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2023届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2023届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2023届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2023届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

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

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臼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

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

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

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日:“臣

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

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

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

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

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

之日:“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日:“^病

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

不信,瀛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柳,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

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

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

啜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

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B.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C.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I).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刀

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

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

向赵王回敬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

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

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

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

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14.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

括。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

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

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但至约而不

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

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

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

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徒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

后患,则臣恐诸候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

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

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继^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银,韩氏银,则楚孤

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银,魏氏铢,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

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衣土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中,汉水中游那阳一带,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曾“南取汉中之地”;三国时,刘备

曾发起汉中之战。

B.伯王,即“霸王”,为诸侯之长,有会诸侯、朝天子之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均为公

认的“伯王”。

C.《诗》,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

经》“六义”。

D.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取本义,

与文中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若拉拢楚国,韩国便

对秦国没有威胁了。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秦王再次按照冯章的建议,以“冯章已死、秦无

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谏者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

夫差后尘的担忧。

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最终

沦为天下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14.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整屈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

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有志则无非事者”,

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洛加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日:

“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

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殷

太戊时有桑、楮①生于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请卜之汤庙,太戊从之,卜者曰:“吾闻

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殃者祸之先者也,见殃而能为善,则祸不

至。”于是乃早朝而晏退,问疾吊丧,三日而桑、楮自亡。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

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楮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

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曰:“桑、楮者,野草也,而生于朝,

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

年之后,挛、事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宋大水,鲁人吊

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②应之曰:“寡人

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遗君忧,拜命之辱。"君子®闻之曰:

“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日其庶几乎。”

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

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注]①楮,一种树。②宋人,这里指宋君。③君子,这里指孔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

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言疾旱也/

B.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

宗/言疾旱也/

C.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

宗/言疾旱也/

D.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言疾旱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庄”是谥号。春秋时期,齐、秦国君常称“公”,楚国国君常称“王”。

B.“苟有志则无非事者”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含义相同。

C.“蛮、夷”在文中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古代有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的称谓。

D.“拜命之辱”与“拜臣郎中”(《陈情表》两句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连续大旱七年而令人向山神河神祷告,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

是否贪贿成风、是否小人得势等方面进行反思。

B.殷商太戊时,有桑秧和楮苗长在朝廷的院子里,这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太戊后来勤政

爱民,早上朝晚退朝,关心百姓疾苦,吊唁死者。

C.武丁看到治国之道被败坏、刑法遭破坏的情况,就约束自己,检点行为,追思先王的政

绩,尊老敬贤,后来有少数民族国家前来朝拜。

D.孔子肯定宋君对鲁国使臣的回话,是因为他看到了宋君能够反思自己的过错,相信宋君

能够改正错误。后来宋君对于国内的政事尽心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生。

(2)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

14.选文中的商汤、太戊、武丁和宋君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号,著名节,为郡吏。州举善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己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

百姓蛭蟋吏丕蛔僚遵农显数见丕亘丕战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

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

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

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发聚灌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为

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入户,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

绶,进谓胜日:"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胜对日:

“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随使君上道,必死道路,无益万分。”使者要说,至以

印绶就加胜身,胜辄推不受。使者五日一与太守俱问起居,为胜两子及门人高晖等言:“朝

廷虚心待君以芽主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晖等白使

者语,胜自知不见听,即谓晖等:“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

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

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B.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

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C.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

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D.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

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文中指龚胜以此科进入仕途。

B.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改为茂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

常科。

C.师友祭酒,官名。新莽时始置,为太子官属。祭酒,意为首席、主管,如国子祭酒、军

事祭酒等。

D.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

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龚胜勤奋好学,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郡吏、重泉令、谏大夫、丞相

司直、光禄大夫、右扶风等职务。

B.龚胜直言敢谏,多次论政。他多次直谏,直陈世态炎凉,用度宽奢,刑法严苛,赋敛苛

重,应该以节俭宽大来约束部下。C.龚胜坚守节操,面对王莽派来的使者不留情面。使者

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卧在床上。

D.龚胜忠于汉朝,忠诚正直。他一再拒绝王莽的授官,在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后绝食而

