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②正确;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③错误;④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④错误;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⑤正确;⑥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而致,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⑥错误。②⑤正确。故选B。35.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I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C.细胞Ⅰ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答案】B【解析】【详解】A、细胞Ⅰ是B淋巴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作用,细胞Ⅲ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B、①过程有吞噬细胞参与,⑨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C、细胞ⅠB淋巴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相同,功能不同,C错误;D、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由特定抗原引起并由浆细胞产生,应为抗体,D错误。故选B。36.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A.免疫系统清除衰老的细胞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D【解析】【分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详解】A、系统清除衰老的细胞是机体正常的免疫自稳功能,A错误;B、接触花粉起皮肤荨麻疹是过敏,B错误;C、HIV入侵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D、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37.图1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过程是由于河流产生_________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和品系2,过程b的实质是_________,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即意味着两个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2)图2中在____时间段内种群甲发生了进化,在T时______(是/否1不一定)形成新物种。(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0%和5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答案】(1)①.地理隔离②.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①.QR②.不一定(3)35%【解析】【分析】图1: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图2: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Q和RT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小问1详解】图1中由于河流的出现导致a地理隔离将原种群分为甲、乙两个种群,b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物种1和物种2形成的标志c是产生生殖隔离。小问2详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A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RT时A基因频率未变,也不知是否产生生殖隔离,故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小问3详解】若某年种群甲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30%和50%,则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1/2=20%+30%×1/2=35%。38.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1)A~D中[]__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A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D中细胞共需要穿过____层膜;②表示CO2由组织细胞排出体外需要_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4)肝细胞与A、C处氧气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5)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组织液(2)无机盐和蛋白质(3)①.5②.循环和呼吸(4)A>C>肝细胞(5)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Na+和Cl-数目远大于蛋白质【解析】【分析】由图中C到B的箭头判断,C是组织液,B是淋巴,A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小问1详解】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图中C到B的箭头判断,C是组织液。【小问2详解】A是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小问3详解】D细胞是生活在血浆中的细胞,O2进入细胞先经过肺泡壁细胞(1层细胞2层膜),进入毛细血管壁(1层细胞2层膜),进入D细胞(1层膜),共5层膜。呼吸系统可排出CO2,组织细胞产生的CO2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小问4详解】A血浆将氧气运送到肝脏细胞附近,扩散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肝细胞,故A、C处氧气浓度大小关系为A>C>肝细胞。【小问5详解】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Na+和Cl-数目远大于蛋白质,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Cl-。39.某修路工人在一次工作中,脚掌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图1为某人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位点,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与B、C类似的突触。图2是结构B、C或D的放大示意图,图2中的M、N代表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兴奋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在A上传导,图2结构③中的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图2的细胞N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_________细胞。(2)若刺激图1中M点,A点______(“能”、“不能”)产生兴奋,这是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____(用图2中数字“④、⑥”和箭头表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修路工人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__________区。修路工人在野外被某蛇咬伤,这种蛇毒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中毒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电信号(或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②.胞吐③.腺体(2)①.不能②.④→⑥③.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S②.持续性兴奋或抑制【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处在传入神经上,B和C是神经中枢中的两个突触,D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图2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小问1详解】图1中兴奋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图2结构③突触小泡中物质(神经递质)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图2的细胞N是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小问2详解】若刺激图1中M点,A点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