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第6讲文化创新【基础整合】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的意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与借鉴、融合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源泉:社会实践动力:社会实践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要点透析】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的地位: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3)文化交流、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源泉。分析: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双向制约关系。分析: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基础和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文化创新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基础性、决定性的;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例1: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作家,是20世纪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建国前他就写下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等代表作,建国后又写出了《三里湾》这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通过他的成长、成名,我们可以看出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③大众化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④只有积极投身实践,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审设问:分析材料反映出的文化生活知识。审材料:赵树理写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涉及知识点:社会实践对文化创造、文化创新的作用。思维过程:赵树理的作品总是与时代相联系,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反映出投身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故①②④正确;只有人们真正需要的大众文化才是先进文化,故③错误。答案:A。解题技巧:在做选择题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关联词在选择项中的使用。“只要……就……”属于充分条件,“只有……才……”属于必要条件。在实际的命题过程中,往往会把必要条件设置成充分条件,这就会犯下绝对化表述的错误。迁移训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这说明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B.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审设问:选择对材料理解正确的选项。审材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涉及知识点: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思维过程: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时期采取的新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故D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促进作用,故C正确,而AB不符合题意。答案:C。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所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如何应对文化创新(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想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1)各种新生的文化现象都是文化创新的结果吗?分析:文化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产品。某些新生的文化现象,如电脑算命,实质上是愚昧落后的旧文化在当今时期采取的新的表现形式,不是文化创新的结果。(2)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吗?分析:文化工作者只是文化创新的运作者和实现者,人民群众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例2: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尤其他画的奔马,驰誉世界,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辨题: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审设问:对“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这一观点进行辨析。审材料:徐悲鸿绘画作品的特点。涉及知识点:如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思维过程:要辨别出辨题中存在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辨题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对于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的重要性。它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把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当成了创造优秀文化作品的唯一条件,而忽视继承传统和立足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答案:(1)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4)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要牢牢把握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向,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迁移训练:文艺工作者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于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审设问:分析文艺工作者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的原因。审材料:文艺工作者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涉及知识点:文化创作的源泉。思维过程:本题强调的是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故①②③均正确;文化创造的灵感同样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头脑自生的,故④错误。答案:B。考点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1.继承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2.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摈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分析: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分析: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例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都离不开“民俗”,也绕不开“民俗”。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存在,应该说大多数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丰富着我们的情感,润色着我们的生活,和法律、道德一起维系着社会秩序的基本和谐。但也有相当多的民俗几近迷信,干扰着我们的生活。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对待民俗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审设问: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对待民俗文化应持怎样的态度。审材料:民族文化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作用。涉及知识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思维过程:要通过材料中所提供的民俗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来分析我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答案:民俗作为中华文化基本形式之一,千百年来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绝大部分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它们润色着我们的生活,和法律、道德一起维系着社会秩序的基本和谐,但也不乏消极、落后、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侵蚀人的灵魂,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为此我们对它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保持其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解题技巧:对于“态度”类题目,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比如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民族精神的态度,对待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态度,对待文化市场的态度等。迁移训练:发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创举,是全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明成果和共同的人文财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折射出不同文明互相了解、交流、融合、进步的过程,没有取代,只有互补。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不同文明“没有取代,只有互补”的理解。解析:注意回答问题的角度:是什么——不同文明“没有取代,只有互补”体现了什么观点;为什么——不同文明之间互补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怎么办——怎样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互补。答案:①不同文明“没有取代,只有互补”体现了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②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以推动文化的创新,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③在文化交流中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反对“封闭主义”,又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考点四:创新与借鉴、融合1.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意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2.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实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进行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正确态度(1)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不矛盾的。分析:“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而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则表明文化竞争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合作、共处。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例4: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审设问:本题有两个设问。第(1)问,漫画中的文化教育所存在的偏差;第(2)问,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审材料:本题漫画的题目是《洗澡》,一个文化工作者给刻有“西方情人节”的中国青年去掉纹身,也就是洗去西方的文化,体现的就是排斥外来文化的思想。涉及知识点:创新与借鉴、融合;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思维过程:解答漫画题,要做到:首先是认真看图,剖析漫画,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简答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解答,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通过对漫画的分析,我们能够找出漫画的主旨,也就是中心论点是“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结合第二问“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解析。答案:(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解题技巧:做漫画类简答题、漫画类辨析题、漫画类分析说明题等开放性试题时,我们不仅要准确地挖掘出漫画蕴含的深刻道理,而且要运用课本知识对漫画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做限制性试题时,我们要根据题目的相关限制性条件来组织答案;做拓展性试题时,我们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多层次、多角度、创造性(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地来组织答案。迁移训练: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取之不尽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审设问:包括两个小问题。第(1)问,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第(2)问,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审材料:漫画型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问题。涉及知识点:文化继承、发展与创新。思维过程: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对第(1)问,要注意从辩证的两个方面评价,既要看到影视翻拍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盲目翻拍的消极作用。第(2)问,这里是要回答对待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答案:(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文化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者“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考点五: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1.是什么——在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上存在的错误倾向文化创新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①克服固守传统、拒绝接受新文化或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②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完全否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2.为什么——为什么要克服在文化创新时的错误倾向(1)在对待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在对待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无论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还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3.怎么办——在文化创新时,如何坚持正确的方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立足社会实践,既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要批判地借鉴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翻新。相互学习和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才能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与借鉴中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和方针。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克服克服文化创新“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例5:材料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四书五经”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近年来,重新诵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在全国掀起高潮,有的地方还准备将“四书五经”中的一些篇目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结合材料一,试分析应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应如何才能使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审设问:设问一:分析应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设问二,应如何才能使祖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审材料:材料一是说面对全国掀起的重读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知识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现文化创新的途径。思维过程:第(1)问,既要包含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要包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营养品批发商的顾客忠诚度建设考核试卷
- 猫咪科普知识
- 辽宁省营口市、鞍山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商场店铺租赁合同协议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文化班)历史试题(含答案)
- 药品行业行政管理岗位
-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培训服务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 2025独家分销合作协议合同
- 中国结艺课程简介
- 三晶变频器说明书SAJ系列简约
-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最新)
- 教学成果申报
- 谈谈微电影创作PPT课件.ppt
- 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140页)
- 空分装置增压机大修方案
- 2021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
- 六层框架住宅毕业设计计算书2
- MATLAB_第6讲_GUI界面设计
- 胆汁淤积和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治专家共识参考教学提纲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Unit3Lesson1SpringFestiva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