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2)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14.李密在《陈情表》中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本文中龚

胜为什么拒绝接受王莽授予的官职?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为嗣者。”

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

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木廖,承继无穷;立侄,

则未闻侄为天子而衬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

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

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日:“武者,陛下

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殍地官员外郎,己而称职。太后

喜日:“卿足继祁奚②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

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

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

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铃卫将军,使将兵

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日:“今之伽蓝③,则过宫阙。功不使

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日:“如来设教,以慈悲为

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

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

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

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

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

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日/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仁杰日/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仁杰日/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一般指对帝王的尊称。“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

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太庙内只供俸本朝历代先皇神位。

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都要去太庙进行祭祀。

C.拜,有表恭敬的礼节、授予官职和接受任命的意思,文中加点“拜”与《陈情表》中“诏

书特下,拜臣郎中”中的''拜”含义相同,都指授予官职。

D.制,文中指建筑规模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中的“制”

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

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

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而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

议,当面说服武则天,不但对他赦罪并授予官职。

D.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

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14.武则天原本打算立武承嗣为太子,

后来违背本意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

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臼:'魏听臣矣,然愿王

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

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

之,难矣。今臣罩原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日:'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

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

“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眼。”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

之。甘茂对日:“息壤在彼。”王日:“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

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嶙为怨,今

公用兵无功,公必方矣。"攻宜阳,F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

甘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冷以

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

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例,“中”通“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

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

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

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

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

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

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

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

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

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日:“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3

分)

湖北省武汉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3.(20分)秋,七月,丁木,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

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

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

安日:“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

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蕴乃受命。初,都超自以其父情位遇应在谢安之右,而安入

掌机权,情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

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

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

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举军,常领精

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

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

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

百姓邪!”安日:“宫室弊陋,后人谓人无能。”彪之曰:“凡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

熙政事,乃以修室屋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

守都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惜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

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

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憎大怒曰:“小子死己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B.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C.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D.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干支组合之一。本文的“丁未”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相同,都属干

支纪日。

B.领,指兼任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古汉语中表示兼任官职的还有“兼”“判”。

C.参军,官名。东汉末年,有参丞相军事之称,掌参谋军务,权位颇重,至隋唐时兼为郡

官。

D.宫室弊陋的“弊”是“弊病”的意思,和《过秦论》中的“弊在赂秦”的“弊”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持辞让徐州的职务,谢安认为他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依照褚公的旧例,在其位

谋其政,肩负起国戚的重任。

B.鄱超虽然和谢氏有嫌隙,但听说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接受朝廷诏命后,他还是对谢

安和谢玄大加赞赏。

C.谢玄作战时身先士卒,经常统领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出战,战无不胜,当时的人称其部队

为“北府兵”,敌人都十分害怕他们。D.都超去世后,他的父亲先是哀痛惋惜,甚至因此

患病,但后来大怒,是因为看到了那超与桓温秘密谋划的往来信件。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情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

②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

(5)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王彪之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不赞同的原因与魏征给唐太宗十条建

议中有哪些相同?请用《谏太宗十思疏》原句回答。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日:“大王裂

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

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

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

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

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将。司空马日:“臣

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

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

必亡。平原令日:“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日:“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

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

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

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病

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

不信,瀛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柩I,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

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

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

啜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

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B.内恶赵之守/外恐诸

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

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C.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

D.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

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教/则从事可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

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

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

向赵王回敬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制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

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

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

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

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14.司空马“之赵”“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

括。

10.Bll.C12.B

13.(1)如果合纵联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

却组成J'靖山以东诸侯各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J'。

(2)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

有出息。14.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发达,就要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如果不

能任用贤人,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备,外

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守住了

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然担心

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援救赵

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内恶”和“外恐”的主语都应是“秦”,因此不

能出现“救秦”的说法,故“秦”应作下面句子的主语,故应在“秦”前断句,排

除AD。“山东必恐”与“诸侯必惧”句式结构相同,应各自成句;且''诸侯"作“惧”

的主语,共同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能力。C.“王觞将军”中的“觞”,敬酒。

句意:大王给将军你敬酒。“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酒杯。句意:拿酒来自

斟自饮。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选项强加因果。原文“臣效愚计一,大王

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意思是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纳,这样,我

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也就是说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向赵王

请求离开赵国并非因为赵王没有让他领兵抗击秦国,而是因为赵王不能用他的计策。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通“纵”,指合纵

的联盟;“亡”,失去;“敌”,对抗;“不足”,不难;“亡”,被灭亡。(2)

“以为",认为;"逐",被驱逐;“知",通“智”,有智慧,有才智;“去”,

离开;“不肖”,不成器,没出息。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司马空“之赵”

“去赵”的故事能给人们的启示,可以从文中“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

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可知,司空马是一

个有智慧的人,但赵国却不能用他,他所提出的计策不被赵王采纳,最后导致赵国

灭亡。这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就应该任用贤才,而一个不

能任用贤人的国家,那它的结果就只有灭亡。

参考译文: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让

他代理相国。秦国乃出兵进攻赵国。司空马说:“大王可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送给

秦国,秦国不动一刀一枪而得到半个赵国,它一定非常高兴。秦国担心赵国内有守

备,外有诸侯救援,必然会立刻接受割地。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就会撤军,赵国

守住了一半的国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国得到半个赵国,更为强盛,山东各国诸侯必

然担心害怕;失去了赵国诸侯各自感到处境危险,他们一定会很恐惧,恐惧就会来

援救赵国,这样,合纵阵线就会成功。我请求为大王去联络合纵联盟。如果合纵联

盟成功,那么,大王名义上虽然失去了半个赵国,实际上却组成了崂山以东诸侯各

国共同抗秦的合纵联盟,秦国也就不难被灭亡了。”赵王说:“前些时候,秦国出

兵进攻赵国,我们割让丁河间十二县,虽然土地减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终究还是

免不了遭到秦国的战祸。现在又要割让半个赵国去增强秦国,我实在无力自保,眼

看就要灭亡了。希望您重新考虑。”司空马说:“我年轻的时候,在秦国做过办理

文书的小吏,年长以后任过小官,可从来也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

军去抗击秦国。”赵王不任命司空马为将。司空马说:“我奉献计谋,大王却不采

纳,这样,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为大王效劳的了,请求大王允许我离开赵国。”于

是司空马离开赵国后,经过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遗来慰劳他,问他:“秦国出兵

进攻赵国,贵客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怎么样呢?”司空马说到他给赵王献计,赵

王却不采纳,赵国必然灭亡的看法。平原守令问:“根据贵客的预料,赵国何时会

灭亡呢?”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以武安君李牧为将,一年就会灭亡;如果杀了武

安君,不过半年就会灭亡。赵国大臣中有一个叫韩仓的,他善于阿谀奉承,迎合赵

王,赵王和他关系很亲密。这个人嫉恨贤能,妒忌功臣。现在赵国正处于危急之时,

赵王必然会听从韩仓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韩仓果真诽谤武安君,赵王也另派

人代替武安君。武安君被调回后,赵王让韩仓去责备武安君,韩仓说:“将军打了

胜仗,大王给你敬酒。将军给大王祝酒时,却暗藏匕首,依法当判死罪。”武安君

说:“我患有佝偻病,因手臂缩短了,不能触到地,在大王面前起居不敬,恐获死

罪,所以让工人做了个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出来请您亲眼过目。”于

是他伸出胳膊给韩仓看,样子颇像门限、木杖,用布缠着。(武安君说:)“请您在

大王面前说明这些情况。”韩仓说:“我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赐将军以死,不能赦

免。我不敢为您说话。”武安君便向北拜了两拜,感激“赐死”之恩,抽出宝剑,

准备自杀。于是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个月,赵

国就灭亡了。平原守令郭遗会见他的诸位朋友时,对他们叹息,说:“唉!司空马!”

同时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逐出,这并不是他没有才智;他离开赵国,也不是他没有出

息。赵国不任用司空马而国亡。其所以亡国,并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不能

使用贤材啊。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

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

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

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日:

'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似乎约而不

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

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

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

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徒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

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

后患,则臣恐诸候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

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